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随着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加之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慢就业”现象作为一种新的就业形态日渐凸显。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的职业院校中,“慢就业”现象亦逐渐显现。以上海某大专院校为例,对其2020届离校暂未就业毕业生进行调研,分析暂未就业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职业院校;慢就业;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2-0139-03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政策导向。尤其是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事关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及个人的系统工程。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和国际社会的复杂多变,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态势也面临严峻的考验。
当前,我国深处互联网信息变革时代背景下,新的就业形态和样式已经显现并成为就业现状的一部分,以“互联网原住民”为主力的“90后”“00后”高校毕业生群体的“慢就业”现象日益凸显。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渐严峻,因就业存在很多变数,导致“暂不就业”“慢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慢就业”已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尤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毕业生不可忽视的一种新兴的就业形态,也逐渐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和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青年有效劳动力日渐短缺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客观看待和积极应对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日益普遍的“慢就业”现象,引导高校毕业生理性就业,推动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成为化解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迫切任务。
一、“慢就业”的内涵
“慢就业”现象是随着高校扩招导致的高校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两种趋势产生的。普遍观点认为,“慢就业”是指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本文笔者所提及的“慢就业”是指,当下“90后”“00后”以“互联网原住民”为主力大学毕业生为了追求特立独行,满足内心的自我需求,毕业后没有选择马上寻找稳定工作,而是通过准备升学考试(包括出国继续深造)、准备应征入伍、自由职业、正在寻找合适的岗位或者暂时不想就业等方式暂时休整,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体验、沉淀之后规划出以后的人生之路。
二、职业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状
我国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在逐年增长,中国高等教育在十年時间内迅速地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教育部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874万,创历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新高,且暂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从以前3%左右上升到近几年约6%。2012年开始,各大媒体都提出“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说法。据相关报道,有关人士认为接下来的每一年或许都将是大学生的“最难就业年”。与社会和新闻媒体普遍认为就业困难不同的却是出现在高校毕业生中的“慢就业”行为。“慢就业”这种现象自2014年、2015年开始显现,近年来有越来越明显和强化的趋势,2016年7月,腾讯发布的一份针对“95后”的报告显示,上述人群选择找一份稳定工作的比重为52%,但余下48%的人选择回避就业。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近二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2019届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5%、87.9%,相比前一年有所下降。毕业半年后的去向调查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待就业比例分别为7.5%、8.1%。而据中国青年报2019年1月3日新闻报道,在接受采访的群众中,有72.9%的人认为周围存在“慢就业”的大学生。
笔者对某职业院校2020届毕业暂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暂未就业的主要原因是正在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占比42.21%,但同时看到归为“慢就业”的参加事业单位考试、准备出国、暂不想就业等占暂未就业的比例为33.67%,说明“慢就业”现象在职业院校中已经较为普遍。近几年,随着毕业生人数不断递增,加之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就业竞争激烈不言而喻,而职业院校学生由于生源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受学历限制等原因导致学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逐渐成为了“慢就业”人群的一部分。
三、“慢就业”现象的原因分析
“慢就业”现象作为一种趋势和新的就业选择须引起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在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中,将毕业去向选择准备参加升学考试、直接就业的归为“非慢就业者”,而选择出国、考取公务员或其他资格证书、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及暂不想就业的等归类为“慢就业者”。此次调查中,属于“慢就业”人群的毕业生占近34%,“慢就业”现象亦较为普遍。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型职业的不断涌现。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新兴就业岗位和就业理念不断出现。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微商、网络主播、直播代购、网络咨询师等灵活自主的就业及创业模式,这些模式对不喜欢被约束的“90后”“00后”毕业生更有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新兴就业人群也属于“慢就业”范筹,这些新兴灵活的就业方式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自由职业的选择。
2.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90后”“00后”毕业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个性特点明显,在学习生活方面有着自己的见解,就业竞争意识较为淡薄,又由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即使选择“慢就业”,家庭方面也可以给予他们提供经济支持,即使不就业也可以高枕无忧,导致其毕业时成为“慢就业”一族。
3.求职观念的不断变化。当下大学生更在意个人兴趣与发展前景,希望在一段时间的社会体验中寻找自我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通过调查发现,职业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学生考虑就业问题,更多的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坚持自己的利益,虽然在身体上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但心理年龄比实际要小,社会成熟程度低,责任意识薄弱。在选择就业时,他们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以自我为中心,对实现人的价值有偏见。不正确的价值观致使就业行动力降低也是大学毕业生“慢就业”行为产生的一个原因。 4.受到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影响。近三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820万、834万、874万,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增,再次创下毕业人数新高。在就业结构矛盾的持续作用下,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与实际的岗位需求存在一定落差。当毕业生走出校园大门真正步入社会时,职业院校毕业生由于受到学历、个人综合素质、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实际走上的工作岗位与理想存在一定的落差,受到这种差距的作用,“慢就业”现象的出现具有其必然性。
5.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指导。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目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还处在刚起步的阶段。学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合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企业需求、掌握求职面试技巧等。职业院校虽然将职业规划课程列入必需课,但课时远远不够,不能形成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致使学生在进入求职市场后,就业竞争力、求职能力和意识欠缺,对激烈残酷的就业竞争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选择暂时回避,继续加油“充电”,导致“慢就业”现象的出现。
四、解决职业院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策略
大学毕业生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思想和行为也是开放不稳定的,因此正确的价值选择对大学生的一生至关重要。要使其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必须加强各方面对大学毕业生的积极影响和引导。通过对相关因素的调控,修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认知,通过各种校园和社会实际活动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1.突出价值引领,树立毕业生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树立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相结合的就业观。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上海国际化大都市“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发展需求,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远大局,融入“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军民融合”,宣传“大学生征兵”“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边疆(西藏、新疆)专招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相关数据表明,该学校近几年初次留沪就业比例均超过80%。从2017年起,杭州、南京、西安、重庆等15个“新一线城市”纷纷出台零门槛人才落户政策及就业配套措施,进一步放宽人才落户条件,加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保障力度。结合这些城市新特点和新需求,更好地引导毕业生,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需要的各个地方。
2.加强分类指导,提供全程化生涯教育与精准服务。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往往只是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投入的精力和热情较少,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一般。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不同的学习时间段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大一,生涯启蒙期,唤醒生涯规划意识进行自我认知和探索职业兴趣,全覆盖开展新生职业发展测评,《职业规划》必须课。大二,生涯积累期,开展职业生涯探索,积累专业与技能,结合院系和专业,开展学科解读、专业介绍、毕业生去向解析等;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三,生涯发展期,明确毕业去向,提升技能,实习见习,组织简历撰写、单面、群面等求职技巧;实习见识招聘会,随时准备走向职场。
3.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一方面,要完善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通过调研发现,由于职业院校受到人员编制的限制,专职的就业工作人员往往没有达到要求师生1∶500的要求,而且所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往往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或无就业工作經历的教师,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不够。应该吸收有教育学、心理学或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加入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当中,完善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参加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模拟求职大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交流、协调沟通能力,使学生得到良好的锻炼,为走上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4.深化校企协同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确保职业院校毕业生与企业市场无缝对接,应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与企业间交流学习共同促进的机制,将课程教学植入企业实践,同时聘请企业相关专家进校走进课堂。要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完美结合,要发挥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实践操作的优势。平时的教育教学要紧跟目前市场人才需求,与企业深度合作,进行一定数量的订单式培养,让学生所爱与企业所需相契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使学生一步入职场便能很好适应新的岗位。
通过调研和相关的研究证明,目前“慢就业”现象已较为普遍,且近几年来势不减。“慢就业”作为一种新的择业观,打破了传统的毕业即工作的模式,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和理性的态度审视这一现象。作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教育的一名管理者,为国家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出谋划策,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新现象,我们要理性面对。
参考文献:
[1] 刘玉升,褚蓉.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慢就业”现象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34-38.
[2] 董宴廷.关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研究[J].农家参谋,2019,(4):210.
[3] 马小静.高职院校慢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9-41.
[4] 武蕾.“慢就业”现状分析及解决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2016,(12):127-128.
[5] 徐力.大学生“慢就业”原因分析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8,(34):177-181.
关键词:职业院校;慢就业;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2-0139-03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政策导向。尤其是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事关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及个人的系统工程。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和国际社会的复杂多变,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态势也面临严峻的考验。
当前,我国深处互联网信息变革时代背景下,新的就业形态和样式已经显现并成为就业现状的一部分,以“互联网原住民”为主力的“90后”“00后”高校毕业生群体的“慢就业”现象日益凸显。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渐严峻,因就业存在很多变数,导致“暂不就业”“慢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慢就业”已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尤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毕业生不可忽视的一种新兴的就业形态,也逐渐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和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青年有效劳动力日渐短缺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客观看待和积极应对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日益普遍的“慢就业”现象,引导高校毕业生理性就业,推动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成为化解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迫切任务。
一、“慢就业”的内涵
“慢就业”现象是随着高校扩招导致的高校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两种趋势产生的。普遍观点认为,“慢就业”是指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本文笔者所提及的“慢就业”是指,当下“90后”“00后”以“互联网原住民”为主力大学毕业生为了追求特立独行,满足内心的自我需求,毕业后没有选择马上寻找稳定工作,而是通过准备升学考试(包括出国继续深造)、准备应征入伍、自由职业、正在寻找合适的岗位或者暂时不想就业等方式暂时休整,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体验、沉淀之后规划出以后的人生之路。
二、职业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状
我国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在逐年增长,中国高等教育在十年時间内迅速地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教育部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874万,创历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新高,且暂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从以前3%左右上升到近几年约6%。2012年开始,各大媒体都提出“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说法。据相关报道,有关人士认为接下来的每一年或许都将是大学生的“最难就业年”。与社会和新闻媒体普遍认为就业困难不同的却是出现在高校毕业生中的“慢就业”行为。“慢就业”这种现象自2014年、2015年开始显现,近年来有越来越明显和强化的趋势,2016年7月,腾讯发布的一份针对“95后”的报告显示,上述人群选择找一份稳定工作的比重为52%,但余下48%的人选择回避就业。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近二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2019届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5%、87.9%,相比前一年有所下降。毕业半年后的去向调查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待就业比例分别为7.5%、8.1%。而据中国青年报2019年1月3日新闻报道,在接受采访的群众中,有72.9%的人认为周围存在“慢就业”的大学生。
笔者对某职业院校2020届毕业暂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暂未就业的主要原因是正在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占比42.21%,但同时看到归为“慢就业”的参加事业单位考试、准备出国、暂不想就业等占暂未就业的比例为33.67%,说明“慢就业”现象在职业院校中已经较为普遍。近几年,随着毕业生人数不断递增,加之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就业竞争激烈不言而喻,而职业院校学生由于生源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受学历限制等原因导致学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逐渐成为了“慢就业”人群的一部分。
三、“慢就业”现象的原因分析
“慢就业”现象作为一种趋势和新的就业选择须引起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在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中,将毕业去向选择准备参加升学考试、直接就业的归为“非慢就业者”,而选择出国、考取公务员或其他资格证书、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及暂不想就业的等归类为“慢就业者”。此次调查中,属于“慢就业”人群的毕业生占近34%,“慢就业”现象亦较为普遍。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型职业的不断涌现。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新兴就业岗位和就业理念不断出现。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微商、网络主播、直播代购、网络咨询师等灵活自主的就业及创业模式,这些模式对不喜欢被约束的“90后”“00后”毕业生更有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新兴就业人群也属于“慢就业”范筹,这些新兴灵活的就业方式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自由职业的选择。
2.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90后”“00后”毕业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个性特点明显,在学习生活方面有着自己的见解,就业竞争意识较为淡薄,又由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即使选择“慢就业”,家庭方面也可以给予他们提供经济支持,即使不就业也可以高枕无忧,导致其毕业时成为“慢就业”一族。
3.求职观念的不断变化。当下大学生更在意个人兴趣与发展前景,希望在一段时间的社会体验中寻找自我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通过调查发现,职业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学生考虑就业问题,更多的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坚持自己的利益,虽然在身体上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但心理年龄比实际要小,社会成熟程度低,责任意识薄弱。在选择就业时,他们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以自我为中心,对实现人的价值有偏见。不正确的价值观致使就业行动力降低也是大学毕业生“慢就业”行为产生的一个原因。 4.受到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影响。近三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820万、834万、874万,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增,再次创下毕业人数新高。在就业结构矛盾的持续作用下,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与实际的岗位需求存在一定落差。当毕业生走出校园大门真正步入社会时,职业院校毕业生由于受到学历、个人综合素质、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实际走上的工作岗位与理想存在一定的落差,受到这种差距的作用,“慢就业”现象的出现具有其必然性。
5.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指导。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目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还处在刚起步的阶段。学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合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企业需求、掌握求职面试技巧等。职业院校虽然将职业规划课程列入必需课,但课时远远不够,不能形成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致使学生在进入求职市场后,就业竞争力、求职能力和意识欠缺,对激烈残酷的就业竞争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选择暂时回避,继续加油“充电”,导致“慢就业”现象的出现。
四、解决职业院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策略
大学毕业生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思想和行为也是开放不稳定的,因此正确的价值选择对大学生的一生至关重要。要使其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必须加强各方面对大学毕业生的积极影响和引导。通过对相关因素的调控,修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认知,通过各种校园和社会实际活动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1.突出价值引领,树立毕业生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树立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相结合的就业观。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上海国际化大都市“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发展需求,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远大局,融入“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军民融合”,宣传“大学生征兵”“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边疆(西藏、新疆)专招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相关数据表明,该学校近几年初次留沪就业比例均超过80%。从2017年起,杭州、南京、西安、重庆等15个“新一线城市”纷纷出台零门槛人才落户政策及就业配套措施,进一步放宽人才落户条件,加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保障力度。结合这些城市新特点和新需求,更好地引导毕业生,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需要的各个地方。
2.加强分类指导,提供全程化生涯教育与精准服务。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往往只是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投入的精力和热情较少,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一般。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不同的学习时间段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大一,生涯启蒙期,唤醒生涯规划意识进行自我认知和探索职业兴趣,全覆盖开展新生职业发展测评,《职业规划》必须课。大二,生涯积累期,开展职业生涯探索,积累专业与技能,结合院系和专业,开展学科解读、专业介绍、毕业生去向解析等;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三,生涯发展期,明确毕业去向,提升技能,实习见习,组织简历撰写、单面、群面等求职技巧;实习见识招聘会,随时准备走向职场。
3.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一方面,要完善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通过调研发现,由于职业院校受到人员编制的限制,专职的就业工作人员往往没有达到要求师生1∶500的要求,而且所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往往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或无就业工作經历的教师,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不够。应该吸收有教育学、心理学或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加入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当中,完善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参加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模拟求职大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交流、协调沟通能力,使学生得到良好的锻炼,为走上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4.深化校企协同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确保职业院校毕业生与企业市场无缝对接,应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与企业间交流学习共同促进的机制,将课程教学植入企业实践,同时聘请企业相关专家进校走进课堂。要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完美结合,要发挥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实践操作的优势。平时的教育教学要紧跟目前市场人才需求,与企业深度合作,进行一定数量的订单式培养,让学生所爱与企业所需相契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使学生一步入职场便能很好适应新的岗位。
通过调研和相关的研究证明,目前“慢就业”现象已较为普遍,且近几年来势不减。“慢就业”作为一种新的择业观,打破了传统的毕业即工作的模式,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和理性的态度审视这一现象。作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教育的一名管理者,为国家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出谋划策,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新现象,我们要理性面对。
参考文献:
[1] 刘玉升,褚蓉.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慢就业”现象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34-38.
[2] 董宴廷.关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研究[J].农家参谋,2019,(4):210.
[3] 马小静.高职院校慢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9-41.
[4] 武蕾.“慢就业”现状分析及解决措施[J].企业技术开发,2016,(12):127-128.
[5] 徐力.大学生“慢就业”原因分析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8,(34):17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