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目前的语文教学不太重视诵读的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必要大力倡导诵读。
【关键词】 诵读 传统 现实 意义 方法
一、诵读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
诵读在我国是一种影响深远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学记》中有“呻其占毕”的记载。《论语·子路》有“子曰:‘诵诗三百’”的论述。荀子说:“诵读以贯之。”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自己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宋代学者朱熹提出“读书成诵”的主张。清代散文家姚鼐说得更明白:“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清代大学者顾炎武在《顾亭林先生读书诀》中说道:“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有十个月温理,余月用以知新。”由上可见,“诵读”这种读书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历代学人所采用。
叶圣陶先生《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还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一文中也指出:“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
无数先哲贤人的经验告诉我们,于学习语文而言,诵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只看不读是学不好语文的。
二、现实要求我们加强诵读的研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提出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也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容忽视,但它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课堂上少朗读、不朗读的现象不在少数。记得读大学时,考普通话等级考试,文科生通过率为70%左右,理科生不到30%。现在,我在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育也将近十年了,早晚朗读课时,老师看着学生,学生就读,老师转身走了,读书声就停止了。县里举行演讲比赛,全校海选,也选不出几个读得标准的学生来。出现这种现象,中小学的语文诵读教学难辞其咎。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对学生加强诵读训练,严峻的现实也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加强诵读训练。
三、诵读有着非凡的意义
1.诵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儿时背诵的诗词,尽管当时不理解,熟读成诵以后,却常常终生难忘,终身受益。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也能随意背出书中的一段话。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背诵的东西多了,自然就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诵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说书读的遍数越多,对书中意思的理解就越透彻。诵读可以增进理解,可以促进记忆,可以积累知识。一个人背诵的功夫能决定他一生的成就。李阳先生就是因为英语书读得多,背得牢,才练就了一口纯正的英语口语。现在很多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不强,表达能力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背功不过关。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3.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鲁迅先生说:“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者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然后“义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三识”中以“诵”为先,道出了语感培养的方法。巴金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了文章的调子。”对古诗文的阅读,进而背诵、欣赏、模仿,最后悟出了读书之道和写作之道。这里的“顺口背出来”、“摸到了文章的调子”,就是语感的生成。
4.诵读可以提高口语水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明了熟读的作用。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平民教育家俞敏洪每天狂听狂背英语几个小时,“疯狂”了两个半月,终于会听会说英语。
5.诵读可以提高作文水平。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历来都被奉为学习写作的明训。朱自清先生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叶圣陶先生在分析名作家们成名的原因时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如果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脑子里装着百十首古诗词,有了丰厚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一定会有明显地提高。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招之即来,呼之欲出。
6.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苏东坡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是一种综合性的言语能力,涉及听、说、读、写等各种表达能力。同时,为了不让诸如低级趣味,带有暴力、色情、凶杀色彩的低劣的读物侵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就应该让一些优秀的古典诗文洗涤其心灵,纯洁其精神,高尚其灵魂,使孩子们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让古典文化的精髓渗入他们的骨髓,溶进他们的血液里,铭刻在他们的脑海,成为他们一生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四、诵读有一定的方法
1.首先要充满信心。信心是成就一切的基础。相信自己一定行。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相信自己,一百次背不了,第一百零一次一定能背下来。
2.要有明确的诵读任务。记得不要贪多。要求一篇一篇地过关,背不下第一篇,绝不进入第二篇。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诵读前,首先要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每一个词、句的意思,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整体框架;背诵时,大声地读背,一段一段地过关,一句一句地过关;背诵后,要及时复习。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而后慢的。刚刚背熟的课文,如果不及时复习,过几天可能就忘掉了,等到考试再回过头来复习,一切又得从零开始。所以我们要提醒学生,趁热打铁,经常复习背诵过的内容,对课文进行循环记忆,反复五六次,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
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知识的积累程度。如何积累,最主要的还是读书,尤其要诵读。将一批有代表性的古诗文比如四书五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古文、《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幼学琼林》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消化领悟,多积累一些典范的现代名文,这才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才是提高语文素质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刘帅,张红美.略谈诵读体验对学生写作的促进作用[J].语文教学之友,2007(8)
[3]语文中的诵读[EB/OL].网易博客.2009-04-17
[4]加强诵读教学打好语文基础[EB/OL].河源下载站.2006-7-19
[5]李素萍.朗读的作用[EB/OL].漯河文学坊.2008-6-27
[6]李阳.英语是这样炼成的[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
[7]李阳.我爱背诵[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
(责编 雷 艳)
【关键词】 诵读 传统 现实 意义 方法
一、诵读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
诵读在我国是一种影响深远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学记》中有“呻其占毕”的记载。《论语·子路》有“子曰:‘诵诗三百’”的论述。荀子说:“诵读以贯之。”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自己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宋代学者朱熹提出“读书成诵”的主张。清代散文家姚鼐说得更明白:“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清代大学者顾炎武在《顾亭林先生读书诀》中说道:“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有十个月温理,余月用以知新。”由上可见,“诵读”这种读书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历代学人所采用。
叶圣陶先生《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还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一文中也指出:“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
无数先哲贤人的经验告诉我们,于学习语文而言,诵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只看不读是学不好语文的。
二、现实要求我们加强诵读的研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提出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也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容忽视,但它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课堂上少朗读、不朗读的现象不在少数。记得读大学时,考普通话等级考试,文科生通过率为70%左右,理科生不到30%。现在,我在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育也将近十年了,早晚朗读课时,老师看着学生,学生就读,老师转身走了,读书声就停止了。县里举行演讲比赛,全校海选,也选不出几个读得标准的学生来。出现这种现象,中小学的语文诵读教学难辞其咎。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对学生加强诵读训练,严峻的现实也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加强诵读训练。
三、诵读有着非凡的意义
1.诵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儿时背诵的诗词,尽管当时不理解,熟读成诵以后,却常常终生难忘,终身受益。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也能随意背出书中的一段话。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背诵的东西多了,自然就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诵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说书读的遍数越多,对书中意思的理解就越透彻。诵读可以增进理解,可以促进记忆,可以积累知识。一个人背诵的功夫能决定他一生的成就。李阳先生就是因为英语书读得多,背得牢,才练就了一口纯正的英语口语。现在很多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不强,表达能力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背功不过关。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3.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鲁迅先生说:“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者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然后“义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三识”中以“诵”为先,道出了语感培养的方法。巴金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了文章的调子。”对古诗文的阅读,进而背诵、欣赏、模仿,最后悟出了读书之道和写作之道。这里的“顺口背出来”、“摸到了文章的调子”,就是语感的生成。
4.诵读可以提高口语水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明了熟读的作用。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平民教育家俞敏洪每天狂听狂背英语几个小时,“疯狂”了两个半月,终于会听会说英语。
5.诵读可以提高作文水平。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历来都被奉为学习写作的明训。朱自清先生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叶圣陶先生在分析名作家们成名的原因时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如果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脑子里装着百十首古诗词,有了丰厚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一定会有明显地提高。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招之即来,呼之欲出。
6.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苏东坡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是一种综合性的言语能力,涉及听、说、读、写等各种表达能力。同时,为了不让诸如低级趣味,带有暴力、色情、凶杀色彩的低劣的读物侵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就应该让一些优秀的古典诗文洗涤其心灵,纯洁其精神,高尚其灵魂,使孩子们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让古典文化的精髓渗入他们的骨髓,溶进他们的血液里,铭刻在他们的脑海,成为他们一生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四、诵读有一定的方法
1.首先要充满信心。信心是成就一切的基础。相信自己一定行。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相信自己,一百次背不了,第一百零一次一定能背下来。
2.要有明确的诵读任务。记得不要贪多。要求一篇一篇地过关,背不下第一篇,绝不进入第二篇。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诵读前,首先要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每一个词、句的意思,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整体框架;背诵时,大声地读背,一段一段地过关,一句一句地过关;背诵后,要及时复习。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而后慢的。刚刚背熟的课文,如果不及时复习,过几天可能就忘掉了,等到考试再回过头来复习,一切又得从零开始。所以我们要提醒学生,趁热打铁,经常复习背诵过的内容,对课文进行循环记忆,反复五六次,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
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知识的积累程度。如何积累,最主要的还是读书,尤其要诵读。将一批有代表性的古诗文比如四书五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唐宋古文、《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幼学琼林》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消化领悟,多积累一些典范的现代名文,这才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才是提高语文素质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刘帅,张红美.略谈诵读体验对学生写作的促进作用[J].语文教学之友,2007(8)
[3]语文中的诵读[EB/OL].网易博客.2009-04-17
[4]加强诵读教学打好语文基础[EB/OL].河源下载站.2006-7-19
[5]李素萍.朗读的作用[EB/OL].漯河文学坊.2008-6-27
[6]李阳.英语是这样炼成的[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
[7]李阳.我爱背诵[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