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南宁市第四中学韦瑞玲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案例。从这个体现语文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例中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课改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又惊奇地发现,在这一变化中有一个基本的因子没有变。于是乎,语文课堂教学的“变”与“不变”,就成了决定我们能否和谐统一地处理课堂教学的一对“矛盾体”。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在这“变”与“不变”中和谐共生,推动语文新课程向前发展。
下面我们就从韦老师的教学案例中赏析“变”与“不变”的魅力吧。
先说说“变”—理念在变,模式在变。
第一,教学理念在变。
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从关注教师如何“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从关注教师“讲”得怎样到关注学生“说”得怎样,不是看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如何精彩,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如何扎实。韦老师在《故乡》教学中很好地实践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中可以看到他们学得积极主动,学得轻松愉快,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他们自己先阅读、寻找、思考,提出问题,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自己解决问题。如同学们指出:“闰土是一个贫苦农民”“闰土是一个苦命的人”“闰土是一个麻木的人”“闰土是一个可怜的人”“闰土是一个少年时聪明,中年时愚昧的人”。这5个一连串的概括是学生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老师的预设,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阅读、探究,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闰土的前后对比描写,深刻地把握了人物性格命运的核心,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
学生在对文本描写细节的体验方面,尤其显示了积极主动性和独特性。如对少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学生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
生:第1 5段写“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将他套住了”,这一段中的“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明晃晃的银项圈”等词语,表明少年闰土很健康,样子很可爱。
生:我觉得少年闰土英俊、活泼。第12段写他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样子应该很英俊潇洒,像个小英雄。
生:“明晃晃的银项圈”说明他的父亲很爱他,而且说明他的家境应该还行。
生:少年闰土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很健谈,也说明他懂的事情很多。
师:“滔滔不绝”,很形象。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作者用了许多省略号,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不知道对不对?
师:注意到了标点符号的妙用。很好!还有哪些段落也写了少年闰土?
韦老师在这里并没有牵着学生走,而是放飞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自己去体验,自己得出答案。《礼记·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指的是老师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让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高明的教师的教学正是如此。
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在变。
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教学互动模式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学模式。课堂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了新课堂模式的亮色。韦老师《故乡》的教学彰显了这一亮色。课堂教学互动模式的选择运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也因此成为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故乡》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来落实。一是学生个体批注:老师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展开联想,请学生把关键的词语勾画出来,把分析批注上去,然后一起朗读,感受作者精彩的描写。二是学生分角色朗读: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我”与“闰土”重逢的一幕。请几位同学扮演“我”、闰土和母亲,朗读他们之间的对话,体会儿时好友在阔别二十几年后不喜反忧的情感,学生体会到了“充满了压抑的气氛和悲哀的情绪”。三是小组讨论模式:老师布置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是“作者塑造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农民生活很苦”“同情闰土的疾苦,但是又批判闰土的愚昧和麻木”。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基本上把握了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情感倾向。
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这是哲学中不变的定律。优美的形式可以更好地表现内容,好的内容因为形式优美而更加光彩夺目。课堂教学历来就有内容和形式之分,选择新颖的课堂形式和方法就是为了更好地彰显课堂内容。没有课堂目标的达成,再优美的课堂形式也是毫无价值的。语文新课程“变”的是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变”的是课堂教学目标——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韦老师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她为自己的阅读教学确定了三个目标:1.通过品词析句,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2.通过品词析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3.通过品词析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三个目标不仅在《故乡》的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了,而且形成了她“不变”的阅读教学原则。这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语文课堂“泛化”的误区是一剂清醒剂。
从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培养的角度看韦老师的案例,一是培养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核心能力,即通过文学语言的揣摩深刻地理解文学的内容。理解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偏离这个核心就会形成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二是培养和训练了学生评价文本的鉴赏能力,这是在阅读理解能力之上的提升。
先看第一点。韦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闰土“少年时聪明,中年时愚昧”:
生: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生:从12段到30段都是写“我”回忆少年闰土。
师:嗯,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这个片段,以加深对内容的了解。
(学生齐读12段到30段)
生:我觉得少年闰土英俊、活泼。第12段写他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样子应该很英俊潇洒,像个小英雄。
生: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写闰土。如12段“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和18段中的动作描写,15段“见人很怕羞”的神态描写,21、23、26和28等段落中的语言描写。
生:我觉得少年时的闰土充满智慧和热情。动作机智灵敏,“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跟“我”谈得来,“你…‘我”相称,已经没有陌生感,很亲密了。
生:老师,我认为描写少年时闰土的文字在第55段也有。
生:20年前的闰土有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20年后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长烟管。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巨大变化。
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语言的品读不难得出结论:少年闰土“健康”“活泼”“热情”“多知”,与“我”交朋友,而中年闰土“衰老”“迟钝…‘麻木”“可怜”,与“我”“隔膜”了。如此反差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生:天灾人祸。
师: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生:把未来寄托给神佛。
生:他迷信。
读文学作品,就要懂得从语言描写的细微处看出人物的命运轨迹,透过字里行间探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独特匠心。这就叫做会读书,韦老师就是让学生自己会读书。
再看第二点。文本的理解能力是让学生钻进文本中“咀嚼”语言塑造人物的魅力,文本的鉴赏能力是引领学生“跳出”文本,“居高临下”地对文本的价值作出理性判断,这种高层次的价值判断能力也称为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韦老师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这种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升华。
师:请分小组讨论作者塑造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师: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写他的种种不幸,就是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这个问题涉及作家作品的评价,涉及作品的时代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情感倾向,要用知人论世的方式去占有更多的资料,由于时间不允许,也由于《故乡》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此,只能让学生浅尝而止了。
通过对韦老师《故乡》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语:这是一节地地道道的语文课,是在“变”与“不变”的和谐相处中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新语文教学模式课,是一堂高效率的语文课。
下面我们就从韦老师的教学案例中赏析“变”与“不变”的魅力吧。
先说说“变”—理念在变,模式在变。
第一,教学理念在变。
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从关注教师如何“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从关注教师“讲”得怎样到关注学生“说”得怎样,不是看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如何精彩,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如何扎实。韦老师在《故乡》教学中很好地实践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中可以看到他们学得积极主动,学得轻松愉快,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他们自己先阅读、寻找、思考,提出问题,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自己解决问题。如同学们指出:“闰土是一个贫苦农民”“闰土是一个苦命的人”“闰土是一个麻木的人”“闰土是一个可怜的人”“闰土是一个少年时聪明,中年时愚昧的人”。这5个一连串的概括是学生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老师的预设,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阅读、探究,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闰土的前后对比描写,深刻地把握了人物性格命运的核心,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
学生在对文本描写细节的体验方面,尤其显示了积极主动性和独特性。如对少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学生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
生:第1 5段写“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将他套住了”,这一段中的“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明晃晃的银项圈”等词语,表明少年闰土很健康,样子很可爱。
生:我觉得少年闰土英俊、活泼。第12段写他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样子应该很英俊潇洒,像个小英雄。
生:“明晃晃的银项圈”说明他的父亲很爱他,而且说明他的家境应该还行。
生:少年闰土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很健谈,也说明他懂的事情很多。
师:“滔滔不绝”,很形象。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作者用了许多省略号,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不知道对不对?
师:注意到了标点符号的妙用。很好!还有哪些段落也写了少年闰土?
韦老师在这里并没有牵着学生走,而是放飞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自己去体验,自己得出答案。《礼记·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指的是老师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让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高明的教师的教学正是如此。
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在变。
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教学互动模式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学模式。课堂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了新课堂模式的亮色。韦老师《故乡》的教学彰显了这一亮色。课堂教学互动模式的选择运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也因此成为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故乡》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来落实。一是学生个体批注:老师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展开联想,请学生把关键的词语勾画出来,把分析批注上去,然后一起朗读,感受作者精彩的描写。二是学生分角色朗读: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我”与“闰土”重逢的一幕。请几位同学扮演“我”、闰土和母亲,朗读他们之间的对话,体会儿时好友在阔别二十几年后不喜反忧的情感,学生体会到了“充满了压抑的气氛和悲哀的情绪”。三是小组讨论模式:老师布置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是“作者塑造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农民生活很苦”“同情闰土的疾苦,但是又批判闰土的愚昧和麻木”。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基本上把握了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情感倾向。
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这是哲学中不变的定律。优美的形式可以更好地表现内容,好的内容因为形式优美而更加光彩夺目。课堂教学历来就有内容和形式之分,选择新颖的课堂形式和方法就是为了更好地彰显课堂内容。没有课堂目标的达成,再优美的课堂形式也是毫无价值的。语文新课程“变”的是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变”的是课堂教学目标——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韦老师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她为自己的阅读教学确定了三个目标:1.通过品词析句,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2.通过品词析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3.通过品词析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三个目标不仅在《故乡》的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了,而且形成了她“不变”的阅读教学原则。这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语文课堂“泛化”的误区是一剂清醒剂。
从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培养的角度看韦老师的案例,一是培养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核心能力,即通过文学语言的揣摩深刻地理解文学的内容。理解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偏离这个核心就会形成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二是培养和训练了学生评价文本的鉴赏能力,这是在阅读理解能力之上的提升。
先看第一点。韦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闰土“少年时聪明,中年时愚昧”:
生: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生:从12段到30段都是写“我”回忆少年闰土。
师:嗯,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这个片段,以加深对内容的了解。
(学生齐读12段到30段)
生:我觉得少年闰土英俊、活泼。第12段写他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样子应该很英俊潇洒,像个小英雄。
生: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写闰土。如12段“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和18段中的动作描写,15段“见人很怕羞”的神态描写,21、23、26和28等段落中的语言描写。
生:我觉得少年时的闰土充满智慧和热情。动作机智灵敏,“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跟“我”谈得来,“你…‘我”相称,已经没有陌生感,很亲密了。
生:老师,我认为描写少年时闰土的文字在第55段也有。
生:20年前的闰土有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20年后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长烟管。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巨大变化。
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语言的品读不难得出结论:少年闰土“健康”“活泼”“热情”“多知”,与“我”交朋友,而中年闰土“衰老”“迟钝…‘麻木”“可怜”,与“我”“隔膜”了。如此反差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生:天灾人祸。
师: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生:把未来寄托给神佛。
生:他迷信。
读文学作品,就要懂得从语言描写的细微处看出人物的命运轨迹,透过字里行间探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独特匠心。这就叫做会读书,韦老师就是让学生自己会读书。
再看第二点。文本的理解能力是让学生钻进文本中“咀嚼”语言塑造人物的魅力,文本的鉴赏能力是引领学生“跳出”文本,“居高临下”地对文本的价值作出理性判断,这种高层次的价值判断能力也称为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韦老师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这种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升华。
师:请分小组讨论作者塑造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师: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写他的种种不幸,就是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这个问题涉及作家作品的评价,涉及作品的时代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情感倾向,要用知人论世的方式去占有更多的资料,由于时间不允许,也由于《故乡》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此,只能让学生浅尝而止了。
通过对韦老师《故乡》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语:这是一节地地道道的语文课,是在“变”与“不变”的和谐相处中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新语文教学模式课,是一堂高效率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