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去年5月台湾大选、陈水扁登上“总统”宝座至今,已有八九个月时间。大陆固然不希望有台独背景的陈水扁上台,但还是抱着“听其言,观其行”的态度,给其一段观察期,此间对台湾并无直接迅速的压力。孰料陈水扁就任后,台湾自乱阵脚,几乎没有稳定过几天,经济急转直下,股市跌跌不休,政坛更乱得不可开交,行政院长辞职,副“总统”忙着跟媒体打官司,“总统”自己一会儿陷入绯闻案,一会又要面对“在野党”的联合罢免。台湾《天下》杂志最近的调查表明,因为失望,目前约有1/4的台湾民众想移民。美国和加拿大为首选,澳大利亚、新西兰居次,中国大陆排在第3。调查还显示,37%的台湾民众对未来感到悲观,这一比例首次超过乐观比例(34.5%)。50%的台湾民众还认为,未来1年自己的经济情况会变得更坏。有些台湾人开玩笑,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最不花钱的娱乐就是下班后早早回家,拿起电话痛骂阿扁,通过“Call-in”节目发泄愤怒。
不仅台湾人失望,对陈水扁的支持率从高峰期的80%降到40%以下,国际传媒对台湾也不再看好。《经济学家》(Economist)发出警告,在农历春节之前,台湾将爆发本土型的金融风暴。《纽约时报》的文章说,由于反对党提出罢免案,陈水扁不仅无法推行他的改革梦,能否继续执政已成问题。同时,陈水扁难以制定出如何回应中国大陆“一个中国”要求的政策,两岸和平谈判根本无法启动。
乱局下的台湾,还要乱多久?
政治挂帅经济无策
自陈水扁上台,台湾股市就开始闹肚子。半年多时间,股市从8000点跌破5000点,市值减少5兆新台币,投资者财产严重缩水。政府掌控的“国安基金”频频进场护盘,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在去年12月传出内线交易的丑闻。有经济学家预测,如果股市的跌势无法遏制,泻破4500点,整个台湾经济将有连锁式的崩盘危机。
祸不单行,台湾汇市也是利空不断,新台币不断贬值,台湾一向自豪的国际收支首度转为逆差。
而产业界的情况,用台湾工业总会的形容,传统产业不只是进了“加护病房”,而且已快到“殡仪馆”。且不说房地产冰封多年毫无起色,中小企业纷纷倒闭,1年来已有近4000家工厂歇业。就是台湾仅剩的两张王牌——高科技电子业和精密工业,也在加速外移大陆。王永庆、张忠谋、施振荣等台湾企业领袖最近不断批评政府缺乏长远眼光。一批传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主要负责人更在王永庆家集会,联名出具说帖,要求政府改变政策,稳定政局,改善营商环境,开放台商到大陆投资。不少台湾学者呼吁,如果企业危机和基层金融机构、包括信用合作社和保险业的呆账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台湾引爆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将大大提升。
在经济危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节骨眼上,陈水扁政府却仍在走“政治挂帅”路线。台湾一家报纸的评论指出,民进党以反对党起家,除了反黑金、反政商勾结外,创党13年来其实没有太多具体鲜明的经济政策,甚至还有“反商”的影子。看看民进党的“领导精英”们,以法政背景者居多,习惯以政治议题挂帅。陈水扁上台半年多,除了延续李登辉行不通的“戒急用忍”路线外,尽搞些通用拼音、反核四(台湾第四座核电站)、反“一个中国”等充满政治涵义的题材;要不就忙着人事更迭和内斗,在经济和产业政策方面,除了用口水“宣示政策”,可谓交了白卷。面对经济危机,除了比照两岸谈判的“拖”字诀之外,政府好像不知道该如何避免和防范危机。台湾几大政党忙着内斗,内耗毫无止息,谁还管产业死活。而“立法院”和“行政院”之间的关系,反对党和民进党之间的关系,简直像“回到了清朝的械斗时代”,派阀林立,争权夺利,不惜相互陷害,造谣中伤,乃至拳脚相加。
去年3月18日夜晚,陈水扁当选“总统”时,台湾似乎是一片欢呼的海洋,10万支持大军跑到民进党竞选总部外集合庆祝,跳上跳下,“阿扁”“阿扁”呼声震耳欲聋。如今看来,他们的庆祝实在太早了。英文《亚洲周刊》去年底载文指出,陈水扁的实干领导形象已经被政治无能、无法同大陆重开谈判和性丑闻的指控所破坏。政治动荡也破坏了商业信心。更不幸的是,“立法院”和“行政院”之间的斗争似乎没有结束的迹象,即使“罢免总统案”这一场谢幕,台湾的政治大戏还会演下去。
“大陆因素”持续发酵
对于台湾乱局,大陆方面这大半年来并没有让陈水扁找到卸责的出口。有台湾媒体也认为,大陆一直没有对台采取不利行动,“使扁政府不能转移内政的失修于对岸的敌意上”。然而,观察期不是空白支票,“进入世贸后,会是另一阶段斗争的开始,此期间若不能(与大陆)展开良性互动,未来情势堪忧”。
事实上,台湾产业界新一波“大陆热”正在兴起。如果说上一波“大陆热”主要是台商利用大陆的廉价劳力和土地、将产品外销的话,这一波,主要着眼于大陆巨大的内需市场。不少台湾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厂商认为,由于政局动荡,人心不稳,成本高企,企业在台湾最多只能再撑两年,现在应该赶快到大陆“卡位”,否则将来很可能无立足之地。大陆沿海一带已成为台商投资的首选之地。据统计,台湾已有半数的上市公司到大陆投资,而且多半都已盈利。
和台湾相比,大陆经济则充满生机。去年11月,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访问上海,对上海市台办主任张志群说:“10年变化太大了,上海的经济和金融建设已是世界级。”台湾女作家陈文茜到北京访问,说她吃惊于大陆创投公司对新经济的熟悉程度,“一位国台办经济局长对高科技相关产业的熟悉,更让我想起台湾多数只懂得制造业、对新经济一窍不通的经济部门官员。”台湾新党的一个代表到大陆访问后告诉记者:“从厦门机场出来,经过滨海公路,感觉厦门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先台北5年。1989年‘六四’后,很多台湾人认为,台湾将主导整个华人社会的未来。现在,谁再说这个话,大家一定当他是疯子。”近期以来,台湾媒体频频组织各种形式的“投资大陆考察团”,总是报名踊跃,早早爆满。
对“移民大陆热”,台湾《工商时报》的分析认为,从两岸近几年发展的情况来看,大陆位列台湾移民第三选择可以说是实至名归。首先,大陆与台湾同文同种,风俗人情也相去不远,对不谙英文及西方习俗的族群而言,中国大陆作为移民或终老地点十分理想;其次,大陆物价低廉,一样的所得,在大陆的购买力可能是台湾的三四倍或更高,移民者的生活可以维持在一定水平之上;再者,大陆一般民众使用的公共设施还算齐全,如果移民者经济能力许可,生活、就学绝对可以比在台湾舒服。另外,大陆的自然景观和古迹景点相当丰富,生活调剂或人生安排可以更多姿多彩。
“一中”方可救台
台湾所有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的利空因素,目前都汇聚在扁政府肩上。随着台湾社会生活的“痛苦指数”高升,因周转不灵吃官司、自杀、精神失常和中风死亡的一般老百姓人数也在增加。不少家庭担负不起子女在海外的花费,小留学生们纷纷回流。过去并无前科的许多良民因生活走投无路,铤而走险,显示台湾的社会安定也面临着挑战。
海外一份华文报纸指出:“陈水扁生手上路,人才不济,又不能顺应政治情势和主流民意需求,却一意要以少数政府、少数政党来逆势操作,被台湾意识形态所蒙蔽,一路往悬崖走去。”至于悬崖勒马的回头之路,“其实,只要一念之转,就可自救翻转,化危为安,此即承认‘九二共识’,一中原则,承认是中国人。‘三通’立可展开,商机迸现、房市转荣,经济加入了超级利多,外资重新评估投入,股市由‘中国概念股’自发点火,人民看到希望和机会……各种经济负数都可因此逆转!”
台湾的出路在于“一个中国”,而不是“另起炉灶”。对这一点,早在陈水扁就任“总统”之时,台湾《中国时报》就发表过社论,希望“在新世纪里阿扁‘总统’有机会引导台湾民众重新思考:两岸间的文化脐带与经济整合机会,究竟是2200万人应该珍惜的资产还是急欲摆脱的羁绊?”社论指出,阿扁总统眼前的历史抉择是很明确的:如果新政府选择在主权问题上持续与北京的“一个中国”立场针锋相对,在认同问题上持续将台湾的主体意识建构引导到与中国大陆民族主义的对立面,不但必然会将两岸关系导向兵戎相见的悲剧结局,而且还可能将美、中这两个核子大国推向正面冲突的深渊。“如果,在主权问题上,新政府能够在承认两岸分治的现实基础上,建构相互包容的国家概念;在认同问题上,能够在相互尊重彼此现代化经验差异的前提下,重新建构两岸人民感情联系的凝聚基础与文化认同的共享符号,不但两岸重回内战状态的威胁可以解除,东亚冷战格局再现的阴影也得以消弭。进一步而言,台湾在尝试重新建构两岸间政治共识与民族认同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应该不只是消极地规避战祸,而是积极地让台湾得到一个重新调整自己整体战略与政经格局的机会。让台湾得以从两岸无止境军备竞赛与外交消耗战的漩涡中挣脱出来,让台湾得以在华人经济与文化圈内扮演主导性的角色,让台湾在亚太地区得到一个更合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让台湾成为地球村内发挥建设性作用的一员。”
《中国时报》的这篇社论,虽是站在台湾的立场上发言,但却是为台湾的长远大局而着想。大陆方面一再讲,只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什么都好谈。也是为了给台湾留出最宽广的理解空间和现实空间。“一个中国”不是对台湾利益的压抑,相反,台湾在“一个中国”的格局下才会有更多的发展可能。大陆要封死的不是台湾发展的空间,而是“台独”的空间。
一直以来,台湾朝野依恃美国保护伞的心态很明显。然而,在中国大陆加入世贸、美国给予大陆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待遇后,美国企业界的“中国热”新纪元已经开始,跨国公司蜂拥登陆。美国是资本主导的社会,资本的选择主导政府的政策。台湾寄望美国的“反中国风”成为主流,打“台湾牌”制衡大陆,长期看,不过也是一种徒劳。
历史的意志是不会以哪个个人或政党的意志为转移的。民进党是上台了,台湾主张统一的比例却慢慢上升了,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对政治的嘲讽。一位海外华文评论家说得好:“过去,坚持‘一中’的中华民国招牌是台湾自保的盾牌;现在,是扁政府自救的唯一机会。陈水扁走出了台独障碍,就海阔天空、创造历史;反之,李登辉执政时在‘总统’府前民怨沸腾的示威,不但会重演,而且可能让政权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