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夕阳真美》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写景小文,这篇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空、西山、云彩等富有变化的美丽景色。在教学中,适当的点拨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收获了新的表达方式,这绝对是语文课不能不说的秘密。
【关键词】语言;表达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夕阳真美》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写景小文,这篇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空、西山、云彩等富有变化的美丽景色。根据以往经验,教学写景类的课文,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学“景”缺兴趣、朗读有难度、感悟不到位。心理的排斥,主观的忽视,造成“美”与“趣”之间,学生更偏爱趣味性较浓的课文。难道“美”与“趣”就不能同生共存吗?在教学《夕阳真美》后,我觉得关注有特色的语言,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读得津津有味。关键在于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观察与关注,引导学生寻找语言表达形式中的“趣”味。
如教学第二自然段夕阳西斜时的美景:
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反思前的案例】
师:你最喜欢读哪一句,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生: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师(出示图片):你们觉得西山怎么样?生:很美。生:很壮丽。师: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随后学生读到哪,老师就分别给予各种称赞)
在这种重复、机械式的读书交流活动中,一会儿学习天空美,一会儿学习西山美,用图片的美感代替学生的悟读,化解学生对语言的困惑。这种漫无目的喜欢、简简单单的重复,真的能唤醒学生对美景的感悟,并得到美的享受嗎?不难看出,以上的教学片断,夕阳西斜的美景被分得支离破碎,课文语言與学生生活完全被割裂开来,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安排下粗略地看、单调地读、空洞地说。学生的眼里依旧看不到夕阳带来的美丽;学生口中描述的天空美、西山美与夕阳无关,它们只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学生的心灵也并没有被这壮观所感染,他们只是在囫囵吞枣地朗读中咽下语言的生涩,被动地在夕照中感叹了一声:“夕阳真美呀!”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语言的秘密谁来说?谁会懂?谁能悟?把个性化的语言就此放过,这样的教学是多余的,更是无效的,不会在学生心里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细细读来,第二自然段是一幅“夕照西山”的远景图,放眼眺望,天空、远山都在夕阳的映照下,显示出独特的美感。其中最难理解的句子莫过于“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很多老师在教这句时,都是将难理解的词语拎出句子、难理解的句子拎出段落,单独解读。比如我们常用画画的方法让学生看懂了什么是“连绵起伏”、什么是“余晖”,却很少去关注为什么西山会显得十分壮丽。不妨让学生去图中看一看、比一比,夕照下的西山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反思后的案例】
师(出示对比图):仔细看,哪一幅是夕照西山图?你是怎么发现的?生:夕阳的余晖照在西山上了!生:阳光照在西山上,就像撒上了许多金粉,变得金光闪闪。生:西山都被夕阳染上颜色了。师: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你能在文中找到描写这幅图的句子吗?
生读句子
出示对比句:
连绵起伏的西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十分壮丽。
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师:你能发现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吗?生:第一句少了“披”字。生:我们会“披”上衣服,西山也“披”上了夕阳的余晖。生:西山像王子一样,披上了金色的斗篷。(师相机简笔画,给西山涂上色彩,标注“披”字)
如此一比较,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语言这么有趣呀!一个“披”字写活了美景,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点亮语言表达的神奇火花。
接下来的学习语文也会事半功倍,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语言中的“趣”,关注表达形式中的“新”,读文不再索然无味,不再漫无目的。夕阳不仅让西山“披”上了金色的余晖,还会带来哪些神奇的变化呢?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读文,读书更具导向性,他们有意而读之、读之而乐之,看到夕阳把身边的云彩“染”成五颜六色;看到夕阳“走”向西山的背后,把灿烂的霞光“留”在遥远的天边。这些人性化的动作,让他们看到了夕阳赋予天空、大地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好。“夕阳还会给谁带去怎样的变化呢?”“你会试着用这样有趣的词来表达吗?”……在老师的点拨下,语言变得奇趣无比,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再创造机会,让他们自由表达,既亲近了语言、读懂了内容,更感受了情趣。
在这节课结束前,我让学生欣赏了一首儿童诗:
太阳公公走了一天
累得面红耳赤
他跳到清净的湖中
把一天的疲劳浴洗
哎呀,他不见了
是不是沉进了湖底
不!他扎了一个猛子
第二天又从湖东岸冒起
许多学生一边读一边情不自禁地乐呵,问他们笑什么,他们答道:“太阳都和我们一样了,太有意思了!”是呀,只有读懂了,才会觉得有意思,才会读了还想再读。我想《夕阳真美》中的语言表达最神奇之处莫过于拟人化的描写了。其实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要不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秘密,感受语言表达形式的魅力。但现在看来,适当的点拨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收获到新的表达方式,这绝对是语文课不能不说的秘密。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言;表达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夕阳真美》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写景小文,这篇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空、西山、云彩等富有变化的美丽景色。根据以往经验,教学写景类的课文,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学“景”缺兴趣、朗读有难度、感悟不到位。心理的排斥,主观的忽视,造成“美”与“趣”之间,学生更偏爱趣味性较浓的课文。难道“美”与“趣”就不能同生共存吗?在教学《夕阳真美》后,我觉得关注有特色的语言,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读得津津有味。关键在于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观察与关注,引导学生寻找语言表达形式中的“趣”味。
如教学第二自然段夕阳西斜时的美景:
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反思前的案例】
师:你最喜欢读哪一句,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生: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师(出示图片):你们觉得西山怎么样?生:很美。生:很壮丽。师: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随后学生读到哪,老师就分别给予各种称赞)
在这种重复、机械式的读书交流活动中,一会儿学习天空美,一会儿学习西山美,用图片的美感代替学生的悟读,化解学生对语言的困惑。这种漫无目的喜欢、简简单单的重复,真的能唤醒学生对美景的感悟,并得到美的享受嗎?不难看出,以上的教学片断,夕阳西斜的美景被分得支离破碎,课文语言與学生生活完全被割裂开来,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安排下粗略地看、单调地读、空洞地说。学生的眼里依旧看不到夕阳带来的美丽;学生口中描述的天空美、西山美与夕阳无关,它们只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学生的心灵也并没有被这壮观所感染,他们只是在囫囵吞枣地朗读中咽下语言的生涩,被动地在夕照中感叹了一声:“夕阳真美呀!”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语言的秘密谁来说?谁会懂?谁能悟?把个性化的语言就此放过,这样的教学是多余的,更是无效的,不会在学生心里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细细读来,第二自然段是一幅“夕照西山”的远景图,放眼眺望,天空、远山都在夕阳的映照下,显示出独特的美感。其中最难理解的句子莫过于“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很多老师在教这句时,都是将难理解的词语拎出句子、难理解的句子拎出段落,单独解读。比如我们常用画画的方法让学生看懂了什么是“连绵起伏”、什么是“余晖”,却很少去关注为什么西山会显得十分壮丽。不妨让学生去图中看一看、比一比,夕照下的西山与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反思后的案例】
师(出示对比图):仔细看,哪一幅是夕照西山图?你是怎么发现的?生:夕阳的余晖照在西山上了!生:阳光照在西山上,就像撒上了许多金粉,变得金光闪闪。生:西山都被夕阳染上颜色了。师: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你能在文中找到描写这幅图的句子吗?
生读句子
出示对比句:
连绵起伏的西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十分壮丽。
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师:你能发现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吗?生:第一句少了“披”字。生:我们会“披”上衣服,西山也“披”上了夕阳的余晖。生:西山像王子一样,披上了金色的斗篷。(师相机简笔画,给西山涂上色彩,标注“披”字)
如此一比较,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语言这么有趣呀!一个“披”字写活了美景,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点亮语言表达的神奇火花。
接下来的学习语文也会事半功倍,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语言中的“趣”,关注表达形式中的“新”,读文不再索然无味,不再漫无目的。夕阳不仅让西山“披”上了金色的余晖,还会带来哪些神奇的变化呢?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读文,读书更具导向性,他们有意而读之、读之而乐之,看到夕阳把身边的云彩“染”成五颜六色;看到夕阳“走”向西山的背后,把灿烂的霞光“留”在遥远的天边。这些人性化的动作,让他们看到了夕阳赋予天空、大地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好。“夕阳还会给谁带去怎样的变化呢?”“你会试着用这样有趣的词来表达吗?”……在老师的点拨下,语言变得奇趣无比,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再创造机会,让他们自由表达,既亲近了语言、读懂了内容,更感受了情趣。
在这节课结束前,我让学生欣赏了一首儿童诗:
太阳公公走了一天
累得面红耳赤
他跳到清净的湖中
把一天的疲劳浴洗
哎呀,他不见了
是不是沉进了湖底
不!他扎了一个猛子
第二天又从湖东岸冒起
许多学生一边读一边情不自禁地乐呵,问他们笑什么,他们答道:“太阳都和我们一样了,太有意思了!”是呀,只有读懂了,才会觉得有意思,才会读了还想再读。我想《夕阳真美》中的语言表达最神奇之处莫过于拟人化的描写了。其实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要不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秘密,感受语言表达形式的魅力。但现在看来,适当的点拨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收获到新的表达方式,这绝对是语文课不能不说的秘密。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