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从青海流到了伊桑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的一个青海朋友杨小寒,在今年春节去老挝做了一次旅行。在琅勃拉邦,他羞于与吵吵嚷嚷的同胞为伍,跟同室的西洋人说自己来自吐蕃,更具体是上湄公(Upper Mekong)。这真是个有趣的说法,让听者都很开心。实际上,小寒的居住地是在西宁和热贡之间,离湄公河的发源地,玉树所属的杂多还有两三百公里的距离。
  如果那么说起来,我跟小寒也算是同乡,因为我离湄公河也有一百公里多的距离,我生长在这条大江的小支流边上,直到18岁离开它。
  那时候,这条大江对我而言有点沉闷,我无法看到书上描写的千尺宽度浩瀚渺茫的扬子江与平原,只能看到无量山和哀牢山包围的一条沉闷急渠,江帆万里只在想象中,我不曾想过顺流而下,只想跨越它,翻过夜晚凉风中总是点点灯火的无量山,那是通向内地的第一个关卡。
  早就知道它的两个名字,澜沧奔波又满腹记忆与能量,湄公则恍如节奏变慢,却步履轻盈,地理课本说它是亚洲的多瑙河,可是4880公里的行程,从青海到南海,艰难呼吸的高地,溽热繁密的三角洲,变幻落差得平静忍耐,又岂是多瑙河能奈?
  横贯整个澜沧—湄公是个有趣的旅行,但也有一点困难,困难点在于,这条河流实在是过于凶猛了,在接近三分之二的路段,它都在峡谷里穿行,缺乏大道通途和繁华都会的必要条件。从西宁到西双版纳的214国道,在大部分时候只是和这条大江平行。真正在澜沧江边的中国城市,也不过是西藏的昌都和云南的景洪而已。
  从杂多,过了唐三藏路过的囊谦,流到昌都,这是澜沧江边的第一个有规模的城市,也是康巴的西缘,卫藏东征的目的地,时至今日,这里已经繁荣得如同一个普通川西小城,只有在俯瞰着河流与百姓的强巴林寺里四处窜的流浪狗,不停的提醒你,这条河,便是吐蕃文明四征的一个里程碑。现今河流两岸的零碎谷地,被黄河谷地来的瓜农盘踞,试图用最接近太阳的光线,培育出藏人未曾想像的红瓤甜瓜。
  昌都从来都是西藏的门户,因为它离金沙江实在太近,而金沙江对汉地和藏地的意义来说,都比澜沧-湄公要远远大得多。所以不必说这些瓜农改变生态,严密即使如吐蕃高原的僧俗系统,早亦免不了异域文明的存在。只要你肯一路向南,抛掉尘土飞扬的318国道小镇芒康,沿着澜沧江边,在3月的迎春花下,如层层明镜的盐田,在镜头中晶莹璀璨。这是盐井,滇茶北上的马帮早已消失,传承的制盐工艺却仍然供给着川藏滇交界的高原地区的食盐,操持着盐田所有公务的吐蕃女子,闲下的时分,到藏欧结合的教堂做礼拜——这是西藏本土仅存的天主教堂,西宁和怒江那些藏地边缘的传教士们,很难进一步进入莲花生和宗巴喀造就的大地。
  在我旅行的年份,澜沧江边的214国道,可能是中国最烂的国道,青藏交界和云南的很多路段连四级标准都达不到,几近农村土路,一直坑坑洼洼到这条江变成了湄公河。不过想想当年的马帮到普洱所需的半年,而现在一个月内你已经可以从青海到胡志明市的范伍老街,也许就知足了。 而且这条路正在变得更加宽广——今年云南全境已经变成二级公路,青海和西藏段也在改造,目前尚无迹象改造的路段,大约就是那个宽如巨湖的、老挝与柬埔寨交界的四千岛附近了。
  好了,我们已经快要下青藏高原了,德钦遥遥的梅里雪山在等待着我们,这里也是澜沧江最为奔腾的里程,狭窄的天地让它如此委屈,以至于我们错过了云南高原最为壮美的大城丽江,那是扬子江的领地。相对于澜沧江傻傻地直奔往南,金沙江的大拐弯东流确实在这里显得更具魅力。我在两岸的奔子栏和瓦卡村都各住了一晚,两千米出头的海拔,让这里完全不像一般藏地的温暖甚至火热,虽然佳肴仍是酥油炖鸡,但是配的餐酒不再是青稞酒,而是在干热河谷自酿的葡萄酒。
  往南,跨过普米人居住的维西峡谷向热带奔去,点苍山快消逝的白雪侧身而过,这是澜沧江对寒冷的告别。静静的洱海,通过沟渠西流到了澜沧江。可是大理不愧是文明发源地之一,有人传说洱海的某一部分在地底进入暗流,往东匍匐过哀牢山底,变身红河喷涌而出,流向东京湾,与湄公河口遥遥相望。
  从洱海旁侧身而过,在那些山与林之间,藏着一个又一个的茶马古镇。位于澜沧江和黑惠江之间的高山上的鲁史就是一个。开辟于1328年的古驿道把滇南和蒙化(今巍山县)、下关、丽江、西藏连接起来,徐霞客在1693年来到过这个山区小镇,艾芜1927年出版的《南行记》中,马帮亦是从云南驿赶来这里,最后去到缅甸。
  然而公路的开辟使这些山峡小镇迅速衰落和被遗忘,以至于它们的古镇风貌看起来也是被迫留下的。鲁史由东向西的上平街仍是烙满马蹄印的宽阔青石板道,走在巷子里,马蹄声、铃铛声和吆喝声经常从背后响起,高头大马一会儿就从你身旁穿过了。但这些马和夫早已不成帮,仅是往来山村的工具了。
  从离鲁史有两小时车程的顺宁城(今日叫做风庆)出发追赶澜沧江,江水流过云县、缅宁城与普洱的边界,江水东边的南涧无量山,12月开满了惊人美丽的野樱花。这里也是最“大众化”的云南,有修筑文庙的汉人,亦有穿着泯然众人、却还保留着宋干节的旱摆夷,还有四散到各个城池的山地民族。摆夷和尚的庙堂唤做“缅寺”,屋檐挑顶却是扬子江下江汉风,这种风格的庞杂到羌人后代的拉祜族占据的澜沧嘎然而止。说不清名因县还是江而起,但澜沧以南,泰掸风格渐成大宗,顶着中国屋顶的“缅寺”再无踪影。
  于是就到传说中的西双版纳了。纵然景洪不可避免地拥有中国中小城市的所有尴尬的扩张面目,可是碧野中的棕榈,缓缓江水边的尖顶,仍无时无刻不告诉你这里原先的平静本色。有人从这里开始搭船下游,水流向缓,崇山峻岭开始成为过去。西双版纳是一个你不知道是过气还是有着无限未来的地方,就像那些暴红又暴跌的,却仍然有气定神闲调调的普洱茶一样。
  西双版纳,上寮,南掸邦与泰北就像一个世界——尽管这个世界的居民有4种身份证,在大部分时候,湄公河成为这四个部分的界河,可是这界显然无法阻挡亲戚的往来,我们跟着他们走亲戚,偶尔也会碰到自己的亲戚——在老挝与泰国交界的小镇会赛,那个载我的司机,爷爷的爷爷是在普洱沿澜沧江东岸生长,他的云南话跟我的云南话差异性不超过10%。
  这便是所谓的下湄公了。会赛的慢船可以到古都琅勃拉帮,亦能到新都永珍(万象),古都的柚木房子,新都夕阳下水边餐厅铺在河堤上的美丽垫子都让人难以忘怀——那木瓜实在太辣,我喷嚏打到旁边的英格兰小伙子嘻嘻来搭腔。
  告别都城,这下去又是漫长的界河了,我曾幻想着乘船去沙湾那吉,杜拉斯小姐的父亲在这里饮弹自尽,或许是殖民地主子小姑娘跟奴才交往的根源。沙湾宁静祥和得让人幻想,远处山区的咖啡豆庄园,是缓慢老挝仅存的殖民遗产之一。
  河流往南,东边是巴赛,西边是泰国的乌汶。这是传说中的ISAN,安于贫乐和闯荡江湖的人格同时存在,曼谷劳工和性工作者的故乡,也是泰国喜剧里永远的主角(伊桑话在泰国类似东北话在中国的喜剧地位)。我在乌汶时,常常跟人骑着摩托车到河岸醉生梦死的河上餐厅,躺着吃糯米饭,喝土产威士忌。那青木瓜沙拉真好吃,以及有着异香的香肠和杂菜汤,叫闯荡曼谷香港的伊桑人怎能不怀念。往东的下寮,食物和泰国东北差不多,湄公河在这里宽广得让人惊诧,他们说有四千个岛,可是趴在上面的,该都是抽着大麻的荷兰男孩罢?过了这个巨大宽广的瀑布,那便是辽阔的金边—西贡平原了,入海口的拥挤,那又是另一个故事和风情了。
其他文献
小时候,我幻想有座秘密基地,能在里头翘脚看书,享受悠闲气氛。基隆巷弄间,有处“老窝咖啡”,店面虽小五脏俱全,是大伙的秘密基地,更是咖啡迷时常聚首的老窝。磨豆机出粉,刮两三匙进冲煮把手,连上机器冲热水,一杯意式浓缩出炉;低身开冰箱,拿出冰牛奶倒入钢杯,对准蒸汽嘴打奶泡;抹布拭净喷嘴,打开汽钮清洁喷头,一阵烟雾弥漫,饮料备好、餐已上桌。身为基隆在地人,陈老板原本于金融业服务,辞掉工作和家人一同经营老窝
期刊
永定位于闽西南部与粤东交界的丘陵地带,名字的寓意不言自明,同时也折射出这里历经变乱的历史。帝国时代,这里旱涝更迭,也曾爆发过数次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被称作“白眉起义”,最终翕然无事,安居边陲。如今的情形与以往有天壤之别,它的繁华程度比肩漳州城,或许在名气上过之而无不及。一切都因为这里有“勾魂夺魄”的土楼。客家漂泊的传统因日益蓬勃的旅游业而褪去,土楼成为了守望者的新家园。  根据一则民间流传
期刊
公园西门一带——慢生活在这里同时提供传统市井与年轻时尚两个范本,呈现出独特的生活氛围。  不少有趣的店铺散落其中:既有传统的市井小吃、大排档,也有咖啡馆、家庭旅馆、创意工作室和私房菜馆;既有外墙斑驳的公寓楼,也有欧式风格的华侨别墅。这里容纳不同类型的人群:公园里跳广场舞的中老年妇女,担茯苓糕和豆花的小贩,拍婚纱照的小夫妻,拍电视剧的摄制组,穿复古衬衫的小清新,衣着讲究的咖啡客、食客,甚至是投资人、
期刊
青葱、白菜、小黄瓜  鲑鱼、海鲡、黄旗鲔  市场内什么都卖  香味此起彼落、争奇斗艳  下雨天逛正是对味
期刊
时间在此,仿佛遗失步伐  不再继续前进  耽于雨中风景  所有破落、荒败、苍老  反而更值得珍藏
期刊
在基隆,夏朵是满坑满谷新旧、个性、连锁混杂的咖啡馆中,得以靠纯卖咖啡维生的“异数”,且屹立不摇十二年。店内泛黄的墙,是未禁烟时期熏的妆。打从进门打招呼起,老板路哥从容地应对就教人放松。路哥说基隆人口味重,内行流行喝叫“曼巴”的混煮咖啡。一股想入境“基隆咖啡客味蕾”的欲望燃起,二话不说,我随俗地点了曼巴,同时来一口“您真内行”的时尚。已知来者不善,像仪式般慎重地闻了一口尝下,仍比想象中苦,但随即发现
期刊
北京—香港转机—奥克兰  奥克兰飞基督城,LLT小城闲逛。  基督城观光火车去往Graymouth,企图去往Fox Glacier进行徒步,但是由于大雨冲断了桥,只好住在Graymouth。  由于修好桥遥遥无期,咬牙返回基督城。  基督城大巴去往Lake Wanaka。  上午去Puzzling World玩,下午坐大巴去Queens town。  参加Queens town的一日游喷气艇+独木
期刊
四个与父母同游的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背景之下。有的故事成为与父母最珍贵的回忆,有的故事则充满遗憾甚至恼怒。  与父母同行如烹小鲜——当我们有意与父母一同上路,原料均是爱。但烹煮的方式和加入的辅料不同,得到的味道也千奇百怪。其中甘苦酸甜,值得我们借鉴考量。  01  那次旅行  像是看到了他的一生  一个朋友曾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因工作原因外派云南三个礼拜,这三个礼拜里,他的父亲通过发
期刊
姜是老的辣  雨天走楼梯,气喘吁吁  邮差先生打招呼、道再见  啊,忘了留你姓名  转头一望,他已消逝那端
期刊
着岁月的流逝,对儿时的饮食记  忆却越来越鲜明,终于让我完成  《彰化小食记》,不过三年的彰化街头觅食有许多超出我原先记忆所能承载。因老板姓李而得名的肉包店“肉包李”,一直以来总以为这家超过一甲子、闻名彰化街头的老店,做的肉包是地道闽南口味,没想到一次闲聊中,从第二代老板娘口中听闻,他们家的包子是因公公看“外省人”做包子才开始的,心里一阵讶异!“肉包李”的包子,怎会与外省口味的包子有关联?后来,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