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效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线。要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把学生懂得的道理教得使学生心服口服、自觉践行。这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多种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参与,并在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以情育人,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谈一些认识。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 实效性 具体实践
在日常的教学实际中,偶尔会听到学生的抱怨:“思品课太没劲了,整节课都是老师在讲,我都昏昏欲睡了……”学生真实的反映,促使我思考:怎样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效果?
为此我调查了部分学生,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整理,以此作为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性的依据。下面就是学生对理想中的思品课的描述:
一、来自学生的呼声
1.课堂能更多地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用身边的例子讨论、分析,增强我们对现实社会的了解与思考。
2.希望课堂形式丰富多彩,活动多种多样,让我们能更多地参与课堂中。
3.思想品德课不应是简单地说教,而应是充满情感的课堂,能触摸到心灵深处。
二、对教师的启示
1.思想品德课的书本知识要与学生、社会实际相联系,促进学用结合。
2.学生的潜能很大,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
3.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三、具体实践
实效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线。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把学生懂得的道理教得学生心服口服、自觉践行。这就需要教师从现实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创设真实感人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体验、感悟。教师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和教师风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通过对学生反馈的分析整理结合自己的思考,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具体实践。
1.走入社会,领悟生活,获得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取得任何完全的知识,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而一次专题采访、一个调查报告、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方面能力的好机会,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听平凡人说,让事实说话,合时代节奏。这种“境教”还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有助于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转变思想,树立正确观点,提高素质。
例如,在教学《文明交往》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校园中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包括不礼貌的语言、不礼貌的态度、不礼貌的行为。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现状,听到了危害,感受到了不文明的言行给他人带来的伤害,从而取得了生动形象的教育效果。
2.开展多种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参与。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活动因素,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明白事理,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观察到初中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喜欢怀疑和争论,不轻信与盲从师长,不墨守成规,发散思维能力较强。根据初中学生的这些心理发展特征,我探索和实践了以下几种课堂教学形式:
(1)探讨型
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等,促使学生深入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分析多比较,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讨论的时间,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点拨、提示、不断创设问题。
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围绕“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想?”“你认为应怎样?”等问题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启发学生围绕“还有什么其它的意见和想法?”“还有什么补充或更好的办法”等富有新意的问题。这些问题无固定标准及现成可得的答案,对学生的思维没有界定,学生可以想自己之所想。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讨论、争辩中不断修正不完善的观点,使认识有所提高,创新思维在课堂讨论、谈话,甚至争论中也得到了开发和提高。
但是,教师在运用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等方式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方向,把握“动中有序,乱中有序”的原则。
(2)展示型
即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活动。
粤教版七年级思品教材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为此,我经常让学生课前收集名人或者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的故事或资料,在小组或全班交流。这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学生听后往往能受到深刻的教育、感染和启迪。
如在学习《自尊自信》这一内容时,我让每个学生回忆自己的成功故事并上讲台向全班交流与展示,学生很感兴趣,相互分享了彼此的快乐。此次活动联系了学生的实际,是学生的自我展示,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3)角色扮演型
即把教学内容改编成小品等,让学生担任角色,使学生在担任角色和观看过程中领悟教材内容,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表演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参与欲、显示欲和表演欲,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训练学生的创造智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这种表演应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实际。
如在学习《磨砺意志》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故事:《他为什么总是管不住自己》联系自己,分角色扮演,按小组表演小品。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愿意参与课堂后,我马上让学生探讨分析:老管不住自己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怎样面对意志培养过程中的各种诱惑,学生真诚地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注重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实施情感教育将更有力地提高思品教学实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目标,对学生已有的道德情感状况进行摸底、了解,目的是为教学提供准确的学情,以便有的放矢。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学生身上甚至自身的情感因素,为课堂上攻克情感目标寻求捷径。
情感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以教材所体现的情感因素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情感方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沟通、感染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情感目标,将学生的道德情感从接受层,引向体验层,最后过渡到态度层,而恰当的育情方法是连接情感三层次的桥梁。因此,情感教学的关键是正确选择育情方法。在教学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种育情方法:
(1)榜样法
即用榜样的力量去召唤学生的心灵,从而使他们建立和完善相应情感。如,每年的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是典型的道德楷模,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在课堂中适当地运用这些榜样人物的故事,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情感。
(2)体验法
育情体验分为心理换位体验和行为操作体验。例如,在上《难报三春晖》一课最后,我连续问了学生几个问题:你知道父母生日吗?你知道父母喜欢吃的菜吗?你了解父母的烦恼吗?你知道父母的期望吗?这一系列的追问,使学生进行心理换位体验,自我反思,从而切实感受“难报三春晖”。
(3)现身说法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育情目标,在课堂上,将自己亲身的经历(或请有亲身经历的其他人)讲给学生听,这种育情方法的特点使能将课文所要表达的育情目标由理论性的教育变成看得到,说得清,且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
另外,在初中思品粤教版新教材中,每课都设置了诸如“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情景研讨”等栏目。这些丰富多彩的小栏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一定的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着眼于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好这些栏目,能够发挥教材的固有作用,培养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与生活实际(包括自己的思想、心理、品德、行为表现)联系起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高认识,自己作出理智的选择,从而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即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领悟、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受到切实的教育,得到实际的收获和进步。
总之,教师应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实际,努力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自觉行为有效统一,真正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同时,作为青年教师,要更好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还必须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新课程理论课程观念,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2]陈雪峰.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实践性.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2006.7.
[3]让思想品德课走向现实回归自然——当前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与对策.小学教学参考,2007,(06).
[4]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2.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 实效性 具体实践
在日常的教学实际中,偶尔会听到学生的抱怨:“思品课太没劲了,整节课都是老师在讲,我都昏昏欲睡了……”学生真实的反映,促使我思考:怎样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效果?
为此我调查了部分学生,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整理,以此作为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实效性的依据。下面就是学生对理想中的思品课的描述:
一、来自学生的呼声
1.课堂能更多地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用身边的例子讨论、分析,增强我们对现实社会的了解与思考。
2.希望课堂形式丰富多彩,活动多种多样,让我们能更多地参与课堂中。
3.思想品德课不应是简单地说教,而应是充满情感的课堂,能触摸到心灵深处。
二、对教师的启示
1.思想品德课的书本知识要与学生、社会实际相联系,促进学用结合。
2.学生的潜能很大,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
3.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三、具体实践
实效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线。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把学生懂得的道理教得学生心服口服、自觉践行。这就需要教师从现实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创设真实感人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体验、感悟。教师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和教师风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通过对学生反馈的分析整理结合自己的思考,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具体实践。
1.走入社会,领悟生活,获得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取得任何完全的知识,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而一次专题采访、一个调查报告、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锻炼学生设计、分析、思考、行动诸方面能力的好机会,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听平凡人说,让事实说话,合时代节奏。这种“境教”还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有助于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转变思想,树立正确观点,提高素质。
例如,在教学《文明交往》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校园中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包括不礼貌的语言、不礼貌的态度、不礼貌的行为。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现状,听到了危害,感受到了不文明的言行给他人带来的伤害,从而取得了生动形象的教育效果。
2.开展多种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参与。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活动因素,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明白事理,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观察到初中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喜欢怀疑和争论,不轻信与盲从师长,不墨守成规,发散思维能力较强。根据初中学生的这些心理发展特征,我探索和实践了以下几种课堂教学形式:
(1)探讨型
即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等,促使学生深入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分析多比较,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讨论的时间,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点拨、提示、不断创设问题。
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围绕“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想?”“你认为应怎样?”等问题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启发学生围绕“还有什么其它的意见和想法?”“还有什么补充或更好的办法”等富有新意的问题。这些问题无固定标准及现成可得的答案,对学生的思维没有界定,学生可以想自己之所想。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讨论、争辩中不断修正不完善的观点,使认识有所提高,创新思维在课堂讨论、谈话,甚至争论中也得到了开发和提高。
但是,教师在运用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等方式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方向,把握“动中有序,乱中有序”的原则。
(2)展示型
即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活动。
粤教版七年级思品教材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为此,我经常让学生课前收集名人或者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的故事或资料,在小组或全班交流。这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学生听后往往能受到深刻的教育、感染和启迪。
如在学习《自尊自信》这一内容时,我让每个学生回忆自己的成功故事并上讲台向全班交流与展示,学生很感兴趣,相互分享了彼此的快乐。此次活动联系了学生的实际,是学生的自我展示,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3)角色扮演型
即把教学内容改编成小品等,让学生担任角色,使学生在担任角色和观看过程中领悟教材内容,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表演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参与欲、显示欲和表演欲,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训练学生的创造智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这种表演应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实际。
如在学习《磨砺意志》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故事:《他为什么总是管不住自己》联系自己,分角色扮演,按小组表演小品。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愿意参与课堂后,我马上让学生探讨分析:老管不住自己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怎样面对意志培养过程中的各种诱惑,学生真诚地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注重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实施情感教育将更有力地提高思品教学实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目标,对学生已有的道德情感状况进行摸底、了解,目的是为教学提供准确的学情,以便有的放矢。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学生身上甚至自身的情感因素,为课堂上攻克情感目标寻求捷径。
情感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以教材所体现的情感因素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情感方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沟通、感染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情感目标,将学生的道德情感从接受层,引向体验层,最后过渡到态度层,而恰当的育情方法是连接情感三层次的桥梁。因此,情感教学的关键是正确选择育情方法。在教学中,我总结了如下几种育情方法:
(1)榜样法
即用榜样的力量去召唤学生的心灵,从而使他们建立和完善相应情感。如,每年的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是典型的道德楷模,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在课堂中适当地运用这些榜样人物的故事,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情感。
(2)体验法
育情体验分为心理换位体验和行为操作体验。例如,在上《难报三春晖》一课最后,我连续问了学生几个问题:你知道父母生日吗?你知道父母喜欢吃的菜吗?你了解父母的烦恼吗?你知道父母的期望吗?这一系列的追问,使学生进行心理换位体验,自我反思,从而切实感受“难报三春晖”。
(3)现身说法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育情目标,在课堂上,将自己亲身的经历(或请有亲身经历的其他人)讲给学生听,这种育情方法的特点使能将课文所要表达的育情目标由理论性的教育变成看得到,说得清,且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
另外,在初中思品粤教版新教材中,每课都设置了诸如“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情景研讨”等栏目。这些丰富多彩的小栏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一定的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着眼于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好这些栏目,能够发挥教材的固有作用,培养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与生活实际(包括自己的思想、心理、品德、行为表现)联系起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高认识,自己作出理智的选择,从而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即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领悟、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受到切实的教育,得到实际的收获和进步。
总之,教师应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实际,努力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自觉行为有效统一,真正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同时,作为青年教师,要更好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还必须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新课程理论课程观念,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2]陈雪峰.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实践性.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2006.7.
[3]让思想品德课走向现实回归自然——当前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与对策.小学教学参考,2007,(06).
[4]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