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居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情感起诱发和培养的作用。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情感是相融合的,不是分割的,两者的关系是内在的、渗透的、互补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动作、心理、媒体、欣赏、激励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接受、理解、吸纳新知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精巧的语言渲染,营造情感氛围
在语文课堂中,语言是最主要的传情手段和中介因素。教师具有幽默风趣和抑扬顿挫的语言魅力,能拍出展现流动韵律的节拍,能营造一种感染力和导向力俱佳的教学氛围,这也是师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更加注重自己的语言锤炼,在课堂中达到妙语连珠、声情并茂、妙趣横生的层次,学生才会沉浸其中,从而使学生善于听、乐于学。例如,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我对文章的动情之处进行推敲,探寻动情之处动人的原因,使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融合起来,确定朗读基调,并配以音乐,通过直接诉诸听觉来打动学生心灵,使作品中所呈现的思想感情与学生产生共鸣。由此,教材中的“感知、理解、记忆”等教学目标在教师语言的引领下悄然完成。
二、恰当的动作表演,塑造情感形象
动作是情感的外在表露。课堂中教师犹如舞台上的演员,举手投足,甚至一个暗示的眼神都会给学生以久远的影响,或能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的达成。简单而恰当的动作,胜似千言万语的生硬说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我特意将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中“探”“爬”“攀”“缩”“放”“抱”的动作模仿了一遍,再现父亲为儿买橘子时的情景,体现了父爱子的深情。采用这种“以演助教”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使他们深入体验角色的情感变化,加强自我情感体验。
三、融洽的心理交流,缩短情感距离
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心理交融,消除师生的情感隔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友好相处,平等交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处于自主探究的主动地位,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建立起民主和谐、探究互助的师生关系。因此,课堂上教师关爱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让学生接收到教师传递的信息,使他们心中升腾一种情感,以此促使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更易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其情感。
四、合理的媒体运用,架设情感桥梁
优质媒体适时恰当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能产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空洞为神奇的绝妙功效,快速降低学生感知的难度,优化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现文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等。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我将文中场景制作成幻灯片按顺序播放,配以音乐和解说词,把学生带进园林之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身与行并进,情与景交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合理的媒体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会架起一座“形”与“境”、“情”与“神”、“教”与“学”共鸣的情感彩桥。
五、科学引导欣赏,优化情感功能
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作品都是名篇佳作,每篇均是“情动而辞发”的统一体,所以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欣赏、品味文章。要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进入意境,去体会,去感悟,从课文中走出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课文的情感目标。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我带领学生一起看桥、识桥、议桥、欣赏桥,进而赞美桥,深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学《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时,我先让学生观赏彩图《卖炭翁》,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这幅画有一个感性认识。那雪地上又长又深的车辙,那蜷缩在车前衣着破烂的老翁,那满满的一车炭,那拼命挣扎的老牛,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对老翁充满了深切的同情。通过观赏画面,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六、适时的激励教育,迸发情感火花
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家也认为,任何人都有渴求各种情感的需求,而激励是一种最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情感是联系双边活动的纽带,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才能创建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若处于兴奋状态,他对所授的知识易于接受,而当学生情感处于消极状态时,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教师应相准时机,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与作者、与教师产生情感火花,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语文课堂中调动情感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注重熏陶感染,使学生入情、动情、移情,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根据自身实践予以总结与同仁共勉。
(责任编辑 陈剑平)
一、精巧的语言渲染,营造情感氛围
在语文课堂中,语言是最主要的传情手段和中介因素。教师具有幽默风趣和抑扬顿挫的语言魅力,能拍出展现流动韵律的节拍,能营造一种感染力和导向力俱佳的教学氛围,这也是师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更加注重自己的语言锤炼,在课堂中达到妙语连珠、声情并茂、妙趣横生的层次,学生才会沉浸其中,从而使学生善于听、乐于学。例如,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我对文章的动情之处进行推敲,探寻动情之处动人的原因,使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融合起来,确定朗读基调,并配以音乐,通过直接诉诸听觉来打动学生心灵,使作品中所呈现的思想感情与学生产生共鸣。由此,教材中的“感知、理解、记忆”等教学目标在教师语言的引领下悄然完成。
二、恰当的动作表演,塑造情感形象
动作是情感的外在表露。课堂中教师犹如舞台上的演员,举手投足,甚至一个暗示的眼神都会给学生以久远的影响,或能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的达成。简单而恰当的动作,胜似千言万语的生硬说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我特意将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中“探”“爬”“攀”“缩”“放”“抱”的动作模仿了一遍,再现父亲为儿买橘子时的情景,体现了父爱子的深情。采用这种“以演助教”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使他们深入体验角色的情感变化,加强自我情感体验。
三、融洽的心理交流,缩短情感距离
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心理交融,消除师生的情感隔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友好相处,平等交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处于自主探究的主动地位,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建立起民主和谐、探究互助的师生关系。因此,课堂上教师关爱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让学生接收到教师传递的信息,使他们心中升腾一种情感,以此促使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更易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其情感。
四、合理的媒体运用,架设情感桥梁
优质媒体适时恰当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能产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空洞为神奇的绝妙功效,快速降低学生感知的难度,优化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现文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等。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我将文中场景制作成幻灯片按顺序播放,配以音乐和解说词,把学生带进园林之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身与行并进,情与景交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合理的媒体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会架起一座“形”与“境”、“情”与“神”、“教”与“学”共鸣的情感彩桥。
五、科学引导欣赏,优化情感功能
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作品都是名篇佳作,每篇均是“情动而辞发”的统一体,所以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欣赏、品味文章。要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进入意境,去体会,去感悟,从课文中走出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实现课文的情感目标。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我带领学生一起看桥、识桥、议桥、欣赏桥,进而赞美桥,深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学《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时,我先让学生观赏彩图《卖炭翁》,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这幅画有一个感性认识。那雪地上又长又深的车辙,那蜷缩在车前衣着破烂的老翁,那满满的一车炭,那拼命挣扎的老牛,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对老翁充满了深切的同情。通过观赏画面,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六、适时的激励教育,迸发情感火花
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家也认为,任何人都有渴求各种情感的需求,而激励是一种最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情感是联系双边活动的纽带,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才能创建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若处于兴奋状态,他对所授的知识易于接受,而当学生情感处于消极状态时,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教师应相准时机,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与作者、与教师产生情感火花,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语文课堂中调动情感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注重熏陶感染,使学生入情、动情、移情,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根据自身实践予以总结与同仁共勉。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