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本医院最近6年儿童在输血时发生的不良反应相关原因,为能有效减少儿童输血时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数据理论基础。方法:收集本院在2012年9月- 2018年10月的儿童受血者的输血病历,整理分析儿童患者在输血后的不良反应的的比例及特征。结果:本院在2012年9月- 2018年10月共有儿童患者30518例进行过输血治疗,其中有166例发生过输血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0.54%;其不良反应中80. 73%(134/166)例为过敏反应,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发生发热反应,占12. 65%(21/166)。如果使用机采血小板,则输血儿童发生不良反应率为1.92%,相比他血液成分概率要明显高出(P<0.05)。儿童性别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关联;低于1岁的儿童相比1岁以上年龄组的儿童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更低(P<0.05);有过多次输血史(3次以上)的儿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要相对更高(P<0.05);儿童输血事件中发生率中最高的是过敏反应,其次是发热;幼龄儿童在大于1岁或者有过多次输血史,应当谨慎监测输血治疗的过程,谨防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关键词】儿童输血;不良反应;不良事件;过敏反应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 2019) 03-0254-02
输血治疗在儿科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当前国内外对相关研究都不多。也有有少量医学文章指出儿童在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要高于成人[1-3],所以探究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预防和减少此发生的情况也就非常有必要。此次为研究儿童输血不良事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提高儿童输血治疗的安全陛。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上般性资料
收集本院在2012年9月- 2018年10的30518例儿童输血病历资料,总共发生不良输血反应的有166例,其中有99例男童,67例女童,年龄分布在5天- 14岁,平均年龄分布在5.8±4.9岁之间。此次研究的所有儿童输血都采用成分输血,血液由辖区采供血机构提供,输血使用的血液试剂符合存放条件以及相关的操作规定。
1.2 研究方案
依照《临床输血学》[4]、《临床输血诊疗技术》[5]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临床医师准确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输血科医师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对输血病例进行调查、分析、追踪,准确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处理反馈表”。统计上报的输血不良事件反馈单。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事件后,临床医生及时填写反馈单然后送到输血科,输血科医师将反馈信息整理好,并记录到电子系统。
1.3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在此研究中,共发生不良输血反应的有166例,占比0.54%,其中发生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38例,占比0.28%;血浆不良反应56例,占比0.48%,单采血小板72例,占比1.92%,具体数据见表1。
注:a表示悬浮红细胞组与血浆组比较;b表示血浆组与单采血小板组比较;c表示单采血小板组与悬浮红细胞组比较;d表示4种血液成分输血反应率比较。*冷沉淀输血例数少,得出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参考性不足
2.2所有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166例中,发生过敏反应的有134例,占比80.73%;发热反应的有21例,占比12.65%,发热伴过敏反应的8例,占比4.82%;有血红蛋白尿的2例,占比1.20%;发生血液循环超负荷的1例,占比0.60%。
2.3在所有的30518例儿童中,不同性别组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岁、1-3岁、大于3岁的儿童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岁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低于大于1岁的孩童。无输血史、有1-2次输血史、超过3次输血史的孩童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输血史次数越多不良反应率越高。
3 讨论
输血治疗在临床上必不可少,但输血不良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婴幼儿童难以表达自身的病理症状,因此要求更高的护理治疗,而且需要缜密观察儿童的身体状况,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万一出现不良反应,立刻采取措施,防止造成严重后果。此次研究数据表明,性别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关联。相比其他血液成分,输血儿童常使用单采血小板引起的輸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更高。大于1岁的孩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更高。输血时需要重点关注输血次数大于3次的儿童,输血次数越多不良反应率也相应更高。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在给孩童输血治疗时,医护人员需要多加注意孩童的年龄、输血史、输注血液成分等,在涉及到上述的情况时要加强监测输血儿童的生命体征,防止儿童在输血中发生不良反应,确保儿童输血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林静霞,任俊,肖帆等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2015. 28 (3): 291-294
[2]
PedrosaAK,PintoFJ,LinsLD,etaI.Bloodtransfusionreactionsinchildren:associatedfactors[J] .JPediatr( RioJ), 2013, 89(4):400-406.
[3]
OakleyFD, WoodsM, ArnoldS. eta/.Transfusionreactionsinpediatriccomparedwithadultpatients alookatratereactiontype, andassociatedproducts[J].Transfusion, 2015, 55(3):563-570
[4]刘景汉,汪德清,主编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97-425.439-451
[5]夏琳,主编.临床输血诊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69.
【关键词】儿童输血;不良反应;不良事件;过敏反应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 2019) 03-0254-02
输血治疗在儿科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当前国内外对相关研究都不多。也有有少量医学文章指出儿童在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要高于成人[1-3],所以探究儿童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预防和减少此发生的情况也就非常有必要。此次为研究儿童输血不良事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提高儿童输血治疗的安全陛。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上般性资料
收集本院在2012年9月- 2018年10的30518例儿童输血病历资料,总共发生不良输血反应的有166例,其中有99例男童,67例女童,年龄分布在5天- 14岁,平均年龄分布在5.8±4.9岁之间。此次研究的所有儿童输血都采用成分输血,血液由辖区采供血机构提供,输血使用的血液试剂符合存放条件以及相关的操作规定。
1.2 研究方案
依照《临床输血学》[4]、《临床输血诊疗技术》[5]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临床医师准确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输血科医师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对输血病例进行调查、分析、追踪,准确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处理反馈表”。统计上报的输血不良事件反馈单。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事件后,临床医生及时填写反馈单然后送到输血科,输血科医师将反馈信息整理好,并记录到电子系统。
1.3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在此研究中,共发生不良输血反应的有166例,占比0.54%,其中发生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38例,占比0.28%;血浆不良反应56例,占比0.48%,单采血小板72例,占比1.92%,具体数据见表1。
注:a表示悬浮红细胞组与血浆组比较;b表示血浆组与单采血小板组比较;c表示单采血小板组与悬浮红细胞组比较;d表示4种血液成分输血反应率比较。*冷沉淀输血例数少,得出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参考性不足
2.2所有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166例中,发生过敏反应的有134例,占比80.73%;发热反应的有21例,占比12.65%,发热伴过敏反应的8例,占比4.82%;有血红蛋白尿的2例,占比1.20%;发生血液循环超负荷的1例,占比0.60%。
2.3在所有的30518例儿童中,不同性别组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岁、1-3岁、大于3岁的儿童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岁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低于大于1岁的孩童。无输血史、有1-2次输血史、超过3次输血史的孩童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输血史次数越多不良反应率越高。
3 讨论
输血治疗在临床上必不可少,但输血不良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婴幼儿童难以表达自身的病理症状,因此要求更高的护理治疗,而且需要缜密观察儿童的身体状况,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万一出现不良反应,立刻采取措施,防止造成严重后果。此次研究数据表明,性别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关联。相比其他血液成分,输血儿童常使用单采血小板引起的輸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更高。大于1岁的孩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要更高。输血时需要重点关注输血次数大于3次的儿童,输血次数越多不良反应率也相应更高。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在给孩童输血治疗时,医护人员需要多加注意孩童的年龄、输血史、输注血液成分等,在涉及到上述的情况时要加强监测输血儿童的生命体征,防止儿童在输血中发生不良反应,确保儿童输血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林静霞,任俊,肖帆等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2015. 28 (3): 291-294
[2]
PedrosaAK,PintoFJ,LinsLD,etaI.Bloodtransfusionreactionsinchildren:associatedfactors[J] .JPediatr( RioJ), 2013, 89(4):400-406.
[3]
OakleyFD, WoodsM, ArnoldS. eta/.Transfusionreactionsinpediatriccomparedwithadultpatients alookatratereactiontype, andassociatedproducts[J].Transfusion, 2015, 55(3):563-570
[4]刘景汉,汪德清,主编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97-425.439-451
[5]夏琳,主编.临床输血诊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