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有效教学尤为当前热议的主题之一。如何使我们的教学更高效,是教师的职业追求、也是教师实现自身教育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好的教学方式和好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保障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认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职责。因此,以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对思维的激活与调控,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就成为当今数学教师所应当关注的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把科学的思维方式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到一种思维技巧,或接受一次科学思维训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当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的时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生思维障碍及产生原因是什么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时听老师讲课,听得“挺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是无从下手;等老师把题分析完了,又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哎呀,这么简单,我怎么就想不到呢?”事实上,有很多学生完成当天的作业不困难,但是在综合测试时成绩往往不理想,包括平时解决过的题型也不一定都会解。一些综合题他们一听就懂,但自己却不知道从何入手,更不用谈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这些都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方面。
学生方面:第一点,听课时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满足于一知半解,没有认真地参与思维活动,更谈不上理解。第二点,平时为完成任务而做作业,解题过程中模仿思维较多,分析创新思维较少。第三点,知识点杂乱无章地堆积在头脑中,没有形成正确、合理、有序的认知结构,故不可能灵活运用。
教师方面:第一点,教学中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暴露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对他们缺乏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点,课堂上教师分析讲解多,放手让学生探索、讨论少,剥夺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第三点,选题巧妙性不够,没能激发兴趣,拓宽思维。
那么,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有哪些呢?
一、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为思维活动铺路架桥
首先,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并在探索、获取中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实际,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步步深入探索,将学生由接受型发展为自学型,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这一结构。不过,这个“新”的得到,不应是由老师“传授”的,而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实践探索得到的。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而是把结论的思维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为此,可设计如下的问题:问题一:分别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一个顶点A作对角线,可把
多边形分成多少个三角形?
问题二: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问题三:从n边形的某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构成多少个三角形?如何求n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主动获取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探索能力。
其次,课堂教学的设计应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达到师生数学思维的阶梯渐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这种创新意识,应当增强教学的变化性,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如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等,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驱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自觉地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他们提出阶梯式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葡萄”的感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如在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中,一开始就缩小学生学习ax2+bx+c=0(a≠0)配方的困难,而先转为提出解下列方程:(x+2)2=4,x2+4x+4=49,x2+4x=45,x2+2ax+a2=4,大多学生通过配方研究就都能找到求根公式。教师再因势利导就能促使学生自己得出ax2+bx+c=0的求根公式。
最后,设计一些“铺垫”或作一些实验、演示,为学生的探索思维提供感性材料。例如,在探索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时,可在活动木框上用橡皮筋作对角线,让学生观察当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时,对角线有没有变化,在对角线的运动变化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发现随着平行四边形形状的改变,虽然两条对角线的大小也在变化,但始终保持互相平分这一现象。然后再讨论这一现象是错觉、巧合还是本质属性。学生齐声说还需要进行证明,从而为他们探索、思维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引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3x-y-1=0与3x+y-5=0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另外,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在实际数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而系统的领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再探索、再研究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在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指通过系统化的回顾,使新知识和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建立横向联系,并概括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从而推动同化、顺应的深入的思维方法。系统思维能提示规律,举一反三,促进知识的迁移。掌握了系统思维的方法能使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结构,知识的体系,达到脉络清晰,知识点明确。因此在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增强学生兴趣,激发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函数、立体几何、平面几何等内容时,能做到静动结合,给学生以实质、美感。如在学习圆时,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圆心角、圆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样,就将抽象概念转化了形象直观的动态,学生易于接受。
五、注意调控,防止思维出偏差
在课堂活动中,有的学生表现欲较强,但自控能力不强。这部分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有时为了思考自己独特的解法而放弃专心听课,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同步思维,让他们课后再去钻研。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羞于发言,生怕说错,常常依赖老师或依赖其他学生,教师应为他们提供恰当的发言机会,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克服自卑心理,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在加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学科的素材,挖掘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地让学生伴随着教学过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为最终成为创造型的一代新人,奠定必需的基础。以上是本人的拙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教学实践证明,把科学的思维方式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到一种思维技巧,或接受一次科学思维训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当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的时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生思维障碍及产生原因是什么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时听老师讲课,听得“挺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是无从下手;等老师把题分析完了,又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哎呀,这么简单,我怎么就想不到呢?”事实上,有很多学生完成当天的作业不困难,但是在综合测试时成绩往往不理想,包括平时解决过的题型也不一定都会解。一些综合题他们一听就懂,但自己却不知道从何入手,更不用谈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这些都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方面。
学生方面:第一点,听课时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满足于一知半解,没有认真地参与思维活动,更谈不上理解。第二点,平时为完成任务而做作业,解题过程中模仿思维较多,分析创新思维较少。第三点,知识点杂乱无章地堆积在头脑中,没有形成正确、合理、有序的认知结构,故不可能灵活运用。
教师方面:第一点,教学中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暴露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对他们缺乏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点,课堂上教师分析讲解多,放手让学生探索、讨论少,剥夺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第三点,选题巧妙性不够,没能激发兴趣,拓宽思维。
那么,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有哪些呢?
一、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为思维活动铺路架桥
首先,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并在探索、获取中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实际,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步步深入探索,将学生由接受型发展为自学型,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这一结构。不过,这个“新”的得到,不应是由老师“传授”的,而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实践探索得到的。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而是把结论的思维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为此,可设计如下的问题:问题一:分别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一个顶点A作对角线,可把
多边形分成多少个三角形?
问题二: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问题三:从n边形的某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构成多少个三角形?如何求n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主动获取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探索能力。
其次,课堂教学的设计应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达到师生数学思维的阶梯渐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这种创新意识,应当增强教学的变化性,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学实践表明,变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如在概念教学中,使学生用等值语言叙述概念;数学公式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等,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驱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自觉地集中注意力。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他们提出阶梯式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葡萄”的感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如在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中,一开始就缩小学生学习ax2+bx+c=0(a≠0)配方的困难,而先转为提出解下列方程:(x+2)2=4,x2+4x+4=49,x2+4x=45,x2+2ax+a2=4,大多学生通过配方研究就都能找到求根公式。教师再因势利导就能促使学生自己得出ax2+bx+c=0的求根公式。
最后,设计一些“铺垫”或作一些实验、演示,为学生的探索思维提供感性材料。例如,在探索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时,可在活动木框上用橡皮筋作对角线,让学生观察当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时,对角线有没有变化,在对角线的运动变化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发现随着平行四边形形状的改变,虽然两条对角线的大小也在变化,但始终保持互相平分这一现象。然后再讨论这一现象是错觉、巧合还是本质属性。学生齐声说还需要进行证明,从而为他们探索、思维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引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3x-y-1=0与3x+y-5=0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另外,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在实际数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而系统的领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再探索、再研究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在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指通过系统化的回顾,使新知识和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建立横向联系,并概括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从而推动同化、顺应的深入的思维方法。系统思维能提示规律,举一反三,促进知识的迁移。掌握了系统思维的方法能使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结构,知识的体系,达到脉络清晰,知识点明确。因此在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增强学生兴趣,激发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函数、立体几何、平面几何等内容时,能做到静动结合,给学生以实质、美感。如在学习圆时,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圆心角、圆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样,就将抽象概念转化了形象直观的动态,学生易于接受。
五、注意调控,防止思维出偏差
在课堂活动中,有的学生表现欲较强,但自控能力不强。这部分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有时为了思考自己独特的解法而放弃专心听课,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同步思维,让他们课后再去钻研。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羞于发言,生怕说错,常常依赖老师或依赖其他学生,教师应为他们提供恰当的发言机会,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克服自卑心理,在课堂上活跃起来。
在加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学科的素材,挖掘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巧妙地让学生伴随着教学过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为最终成为创造型的一代新人,奠定必需的基础。以上是本人的拙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