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哪些课程资源可以进入课堂,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要素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而知识又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学生自身的生活阅历对学生理解知识、思考社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知识基础,是一笔难得的教学财富,是课堂教学利用的资源。
一、有助于感受文章描绘的情境
文學作品一般是通过塑造形象、创设生活情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情感。书本特别是教材就好像建筑材料,学生可算作建筑师,只有钢筋、水泥、木头、石块,决不能建成高楼大厦。通过读书获得的感性认识,如果不和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联系在一起,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也不可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又怎么会有自己的思考、感悟,更何谈探究、创新。因此,生活阅历、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成才的源泉。教学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一文可让学生联系自己过春节期间的一些风俗习惯,与文中所描绘的吃腊八粥、送灶王爷、除夕守岁、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拜新年、讨压岁钱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情境进行比较,引领学生从生活走进文本,由文本感悟生活,加深对民俗文化习俗的感受,激发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二、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的多元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执教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组织学生讨论车夫的性格时,有一位女生看法独特:“我觉得车夫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小说中的‘我’不必为自己的所想而惭愧。”
这位女生认为老女人跌倒,责任在她自己,和车夫无关。课本上交待很清楚,“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说明老女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只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说明路上行人稀少,老女人完全可以避开车;况且“车夫早已让开道”,只是“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还能怨别人吗;另外,事情的目击者——“我”眼见伊“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位女生从当今社会人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的道德标准去衡量文中“老女人”的行为,觉得车夫是一个不能实事求是地坚持原则的人;责任既然不在车夫,勇于负责就无所依托,又何必扶着伊到巡警分驻所去呢?既耽误自己拉车,又影响“我”谋生事宜。“我”产生了“车夫多事,憎恶老女人”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
且不说这位女生的看法是否正确,单是她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就值得肯定。可能还受到街头上某些故意装腔作势乞讨行为的影响,她的观点带有了现代生活的色彩。况且这位女生能积极研读课文,紧扣文本中的词句感悟、理解、分析、归纳,形成自己的看法,这也是语文教学所倡导的。
三、有助于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圈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课程要求:“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当今,从世界范围到每个国家,乃至有条件的家庭越来越重视对未来人才的艺术素质的培养,甚至不惜重金从儿童时代起,就对孩子进行艺术的熏陶和教育。
有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我的中国心》这首歌词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将“有待点燃的火把(学生),”激活。让本班的一位曾参加市少儿艺术节声乐比赛获奖的同学当堂演唱,让该生谈谈自演唱时的心情。接着由本班曾学过二胡、小提琴、竖笛、口琴的同学对照乐谱伴奏,其他学生在优美而又凝重、朴实而又深沉的音乐声中朗读(《我的中国心》,真正体会到了诗人所写的海外赤子那颗永不改变的爱国心,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能充分利用学生的从艺经历,既创设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才智的平台,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四、有助于领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进行交流与表达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教学《批评与自我批评》时,我用“洗脸、打扫卫生”等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事情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常做这些事情?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平常,如果你发现好友思想、行动上有缺点,你会怎么办?”“如果听到别人严厉的批评,你又会怎么办?”再来阅读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体会文中运用比喻论证观点的巧妙及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这一教学实践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课本、师生与生活的对话,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真诚地交流、愉快地感悟,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自主、合作、探究”和“平等对话”的精神。
徐立刚,教师,现居江苏赣榆。
学生自身的生活阅历对学生理解知识、思考社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知识基础,是一笔难得的教学财富,是课堂教学利用的资源。
一、有助于感受文章描绘的情境
文學作品一般是通过塑造形象、创设生活情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情感。书本特别是教材就好像建筑材料,学生可算作建筑师,只有钢筋、水泥、木头、石块,决不能建成高楼大厦。通过读书获得的感性认识,如果不和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联系在一起,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也不可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又怎么会有自己的思考、感悟,更何谈探究、创新。因此,生活阅历、知识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成才的源泉。教学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一文可让学生联系自己过春节期间的一些风俗习惯,与文中所描绘的吃腊八粥、送灶王爷、除夕守岁、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拜新年、讨压岁钱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情境进行比较,引领学生从生活走进文本,由文本感悟生活,加深对民俗文化习俗的感受,激发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二、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的多元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执教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组织学生讨论车夫的性格时,有一位女生看法独特:“我觉得车夫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小说中的‘我’不必为自己的所想而惭愧。”
这位女生认为老女人跌倒,责任在她自己,和车夫无关。课本上交待很清楚,“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说明老女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只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说明路上行人稀少,老女人完全可以避开车;况且“车夫早已让开道”,只是“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还能怨别人吗;另外,事情的目击者——“我”眼见伊“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位女生从当今社会人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的道德标准去衡量文中“老女人”的行为,觉得车夫是一个不能实事求是地坚持原则的人;责任既然不在车夫,勇于负责就无所依托,又何必扶着伊到巡警分驻所去呢?既耽误自己拉车,又影响“我”谋生事宜。“我”产生了“车夫多事,憎恶老女人”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
且不说这位女生的看法是否正确,单是她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就值得肯定。可能还受到街头上某些故意装腔作势乞讨行为的影响,她的观点带有了现代生活的色彩。况且这位女生能积极研读课文,紧扣文本中的词句感悟、理解、分析、归纳,形成自己的看法,这也是语文教学所倡导的。
三、有助于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圈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课程要求:“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当今,从世界范围到每个国家,乃至有条件的家庭越来越重视对未来人才的艺术素质的培养,甚至不惜重金从儿童时代起,就对孩子进行艺术的熏陶和教育。
有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我的中国心》这首歌词时,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将“有待点燃的火把(学生),”激活。让本班的一位曾参加市少儿艺术节声乐比赛获奖的同学当堂演唱,让该生谈谈自演唱时的心情。接着由本班曾学过二胡、小提琴、竖笛、口琴的同学对照乐谱伴奏,其他学生在优美而又凝重、朴实而又深沉的音乐声中朗读(《我的中国心》,真正体会到了诗人所写的海外赤子那颗永不改变的爱国心,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能充分利用学生的从艺经历,既创设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才智的平台,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四、有助于领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进行交流与表达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教学《批评与自我批评》时,我用“洗脸、打扫卫生”等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事情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常做这些事情?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平常,如果你发现好友思想、行动上有缺点,你会怎么办?”“如果听到别人严厉的批评,你又会怎么办?”再来阅读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体会文中运用比喻论证观点的巧妙及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这一教学实践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课本、师生与生活的对话,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真诚地交流、愉快地感悟,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自主、合作、探究”和“平等对话”的精神。
徐立刚,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