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分析与对策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lizh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三省一区首次进入新课程高考。这三份高考试卷(宁夏、海南同卷,为国家命题组命题,以下简称宁夏卷)既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特色。分析这三份试卷,对2008年高考命题及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一、三份新课程高考试卷分析
  
  (一)各考点题型、题量及赋分
  请看下表:
  
  与2006年卷比较:
  1.语言文字应用除山东卷仍保持27分不变外,广东卷和宁夏卷均有所减少,其中广东卷减少3分,宁夏卷减少7分;古代诗文阅读除广东卷仍保持33分外,山东卷和宁夏卷均有所增加,其中山东卷增加3分,宁夏卷增加4分;现代文阅读除山东卷减少3分外,广东卷和宁夏卷均增加了3分。
  2.山东卷在选做题(即现代文大阅读题)的赋分上少了3分,加在了翻译题(2分)、默写题(1分)上;广东卷的选做题少了6分,语言文字应用主观题少了3分,这9分加到了社科文阅读两道主观题上;宁夏卷语言文字应用客观题少了6分,语言文字应用主观题少了1分,这7分加在了翻译(1分)、古诗鉴赏(3分)、选做题(3分)上。
  3.从整体情况来看,减少语言文字应用题及赋分,尤其是减少语言文字应用的客观题,增加阅读题的分值,是新课程高考的大趋势。
  (二)试卷结构
  山东卷的结构最保守,仍然是全国高考卷的老套路,分为第Ⅰ卷(客观题36分)和第Ⅱ卷(主观题114分),共七大题,与2006年山东卷相比,只是将语言文字表述题与选做题对调。
  广东卷的结构呈现一片新气象,不分卷,并减少了一道大题,开始了大题量减少的破冰之旅。这六道大题依次是:一、语言文字应用,选择题4题12分;二、古诗文阅读,7题33分,其中选择题4题12分、断句3分、翻译2句6分、诗歌鉴赏6分、默写6分;三、社科文阅读,4题18分,其中双选题1题6分、单选题1题3分,增加简答题2题9分;四、选做题,3题15分;五、语言表达题,2题12分;六、作文,1题60分。
  宁夏卷的结构变化最大,也最大气,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第Ⅰ卷又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依次是:一、社科文阅读,为单项选择题3题9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其中文言文单项选择题3题9分、翻译2句10分、诗歌鉴赏1题11分、默写6分。选考题分为两大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是4题25分,其中双选题1题5分。第Ⅱ卷为:五、语言文字运用,5题20分,其中成语运用和语病判断6分、简答题3题14分;六、作文题,1题60分。选择题减少,且不集中,这需要一定的勇气。
  宁夏卷打破了传统的Ⅰ、Ⅱ卷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类,将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大卷,分类清晰,符合母语及母语教学的实际,具有科学性;将阅读题分为必考题和选做题,指向明确。虽然将成语及语病判断放在表达题中,有分类不当之嫌,但总体瑕不掩瑜。广东卷在两方面有突破,一是不分卷,二是将社科文阅读与古诗文阅读对调,使现代文阅读形成一个完整的板块。山东卷将现代文阅读即选做题和语言运用题对调,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三)试卷题量
  请看下表:
  
  宁夏卷的六大题实际只有五大题,在2006年的基础上减少了两大题,要求考生作答的又只有20小题。山东和广东卷均保持2006年的题量。
  在试卷题号的编排上,山东卷将选做题的题号均编为19~22题,这样使学生答题更清晰,也使阅卷更省事。
  笔者认为理想的新课程高考题量应该在20题以下(2005年上海中考的题量就已经是19题),减少题量,可以让考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思考,答好每一道题。同时,选做题应编相同的题号,方便答卷纸的设计和学生答题。
  (四)选做题
  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统一的原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指导思想,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选修课程如何考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选修课程能否正常开设及开设的效果。《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提出:“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新课程高考下的三份试卷都设计了选做题,选做题只体现在现代文阅读上,现代文阅读则体现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阅读上。选做题两类文本的选材如下表:
  
  
  1.文学类文本阅读,山东卷和广东卷一如既往地选择了散文,散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蕴涵丰富,意蕴深刻;宁夏卷则大胆地选择了古典长篇白话小说节选,虽然语言与现代文稍有距离,但对学生来讲,总体难度不大,并且阅读的趣味很浓。
  实用类文本有新闻、访谈录、传记等体裁,选择文本注意到了文本的本质特征,并尽量富有文学色彩,但整体来看,这几类文本难度均不大。
  2.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材,除宁夏卷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节选和传记的难度相当外,山东卷与广东卷的散文文本和新闻、访谈录文本相比,难度明显不同,学生在阅读中所付出的智力是不相称的。
  3.除了探究题外,从设题的难易度来看,山东卷的两类文本阅读的设题均属于考查鉴赏评价能力,难度相当,但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仍有一问是识记性的。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设题注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散文阅读的设题注重考查鉴赏评价能力,两者难度不相称,实用类文本阅读比散文文本阅读的难度要低。宁夏卷除了双选题难度相当外,其余两道题的设题角度与广东卷相同;难度方面,实用类文本的题目明显低于文学类文本的题目。
  (五)探究题
  2007年三份新课程高考卷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探究题的设计。《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指出:“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并将探究这一能力层级的考查放在选考内容中。下面是三省高考卷中的探究题及赋分一览表(见下页):
  1.三省在探究题的命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赋分来看,宁夏卷的8分差强人意,山东卷的5分很明显不能让学生展开手脚。
  2.《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指出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的考查应有三个方面:(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三省的命题很显然各有侧重,山东卷侧重于有创意的解读,广东卷侧重于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宁夏卷侧重于探讨民族心理。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的考查也有三个方面:(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样,三省的命题也各有侧重,山东卷侧重于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广东卷侧重于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宁夏卷侧重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三份新课程高考卷,只有宁夏卷在题干上明确标明“探究”的字样,贴上了标签,其他两份卷均没有这样的提示。笔者认为还是不贴标签为好,因为对于考生来讲,每一个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进行一种探究,是在和文本、试卷命制者、阅卷者进行对话。
  4.六道探究题的题干设计都具有以下特点:紧扣文本,指向明确,要求清晰,注重考生的自我解读,突出考生的主体感受。但是有的题目的设计还不尽如人意,比较粗糙,如宁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就比较浅,要求也不明确,是否只要写出人物身份、性格和心理就可得满分?如果确实是这样,就不是探究题了。
  总之,新课程下的三份高考试卷,无论在结构、试题量、赋分方面,还是在选做题、探究题的设计方面,都作了有意义的探索。笔者认为,宁夏卷应该成为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标杆,虽然还需进一步优化。
  
  二、2008届高三语文教学的几点设想
  
  面对新形势,2008届高三语文教学应坚持以下三点:
  1.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进行到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什么是语文实践?就是老老实实地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就是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看、听、说、读、写、用,让学生认认真真地积累、感悟、思考、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境界,在表达中感受成功,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反过来说,就是反对过早地进行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等方面的专项训练,反对按考点对文章进行肢解训练。以现代文为例,学生不能把文章读懂,对文章模模糊糊,不管是何种解题技巧,也不管解题技巧如何纯熟,答题也只能云里雾里,让人摸不着边际。作文如果没有对现实的思考,没有大量的阅读鉴赏底蕴,任何写作技法也只能是雕虫小技,文章永远不会大气。
  2.让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沉闷是高三课堂的通病,“你讲我听,你传我受”是高三课堂的现状。一进入高三,学生似乎就成了深受奴隶主压迫的老农奴,弓腰埋首,不敢发表看法,也不需要发表看法,更用不着发表看法,一切都名正言顺地进行着。无需思考,无需交流。究其原因,是我们太急功近利,是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这就是捷径。其实,我们都搞错了。我们总认为一节课要解决许多问题,那样才能让学生收获更多,而事实恰恰相反。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这当然要花时间,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不懂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命题的点。让学生都能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去探究,课堂也才能真正打破沉闷的局面。不管是什么文本,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探究才能展开,课堂也才能活起来。
  3.使选修课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抓手。《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将选修课程的考查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对此,高三语文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针对一种文本,把选修课开足开好。让学生对一种文本的特点非常熟悉,让学生由不同的路径登上同一座山峰——提高语文素养,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在考试时在两种文本中犹豫,从而为学生赢得宝贵的考试时间,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其他文献
2004年秋,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率先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到2007年就是三年了。面对新课标引导下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学生,2007年的作文命题将能否与新课标的要求达成默契呢?    一、从“作文”到“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不是使用“作文”一词,而是以“写作”指称对学生作文要求的。这是一个预示改变的信号——“作文”是个人练习层面的写作,带有明显的训练、
个人简介  夏维波,男,东北师大附中高中教师。吉林省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科研名师,吉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在《外国文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著有《文学的文化解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参加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等国家级课题研究。    教育观点  在仿悟中建构学生的写作能力  仿悟是学习写作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
一、严厉、自主的家庭教育  我是樊丽美,1961年出生于陕北核工业的军人家庭。因为父母都是军人,所以对我们也实行军事化的教育,说一不二。但是父母又是非常开明的知识分子,在家庭教育中也注重倾听我们的声音,从来不要求我们按照他们的想法做事。所以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我的性格中既有军人的服从与守纪,又有自己的独立与追求。  1968年,我上小学。由于“文化大革命”,一二年级的时候,还能学习些知识,到了五
从1992年起,高考开始进行名言名句默写考查,但到了1999年,在当时“减负”的大环境下,取消了这种题型。自2002年起又恢复了对名言名句的考查,目前已连续进行了七年。2008年我国大陆高考的19套语文试题,全部专项考查了名言名句。为了解所考名言名句的具体情况,我们对2008年各套试卷所考查的名言名句进行了专项调查统计与分析,并对命题原则及规律做了一些探讨。  一、赋分  在我们所统计的19套试题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在语文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这一理念提出的背景和根本目的来看,这种倡导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语文学界却对这一理念持有不同看法,一些教师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探究性学习难以真正开展。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学生缺乏知识积累”和“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  我们先从知识积累的角度来说。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积累
教材分析  鲁迅小说《社戏》以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笔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课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描写了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作者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及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课时安排  教学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分析农家少年形象,可用“你愿意与小说中的哪一个少年交朋友,为什么?”等问题切入;第二课时体会景物描写及其抒情作用,重点感受江
我们运用矩阵抽样法,从四年间(2005~2008年)搜集到的339套中考试卷中选取22个省市的88套试卷作为样本试卷(下文简称“样本卷”)。本文从试题概况、测试内容、测试材料、测试形式四个方面,结合样本卷的数据统计,对2005至2008年中考试卷写作试题的宏观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释,以期探讨中考作文评价的历时特点。    一、试题概况    1.试题设置数量保持基本稳定  我们选取的88套样本卷共命
就某一节语文课而言,我们判断和检验学生学习水平与发展状态的一个重要维度是言语思维方式与品质。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从品味语言出发,“做言语体操,跳思维舞蹈”,思考、分析、揣摩,使思维由模糊到清晰、由零散到集中、由狭隘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由庸常到创新、由缓慢到敏捷。  具体到散文教学,其基本任务之一是,让学生获得对语言的直观体验。但有这些显然不够,还需要我们在阅读、鉴赏、领悟、发现、探究活动中充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一篇回忆性的经典作品,和其他经典文本一样,其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是在反复阅读中生成的。在笔者看来,创伤、忏悔和怀念是构成文本的三种情感元素。读出、读懂了它们,就真正理解了巴金先生,真正进入了文本深处。    一、魂牵梦萦的创伤    令人惊奇的是,开头巴金先生首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艺术家和狗的故事。这里采用了类似于我国文学传统中起兴的手法:在描写某一事物之前,先描写与
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你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曾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却能够理直气壮地回答:“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而你却从未年轻过,并且永远不可能再年轻。” ——[美]玛格丽特·米德    关于代沟问题的讨论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国内的讨论在八九十年代也进行得很火热,但讨论的焦点大部分集中于代沟的有无、如何消减以至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