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熟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在交流、写作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概述了汉语熟语的性质、特点,进而分析汉语熟语教学方法。
关键词:汉语熟语;熟语性质;熟语特点;教学方法
一、汉语熟语的性质与特点
熟语,即人们熟悉的语言,是时代的产物,它体现着这一时代人们的思维走向和生活习惯。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够接触到熟语这一特殊词汇,它的出现是人们对语言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的结果。
首先,汉语熟语在语音上具有高度的声韵美,这与汉语自身的语音特点有关,群众在制造熟语时,即便不懂得音韵知识,也能自然地讲求押韵。因此汉语熟语读来通常是朗朗上口、押韵响亮的,如“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哭二闹三上吊”、“谷雨前,去种棉”等等。
第二,汉语熟语在形式上一般是固定的。熟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形式上的定型性,也使得它能够被人们熟知、熟记、熟用。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左右对称。这一审美心理体现在熟语上,便是熟语在语言形式上的高度凝练匀称,如“旱瓜涝枣”、“莺歌燕舞”等。
第三,汉语熟语是修辞学的重要手段,在意义上大多具有各自的修辞义,字面意义往往和实际意义不一致,不能直接地看到其中的含义,且一般具有强烈的褒贬色彩,如“对牛弹琴”比喻在不懂事理的人面前讲道理或说事,常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再如“歪瓜裂枣”,比喻相貌丑陋的人或物。
二、教学方法
(一)直观法
对待成语,我们可以通过音像、图片等直观可感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让学生了解这些熟语的含义,如播放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等。直观法与教师释疑法相结合,将会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我们在教授“守株待兔”这一成语时,可以提供“守株待兔”成语故事视频,看完视频,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故事里面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复述故事内容等。
(二)理据法
在熟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先说明熟语中的每个字的意义、内部结构以及构成熟语的意义,再指出引申义和比喻义,显示抽象义的理据,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熟语的掌握。
例如在教“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图片解释成语每个部分的意思:守,在一个地方看管、保护,例如足球比赛里的守门员;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图片);待,等待。然后指出成语的结构:V1 N1 V2 N2。
(三)对比法
在进行汉语熟语的教学中,汉语熟语与外国熟语的对比都能够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语言的熟语有时有着相似或相近的语义蕴涵,这可以给学生学习汉语熟语带来正迁移的影响,有时甚至不需要過多讲解,学生便可以自己领会到意思。
例如成语“爱屋及乌”,在英语中就有“love me,love my dog”的对应。再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词,在英语中便有“a cat on hot bricks”。
(四)归类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汉语熟语进行一系列的总结和分类有时能够更好地帮学生理清思路,体会其中的文化含义和感情色彩。
例如汉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熟语都是贬义的,那么我们在教授关于狗的熟语时,便可以放在一起。如,“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痛打落水狗、狗嘴吐不出象牙”等等。再如,成语中有许多描写人心理状态的词语,如“心满意足、不屑一顾、惊慌失措、如释重负”等。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把他们组成语段,让学生在篇章中学到这一类的熟语。
(五)语境法
语境法的主要作用是显示熟语的语义、体现用法和语用条件,因为民族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取消的差异,熟语都具有字面意义之外的文化含义,语用也有较强的条件性。同时,我们在课堂练习或课下作业的布置中,语境法可以让教师发现学生各种类型的错误,进而分析原因,及时纠正。
例如在高级班教授“打交道”这一惯用语时,有学生就举例说“我在宿舍经常用SKYPE与弟弟打交道”。这时教师应对这一词语做出限制性更强的条件,如“打交道”在表示“交往、交流”义的时候,不可以是亲人之间。
(六)活动法
不论是哪种形式的课堂,都应当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对外汉语课堂更是如此,学生到了中高级,对于汉语的运用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也少不了与中国人进行真实的交流沟通。我们在汉语熟语课的课堂上,应当让学生在学会认识熟语之后,当堂去试着使用。由于课堂的限制,我们不可能设计完全真实的交际活动,但是应当追求真实性的交际,尽量创造条件、机会让学生去使用熟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材上的练习上。
如,在教授“少来夫妻老来伴”这一谚语时,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一对从年轻时认识到结婚,然后年老的夫妻。再如教“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一歇后语时,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总结出以前学过的汉语中的祝福语(最好是熟语),并在课堂上一个接一个地亲口祝福其他同学,祝福时应该结合该同学特点。课后可以让学生在正确的情景下对5个以上的中国人亲口说出这句俗语。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4.
[2]姚锡远.熟语学纲要[M].大象出版社,2013.
[3]王德春.词汇学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4]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5]武占坤.汉语熟语通论[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6]王岩.汉语熟语的文化认知[M].大象出版社,2012.
[7]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商务印书馆,2005.
[8]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10]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关键词:汉语熟语;熟语性质;熟语特点;教学方法
一、汉语熟语的性质与特点
熟语,即人们熟悉的语言,是时代的产物,它体现着这一时代人们的思维走向和生活习惯。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够接触到熟语这一特殊词汇,它的出现是人们对语言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的结果。
首先,汉语熟语在语音上具有高度的声韵美,这与汉语自身的语音特点有关,群众在制造熟语时,即便不懂得音韵知识,也能自然地讲求押韵。因此汉语熟语读来通常是朗朗上口、押韵响亮的,如“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哭二闹三上吊”、“谷雨前,去种棉”等等。
第二,汉语熟语在形式上一般是固定的。熟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形式上的定型性,也使得它能够被人们熟知、熟记、熟用。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左右对称。这一审美心理体现在熟语上,便是熟语在语言形式上的高度凝练匀称,如“旱瓜涝枣”、“莺歌燕舞”等。
第三,汉语熟语是修辞学的重要手段,在意义上大多具有各自的修辞义,字面意义往往和实际意义不一致,不能直接地看到其中的含义,且一般具有强烈的褒贬色彩,如“对牛弹琴”比喻在不懂事理的人面前讲道理或说事,常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再如“歪瓜裂枣”,比喻相貌丑陋的人或物。
二、教学方法
(一)直观法
对待成语,我们可以通过音像、图片等直观可感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让学生了解这些熟语的含义,如播放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等。直观法与教师释疑法相结合,将会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我们在教授“守株待兔”这一成语时,可以提供“守株待兔”成语故事视频,看完视频,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故事里面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复述故事内容等。
(二)理据法
在熟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先说明熟语中的每个字的意义、内部结构以及构成熟语的意义,再指出引申义和比喻义,显示抽象义的理据,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熟语的掌握。
例如在教“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图片解释成语每个部分的意思:守,在一个地方看管、保护,例如足球比赛里的守门员;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图片);待,等待。然后指出成语的结构:V1 N1 V2 N2。
(三)对比法
在进行汉语熟语的教学中,汉语熟语与外国熟语的对比都能够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语言的熟语有时有着相似或相近的语义蕴涵,这可以给学生学习汉语熟语带来正迁移的影响,有时甚至不需要過多讲解,学生便可以自己领会到意思。
例如成语“爱屋及乌”,在英语中就有“love me,love my dog”的对应。再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词,在英语中便有“a cat on hot bricks”。
(四)归类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汉语熟语进行一系列的总结和分类有时能够更好地帮学生理清思路,体会其中的文化含义和感情色彩。
例如汉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熟语都是贬义的,那么我们在教授关于狗的熟语时,便可以放在一起。如,“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痛打落水狗、狗嘴吐不出象牙”等等。再如,成语中有许多描写人心理状态的词语,如“心满意足、不屑一顾、惊慌失措、如释重负”等。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把他们组成语段,让学生在篇章中学到这一类的熟语。
(五)语境法
语境法的主要作用是显示熟语的语义、体现用法和语用条件,因为民族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价值取消的差异,熟语都具有字面意义之外的文化含义,语用也有较强的条件性。同时,我们在课堂练习或课下作业的布置中,语境法可以让教师发现学生各种类型的错误,进而分析原因,及时纠正。
例如在高级班教授“打交道”这一惯用语时,有学生就举例说“我在宿舍经常用SKYPE与弟弟打交道”。这时教师应对这一词语做出限制性更强的条件,如“打交道”在表示“交往、交流”义的时候,不可以是亲人之间。
(六)活动法
不论是哪种形式的课堂,都应当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对外汉语课堂更是如此,学生到了中高级,对于汉语的运用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也少不了与中国人进行真实的交流沟通。我们在汉语熟语课的课堂上,应当让学生在学会认识熟语之后,当堂去试着使用。由于课堂的限制,我们不可能设计完全真实的交际活动,但是应当追求真实性的交际,尽量创造条件、机会让学生去使用熟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材上的练习上。
如,在教授“少来夫妻老来伴”这一谚语时,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一对从年轻时认识到结婚,然后年老的夫妻。再如教“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一歇后语时,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总结出以前学过的汉语中的祝福语(最好是熟语),并在课堂上一个接一个地亲口祝福其他同学,祝福时应该结合该同学特点。课后可以让学生在正确的情景下对5个以上的中国人亲口说出这句俗语。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4.
[2]姚锡远.熟语学纲要[M].大象出版社,2013.
[3]王德春.词汇学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4]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5]武占坤.汉语熟语通论[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6]王岩.汉语熟语的文化认知[M].大象出版社,2012.
[7]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商务印书馆,2005.
[8]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10]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