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等教育普及化对大学生学习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学习素养是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所养成的适应学习需要且能迁移至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品质,具有持久性、可迁移性和集成性。当前我国大学教学存在片面的教师中心、浅表性学习、功利化教学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学习素养的养成。大学教学改革要重视提高大学生学习素养,重视为不教而教、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养而教、为大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培养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机 构】
: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7JJD8800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普及化对大学生学习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学习素养是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所养成的适应学习需要且能迁移至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品质,具有持久性、可迁移性和集成性。当前我国大学教学存在片面的教师中心、浅表性学习、功利化教学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学习素养的养成。大学教学改革要重视提高大学生学习素养,重视为不教而教、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养而教、为大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培养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其他文献
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和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视角出发,高质量的课程设计应从课程目标、了解学生、教学设计、学习效果检测、教师教学评价与教学改进五个方面进行考察,从而为大学课程设计与教师教学评价提供参考框架。只有教师以学术和专业的方式从事教学工作,大学教学才可能成为学术,教学工作才能获得学术界的认可。
美国营利性大学的教育服务既不属于公共产品也不具有“公共领域”职能,但其教育结果具有公共收益。美国联邦政府一方面为营利性大学提供公共资助,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三维一体”分类管理对其进行监管。究其本质,美国联邦政府的公共资助是一种教育供给凭单制度,意图在中学后教育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将政府的角色由教育服务生产者转变为组织者。未来教育营利性与公益性协调发展的趋向在于维护教育“共同利益”,其供给可由政府协调社会组织和私人部门共同行动。
社会支撑不足是当代教育改革普遍存在的问题。众多的教育改革运动常常只立足于教育侧查摆问题、追究责任、纠偏纠错,忽视社会侧归因、谋划与行动,致使教育改革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品质。教育改革具有明显的社会依赖性特征,它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合理性、恰切性、可行性品质,还取决于社会支撑的程度。加强教育改革社会基础建设,改变仅仅局限于教育侧的教育改革思维与行为,是教育改革摆脱困局的重要路径与方法。加强教育改革社会基础建设,关键在于明确教育改革的社会侧责任,强化教育改革的社会侧行动。
现代公民是伴随着个人主体性的觉醒而出现的。在当代社会,个人主体性极度膨胀使单子式个体公民产生了"唯私主义综合症"和公共生活冷漠症。化解公民发展这一难题必须超越个人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不同于个人主体性的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主体间性体现了主体-主体的平等交往关系。公民作为社会共同体的平等成员,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公民性的基本维度。培育公民主体间性是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相结合,以培养公民的契约精神为教育重点,以公民公共交往为实践养成机制,以正义的社会制度为保障
权力清单制度已在省级政府层面实行近五年,通过分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布的权力清单的依据、内容、运行和监督情况,发现其存在法定依据不一致、类别和内容不一致、执行和监督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问题侵蚀和影响了权力清单制度实行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从确定制定程序和制定主体的合法性、形成统一的编制模式、完善相关教育法律体系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改进。
内卷化是指事物既无法维持现状又难以自我更新,只能在内部不断复制和精细化的现象。学术治理的内卷化体现在网络化治理主体与治理的表层化、多样化治理手段与治理的技术化、细致入微的治理内容与治理的外塑化三个方面。学术治理的内卷化并非发生于外生变量的强迫而学术群体集体屈服之时,而是开始于学术群体从屈服转变为对外生变量的主动应承,并持续性再生产出更多不合理的学术规则之际。破解学术冶理的内卷化应匡正学术治理的价值立场,达成学术群体认同的平等契约,建立以代表作为主的同行评议机制。
服务学习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积极作用,在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备受关注。对新冠肺炎疫情中“体验式慈善”教学实践的分析发现:服务学习正是以服务为载体,在课堂内外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关系的重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通过设定贴近现实且可行的服务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指向深度学习的进阶设计、进行有深度的教学互动等一系列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此外,服务学习在疫情期间还产生了帮助大学生缓解焦虑与无助感的额外效果。
根据美国院校研究会的两次调查结果,美国高校普遍设置了院校研究机构,院校研究机构主要向教务长、校长等学校首席正职负责人汇报工作;院校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仍是数据报告类和决策支持类工作,而数据收集与处理、数据分析和院校研究信息公布则是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日常工作。稳定的专业团队、完善的数据仓储、互惠合作的协同办公机制以及充分与学校治理模式相适应是美国院校研究机构运行的基础。中国的院校研究只有扎根中国高校治理模式和高校管理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院校研究核心功能、职责范畴和运行机制,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织环境是单位。20世纪90年代之后,单位制的影响力下降而项目制的影响力上升,项目制调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因为社会结构决定社会治理,项目制有被单位制同化的可能性。项目制在实践中表现出一些缺点,但项目制引发的问题和没有项目制所产生的问题是不同的。项目制对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一定正向价值,不过需要其他制度设计补位。
体知是中国传统智慧所在,是一种身心之知,践行之智,德性之成。其精神内涵与现象学哲学和当代心理学的"具身认知"说相契合。体知视野下的教育知识观表现为身心入知,教育方法论体现为践行履知,教育目的观为德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