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三省一区首次进入新课程高考。这三份高考试卷(宁夏、海南同卷,为国家命题组命题,以下简称宁夏卷)既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特色。分析这三份试卷,对2008年高考命题及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一、三份新课程高考试卷分析
(一)各考点题型、题量及赋分
请看下表:
与2006年卷比较:
1.语言文字应用除山东卷仍保持27分不变外,广东卷和宁夏卷均有所减少,其中广东卷减少3分,宁夏卷减少7分;古代诗文阅读除广东卷仍保持33分外,山东卷和宁夏卷均有所增加,其中山东卷增加3分,宁夏卷增加4分;现代文阅读除山东卷减少3分外,广东卷和宁夏卷均增加了3分。
2.山东卷在选做题(即现代文大阅读题)的赋分上少了3分,加在了翻译题(2分)、默写题(1分)上;广东卷的选做题少了6分,语言文字应用主观题少了3分,这9分加到了社科文阅读两道主观题上;宁夏卷语言文字应用客观题少了6分,语言文字应用主观题少了1分,这7分加在了翻译(1分)、古诗鉴赏(3分)、选做题(3分)上。
3.从整体情况来看,减少语言文字应用题及赋分,尤其是减少语言文字应用的客观题,增加阅读题的分值,是新课程高考的大趋势。
(二)试卷结构
山东卷的结构最保守,仍然是全国高考卷的老套路,分为第Ⅰ卷(客观题36分)和第Ⅱ卷(主观题114分),共七大题,与2006年山东卷相比,只是将语言文字表述题与选做题对调。
广东卷的结构呈现一片新气象,不分卷,并减少了一道大题,开始了大题量减少的破冰之旅。这六道大题依次是:一、语言文字应用,选择题4题12分;二、古诗文阅读,7题33分,其中选择题4题12分、断句3分、翻译2句6分、诗歌鉴赏6分、默写6分;三、社科文阅读,4题18分,其中双选题1题6分、单选题1题3分,增加简答题2题9分;四、选做题,3题15分;五、语言表达题,2题12分;六、作文,1题60分。
宁夏卷的结构变化最大,也最大气,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第Ⅰ卷又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依次是:一、社科文阅读,为单项选择题3题9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其中文言文单项选择题3题9分、翻译2句10分、诗歌鉴赏1题11分、默写6分。选考题分为两大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是4题25分,其中双选题1题5分。第Ⅱ卷为:五、语言文字运用,5题20分,其中成语运用和语病判断6分、简答题3题14分;六、作文题,1题60分。选择题减少,且不集中,这需要一定的勇气。
宁夏卷打破了传统的Ⅰ、Ⅱ卷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类,将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大卷,分类清晰,符合母语及母语教学的实际,具有科学性;将阅读题分为必考题和选做题,指向明确。虽然将成语及语病判断放在表达题中,有分类不当之嫌,但总体瑕不掩瑜。广东卷在两方面有突破,一是不分卷,二是将社科文阅读与古诗文阅读对调,使现代文阅读形成一个完整的板块。山东卷将现代文阅读即选做题和语言运用题对调,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三)试卷题量
请看下表:
宁夏卷的六大题实际只有五大题,在2006年的基础上减少了两大题,要求考生作答的又只有20小题。山东和广东卷均保持2006年的题量。
在试卷题号的编排上,山东卷将选做题的题号均编为19~22题,这样使学生答题更清晰,也使阅卷更省事。
笔者认为理想的新课程高考题量应该在20题以下(2005年上海中考的题量就已经是19题),减少题量,可以让考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思考,答好每一道题。同时,选做题应编相同的题号,方便答卷纸的设计和学生答题。
(四)选做题
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统一的原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指导思想,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选修课程如何考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选修课程能否正常开设及开设的效果。《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提出:“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新课程高考下的三份试卷都设计了选做题,选做题只体现在现代文阅读上,现代文阅读则体现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阅读上。选做题两类文本的选材如下表:
1.文学类文本阅读,山东卷和广东卷一如既往地选择了散文,散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蕴涵丰富,意蕴深刻;宁夏卷则大胆地选择了古典长篇白话小说节选,虽然语言与现代文稍有距离,但对学生来讲,总体难度不大,并且阅读的趣味很浓。
实用类文本有新闻、访谈录、传记等体裁,选择文本注意到了文本的本质特征,并尽量富有文学色彩,但整体来看,这几类文本难度均不大。
2.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材,除宁夏卷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节选和传记的难度相当外,山东卷与广东卷的散文文本和新闻、访谈录文本相比,难度明显不同,学生在阅读中所付出的智力是不相称的。
3.除了探究题外,从设题的难易度来看,山东卷的两类文本阅读的设题均属于考查鉴赏评价能力,难度相当,但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仍有一问是识记性的。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设题注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散文阅读的设题注重考查鉴赏评价能力,两者难度不相称,实用类文本阅读比散文文本阅读的难度要低。宁夏卷除了双选题难度相当外,其余两道题的设题角度与广东卷相同;难度方面,实用类文本的题目明显低于文学类文本的题目。
(五)探究题
2007年三份新课程高考卷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探究题的设计。《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指出:“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并将探究这一能力层级的考查放在选考内容中。下面是三省高考卷中的探究题及赋分一览表(见下页):
1.三省在探究题的命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赋分来看,宁夏卷的8分差强人意,山东卷的5分很明显不能让学生展开手脚。
2.《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指出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的考查应有三个方面:(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三省的命题很显然各有侧重,山东卷侧重于有创意的解读,广东卷侧重于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宁夏卷侧重于探讨民族心理。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的考查也有三个方面:(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样,三省的命题也各有侧重,山东卷侧重于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广东卷侧重于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宁夏卷侧重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三份新课程高考卷,只有宁夏卷在题干上明确标明“探究”的字样,贴上了标签,其他两份卷均没有这样的提示。笔者认为还是不贴标签为好,因为对于考生来讲,每一个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进行一种探究,是在和文本、试卷命制者、阅卷者进行对话。
4.六道探究题的题干设计都具有以下特点:紧扣文本,指向明确,要求清晰,注重考生的自我解读,突出考生的主体感受。但是有的题目的设计还不尽如人意,比较粗糙,如宁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就比较浅,要求也不明确,是否只要写出人物身份、性格和心理就可得满分?如果确实是这样,就不是探究题了。
总之,新课程下的三份高考试卷,无论在结构、试题量、赋分方面,还是在选做题、探究题的设计方面,都作了有意义的探索。笔者认为,宁夏卷应该成为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标杆,虽然还需进一步优化。
二、2008届高三语文教学的几点设想
面对新形势,2008届高三语文教学应坚持以下三点:
1.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进行到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什么是语文实践?就是老老实实地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就是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看、听、说、读、写、用,让学生认认真真地积累、感悟、思考、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境界,在表达中感受成功,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反过来说,就是反对过早地进行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等方面的专项训练,反对按考点对文章进行肢解训练。以现代文为例,学生不能把文章读懂,对文章模模糊糊,不管是何种解题技巧,也不管解题技巧如何纯熟,答题也只能云里雾里,让人摸不着边际。作文如果没有对现实的思考,没有大量的阅读鉴赏底蕴,任何写作技法也只能是雕虫小技,文章永远不会大气。
2.让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沉闷是高三课堂的通病,“你讲我听,你传我受”是高三课堂的现状。一进入高三,学生似乎就成了深受奴隶主压迫的老农奴,弓腰埋首,不敢发表看法,也不需要发表看法,更用不着发表看法,一切都名正言顺地进行着。无需思考,无需交流。究其原因,是我们太急功近利,是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这就是捷径。其实,我们都搞错了。我们总认为一节课要解决许多问题,那样才能让学生收获更多,而事实恰恰相反。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这当然要花时间,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不懂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命题的点。让学生都能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去探究,课堂也才能真正打破沉闷的局面。不管是什么文本,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探究才能展开,课堂也才能活起来。
3.使选修课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抓手。《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将选修课程的考查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对此,高三语文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针对一种文本,把选修课开足开好。让学生对一种文本的特点非常熟悉,让学生由不同的路径登上同一座山峰——提高语文素养,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在考试时在两种文本中犹豫,从而为学生赢得宝贵的考试时间,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一、三份新课程高考试卷分析
(一)各考点题型、题量及赋分
请看下表:
与2006年卷比较:
1.语言文字应用除山东卷仍保持27分不变外,广东卷和宁夏卷均有所减少,其中广东卷减少3分,宁夏卷减少7分;古代诗文阅读除广东卷仍保持33分外,山东卷和宁夏卷均有所增加,其中山东卷增加3分,宁夏卷增加4分;现代文阅读除山东卷减少3分外,广东卷和宁夏卷均增加了3分。
2.山东卷在选做题(即现代文大阅读题)的赋分上少了3分,加在了翻译题(2分)、默写题(1分)上;广东卷的选做题少了6分,语言文字应用主观题少了3分,这9分加到了社科文阅读两道主观题上;宁夏卷语言文字应用客观题少了6分,语言文字应用主观题少了1分,这7分加在了翻译(1分)、古诗鉴赏(3分)、选做题(3分)上。
3.从整体情况来看,减少语言文字应用题及赋分,尤其是减少语言文字应用的客观题,增加阅读题的分值,是新课程高考的大趋势。
(二)试卷结构
山东卷的结构最保守,仍然是全国高考卷的老套路,分为第Ⅰ卷(客观题36分)和第Ⅱ卷(主观题114分),共七大题,与2006年山东卷相比,只是将语言文字表述题与选做题对调。
广东卷的结构呈现一片新气象,不分卷,并减少了一道大题,开始了大题量减少的破冰之旅。这六道大题依次是:一、语言文字应用,选择题4题12分;二、古诗文阅读,7题33分,其中选择题4题12分、断句3分、翻译2句6分、诗歌鉴赏6分、默写6分;三、社科文阅读,4题18分,其中双选题1题6分、单选题1题3分,增加简答题2题9分;四、选做题,3题15分;五、语言表达题,2题12分;六、作文,1题60分。
宁夏卷的结构变化最大,也最大气,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第Ⅰ卷又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依次是:一、社科文阅读,为单项选择题3题9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其中文言文单项选择题3题9分、翻译2句10分、诗歌鉴赏1题11分、默写6分。选考题分为两大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是4题25分,其中双选题1题5分。第Ⅱ卷为:五、语言文字运用,5题20分,其中成语运用和语病判断6分、简答题3题14分;六、作文题,1题60分。选择题减少,且不集中,这需要一定的勇气。
宁夏卷打破了传统的Ⅰ、Ⅱ卷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类,将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大卷,分类清晰,符合母语及母语教学的实际,具有科学性;将阅读题分为必考题和选做题,指向明确。虽然将成语及语病判断放在表达题中,有分类不当之嫌,但总体瑕不掩瑜。广东卷在两方面有突破,一是不分卷,二是将社科文阅读与古诗文阅读对调,使现代文阅读形成一个完整的板块。山东卷将现代文阅读即选做题和语言运用题对调,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三)试卷题量
请看下表:
宁夏卷的六大题实际只有五大题,在2006年的基础上减少了两大题,要求考生作答的又只有20小题。山东和广东卷均保持2006年的题量。
在试卷题号的编排上,山东卷将选做题的题号均编为19~22题,这样使学生答题更清晰,也使阅卷更省事。
笔者认为理想的新课程高考题量应该在20题以下(2005年上海中考的题量就已经是19题),减少题量,可以让考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思考,答好每一道题。同时,选做题应编相同的题号,方便答卷纸的设计和学生答题。
(四)选做题
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统一的原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指导思想,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选修课程如何考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选修课程能否正常开设及开设的效果。《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提出:“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新课程高考下的三份试卷都设计了选做题,选做题只体现在现代文阅读上,现代文阅读则体现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阅读上。选做题两类文本的选材如下表:
1.文学类文本阅读,山东卷和广东卷一如既往地选择了散文,散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蕴涵丰富,意蕴深刻;宁夏卷则大胆地选择了古典长篇白话小说节选,虽然语言与现代文稍有距离,但对学生来讲,总体难度不大,并且阅读的趣味很浓。
实用类文本有新闻、访谈录、传记等体裁,选择文本注意到了文本的本质特征,并尽量富有文学色彩,但整体来看,这几类文本难度均不大。
2.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材,除宁夏卷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节选和传记的难度相当外,山东卷与广东卷的散文文本和新闻、访谈录文本相比,难度明显不同,学生在阅读中所付出的智力是不相称的。
3.除了探究题外,从设题的难易度来看,山东卷的两类文本阅读的设题均属于考查鉴赏评价能力,难度相当,但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仍有一问是识记性的。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设题注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散文阅读的设题注重考查鉴赏评价能力,两者难度不相称,实用类文本阅读比散文文本阅读的难度要低。宁夏卷除了双选题难度相当外,其余两道题的设题角度与广东卷相同;难度方面,实用类文本的题目明显低于文学类文本的题目。
(五)探究题
2007年三份新课程高考卷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探究题的设计。《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指出:“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并将探究这一能力层级的考查放在选考内容中。下面是三省高考卷中的探究题及赋分一览表(见下页):
1.三省在探究题的命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赋分来看,宁夏卷的8分差强人意,山东卷的5分很明显不能让学生展开手脚。
2.《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指出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的考查应有三个方面:(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三省的命题很显然各有侧重,山东卷侧重于有创意的解读,广东卷侧重于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宁夏卷侧重于探讨民族心理。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的考查也有三个方面:(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样,三省的命题也各有侧重,山东卷侧重于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广东卷侧重于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宁夏卷侧重于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三份新课程高考卷,只有宁夏卷在题干上明确标明“探究”的字样,贴上了标签,其他两份卷均没有这样的提示。笔者认为还是不贴标签为好,因为对于考生来讲,每一个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进行一种探究,是在和文本、试卷命制者、阅卷者进行对话。
4.六道探究题的题干设计都具有以下特点:紧扣文本,指向明确,要求清晰,注重考生的自我解读,突出考生的主体感受。但是有的题目的设计还不尽如人意,比较粗糙,如宁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就比较浅,要求也不明确,是否只要写出人物身份、性格和心理就可得满分?如果确实是这样,就不是探究题了。
总之,新课程下的三份高考试卷,无论在结构、试题量、赋分方面,还是在选做题、探究题的设计方面,都作了有意义的探索。笔者认为,宁夏卷应该成为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标杆,虽然还需进一步优化。
二、2008届高三语文教学的几点设想
面对新形势,2008届高三语文教学应坚持以下三点:
1.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进行到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什么是语文实践?就是老老实实地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就是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看、听、说、读、写、用,让学生认认真真地积累、感悟、思考、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境界,在表达中感受成功,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反过来说,就是反对过早地进行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等方面的专项训练,反对按考点对文章进行肢解训练。以现代文为例,学生不能把文章读懂,对文章模模糊糊,不管是何种解题技巧,也不管解题技巧如何纯熟,答题也只能云里雾里,让人摸不着边际。作文如果没有对现实的思考,没有大量的阅读鉴赏底蕴,任何写作技法也只能是雕虫小技,文章永远不会大气。
2.让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沉闷是高三课堂的通病,“你讲我听,你传我受”是高三课堂的现状。一进入高三,学生似乎就成了深受奴隶主压迫的老农奴,弓腰埋首,不敢发表看法,也不需要发表看法,更用不着发表看法,一切都名正言顺地进行着。无需思考,无需交流。究其原因,是我们太急功近利,是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这就是捷径。其实,我们都搞错了。我们总认为一节课要解决许多问题,那样才能让学生收获更多,而事实恰恰相反。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这当然要花时间,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不懂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命题的点。让学生都能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去探究,课堂也才能真正打破沉闷的局面。不管是什么文本,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探究才能展开,课堂也才能活起来。
3.使选修课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抓手。《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将选修课程的考查分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对此,高三语文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针对一种文本,把选修课开足开好。让学生对一种文本的特点非常熟悉,让学生由不同的路径登上同一座山峰——提高语文素养,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在考试时在两种文本中犹豫,从而为学生赢得宝贵的考试时间,提高答题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