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是中央首次在顶层设计层面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指金融业深层次问题,突出了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金融工作的科学指引和行动纲领。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领域资源供给体系中的主体,金融总资产比重达80%以上,但金融服务的供给长期存在一些结构性缺陷,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与金融供给的不平衡和不适应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金融领域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信贷投向不够“准”,融资需求的快速增长,使金融资源稀缺性增强,但银行信贷“大水漫灌”和“脱实向虚”情况同时存在,与实体经济需求不平衡不适应。覆盖范围不够“广”,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还存在信息不对称、数据不真实、手续不便捷等痛点,普惠金融发展难以进一步突破,与长尾客户需求不平衡不适应。创新产品不够“多”,现有的金融产品类型相对较少、层次相对较低,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综合化服务的能力不足,与多样、多层的金融需求不平衡不适应。提供服务不够“优”,面对人民群众需要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与优质服务体验的需求不平衡不适应。开放程度不够“高”,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在加快,但金融发展国际化还显不足,与高水平的国际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平衡不适应。
可见,金融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已难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矛盾主要集中在供给侧,改革也应着眼于供给侧。自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们理解,这是经济工作的主线,也当然是金融工作的主线,作为基层金融机构,理应在服务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自身供给侧改革。2016年,我们提出要在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同时,加快自身的供给侧改革,适应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2017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强调要加强自身供给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2018年,我们强调要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运用系统化思维紧跟地方战略、服务实体经济。三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深深感到,推动自身供给侧改革,需要坚持在“优、降、补”三个字上下功夫,也就是推动优结构、优产品、降不良、降成本、补短板。
优结构,着力解决金融有效供给的问题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维持供需关系动态均衡是经济体系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解决金融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缺陷,要求我们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通过金融供给结构的主动优化调整,引导金融资源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倾斜,拓宽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供需体系均衡。我们一方面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将产业升级作为服务重点,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持续加大资源投入,特别是把服务先进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深耕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三年来全行先进制造业贷款增幅97%,占制造业贷款的比重从26.8%提升到41.9%;另一方面着力优化业务结构,积极满足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三年来投行业务累计为客户提供投融资6700亿元,金融市场业务本外币交易总量超50万亿元,成立融联创金融合作平台促进同业间资源共享和协作共赢,托管业务规模在城商行中名列前茅,租赁业务多项指标在同期开业的金融租赁公司中位居第一。
优产品,着力解决金融供给的适应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推动金融服务结构和质量来一个转变。在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瓶颈凸显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坚守自身定位,推进差异化布局,通过持续聚焦金融服务创新,完善金融产品体系,提高金融供给对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努力提供更加精准优质的特色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一方面,我们坚定从“低频”到“高频”的发展方向, 利用科技驱动提升金融交互的频率效率,着力解决小微民营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我们在全国首家推出了“税e融”,目前已历经3年信贷周期检验,累计向2.5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420亿元;与国家电网在20个省市同步发布线上融资产品“电e融”,这是业内首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应用电力大数据服务制造业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在扶持民营经济方面,推出支持民企20条,创设发行三单共6 亿元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为民营企业纾困;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创设“融旺乡村”品牌,推出“新农贷”“分险贷”等一系列“接地气”的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我们坚持从“低维”到“高维” 的发展路径,紧紧围绕客户需求推动创新突破连成“线”、扩成“面”、形成“势”, 逐步打造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多变性需求的“立体生态”。比如,我们利用大数据手段,推出“e融”系列产品,形成了“e融” 生态圈,大大提升了普惠金融覆盖面;紧跟区块链技术发展,以供应链场景应用为切入点,打造了一款“钢盈链”产品,整合供应链商流、物流、资金流、信用流,在区块链上形成企业贸易过程“四流合一”的完整视图;借力物联网技术,推出“用信申请、放款、还款、解押、质押”全流程线上化的物联网动产质押产品,目前全行物联网动产质押贷款客户数130户、授信金额8.2亿元,累计放款2000余笔、23.5亿元;推动场景化融入, 打造直销银行、车生活等多个金融服务垂直场景平台,为客户带来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体验。
降不良,着力解决金融无效供给的问题
在有限金融资源的条件约束下,从供给侧破除无效低效的资源消耗,可以为真正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腾出更多信贷空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金融无效供给,需要我们始终把資产质量作为业务发展的生命线,坚持摒弃短期思维,进一步加强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拓宽处置渠道,创新处置手段,不断巩固清欠降逾成果。近年来,我们既强化增量管控,对于新增授信,坚持统一前中后台风险偏好,着力发挥大数据综合分析和监测优势,提高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质量,加大贷后隐患排查力度;又抓好存量缓释,紧盯不良资产清收处置, 以目标为导向,以结果论英雄,强化责任约束,严控不良贷款反弹,组织打好清欠降逾攻坚战。三年来,全行资产质量基础不断夯实,达到了摸清底数、综合施策、控制增量、处置存量的良好效果,通过处置压降不良,已为实体经济融资腾挪规模近300亿元。 降成本,着力解决资源配置效率和实体经济融资贵的问题
金融机构自身降成本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存在传递效应,也有助于减少实体经济内部金融资源错配程度。推进改善金融供给,需要我们着力强化成本管控,突出内生增长,以自身降成本转化为实体经济降成本,提高金融可及性普惠性。我们着力控制负债成本,坚持“沉下身、练内功”,持续紧抓客户、客户经理队伍和产品服务基础建设,以贴近客户的优质金融服务提高客户黏性和低成本负债揽存能力;着力节约资本成本,加强集约经营, 将资本回报水平作为资源配置的价值标杆,深挖低效资本腾挪空间,加快建设交易银行平台,持续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着力降低经营成本,实行固定费用定额管理、浮动费用绩效挂钩,常年开展“节支增效”活动,提高费用投入产出水平。目前已为降低实體经济融资成本拓展了更多空间,三年来我们主动精简小微企业收费项目,减费让利举措获得国务院督查组的肯定;发放公司贷款平均利率逐步降低, 比城商行低近30BP;通过银政合作,每年为企业减轻担保成本1亿元。
补短板,着力解决风险防控能力水平不足的问题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更是中小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和难题。克服风控能力不足的短板,需要我们切实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牢固树立经历周期检验的稳才是真的稳的风控理念,着重在提高风险管理有效性上出实招。我们在组织体系上突出“集中式、矩阵型”,深化总分行和各条线风险管理体制改革,审批授权、风险限额管理等相关体系陆续建立;在机制流程上突出“横到边、纵到底”,强化顶层设计,以机制流程为切入点,把加强风险内控贯穿于全业务、全流程、全员工,风险管理政策覆盖9大领域;在管控手段上突出“大数据、智能化”,积极探索“传统风控+大数据”的新型风控模式,成功打造并充分应用“智能化、全流程”的大数据风控技术,开发上线客户风险预警、内控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等13个风控系统,让系统不知疲倦、不带感情、不打折扣地开展风险管控。截至2018年末,全行不良率、逾欠息率已实现连续三年持续下降。
下一步,江苏银行将切实把握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历史机遇,把全行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目标任务上来,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作者系江苏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领域资源供给体系中的主体,金融总资产比重达80%以上,但金融服务的供给长期存在一些结构性缺陷,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变性与金融供给的不平衡和不适应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金融领域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信贷投向不够“准”,融资需求的快速增长,使金融资源稀缺性增强,但银行信贷“大水漫灌”和“脱实向虚”情况同时存在,与实体经济需求不平衡不适应。覆盖范围不够“广”,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还存在信息不对称、数据不真实、手续不便捷等痛点,普惠金融发展难以进一步突破,与长尾客户需求不平衡不适应。创新产品不够“多”,现有的金融产品类型相对较少、层次相对较低,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综合化服务的能力不足,与多样、多层的金融需求不平衡不适应。提供服务不够“优”,面对人民群众需要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与优质服务体验的需求不平衡不适应。开放程度不够“高”,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在加快,但金融发展国际化还显不足,与高水平的国际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不平衡不适应。
可见,金融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已难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矛盾主要集中在供给侧,改革也应着眼于供给侧。自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们理解,这是经济工作的主线,也当然是金融工作的主线,作为基层金融机构,理应在服务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自身供给侧改革。2016年,我们提出要在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同时,加快自身的供给侧改革,适应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2017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强调要加强自身供给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2018年,我们强调要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运用系统化思维紧跟地方战略、服务实体经济。三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深深感到,推动自身供给侧改革,需要坚持在“优、降、补”三个字上下功夫,也就是推动优结构、优产品、降不良、降成本、补短板。
优结构,着力解决金融有效供给的问题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维持供需关系动态均衡是经济体系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解决金融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缺陷,要求我们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通过金融供给结构的主动优化调整,引导金融资源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倾斜,拓宽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供需体系均衡。我们一方面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将产业升级作为服务重点,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持续加大资源投入,特别是把服务先进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深耕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三年来全行先进制造业贷款增幅97%,占制造业贷款的比重从26.8%提升到41.9%;另一方面着力优化业务结构,积极满足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三年来投行业务累计为客户提供投融资6700亿元,金融市场业务本外币交易总量超50万亿元,成立融联创金融合作平台促进同业间资源共享和协作共赢,托管业务规模在城商行中名列前茅,租赁业务多项指标在同期开业的金融租赁公司中位居第一。
优产品,着力解决金融供给的适应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推动金融服务结构和质量来一个转变。在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瓶颈凸显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坚守自身定位,推进差异化布局,通过持续聚焦金融服务创新,完善金融产品体系,提高金融供给对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努力提供更加精准优质的特色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一方面,我们坚定从“低频”到“高频”的发展方向, 利用科技驱动提升金融交互的频率效率,着力解决小微民营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我们在全国首家推出了“税e融”,目前已历经3年信贷周期检验,累计向2.5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420亿元;与国家电网在20个省市同步发布线上融资产品“电e融”,这是业内首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应用电力大数据服务制造业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在扶持民营经济方面,推出支持民企20条,创设发行三单共6 亿元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为民营企业纾困;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创设“融旺乡村”品牌,推出“新农贷”“分险贷”等一系列“接地气”的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我们坚持从“低维”到“高维” 的发展路径,紧紧围绕客户需求推动创新突破连成“线”、扩成“面”、形成“势”, 逐步打造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多变性需求的“立体生态”。比如,我们利用大数据手段,推出“e融”系列产品,形成了“e融” 生态圈,大大提升了普惠金融覆盖面;紧跟区块链技术发展,以供应链场景应用为切入点,打造了一款“钢盈链”产品,整合供应链商流、物流、资金流、信用流,在区块链上形成企业贸易过程“四流合一”的完整视图;借力物联网技术,推出“用信申请、放款、还款、解押、质押”全流程线上化的物联网动产质押产品,目前全行物联网动产质押贷款客户数130户、授信金额8.2亿元,累计放款2000余笔、23.5亿元;推动场景化融入, 打造直销银行、车生活等多个金融服务垂直场景平台,为客户带来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体验。
降不良,着力解决金融无效供给的问题
在有限金融资源的条件约束下,从供给侧破除无效低效的资源消耗,可以为真正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腾出更多信贷空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金融无效供给,需要我们始终把資产质量作为业务发展的生命线,坚持摒弃短期思维,进一步加强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拓宽处置渠道,创新处置手段,不断巩固清欠降逾成果。近年来,我们既强化增量管控,对于新增授信,坚持统一前中后台风险偏好,着力发挥大数据综合分析和监测优势,提高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质量,加大贷后隐患排查力度;又抓好存量缓释,紧盯不良资产清收处置, 以目标为导向,以结果论英雄,强化责任约束,严控不良贷款反弹,组织打好清欠降逾攻坚战。三年来,全行资产质量基础不断夯实,达到了摸清底数、综合施策、控制增量、处置存量的良好效果,通过处置压降不良,已为实体经济融资腾挪规模近300亿元。 降成本,着力解决资源配置效率和实体经济融资贵的问题
金融机构自身降成本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存在传递效应,也有助于减少实体经济内部金融资源错配程度。推进改善金融供给,需要我们着力强化成本管控,突出内生增长,以自身降成本转化为实体经济降成本,提高金融可及性普惠性。我们着力控制负债成本,坚持“沉下身、练内功”,持续紧抓客户、客户经理队伍和产品服务基础建设,以贴近客户的优质金融服务提高客户黏性和低成本负债揽存能力;着力节约资本成本,加强集约经营, 将资本回报水平作为资源配置的价值标杆,深挖低效资本腾挪空间,加快建设交易银行平台,持续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着力降低经营成本,实行固定费用定额管理、浮动费用绩效挂钩,常年开展“节支增效”活动,提高费用投入产出水平。目前已为降低实體经济融资成本拓展了更多空间,三年来我们主动精简小微企业收费项目,减费让利举措获得国务院督查组的肯定;发放公司贷款平均利率逐步降低, 比城商行低近30BP;通过银政合作,每年为企业减轻担保成本1亿元。
补短板,着力解决风险防控能力水平不足的问题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更是中小银行面临的最大挑战和难题。克服风控能力不足的短板,需要我们切实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牢固树立经历周期检验的稳才是真的稳的风控理念,着重在提高风险管理有效性上出实招。我们在组织体系上突出“集中式、矩阵型”,深化总分行和各条线风险管理体制改革,审批授权、风险限额管理等相关体系陆续建立;在机制流程上突出“横到边、纵到底”,强化顶层设计,以机制流程为切入点,把加强风险内控贯穿于全业务、全流程、全员工,风险管理政策覆盖9大领域;在管控手段上突出“大数据、智能化”,积极探索“传统风控+大数据”的新型风控模式,成功打造并充分应用“智能化、全流程”的大数据风控技术,开发上线客户风险预警、内控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等13个风控系统,让系统不知疲倦、不带感情、不打折扣地开展风险管控。截至2018年末,全行不良率、逾欠息率已实现连续三年持续下降。
下一步,江苏银行将切实把握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历史机遇,把全行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目标任务上来,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作者系江苏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