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黄炎培等先哲职业教育理论的启示及现代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决定了当代职业教育应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文章以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为例,指出高职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要确立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并且寻找适当的实施方法和检验方式,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同时不要忽视职业教育的实施者(教师)职业教育能力的培养及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因素。
[关键词]能力培养 高职课程教学 能力目标 实施 考核
[作者简介]乔臻(1976-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江苏徐州22111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9-0129-02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自我培养的愿望。”我国职业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也曾说过:“所谓职业,除开专门技术以外,有通常必须备具的几种能力。如果备具了,怕任何职业环境都容易走得进的。”先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他们的共性:其所指的能力都超过了针对某种职业岗位单一或具体的技能。由此,可以明确的是当代职业教育不能将单纯传授某一具体技能为己任,而应培养学生一种技能之外的能力,即在不同工作领域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这正是现代高职教育理论中所指的职业核心能力。依据现代社会的需求,这种职业核心能力一般是指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等。
基于培养目标的转变,高职课程的教学无论是从目标、内容,还是从实施过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会有相应的改革,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发展于未来。
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而言,其课程目的不再只是平面广告相关知识的目标实现;课程实施不再是教师讲授之后布置一两个课题,学生完成相应的设计就可以了;课程考核也不再是只看作业的完成情况或者通过传统考试的形式得出个分数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进行探讨。
一、高职课程目标的确立取向——能力目标
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专家这样定义课程:课程就是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结果所接受的一系列学习经验,这种学习经验是由一定的教育与社会经济背景所决定的。现代高职教育所给予学生的“一系列学习经验”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这不仅是受到先哲的教育理论对于现代职教的启示,更重要的是由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决定的。这个综合职业能力,根据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家研究的结果,具有三层结构:最外层是岗位专用能力,中间层是行业通用能力,最内层则是职业核心能力。因此,以能力目标作为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毋庸置疑的,而上述三层能力结构则为高职课程能力目标全面而系统的确立指明了方向。
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对于其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要求,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能力目标应当包括:(1)针对某一平面广告设计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分析、表达(文字和语言)的能力。(2)根据分析定位进行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的执行能力。(3)对其完成项目进行展示、分析、评价的能力(这三个属于岗位专用能力)。(4)对工作环境的熟悉能力。工作环境是指市场调研,设计与电脑制作,以及印刷、装订等不同工作环节所处的环境。(5)对工作流程规范操作的能力。(6)按照安全要求以及法律法规进行操作的能力(这三个属于行业通用能力)。(7)能够与人顺利沟通的能力,包括与广告业主、广告受众以及工作小组其他成员合作交流的能力。(8)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平面广告设计的工作流程,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在遇到新课题或新任务时能够独立或者与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两个属于职业核心能力)。
以上所述的八个能力目标是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总体目标设置一些具体的单元能力目标,这就需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单元设置不同的能力目标。在课程单元中不可能将所有的课程能力目标都包括其中,但每个单元的能力目标又不是单一的,往往在包含岗位专用能力目标的同时又包含其他能力目标,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相比较课程的总体目标而言,课程单元的能力目标要更为具体,即使是比较抽象的能力,也要找到恰当的观察点,依此进行描述。例如,在平面广告课程的市场调研训练单元,能力目标包括掌握市场调研的方式方法,能够完成市场调研报告的书写,同时具有流利、准确表达意图(文字和语言)的能力,这中间包括与广告业主、广告受众和工作小组成员的沟通能力,汇报市场调研成果的能力。
二、高职课程目标的实现途径——能力训练
有了目标,如何实现目标、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是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它的成功与否影响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败。所谓教学方法,是建立在逻辑自治的规则基础之上,教师传授学习内容以及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系列组织措施。它包括教与学的行动模式、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概括起来就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无论何种形式的“教”法与“学”法,都是由教师、学生、知识和知识载体四个基本要素有机组成的。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往往是由两个方面的问题造成的。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还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根据高职学生的三层能力结构,其课程的重点是学生的能力培养,如此才能保证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高职课程的教学方法要进行改革,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基于多种能力目标的实现以及信息传达方式的不同,会对教学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学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固定的,应根据各种能力培养需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高效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有关基础理论知识要点,仍需要通过传统讲授的形式进行教学。但“讲”的主角未必就是教师,可以是学生在提问、分析、阐述,也可以是师生对话的形式(对话可以是自由的,甚至带有争论性的)。在“讲”的过程中,自然灌输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强调学生对于平面广告的欣赏、评价能力,注重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对于实践性的课题训练,则可以模仿公司工作环境,组织学生成立设计小组(每组成员控制在5~6人),按照公司工作流程实施。这个时候,教师作为公司的设计总监出现,在每个工作环节,给予相应的指导和组织。小组的组长和每个成员都要通力合作,共同解决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制订、实施和检查工作计划。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综合能力,还要求学生学会自我组织和规划,制订合理可行的工作计划并保证计划顺利执行。同时要求学生与同组成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组长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如果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学生完成相同的任务,与其他小组的竞争关系也应在小组成员考虑范围之内。
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学习内容,实现课程的岗位专用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目标,更要使学生高效率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即实现课程的职业核心能力目标。这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形式要与内容统一,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三、高职课程的考核方式——能力考核
考核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课程实施之后,其课程目标实现的效果如何。高职课程突出的是能力目标,在考核的方式上自然就要考虑到如何体现“能力目标”的检测。对课程考核设计的总要求是尽可能的全面,实现综合评价。
针对多种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设计多种形式的考核,是实现对学生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要点,仍可采用传统笔试的方法,但是题目的设计要尽量体现出相关能力目标的检测点。实践性课题的检测,就要注重其工作或任务完成过程的考核。例如,计划是否合理,操作是否规范,安全意识如何,最后完成效果如何以及在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等都可以作为过程考核检测的要点。另外,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等也可列入考核检测点中。对于课程中某些实践性课题是来自社会,或者课程本身是与企业合作进行的,那么经社会或企业证明其效果和能力,也是非常有说服性的考核方式。综合以上各种考核形式的成绩作为学生本课程的最终成绩,取代以往单一的考核成绩。实现考核不再只是教师的“法宝”,学生的“苦恼”,而应成为教师实现课程目标和学生能力体现的“法宝”。
考核方式的转变,从另一角度提高了学生对课程过程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摆脱以往应试的考核心理,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高职课程改革主体角色的转变——教师与学生
在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改革中,高职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与学生,都要进行调整、转变。其中教师的转变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是任何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关键。
教师的转变重点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其职业教育方式(尤其是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高职院校的教师如果按照大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实施教学,即使备课再认真充分,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引起师生的不良情绪。因为,教师会认为自己是尽力而为了,关键在于“生源”质量太差,没法教;而学生则会认为课程枯燥无味,听不懂,没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的是观念,要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根本法则。众所周知,高职的很多艺术类学生是因为文化课成绩问题,走了一条所谓“曲线上大学”的路子,对于艺术或者设计并没有那份炽热的追求。面对现实中“生源”的情况,作为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师要学会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健全学生的人格,树立其人生发展的目标。其次要求专业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等,建立多元智能观、人才观、成功观,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学生转变的重点在于要解决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觉、自律地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过程中,真正成为课程实施的中心,最终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些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教师——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者,在课程之前进行大量的工作,包括课程总体目标的设定、单元目标的确定、课程教学的组织、采用的教学手段、明确课程考核的检测点等。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课程目标的设定、过程的实施、考核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是针对课程本身过程的具体教学改革,是高职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影响高职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还有一些其他重要因素,如课程评价体系能否适应高职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否有合理有效的制度保证课程改革的成果等。这些因素在高职课程改革中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促进高职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吴亚萍.基于现代课程观的高职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4(27).
[3]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能力培养 高职课程教学 能力目标 实施 考核
[作者简介]乔臻(1976-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江苏徐州22111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9-0129-02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自我培养的愿望。”我国职业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也曾说过:“所谓职业,除开专门技术以外,有通常必须备具的几种能力。如果备具了,怕任何职业环境都容易走得进的。”先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他们的共性:其所指的能力都超过了针对某种职业岗位单一或具体的技能。由此,可以明确的是当代职业教育不能将单纯传授某一具体技能为己任,而应培养学生一种技能之外的能力,即在不同工作领域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这正是现代高职教育理论中所指的职业核心能力。依据现代社会的需求,这种职业核心能力一般是指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等。
基于培养目标的转变,高职课程的教学无论是从目标、内容,还是从实施过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会有相应的改革,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发展于未来。
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而言,其课程目的不再只是平面广告相关知识的目标实现;课程实施不再是教师讲授之后布置一两个课题,学生完成相应的设计就可以了;课程考核也不再是只看作业的完成情况或者通过传统考试的形式得出个分数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进行探讨。
一、高职课程目标的确立取向——能力目标
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专家这样定义课程:课程就是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结果所接受的一系列学习经验,这种学习经验是由一定的教育与社会经济背景所决定的。现代高职教育所给予学生的“一系列学习经验”应该是综合职业能力,这不仅是受到先哲的教育理论对于现代职教的启示,更重要的是由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决定的。这个综合职业能力,根据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家研究的结果,具有三层结构:最外层是岗位专用能力,中间层是行业通用能力,最内层则是职业核心能力。因此,以能力目标作为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毋庸置疑的,而上述三层能力结构则为高职课程能力目标全面而系统的确立指明了方向。
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对于其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要求,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能力目标应当包括:(1)针对某一平面广告设计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分析、表达(文字和语言)的能力。(2)根据分析定位进行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的执行能力。(3)对其完成项目进行展示、分析、评价的能力(这三个属于岗位专用能力)。(4)对工作环境的熟悉能力。工作环境是指市场调研,设计与电脑制作,以及印刷、装订等不同工作环节所处的环境。(5)对工作流程规范操作的能力。(6)按照安全要求以及法律法规进行操作的能力(这三个属于行业通用能力)。(7)能够与人顺利沟通的能力,包括与广告业主、广告受众以及工作小组其他成员合作交流的能力。(8)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平面广告设计的工作流程,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在遇到新课题或新任务时能够独立或者与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两个属于职业核心能力)。
以上所述的八个能力目标是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总体目标设置一些具体的单元能力目标,这就需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单元设置不同的能力目标。在课程单元中不可能将所有的课程能力目标都包括其中,但每个单元的能力目标又不是单一的,往往在包含岗位专用能力目标的同时又包含其他能力目标,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相比较课程的总体目标而言,课程单元的能力目标要更为具体,即使是比较抽象的能力,也要找到恰当的观察点,依此进行描述。例如,在平面广告课程的市场调研训练单元,能力目标包括掌握市场调研的方式方法,能够完成市场调研报告的书写,同时具有流利、准确表达意图(文字和语言)的能力,这中间包括与广告业主、广告受众和工作小组成员的沟通能力,汇报市场调研成果的能力。
二、高职课程目标的实现途径——能力训练
有了目标,如何实现目标、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是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它的成功与否影响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败。所谓教学方法,是建立在逻辑自治的规则基础之上,教师传授学习内容以及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系列组织措施。它包括教与学的行动模式、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概括起来就是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无论何种形式的“教”法与“学”法,都是由教师、学生、知识和知识载体四个基本要素有机组成的。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往往是由两个方面的问题造成的。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还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根据高职学生的三层能力结构,其课程的重点是学生的能力培养,如此才能保证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高职课程的教学方法要进行改革,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突出课程的能力目标。基于多种能力目标的实现以及信息传达方式的不同,会对教学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学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固定的,应根据各种能力培养需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高效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中,有关基础理论知识要点,仍需要通过传统讲授的形式进行教学。但“讲”的主角未必就是教师,可以是学生在提问、分析、阐述,也可以是师生对话的形式(对话可以是自由的,甚至带有争论性的)。在“讲”的过程中,自然灌输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强调学生对于平面广告的欣赏、评价能力,注重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对于实践性的课题训练,则可以模仿公司工作环境,组织学生成立设计小组(每组成员控制在5~6人),按照公司工作流程实施。这个时候,教师作为公司的设计总监出现,在每个工作环节,给予相应的指导和组织。小组的组长和每个成员都要通力合作,共同解决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制订、实施和检查工作计划。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综合能力,还要求学生学会自我组织和规划,制订合理可行的工作计划并保证计划顺利执行。同时要求学生与同组成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组长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如果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学生完成相同的任务,与其他小组的竞争关系也应在小组成员考虑范围之内。
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学习内容,实现课程的岗位专用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目标,更要使学生高效率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即实现课程的职业核心能力目标。这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形式要与内容统一,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三、高职课程的考核方式——能力考核
考核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课程实施之后,其课程目标实现的效果如何。高职课程突出的是能力目标,在考核的方式上自然就要考虑到如何体现“能力目标”的检测。对课程考核设计的总要求是尽可能的全面,实现综合评价。
针对多种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设计多种形式的考核,是实现对学生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要点,仍可采用传统笔试的方法,但是题目的设计要尽量体现出相关能力目标的检测点。实践性课题的检测,就要注重其工作或任务完成过程的考核。例如,计划是否合理,操作是否规范,安全意识如何,最后完成效果如何以及在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等都可以作为过程考核检测的要点。另外,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等也可列入考核检测点中。对于课程中某些实践性课题是来自社会,或者课程本身是与企业合作进行的,那么经社会或企业证明其效果和能力,也是非常有说服性的考核方式。综合以上各种考核形式的成绩作为学生本课程的最终成绩,取代以往单一的考核成绩。实现考核不再只是教师的“法宝”,学生的“苦恼”,而应成为教师实现课程目标和学生能力体现的“法宝”。
考核方式的转变,从另一角度提高了学生对课程过程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摆脱以往应试的考核心理,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高职课程改革主体角色的转变——教师与学生
在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改革中,高职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与学生,都要进行调整、转变。其中教师的转变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是任何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关键。
教师的转变重点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其职业教育方式(尤其是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高职院校的教师如果按照大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实施教学,即使备课再认真充分,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引起师生的不良情绪。因为,教师会认为自己是尽力而为了,关键在于“生源”质量太差,没法教;而学生则会认为课程枯燥无味,听不懂,没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的是观念,要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根本法则。众所周知,高职的很多艺术类学生是因为文化课成绩问题,走了一条所谓“曲线上大学”的路子,对于艺术或者设计并没有那份炽热的追求。面对现实中“生源”的情况,作为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师要学会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健全学生的人格,树立其人生发展的目标。其次要求专业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等,建立多元智能观、人才观、成功观,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学生转变的重点在于要解决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觉、自律地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过程中,真正成为课程实施的中心,最终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些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教师——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者,在课程之前进行大量的工作,包括课程总体目标的设定、单元目标的确定、课程教学的组织、采用的教学手段、明确课程考核的检测点等。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课程目标的设定、过程的实施、考核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是针对课程本身过程的具体教学改革,是高职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影响高职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还有一些其他重要因素,如课程评价体系能否适应高职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否有合理有效的制度保证课程改革的成果等。这些因素在高职课程改革中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促进高职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吴亚萍.基于现代课程观的高职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4(27).
[3]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