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上海市全面启动农民田间学校创建工作。在深入涉农各区开展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培训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并出台了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运行、管理等系列规范。目前,上海市认定了93家农民田间学校,逐步把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成为上海市农广校体系在乡村的办学场所和基层教学点的工作格局,推动了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上海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主要做法
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受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负责组织实施和管理上海市农民科技教育项目和各类培训工程。作为田间学校在沪上推广的主体单位,2017年,学校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通知》,明确了田间学校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
(一)教育培训制度规范,学校建设有章可循
1.组织架构
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对全市田间学校布局实施总体规划,对培训项目实施和资源建设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各区农民教育培训单位具体负责本区田间学校培训项目的落实与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实施校长责任制,由校长全面负责、统筹学校的管理以及培训班组织管理和培训实施工作,形成由市农广校、各区农民教育培训单位、田间学校构成的三级扁平化管理机制(图1)。农民田间学校的建立,实现了农民培训向农业产业链一线的延伸,对全面提升上海市高素质农民培育能力,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规章制度
为规范农民田间学校的运行和管理,上海市农广校编制《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手册》,包括田间学校管理办法、工作流程、组织架构、培训办班流程、田间学校校长工作职责、田间学校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职责、学员管理制度、档案资料参考目录等,统一规范田间学校日常运作与管理。同时,成立教育培训督导室,对上海市各类培训班开展抽查督导,对于运行良好、管理规范、模式创新、农民欢迎的田间学校,开展先进典型评比,实施扶持资助。上海敏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19家单位被评为“2018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优秀农民田间学校”。
(二)培训环节明确细化,学校建设稳步推进
1.农民田间學校的认定
为更好地激发规模较大、与当地主导产业相契合,自身有培训需求、有较好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培训更大的内在动力,形成自下而上的响应力,各区积极做好政策宣传、筛选推荐,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创建农民田间学校。市农广校组织专家召开认定工作会议,从田间学校区域布局、产业特色、技术指导、培训能力、学员来源、培训计划以及区培训单位对其管理措施等方面,严格筛选并给予认定。2017—2019年,上海市共认定93家,各区分布见图2。
2.农民田间学校校长素质与能力提升
农民田间学校校长均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全面负责农民田间学校工作。为切实提高校长的培训管理与教学组织能力,市农广校定期举办田间学校校长培训班,邀请农业农村部田间学校建设专家团队前来授课,开展培训管理专题培训,组织参观学习各地优秀田间学校,引导田间学校校长将自身培训需求与田间学校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培训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田间学校校长也是近年来培养的青年农场主培训班的学员,角色的转变,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使之真正成长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3.培训与课程实施
田间学校以农民为中心,采用基于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的农民田间技术培训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生产、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区实践过程中,遵循田间学校办班流程(图3),认真做好培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培训前的需求调研环节。根据需求调研,各区形成年度农民田间学校教案(简称一校一案),内容包括田间学校培训计划和教学方案两大内容。由市、区农广校组织一校一案评审,确定培训方案。2018年,学校组织开展“一校一案”评比,评选了18份市级农民田间学校优秀教案,并编印成册。
在课程设置上,贯彻“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主线,采用分段集中培训、实训学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照不少于一个产业周期全程进行培育”的原则,各区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如嘉定区课程设置围绕“大规划、小调整”的思路,在每次培训班开班前科学设置培训系统计划,针对作物各生育期主要农事活动设置培训内容和方法,并根据测评及需求调研对课程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必要时可就某些共性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题研讨。通过“讲、看、学、比”的教学方法,运用“课堂 田间”的授课方式,创建哈密瓜、草莓评优品鉴活动、嘉定葡萄之发展微论坛等“六个一”特色活动,用当地农民看得到、听得懂、学得会的培训方法,提供零距离服务,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到田间地头,受到当地种植户的欢迎。
4.辅导员队伍组建
辅导员是凝聚田间学校与学员的纽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农民田间学校,授课教师转化为辅导员,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技术水平,更需要善于沟通交流、组织协调、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亲和力等综合能力。各区田间学校在实践中,立足产业,深入挖掘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员,以及具有真才实学、经验丰富的“土专家”“田秀才”组建的辅导员队伍。市农校每年组织开展师资培训班、说课比赛等,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5.评价体系
为了强化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效果监督和绩效考核,市农广校制定了分阶段效果评估体系,对培训课程内容、培训方法和手段、培训技巧、培训台账和活动记录等进行考核。区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单位对所属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效果开展督导检查。农民田间学校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产业发展和培训需求,每两年复核一次,对不能继续发挥作用或督导检查不合格的农民田间学校予以核销。 二、田间学校在农民培训中发挥的作用与成效
目前,上海市农民田间学校产业涉及粮食、蔬菜、林果、水产、花卉、畜牧、农机服务等各个领域(图4),并承担了上海市50%以上的培训任务,培训形式贴近农民,培训内容切合生产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上海市农民培训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了农民培训网络体系。
(一)延伸培训体系,为高素质农民培训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海农业集中于市郊9个区,GDP比重不到1%,农业从业人员不足2万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农业。近年来,由于涉农各区机构改革,农广校办学体系不断归并,如青浦区、崇明区等归属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培训科,编制人数很难满足全区每年培训任务的需要。而田间学校教学网的设立,为上海市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再添“新枝”。据统计,98%的田间学校经营主体对自身员工开展了生产技术、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同时承担了对周边农户的培训任务,占比达到93%。一批优秀田间学校典型不断涌现,如2017年第一批挂牌上海橘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现已被认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
(二)转变培训模式,提高农民培训整体效果
田间学校整合了以往集中培训、外出实训、现场实践等多环节、多场景的培训形式,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的“接地气”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农业行业、农业企业和农民在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满足各方的发展需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通过辅导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相互协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实现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上海市草莓、哈密瓜、葡萄、粮食等一大批新品种推广,以及设施菜田土壤保育和改良、立体绿色防控等新技术的推廣中,田间学校的培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业企业、农民也在培训中收获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哈密瓜培训班学员在种植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带头试种了哈密瓜新品种“华蜜1001”,平均亩产量达1500千克,每户增收约6000元,让农户切切实实的尝到了培训带来甜头。
三、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田间学校建设扶持力度
在调查中发现,70%的田间学校校长反映在学校建设中,资金短缺是首要难题。田间学校建设资金主要依靠经营主体自身的投入,各区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单位通过培训项目经费给予一定的支持,对运行良好、考核成绩优秀的田间学校,市农广校给予一定的扶持资助。但田间学校的运行需要源源不断的软硬件投入,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更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的投入,在依靠企业投入的同时,市、区、乡镇各级加大对田间学校的支持力度,对促进田间学校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进一步加强田间学校的管理与监督,通过每年的考核环节,淘汰一批示范带动力弱的田间学校,整合优秀农民田间学校资源,从人力、物力、财力多渠道给予倾斜,打造示范性田间学校典型。同时,加强田间学校校长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借鉴与资源共享,不断提高田间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进一步加大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队伍中80%为各区市、区、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教师,20%为田间学校自身的土专家和田秀才。一方面,部分教师偏理论、少实践,缺乏培训技巧,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的状态;另一方面,近年来,农民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参训学员平均年龄为40-45周岁,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特别是专业服务型农民中,学历水平普遍较高。农民已经不再是印象中政治觉悟低、文化素质差、缺乏学习能动性的状态。两种“状态”的矛盾,迫切的需要培养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实践型,能够激发农民主动学习、相互分享的辅导员队伍。因此,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在市级农民培训师资库中,分产业深入挖掘人才,不断扩充师资队伍。同时,探索建立农业科研单位与田间学校的对接制度,将专家请进田间学校,成立“首席”辅导员队伍,与学员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落地推广。
(三)进一步加大田间学校宣传推介
农民田间学校的可持续性在于那些参加过培训的学员,并将其作为辐射点,借助他们以点带面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辐射出去,让更多的农民走进田间学校。因此,应充分利用农民培训班开班时的第一堂课,做好农民田间课堂的宣讲,让农户充分领悟田间学校的内涵,使田间学校成为农户的一站式互助平台。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加大对农民田间学校典型宣传报道力度,切实把田间学校的发展现状、成效等信息传递给社会各界,争取广泛的力量支持,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供稿单位: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一、上海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主要做法
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受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负责组织实施和管理上海市农民科技教育项目和各类培训工程。作为田间学校在沪上推广的主体单位,2017年,学校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通知》,明确了田间学校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
(一)教育培训制度规范,学校建设有章可循
1.组织架构
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对全市田间学校布局实施总体规划,对培训项目实施和资源建设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各区农民教育培训单位具体负责本区田间学校培训项目的落实与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实施校长责任制,由校长全面负责、统筹学校的管理以及培训班组织管理和培训实施工作,形成由市农广校、各区农民教育培训单位、田间学校构成的三级扁平化管理机制(图1)。农民田间学校的建立,实现了农民培训向农业产业链一线的延伸,对全面提升上海市高素质农民培育能力,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规章制度
为规范农民田间学校的运行和管理,上海市农广校编制《农民田间学校工作手册》,包括田间学校管理办法、工作流程、组织架构、培训办班流程、田间学校校长工作职责、田间学校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职责、学员管理制度、档案资料参考目录等,统一规范田间学校日常运作与管理。同时,成立教育培训督导室,对上海市各类培训班开展抽查督导,对于运行良好、管理规范、模式创新、农民欢迎的田间学校,开展先进典型评比,实施扶持资助。上海敏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19家单位被评为“2018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优秀农民田间学校”。
(二)培训环节明确细化,学校建设稳步推进
1.农民田间學校的认定
为更好地激发规模较大、与当地主导产业相契合,自身有培训需求、有较好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培训更大的内在动力,形成自下而上的响应力,各区积极做好政策宣传、筛选推荐,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创建农民田间学校。市农广校组织专家召开认定工作会议,从田间学校区域布局、产业特色、技术指导、培训能力、学员来源、培训计划以及区培训单位对其管理措施等方面,严格筛选并给予认定。2017—2019年,上海市共认定93家,各区分布见图2。
2.农民田间学校校长素质与能力提升
农民田间学校校长均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全面负责农民田间学校工作。为切实提高校长的培训管理与教学组织能力,市农广校定期举办田间学校校长培训班,邀请农业农村部田间学校建设专家团队前来授课,开展培训管理专题培训,组织参观学习各地优秀田间学校,引导田间学校校长将自身培训需求与田间学校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培训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田间学校校长也是近年来培养的青年农场主培训班的学员,角色的转变,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使之真正成长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3.培训与课程实施
田间学校以农民为中心,采用基于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的农民田间技术培训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生产、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区实践过程中,遵循田间学校办班流程(图3),认真做好培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培训前的需求调研环节。根据需求调研,各区形成年度农民田间学校教案(简称一校一案),内容包括田间学校培训计划和教学方案两大内容。由市、区农广校组织一校一案评审,确定培训方案。2018年,学校组织开展“一校一案”评比,评选了18份市级农民田间学校优秀教案,并编印成册。
在课程设置上,贯彻“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主线,采用分段集中培训、实训学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照不少于一个产业周期全程进行培育”的原则,各区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如嘉定区课程设置围绕“大规划、小调整”的思路,在每次培训班开班前科学设置培训系统计划,针对作物各生育期主要农事活动设置培训内容和方法,并根据测评及需求调研对课程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必要时可就某些共性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题研讨。通过“讲、看、学、比”的教学方法,运用“课堂 田间”的授课方式,创建哈密瓜、草莓评优品鉴活动、嘉定葡萄之发展微论坛等“六个一”特色活动,用当地农民看得到、听得懂、学得会的培训方法,提供零距离服务,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到田间地头,受到当地种植户的欢迎。
4.辅导员队伍组建
辅导员是凝聚田间学校与学员的纽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农民田间学校,授课教师转化为辅导员,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技术水平,更需要善于沟通交流、组织协调、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亲和力等综合能力。各区田间学校在实践中,立足产业,深入挖掘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员,以及具有真才实学、经验丰富的“土专家”“田秀才”组建的辅导员队伍。市农校每年组织开展师资培训班、说课比赛等,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5.评价体系
为了强化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效果监督和绩效考核,市农广校制定了分阶段效果评估体系,对培训课程内容、培训方法和手段、培训技巧、培训台账和活动记录等进行考核。区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单位对所属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效果开展督导检查。农民田间学校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产业发展和培训需求,每两年复核一次,对不能继续发挥作用或督导检查不合格的农民田间学校予以核销。 二、田间学校在农民培训中发挥的作用与成效
目前,上海市农民田间学校产业涉及粮食、蔬菜、林果、水产、花卉、畜牧、农机服务等各个领域(图4),并承担了上海市50%以上的培训任务,培训形式贴近农民,培训内容切合生产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上海市农民培训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了农民培训网络体系。
(一)延伸培训体系,为高素质农民培训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海农业集中于市郊9个区,GDP比重不到1%,农业从业人员不足2万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农业。近年来,由于涉农各区机构改革,农广校办学体系不断归并,如青浦区、崇明区等归属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培训科,编制人数很难满足全区每年培训任务的需要。而田间学校教学网的设立,为上海市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再添“新枝”。据统计,98%的田间学校经营主体对自身员工开展了生产技术、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同时承担了对周边农户的培训任务,占比达到93%。一批优秀田间学校典型不断涌现,如2017年第一批挂牌上海橘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现已被认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
(二)转变培训模式,提高农民培训整体效果
田间学校整合了以往集中培训、外出实训、现场实践等多环节、多场景的培训形式,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的“接地气”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农业行业、农业企业和农民在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满足各方的发展需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通过辅导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相互协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实现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上海市草莓、哈密瓜、葡萄、粮食等一大批新品种推广,以及设施菜田土壤保育和改良、立体绿色防控等新技术的推廣中,田间学校的培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业企业、农民也在培训中收获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哈密瓜培训班学员在种植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带头试种了哈密瓜新品种“华蜜1001”,平均亩产量达1500千克,每户增收约6000元,让农户切切实实的尝到了培训带来甜头。
三、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田间学校建设扶持力度
在调查中发现,70%的田间学校校长反映在学校建设中,资金短缺是首要难题。田间学校建设资金主要依靠经营主体自身的投入,各区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单位通过培训项目经费给予一定的支持,对运行良好、考核成绩优秀的田间学校,市农广校给予一定的扶持资助。但田间学校的运行需要源源不断的软硬件投入,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更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的投入,在依靠企业投入的同时,市、区、乡镇各级加大对田间学校的支持力度,对促进田间学校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进一步加强田间学校的管理与监督,通过每年的考核环节,淘汰一批示范带动力弱的田间学校,整合优秀农民田间学校资源,从人力、物力、财力多渠道给予倾斜,打造示范性田间学校典型。同时,加强田间学校校长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借鉴与资源共享,不断提高田间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进一步加大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队伍中80%为各区市、区、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教师,20%为田间学校自身的土专家和田秀才。一方面,部分教师偏理论、少实践,缺乏培训技巧,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的状态;另一方面,近年来,农民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参训学员平均年龄为40-45周岁,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特别是专业服务型农民中,学历水平普遍较高。农民已经不再是印象中政治觉悟低、文化素质差、缺乏学习能动性的状态。两种“状态”的矛盾,迫切的需要培养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实践型,能够激发农民主动学习、相互分享的辅导员队伍。因此,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在市级农民培训师资库中,分产业深入挖掘人才,不断扩充师资队伍。同时,探索建立农业科研单位与田间学校的对接制度,将专家请进田间学校,成立“首席”辅导员队伍,与学员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落地推广。
(三)进一步加大田间学校宣传推介
农民田间学校的可持续性在于那些参加过培训的学员,并将其作为辐射点,借助他们以点带面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辐射出去,让更多的农民走进田间学校。因此,应充分利用农民培训班开班时的第一堂课,做好农民田间课堂的宣讲,让农户充分领悟田间学校的内涵,使田间学校成为农户的一站式互助平台。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加大对农民田间学校典型宣传报道力度,切实把田间学校的发展现状、成效等信息传递给社会各界,争取广泛的力量支持,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供稿单位: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