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历经几千年时空的变迁和洗涤,语言极为生动凝练,意境相当清新深远,音韵十分优美和谐,已经沉淀为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的强壮根基与人文养料。《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随着初中新课程的改革,古代诗词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在语文各册教材中的比例不断加大,同时,古诗词赏析是历年中考命题的热点。
今天的初中生,面对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词颇感抽象,难以理解,如谈天书。教师如何让学生欣赏这祖国的文化精品?怎样使学生真正品读它的精华所在?
一、 精心探析诗题
诗题是诗的眼睛,通常能点出诗词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或者特定场景,起到了“交通咽喉”的作用。解读诗题必须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不同角度了解诗词。如《渡荆门送别》,欣赏此诗的关键是理解诗题含义,要思考到“送别”到底是谁送?送谁?在何处送?如何送?为什么要送?哦,祖国这秀美的长江,滚滚的江水热烈地欢送诗人李白远离家乡,一路东行远游。史载;李白从开元十四年秋辞别家乡,乘船东下荆门。在此前提下再去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就十分容易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这两句诗意:诗人满面春风乘船东行,依旧怜爱江中清澈的流水,因为这家乡盛情的流水一直陪伴他远行万里。流水 如同结伴相游的好友,胜似骨肉相连的亲人,犹如满眼牵挂的母亲,令诗人挚爱家乡山水,深爱亲朋好友。这样,诗的主题就云开雾散,水落石出,游子的思乡之情,让读者抚摸到了那颗滚烫的心,那份黄金般沉甸甸的爱。
二、 深入熟悉背景
古代诗词创作十分注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的自身经历、思想情感的再现,也是创作背景的再现。因此,学生在赏读诗词时,一定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这对把握全诗内容极有帮助。如赏读《浣溪沙》,首先要了解苏轼的生平。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后,他做过地方官吏,主张改革弊政。宋神宗时刚好王安石变法,他追随旧党表示反对。宋哲宗时,已是旧党执政,废除新法,他又有一定程度的不满,认为新法的确有可取之处。在新旧两党的思想左右中,他得不到任何一方的同情与支持,在北宋党派屡次争夺起伏中,他不断遭到贬滴,最后远徒琼州,此时他年过六十三岁,被赦还的翌年,病故常州。苏轼一生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在生活上动荡不安,在思想上孤独无助,唯有在文学艺术上硕果累累。《浣溪沙》正是元丰五年三月贬官于黄州时所创作。诗人身处逆境,一片陌生,心境凄凉,但生性旷达的他善于自慰。有此心态和思想就会弹起一支挚爱生活进取人生的青春之曲,读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会令人汗颜、让人奋亢,不得不让我们敬佩他的达观和进取。一位伟大诗人的思想秀丽得清亮如泉水,襟怀宽阔得浩瀚似大海。文化历史的长河可以佐证,一代又一代后人可以见证。杜牧的《泊秦淮》,他生活在晚唐时代,此时唐朝已是风雨飘摇之小舟,日趋枯衰之蒿草。然而达官贵人毫无顾及国家安危,毫无思念百姓苦难,深夜之中,依然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目睹到这个场景,深感愤懑,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亡国之痛呢?大唐江山不正是断送在这帮无聊之徒手上吗?腐败盛风不除,唐朝灭亡即日可待。学生再去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心中有数,容易理解。
三、 高度重视朗诵
古代诗词十分重视节奏,韵律。常常通过铿锵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来打造一种节奏美和音乐美。古人很重视诗词的吟咏,在吟咏中让人感悟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之美;感受诗词所言论的意境,感化他人心灵一迸共鸣。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也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同了,无论兴味方面或爱国方面都具有莫大的收获。”毫无疑问,古代诗词最重要的是朗读和背诵,朗读是基础,背诵是巩固。教师一定要范读,以准确而深情的范读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点燃学生的朗读激情,迸发学生的学习心理,增添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范读后还应该指导学生哪些诗句朗读要停顿、轻重、抑扬。为了让学生真正进入朗读角色,还可以借助现代教具配制音乐朗读,使学生逐步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能力。在多角色的反复朗读中,学生会感悟到诗中独特的韵律美和优美的音乐美,会受到净化心灵、健康上进的思想洗涤。朗读和背诵能否到位,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有着重要作用。
四、 善于推敲词句
古代诗词十分讲究咀嚼词句。作者善于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心境状态凝聚在诗句中,让读者去体会炼词造句的美妙。李清照的《渔家傲》中“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这两句诗中的动词运用得相当贴切、传神、形象。“接”、“连”两个动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非常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景象。而“转”和“舞”又将人在风浪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无数的帆船在破浪前进,却又摇摆不定,人在船上,直觉得如同星河在旋转。赵师秀《约客》中“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前句点题,后句成了千古绝唱。主人本想与客人下棋,来度过这漫长的梅雨之夜,但是客人迟迟未来,无意中手拿棋子在棋盘敲击,不知敲了多长时间、更不知敲得多轻多重,却震“落”了“灯花”,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中急切、生气、责怪、无奈、失落甚至想痛骂的心理都在一个“敲”字中敲给了读者的双眼。绝妙的“敲”字,真是一“敲”心神不定,却又望穿秋水;一“敲”声连夜雨,却又孑身只影;一“敲”寂寞增生,却又愁苦无奈。
五、 把握写法表现
古代诗词很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通常在古诗词中运用写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写法、讽喻写法、象征比兴、巧借典故、烘托映衬等。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原本风、月、蝉、鹊都是寻常之物,但经过作者巧妙组合,这样于寻常中又不寻常。明亮的月色,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习习的南风,热得树上的蝉儿啾鸣。“惊鹊”和“鸣蝉”似乎写动却实则是写静,以动衬静。读之,夏夜阵阵闷热迎面而来;闻之,蝉儿声声嘶叫直乱两耳。崔颢《黄鹤楼》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是巧用典故写法,仙人乘鹤而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留下来的,起笔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莫测的色彩。使读者耳目一新,神情盎然,不得不引发一口气读完全诗。
“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总之,古代诗词的欣赏方法众多。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探索诗题,熟悉背景,重视朗读,分析词句,关注写法,更要因诗而教,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带入诗歌的王国,才能提高品读水准,打造欣赏神眼,真正让学生在古诗词这块辽阔的文学草原上奔腾着欣赏能力的骏马,更加迸发他们独特欣赏的创新思维。
今天的初中生,面对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词颇感抽象,难以理解,如谈天书。教师如何让学生欣赏这祖国的文化精品?怎样使学生真正品读它的精华所在?
一、 精心探析诗题
诗题是诗的眼睛,通常能点出诗词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或者特定场景,起到了“交通咽喉”的作用。解读诗题必须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不同角度了解诗词。如《渡荆门送别》,欣赏此诗的关键是理解诗题含义,要思考到“送别”到底是谁送?送谁?在何处送?如何送?为什么要送?哦,祖国这秀美的长江,滚滚的江水热烈地欢送诗人李白远离家乡,一路东行远游。史载;李白从开元十四年秋辞别家乡,乘船东下荆门。在此前提下再去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就十分容易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这两句诗意:诗人满面春风乘船东行,依旧怜爱江中清澈的流水,因为这家乡盛情的流水一直陪伴他远行万里。流水 如同结伴相游的好友,胜似骨肉相连的亲人,犹如满眼牵挂的母亲,令诗人挚爱家乡山水,深爱亲朋好友。这样,诗的主题就云开雾散,水落石出,游子的思乡之情,让读者抚摸到了那颗滚烫的心,那份黄金般沉甸甸的爱。
二、 深入熟悉背景
古代诗词创作十分注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的自身经历、思想情感的再现,也是创作背景的再现。因此,学生在赏读诗词时,一定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这对把握全诗内容极有帮助。如赏读《浣溪沙》,首先要了解苏轼的生平。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后,他做过地方官吏,主张改革弊政。宋神宗时刚好王安石变法,他追随旧党表示反对。宋哲宗时,已是旧党执政,废除新法,他又有一定程度的不满,认为新法的确有可取之处。在新旧两党的思想左右中,他得不到任何一方的同情与支持,在北宋党派屡次争夺起伏中,他不断遭到贬滴,最后远徒琼州,此时他年过六十三岁,被赦还的翌年,病故常州。苏轼一生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在生活上动荡不安,在思想上孤独无助,唯有在文学艺术上硕果累累。《浣溪沙》正是元丰五年三月贬官于黄州时所创作。诗人身处逆境,一片陌生,心境凄凉,但生性旷达的他善于自慰。有此心态和思想就会弹起一支挚爱生活进取人生的青春之曲,读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会令人汗颜、让人奋亢,不得不让我们敬佩他的达观和进取。一位伟大诗人的思想秀丽得清亮如泉水,襟怀宽阔得浩瀚似大海。文化历史的长河可以佐证,一代又一代后人可以见证。杜牧的《泊秦淮》,他生活在晚唐时代,此时唐朝已是风雨飘摇之小舟,日趋枯衰之蒿草。然而达官贵人毫无顾及国家安危,毫无思念百姓苦难,深夜之中,依然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目睹到这个场景,深感愤懑,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亡国之痛呢?大唐江山不正是断送在这帮无聊之徒手上吗?腐败盛风不除,唐朝灭亡即日可待。学生再去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心中有数,容易理解。
三、 高度重视朗诵
古代诗词十分重视节奏,韵律。常常通过铿锵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来打造一种节奏美和音乐美。古人很重视诗词的吟咏,在吟咏中让人感悟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之美;感受诗词所言论的意境,感化他人心灵一迸共鸣。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也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同了,无论兴味方面或爱国方面都具有莫大的收获。”毫无疑问,古代诗词最重要的是朗读和背诵,朗读是基础,背诵是巩固。教师一定要范读,以准确而深情的范读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点燃学生的朗读激情,迸发学生的学习心理,增添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范读后还应该指导学生哪些诗句朗读要停顿、轻重、抑扬。为了让学生真正进入朗读角色,还可以借助现代教具配制音乐朗读,使学生逐步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能力。在多角色的反复朗读中,学生会感悟到诗中独特的韵律美和优美的音乐美,会受到净化心灵、健康上进的思想洗涤。朗读和背诵能否到位,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有着重要作用。
四、 善于推敲词句
古代诗词十分讲究咀嚼词句。作者善于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心境状态凝聚在诗句中,让读者去体会炼词造句的美妙。李清照的《渔家傲》中“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这两句诗中的动词运用得相当贴切、传神、形象。“接”、“连”两个动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非常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景象。而“转”和“舞”又将人在风浪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无数的帆船在破浪前进,却又摇摆不定,人在船上,直觉得如同星河在旋转。赵师秀《约客》中“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前句点题,后句成了千古绝唱。主人本想与客人下棋,来度过这漫长的梅雨之夜,但是客人迟迟未来,无意中手拿棋子在棋盘敲击,不知敲了多长时间、更不知敲得多轻多重,却震“落”了“灯花”,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中急切、生气、责怪、无奈、失落甚至想痛骂的心理都在一个“敲”字中敲给了读者的双眼。绝妙的“敲”字,真是一“敲”心神不定,却又望穿秋水;一“敲”声连夜雨,却又孑身只影;一“敲”寂寞增生,却又愁苦无奈。
五、 把握写法表现
古代诗词很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通常在古诗词中运用写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写法、讽喻写法、象征比兴、巧借典故、烘托映衬等。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原本风、月、蝉、鹊都是寻常之物,但经过作者巧妙组合,这样于寻常中又不寻常。明亮的月色,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习习的南风,热得树上的蝉儿啾鸣。“惊鹊”和“鸣蝉”似乎写动却实则是写静,以动衬静。读之,夏夜阵阵闷热迎面而来;闻之,蝉儿声声嘶叫直乱两耳。崔颢《黄鹤楼》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是巧用典故写法,仙人乘鹤而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留下来的,起笔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莫测的色彩。使读者耳目一新,神情盎然,不得不引发一口气读完全诗。
“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总之,古代诗词的欣赏方法众多。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探索诗题,熟悉背景,重视朗读,分析词句,关注写法,更要因诗而教,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带入诗歌的王国,才能提高品读水准,打造欣赏神眼,真正让学生在古诗词这块辽阔的文学草原上奔腾着欣赏能力的骏马,更加迸发他们独特欣赏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