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专栏]变化的眼光看艺术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行为艺术,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会认为这是西方流传过来的艺术形式,其实并不尽然。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其实庖丁在游刃有余地解剖全牛的时候,进行的就是一场精彩的行为艺术表演。有力度,有节奏,有身体语言,有声响效果,像是舞蹈却又不是舞蹈。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也就是说,解牛本身只是一个形式,其中承载着表演者希望借此传达出来的象征意味。而这种象征意义也是多面的,文惠君从中领悟到养生的道理,换一个统治者或是平常人,领略到的可能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那么还有哪些经典的艺术作品是我们可以关注的呢?今天我就为大家来介绍几个伟大的艺术家。
  其实要了解行为艺术,也需要对其他的艺术类型有相关的了解,对作品与内涵有一定的解析能力。比如超现实主义,这是在绘画与雕塑等艺术形态中有着鲜明个性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代表人物首推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他于1904年5月11日生于西班牙菲格拉斯,1989年1月23日逝世。他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他在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方面,对超现实主义、对20世纪的艺术做出了严肃认真的贡献。达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除了他的绘画,他的文章、口才、动作、相貌以及胡须均给欣赏他的人们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印象。他是超现实主义绘画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是一个自信而狂妄的天才。
  “六岁想当厨师,七岁想当拿破仑”,从此,“野心与日俱增”。达利说:“超现实主义就是我。”他开创了“偏执狂批评法”,并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形象,柔软的钟表、腐烂的驴子和聚集的蚂蚁等等。达利喜欢最真实地表现最不真实的物体和情景,他自我炒作、标新立异、登峰造极。
  他的代表作《记忆的永恒》创作于1931年,典型地体现了他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画面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又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物体,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那种对时间疯狂流逝的独特表现手法,暗示了个人情感在物质世界挤压之下进发出的无法回避的力量。《记忆的永恒》是20世纪具有典型意义的视觉形象之一。
  而正当我们在感叹像达利这样的艺术家,可以用如此奇异的笔触来暗示内心隐秘的情感与思考时,另一个领域的学者发话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院长施大宁博士在他的公开课《物理与艺术》中就特别提到过达利,讲他惯用的“双重影像”表现手法,以及这一幅《记忆的永恒》中时间的扭曲变形,恰好符合理论物理学中对时空存在形态的论证。虽然是完全从非艺术的角度提出的观点,却也恰好印证了艺术鉴赏的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必人云亦云。
  1974年,“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表演了“节奏系列”终结作品《节奏0》。玛丽娜麻醉自己面向着观众站在桌子前,桌子上有七十二种道具(包括枪、子弹、菜刀、鞭子等危险物品),观众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对她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看到这里,我相信你会不自觉地为阿布拉莫维奇担心,而我也想告诉你,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很有必要的。在六个小时的创作过程中,观众有的用口红在她的脸上乱涂乱画,用剪刀剪她的衣服,在她身体上作画。有的帮她冲洗,还有人划破了她的皮肤,直到有一个人用上了膛的手枪放入她的口中,最终被他人阻止。在被人暴力对待的过程中,阿布拉莫维奇眼里已经开始有泪水,内心也开始充满恐惧,但是她始终没有做出身体上的反应。
  为什么她要把自己置身于这样的境地之中?她又想借此探寻或表达什么呢?后来她在访谈中说道“如果将全部决定权公之于众,那你就离死不远了。”
  这个行为表演不仅考验了艺术家本身,同时也考验了周围的观众的道德底线,所有人都施加暴力,几乎没有人给予拥抱。这六个小时足以看透人性中黑暗的暴力的一面。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这就是潜藏在人类并不太深处的丑恶的东西,如果有土壤就会快速滋生蔓延。所以任何人都不应该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不是毁在独裁者手里,就是毁在泛滥的民主手里。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难道人性都是如此险恶的吗?当然不是,阿布拉莫维奇在2010年进行的一个行为艺术表演就感动过无数网友,说不定你也曾是其中之一。她在纽约所做的这个作品名叫《凝视》,在这场历时两个半月的表演中,阿布拉莫维奇静坐736个小时岿然不动,共接受1500个陌生人与之对视,连Ladv Gaga都慕名而来。与她对视的人中,有痛哭的,有耍宝的,有求婚的,使尽浑身解数,阿布拉莫维奇都没有丝毫反应。然而只有一个人例外,当这个人出现并坐在她面前时,如雕塑般的她颤抖起来,并潸然泪下。这就是阿布拉莫维奇分别长达22年之久的男友乌雷。
  1976年阿布拉莫维奇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遇到了她的灵魂伴侣乌雷,一位来自西德的行为艺术家。巧的是,二人都出生在同一天。这段爱情成就了两人行为艺术的高峰。他们开始共同合作实施一系列与性别意义和时空观念有关的双人表演的作品。他们打扮成双胞胎,自称是“连体生物”,对彼此有着全然的信任。70年代末他们共同创作的“关系系列”和“空间系列”都是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行为艺术作品。《潜能》是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在1980年横贯欧洲的作品。两个人面对面站立着并专心地注视着对方,手里还同时拉着一个紧绷的弓。在乌雷的手里紧拉着一支带毒的箭,正对着阿布拉莫维奇的心脏。弓箭的张力使他们的身体略向后倾斜,他们稍不留神,那支毒箭就会离弦射出,同时,通过扩音器听到的是他们心脏急剧加速的跳动声。整个作品持续四分十秒。在那一时期,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的关系曾经犹如异首同躯的连体生物般难以分割,这种“共生”的艺术生涯持续了12年,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阿布拉莫维奇希望以浪漫的方式结束这段“充满神秘感、能量和魅惑的关系”。1988年,这对艺术情侣合作了他们最后一件作品《情人一长城》,地点是中国,历时三个月。阿布拉奠维奇从位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沿长城自东往西行走;乌雷则从中国西部戈壁沙漠中的嘉峪关开始自西向东行走,总计行程超过4000公里,最后在位于山西省的二郎山会合,挥手告别,这段旷世恋情落下帷幕。从那以后,两人就再也没有相见。直到22年后的纽约,这一次意料之外的重逢。她不禁伸出双手,紧紧握住了乌雷,现场掌声雷动。
  所以,我们不必以固有的眼光去看待行为艺术。因为行为艺术作品很多时候都是在探求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世界本来就是在不断变化的。
其他文献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是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的《舟过安仁》,每当读到这首诗,我的脑海就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在一叶小舟上,有两个格外童稚的小渔童。这首浅白如话的诗所描绘的生态美景就是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安仁。  6岁前我一直生活在安仁的外婆家,之后我随父母到省城定居,一晃已离开外婆家十余载,一直以来,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外婆家乡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流经
期刊
2011年上学期,因为热爱话剧,我从长沙休学跑到北京去学习表演。一个偶然的机会,承蒙中学同学的介绍,得以到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班旁听学习。  记不得是3月的哪一天下午。我只身前往这所国内戏剧的最高学府。去过的人大概也知道,这是国内最袖珍的大学。导演系老师约见我简谈了几句。同意我旁听的申请,办完手续后他介绍了现在的教学进展,并告诉我会被分到09级导演系其中的一个小组。  我跟着他到了一个排练楼,楼
期刊
古人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相知,即使多远的距离都会不断拉近。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现在几乎人手一部精致漂亮的手机。我们做到了“天涯若比邻”,却也开始“比邻若天涯”。开始忽略身边陪伴着我们的、曾经最为亲近的人。我们的眼睛总是望向远方的他乡,却忘记了故乡。我们低下头来,为了分享朋友圈而生活,身边时刻运转着的生活本身,却一直被我们忘却。仔细想想,我们拥有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期刊
现代社会,手机,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形象代言人,它无所不能,通信、娱乐样样精通,不少人用手机记录下自己一瞬间的欢喜,但却忘记在心中留下,多少回忆要从手机中拾起,心早已不再,心去哪儿了呢?  对机械的依赖,使人们更少用心留意身边美好的事物,曾有人说,最懒的人,能发明更好的东西,懒人们想着自己如何才能少做一些事,因此,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出世。人们忘乎所以地喜悦科技带来的好处,却没有留意自己的变化。在公车
期刊
名师一课,一个小时左右中浓缩的可能是一生的积淀。若能用心体会积累,语文学习与考试将不再是难点。若你有特别喜爱或难懂的课文,尽管对我们吐露,名师的心血结晶将让你洞悉课文的奥妙。  雨一下,天地间似乎就有了某种情意,氤氲着、触动着敏感的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想象一个人儿独对花落无依、燕去难留时,雨滴恰在此时降临,那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的微语轻诉哀伤;漫空的眼泪滋润着你的孤独,那意味也够让人
期刊
有学生在写给我的信息中这样跟我说:亲人仅仅因为血缘就爱你,然后要求你去爱他们,不爱他们就是不孝,这太不讲理了,根本没有给我选择的自由。“孝”这个词,隐含着不平等,隐含着强迫。在我看来,血缘根本不能作为必须爱的一个理由。这种命中注定的东西让我反感。  首先,我很能理解你的不满和排斥。对于强制性的外在刚性规定,尤其是这种刚性规定还带有一个硕大无比的伦理道德的帽子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抗拒和反感。 
期刊
一  这风中的故乡破败不堪。  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我回到了亲人居住的村庄。  就像一个外人,我的到来是如此突兀和陌生。我的穿着打扮,我的白净的脸面和生涩的方言,与这粗砺本真的生活显得格格不入。乡亲们将我上下打量着,询问外界的消息和我这么多年来漂泊在都市的生活细节。他们像天生的记者,唯恐漏掉一个细节。我的言辞拙于表达。而我本身浪迹风尘的生活破碎难言。在远离亲人的日子里,一个人学会了与孤独为伴,习
期刊
人生坎坷,得失相依,祸福难测。文人墨客,心性敏感,感情丰富,对于人情世态,仕宦风波多有哀愁怨苦,愤愤不平之声,对于春去秋来,时光流转,多有枯落伤悲,徒呼无奈之音,其诗词文章滴血泣泪,凄凄恻恻,其情思意绪沉郁寡欢,哀哀无告。品读他们的诗文,聆听心灵的声音,感受千古得失,明察人生智慧,或许有助于我们增益精神,开阔胸襟,有助于我们超越苦难,升华人生。下面结合几首宋诗,略谈人生失意情怀。  贬官降职,外调
期刊
我们这些人类啊,实在是太奇怪了。  常常为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悲伤失心,眨眼间又能熟稔地自我安慰:“真正拥有的不会失去。失去的其实从未拥有。”谬论。我们拥有过童年,我们失去了童年;我们拥有青春,我们会失去青春。得到,拥有,失去,循环往复。要笑开怀笑,有泪尽情流,原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你今天和最好的朋友撕破脸皮宣称绝交,明天还是要按部就班地早起上学上班。生活追逼着我们循规蹈矩,过来人劝导我们人就
期刊
说起来,我是颇讨厌电话铃声的。  或许是常常一个人在屋子里,习惯了安静,每当电话铃声大作时,高调、间歇而精准的声音,打破空气中的宁静,无声的场域倏地从半空中裂开,仿佛镜碎一般。若有人三番五次拨号打来,所说的又无非杂事,那定能毁了当刻的心情。又或者广告推销,接听的一刹那,那头便开始了快速而密集的语音进攻,不忍心如我者,总要听上一段推销者的口舌,然后才连声抱歉,挂断电话。当然固定电话也算早先的事。现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