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小组活动”的思考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zlh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课是否成功,不在于老师发挥得多么精彩,也不在于课堂气氛多么活跃,而在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这才是扎扎实实的课堂教学。我们老师可能都有过这种体会,有时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参与度也很高,但下课后呢?再过一段时间呢?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记住了多少?这需要老师认真反思。
  一、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小组讨论内容要合理
  “高效课堂”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显然,小组活动是为高效课堂服务的,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
  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且在充分考虑和包容课堂新生成的基础上,尽可能完成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情,在预设需要小组讨论的问题时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到“心中有数”“眼里有人”“手中有纲”。设置哪些问题,哪些问题适合小组讨论,哪些问题适合独立思考,都需要老师在课前认真研究。
  在讲授杨绛的《老王》时,一位老师设置了这样几个需要小组讨论的问题:
  1.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杨绛其人其事其作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3.细读文本,反复领悟——“我”和老王
  通过实际反馈来看,第一个问题是不需要讨论的。因为各个组展示的答案都差不多。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讨论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因为这需要从文本中概括。比如第二题“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各个小组的概括不尽相同。通过老王的主要活动(送水、送香油、送鸡蛋、送钱钟书去医院)来表现人物性格(热心肠、乐于助人、知恩图报)。
  二、扎实推进教改实践,用心开展教学反思
  任何课堂模式、教学方法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的,小组建设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真正形成高效而长效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及根据听课时对同行的观察,总结出了小组建设中常见的5个不足:
  1.“内容不合理”,表现在对于一些不适合进行小组讨论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比如太过简单太过困难的地方、适合学生独立思考或动手实践的地方、适合于全班讨论或教师指导的地方。
  2.“分组不科学”,指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规则不明确”,这容易造成以下状况:抢着发言,或都不发言,甚至有同学借机聊天、说笑。这会造成一种“表面的热闹”“虚假的繁荣”,形成一种“活而无序”的现象,
  4.“时间不充分”,其突出表现在:未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就匆匆进入讨论,学生进入不了状态;讨论的时间过长,师生做一些无意义的延伸。
  5.“评价不健全”,或偏重于对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或偏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或缺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评价。
  课后反思也同样重要。笔者总结为“两点一处”,即“闪光点”“遗漏点”和“游离处”。“闪光点”就是这堂课上围绕小组活动有哪些精彩的地方,可以是老师的精彩点评,更应该是某个学生、某个小组的精彩表现;同理,“遗漏点”也是老师和学生双方的表现。“游离处”指堂课上是否设置了游离于预设主题的无益延伸,学生中间是否有游离于小组讨论的散兵游勇,这需要老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擦亮眼睛,细致观察。
  三、运用发展创新眼光,构建高效生态课堂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喻成耕种土地,我想把它分成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粗放经营、变化成长
  2.发展阶段:精细耕作、表面繁荣
  3.成熟阶段:高产高效、真正丰收
  任何事物都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坚信“学生才是第一位的”,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教改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利。“小组建设”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小班化”教学,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尽可能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即便暂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也应该坚持不懈,追求不息。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让思维在静默中深沉,让智慧在交流中闪光!对于学生,我们强调独立思考;对于老师,我们重视启发诱导。变被动为主动,变“一言堂”为“百家讲坛”,变死气沉沉为生意盎然,变低能低效为高产高效,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源头活水的生态课堂、高效课堂,让“高效课堂”真正生成活水之“涟漪”,散发自由之“灵光”。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赣榆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当前,以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来谋求社会的发展,并将社区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加强社会建设也就成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现形式,探索和研究
“花”是李清照词中的主要意象。在她现存的45首诗词中①,差不多有30多首写到花,如梅花、菊花、荷花、海棠、梧桐等等,尤其以写梅花为重。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写入词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与自己的人格追求相融洽的花采撷于笔下,其中的一枝、一景都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那一片“风月”,观照着自己的人生际遇。  1.梅花  在众多花中,李清照对梅花情有独钟,一句“此花不与群花比”即点出了梅花
《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2期刊登了“逻辑知识与教学”系列文章,看了之后,感觉有话要说。上海师范大学的李海林先生在《从课程论的角度讨论逻辑知识问题》(以下简称“李文”)一文的开头即说,“逻辑知识进入语文课,是一个课程论问题”,并认为“课程论视角,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最合宜视角。”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高中语文教师,完全赞同李文的观点,但也想强调的是:逻辑知识进入语文课,也是一个学习论问题。某种程度上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