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当前工科类课程教学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日渐突出的问题,少学时课程不是简单意义上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上的精讲,更应充分重视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群的建设,并从教学相关资料、实践教学条件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在课堂学时少的情况下达到教学效果不减的目的。
关键词: 工科类课程 少学时 教学改革
1.引言
为了扩大专业口径和知识范围,丰富扩大专业内涵,目前在课程设置方面各高校从必修课、限选课到选修课程都增加了很多的课程。由于总学时的限制,每门课程的学时都受到大幅度的削减。因此,当前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少而精,必须在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教学条件、管理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认真的改革。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1)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群建设
系统组织联系较紧密的课程形成课程群。根据培养目标,使原有的课程推陈出新,进行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针对某个课程群,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特别是课程的前后衔接和继承,支持课程群整体发展。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将课程纳入课程群管理,并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优化和精选课程所必须讲授的课程内容。
(2)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具体做法是:首先,合理地整合相关内容,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并强调应用。在保持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通过降低理论深度、合理安排知识结构来适应少学时的要求,从而既减少教材的篇幅,又不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必须改进面面俱到的授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保证严谨性的前提下做到少而精。最后,突破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照搬,更不照本宣科。少学时的教学内容不应是平铺直叙的满堂灌,而是给学生清晰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少学时课程教学的关键。
(3)实践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实践教学是整个工科类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上,选取基本原理验证内容,由教师布置题目、设计内容及要求,学生自行完成。要制定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课上和课下统一安排。最后,在具体的实验安排上,将基础实验、提高实验中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分配学时,其他及综合实验留给学生课下完成。
3.教学条件及管理
(1)教材及相关资料
根据对以往教材的使用经验和实际的教学现状,按少学时的要求选择教材。遵循“保证基础,强调应用”的原则,力求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有用的内容,使学生对的基本原理、结构、方法、思想及应用与地位有大致的认识,获得合理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为他们将来进一步了解与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践教学条件
少学时课程实践教学应该做到实践教学环境的先进性与开放性。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进行开放式教学,灵活管理,这样才能形成少学时课时的有力补充。
首先,提供教师、学生开放的教学资源。其次,保证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和多样化,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完善的实验室、实习基地、教学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保障资源,它对增强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自身成长的作用日益突出。最后,实现教学环境管理的灵活性。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教师课堂主导下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4.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所教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和概括,并强调精讲多练。少学时教学应做到:教学内容模块化[1]和任务驱动[2]。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以模块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有种紧迫感,从而参与到教学中。任务驱动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作用,将学生认为枯燥的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学习内容。
(2)教学手段
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建立“课堂教学 网络教学 实验教学”的互动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模式。第一,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演示或难以演示动态内容时,应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第二,网络教学中,在线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根据自身知识结构不同进行索取型教学[3]。借助于网络教学,学生可以更从容地学习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条件下给学生补充介绍更多的、更新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最后,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具体设计任务,即在具体设计中提高动手能力,达到“做中学”[4]的目的。
(3)考核方式
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和教学方式的转变,部分教学内容由学生在课下完成。为了保证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效果,必须改变课程的考核方式,将课下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把课程成绩相应地分为三大部分:课堂成绩,课下学习成绩,卷面考试成绩。学生要想获得理想的课程成绩,那么每一部分都必须认真对待,从而在少学时背景下既完成教学内容,又保证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3):70-72.
[2]郑开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8):115-117.
[3]庞英智,颜辉.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系统的实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56-158.
[4]单中惠.从“做中学”新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77-83.
关键词: 工科类课程 少学时 教学改革
1.引言
为了扩大专业口径和知识范围,丰富扩大专业内涵,目前在课程设置方面各高校从必修课、限选课到选修课程都增加了很多的课程。由于总学时的限制,每门课程的学时都受到大幅度的削减。因此,当前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少而精,必须在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教学条件、管理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认真的改革。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1)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群建设
系统组织联系较紧密的课程形成课程群。根据培养目标,使原有的课程推陈出新,进行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针对某个课程群,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特别是课程的前后衔接和继承,支持课程群整体发展。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将课程纳入课程群管理,并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优化和精选课程所必须讲授的课程内容。
(2)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具体做法是:首先,合理地整合相关内容,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并强调应用。在保持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通过降低理论深度、合理安排知识结构来适应少学时的要求,从而既减少教材的篇幅,又不影响教学效果。其次,必须改进面面俱到的授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保证严谨性的前提下做到少而精。最后,突破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照搬,更不照本宣科。少学时的教学内容不应是平铺直叙的满堂灌,而是给学生清晰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少学时课程教学的关键。
(3)实践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实践教学是整个工科类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上,选取基本原理验证内容,由教师布置题目、设计内容及要求,学生自行完成。要制定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课上和课下统一安排。最后,在具体的实验安排上,将基础实验、提高实验中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分配学时,其他及综合实验留给学生课下完成。
3.教学条件及管理
(1)教材及相关资料
根据对以往教材的使用经验和实际的教学现状,按少学时的要求选择教材。遵循“保证基础,强调应用”的原则,力求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有用的内容,使学生对的基本原理、结构、方法、思想及应用与地位有大致的认识,获得合理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为他们将来进一步了解与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践教学条件
少学时课程实践教学应该做到实践教学环境的先进性与开放性。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进行开放式教学,灵活管理,这样才能形成少学时课时的有力补充。
首先,提供教师、学生开放的教学资源。其次,保证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和多样化,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完善的实验室、实习基地、教学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保障资源,它对增强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自身成长的作用日益突出。最后,实现教学环境管理的灵活性。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教师课堂主导下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4.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所教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和概括,并强调精讲多练。少学时教学应做到:教学内容模块化[1]和任务驱动[2]。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以模块化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有种紧迫感,从而参与到教学中。任务驱动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作用,将学生认为枯燥的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学习内容。
(2)教学手段
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建立“课堂教学 网络教学 实验教学”的互动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模式。第一,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演示或难以演示动态内容时,应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第二,网络教学中,在线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根据自身知识结构不同进行索取型教学[3]。借助于网络教学,学生可以更从容地学习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条件下给学生补充介绍更多的、更新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最后,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具体设计任务,即在具体设计中提高动手能力,达到“做中学”[4]的目的。
(3)考核方式
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和教学方式的转变,部分教学内容由学生在课下完成。为了保证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效果,必须改变课程的考核方式,将课下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把课程成绩相应地分为三大部分:课堂成绩,课下学习成绩,卷面考试成绩。学生要想获得理想的课程成绩,那么每一部分都必须认真对待,从而在少学时背景下既完成教学内容,又保证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3):70-72.
[2]郑开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8):115-117.
[3]庞英智,颜辉.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评价系统的实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56-158.
[4]单中惠.从“做中学”新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