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关系到他们从事任何工作的效率高低、以及创造性劳动和科学研究水平。鲁科版新教材对于实验内容的处理也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与同行共勉。
一、提高兴趣,培养科学观察意识
兴趣是学好化学的前提,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因此在中学化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养成乐于观察、自觉观察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观察潜能。
例如,在学习Na2O2性质时,演示引人入胜的实验“滴水生烟”、“吹气生烟”,创设问题情景,设置核心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这说明Na2O2有什么性质?然后展示实验用品,与学生共同分析,大胆猜测,讨论,得出Na2O2的化学性质。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引入精心设计的核心问题,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1.制定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目的
在实验前,先要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目的。如果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目的不明确,即使对已经观察到的现象,也不一定能完整、准确的描述出它的特点,更谈不上进一步根据实验现象去思维。观察化学实验时,不仅用眼看,还要用鼻闻、耳听、甚至用手摸,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充分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来直接获取各种现象及变化。
2.指导学生全面观察,分清主次现象
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或指导不当,学生往往只会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化学现象,放过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和现象。而主要现象不一定是实验过程中给人感官刺激最强的现象,有时恰恰相反,是诸多现象中不引人注意的现象或是瞬间即逝的现象。观察中要引导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实验的主次现象。
3.让学生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
观察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本身是对思维的锻炼和发展,整个观察过程都包含着积极的思维。例如在《硝酸》一节的教学中,课堂开始时,先让学生观看新闻报道中的几张图片:某化工厂硝酸发生泄露,冒出浓浓的白雾,伴有强烈刺鼻的气味。不久出现大量红棕色气体。穿着防化服的消防队员用水枪喷射现场等情景。大家饶有兴趣,议论纷纷。随即提出问题:如何用化学知识解释“刺鼻气味”、“浓浓白雾”、“红棕色气体”、“穿着防化服”、“水枪喷射现场”等描述,为引入硝酸的知识作了铺垫。
从身边生活中的硝酸泄漏事件入手,并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引发其好奇心,激发起进行探索的兴趣。接下来引导学生对于报道中的文字描述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硝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学生亲自实践过程中,通过设计实验、探索实验,使学生体会常规思考的方式和进行创造性思考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思维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学生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才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才会为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提高观察能力
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搞一些研究型的实验,创设不同的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对一些化学反应从多方位、多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某一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规律,使学生构筑完整而合理的知识体系。
1.缩短演示实验时间,增强学习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中,用0.2mol/L的Na2S2O3溶液与0.2mol/L的H2SO4溶液反应时,出现浑浊现象的时间较长,不利于观察。假如把Na2S2O3溶液的浓度增大到0.5mol/L,则实验时间可大大缩短。在做“催化裂化石蜡”实验时,若所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过浓,则褪色时间较长,且观察现象不明显。假如减小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浓度,则反应时间可大大缩短。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搞科研的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锻炼了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观察的持久性
教学中,结合教学进度,挖掘知识内涵,及时提出一些研究性问题。
例如学完“卤素”,让学生探索“自来水余氯的处理”、“黑白照片的原理”;学完“碱金属”,让学生探索“膨化剂的膨化原理和种类”;学完“硫酸”,让学生调查自己周围环境污染情况,提出治理办法,并写出环保小论文进行参评;学完“氮族”,让学生大胆假设“氮的固定方法”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索,让学生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观察的意识和习惯,提高观察能力,进而搞好化学学习。
对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提供观察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观察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提高兴趣,培养科学观察意识
兴趣是学好化学的前提,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因此在中学化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养成乐于观察、自觉观察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观察潜能。
例如,在学习Na2O2性质时,演示引人入胜的实验“滴水生烟”、“吹气生烟”,创设问题情景,设置核心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这说明Na2O2有什么性质?然后展示实验用品,与学生共同分析,大胆猜测,讨论,得出Na2O2的化学性质。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引入精心设计的核心问题,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1.制定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目的
在实验前,先要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目的。如果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目的不明确,即使对已经观察到的现象,也不一定能完整、准确的描述出它的特点,更谈不上进一步根据实验现象去思维。观察化学实验时,不仅用眼看,还要用鼻闻、耳听、甚至用手摸,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充分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来直接获取各种现象及变化。
2.指导学生全面观察,分清主次现象
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或指导不当,学生往往只会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化学现象,放过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和现象。而主要现象不一定是实验过程中给人感官刺激最强的现象,有时恰恰相反,是诸多现象中不引人注意的现象或是瞬间即逝的现象。观察中要引导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实验的主次现象。
3.让学生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
观察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本身是对思维的锻炼和发展,整个观察过程都包含着积极的思维。例如在《硝酸》一节的教学中,课堂开始时,先让学生观看新闻报道中的几张图片:某化工厂硝酸发生泄露,冒出浓浓的白雾,伴有强烈刺鼻的气味。不久出现大量红棕色气体。穿着防化服的消防队员用水枪喷射现场等情景。大家饶有兴趣,议论纷纷。随即提出问题:如何用化学知识解释“刺鼻气味”、“浓浓白雾”、“红棕色气体”、“穿着防化服”、“水枪喷射现场”等描述,为引入硝酸的知识作了铺垫。
从身边生活中的硝酸泄漏事件入手,并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引发其好奇心,激发起进行探索的兴趣。接下来引导学生对于报道中的文字描述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硝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学生亲自实践过程中,通过设计实验、探索实验,使学生体会常规思考的方式和进行创造性思考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思维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学生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才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才会为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提高观察能力
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搞一些研究型的实验,创设不同的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对一些化学反应从多方位、多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某一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规律,使学生构筑完整而合理的知识体系。
1.缩短演示实验时间,增强学习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中,用0.2mol/L的Na2S2O3溶液与0.2mol/L的H2SO4溶液反应时,出现浑浊现象的时间较长,不利于观察。假如把Na2S2O3溶液的浓度增大到0.5mol/L,则实验时间可大大缩短。在做“催化裂化石蜡”实验时,若所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过浓,则褪色时间较长,且观察现象不明显。假如减小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浓度,则反应时间可大大缩短。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搞科研的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锻炼了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观察的持久性
教学中,结合教学进度,挖掘知识内涵,及时提出一些研究性问题。
例如学完“卤素”,让学生探索“自来水余氯的处理”、“黑白照片的原理”;学完“碱金属”,让学生探索“膨化剂的膨化原理和种类”;学完“硫酸”,让学生调查自己周围环境污染情况,提出治理办法,并写出环保小论文进行参评;学完“氮族”,让学生大胆假设“氮的固定方法”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索,让学生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观察的意识和习惯,提高观察能力,进而搞好化学学习。
对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提供观察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观察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