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沈河区大西路第四小学,1993年更名为沈阳市实验小学,2000年中学部成立后正式更名为沈阳市实验学校,成为沈阳市第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现代化改革示范学校。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的实验基地,沈阳市实验学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中,整体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创建了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和谐、扬长、互动、发展”的办学模式。
小学部具有三个独立的校区,按不同学段划分为三个学部,容纳近三千名学生。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流的办学条件、优异的办学质量和突出的办学效益为学校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也受到了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我们的语文学科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制定年级衔接培养目标。
我们发现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最困扰老师们的就是每一年段的阅读标准和要求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老师们就很难找到本年段阅读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和途径,同时直接受到影响的将是低、中、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衔接体系的建立。因此我们首先确立了各年级的阅读标准和要求,确立了语文学科建设学生能力培养三级目标。一级目标:阅读能力培养;二级目标:预习要点、资料搜集、整体感知、重点字词、关键句子、典型段落、批注训练、表达方法、朗读感悟、读写结合、积累扩展;三级目标:将每一个二级目标根据低、中、高的不同,细化出三个年龄段的衔接目标。
以批注训练为例,我们是这样制定年级衔接目标的:低年级学生要做到从文章中找到好词好句,做摘录笔记;中年级学生不仅要做到找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而且要说明喜欢的理由,说出读后的感受并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高年级学生要在找到好词好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和拓展,即内容的理解、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逐步形成有个性的阅读。
再以积累扩展为例,我们是这样制定经典诵读年级衔接目标的:一年级背《三字经》,二年级背《弟子规》,三年级背《中华童铭》,四年级背《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五年级背《论语》及《中学生古文名篇》,六年级背《中学生必背古诗50首》。
二、以集体备课为教研活动之平台,形成语文学科建设体系。
集体备课是六项教学常规工作中的一项,这里的“常规”正是我校校本研训的一个中心词,我们追求的就是将校本研训工作渗透到教师们的每一天的常规工作中,因此我们将研训工作的基本环节都融合到集体备课中,为集体备课赋予了校本研训的重要使命。
我校集体备课是以月为一个单位,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每周利用闲堂时间,结合学科能力训练点研读教材,并为老师们提出了四步研读法——初读、细读、研读j精读;二是进行主题备课,结合学科组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小课题研究,帮助老师给每一节课找准一个抓手,小目标形成大目标,从而形成学科建设课堂教学的体系和特色;三是结合主题集体备课,于每周周二、周四上组内教研课,通过课前预设、课堂实践、课后评课来逐步实施,形成学科建设中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四是一月一次的学科纵向备课,形成一至六年的学科建设体系,从而形成我校的《学科建设手册》。
下面介绍低、中、高年级在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的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具体做法,以构建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体系。
(一)低年级资料搜集教学
首先,确立资料搜集的年段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2、树立学生搜集资料的意识;3、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
其次,分解资料搜集的学期目标。低年级资料收集的年段目标也是低年级结束时的终极目标,因此在低年级的两年中,这一目标是要在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不同学期依据各班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确定训练的侧重点。
第三,总结资料搜集的各种途径。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搜集资料有以下几种途径:1、请教他人,包括父母或亲戚和朋友;2、使用工具书;3、使用课外书;4、利用网络,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上网查找资料;5、社会资源,包括图书馆、新闻媒体等。
第四,创设学生资料搜集的平台。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以下平台:
1、与预习相结合,老师可以采取“生字开花”的形式,让学生查找基础知识中与字词有关的资料。如:A给生字扩词,如发——发现、发明。B找出形近字,并组词,如根据“清水”的“清”找出形近字“晴”,组词“晴朗”。C找同音字,如给生字“可是”的“是”,找出“市场”的“市”、“试验”的“试”、“算式”的“式”、“事情”的“事”,等等。
2、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如:查背景,《王二小》《刘胡兰》《回自己的祖国去》等课文所写的人和事都发生在特定时期,有时代背景,应该提前查找资料;查作者,古诗《望庐山瀑布》,课前可以让学生查找李白的资料,包括生活的朝代、性格特点、代表作等;查图片,《日月潭》《可爱的西沙群岛》等写景文章,可以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是自己出游的照片,然后根据图片介绍出景色的美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后,对学生的资料搜集工作进行指导。
1、查前指导。明确告诉学生查什么,也就是查找的内容和途径。
2、学前调查。课前把学生查找的资料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学生都查找了哪些内容,还欠缺哪些内容,教师提前做好补充的准备。
3、课堂反馈。课堂反馈也是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情况进行二次指导的机会,比如说,像《日月潭》这篇文章,有些孩子查找的资料比较全面,课上带来了许多日月潭景色的图片,老师就可以让他通过图片,介绍课文的内容,老师这时可以马上表扬他,并且让他介绍一下是怎么找到这些资料的,这无形中对其他孩子就进行了二次指导。而他没找到的资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指导的作用。我们还按照课堂反馈的时间进行了分类:在课前反馈,如《观察人体识汉字》一课,我们可以在上课伊始。就出示一段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汉字的起源、大致的演变过程;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反馈,如《程门立雪》一课,课文的主人公杨时和程颐分别是在课文的第一和第三自然段出现的,因此对于他们的介绍老师应在课文的讲解中适时渗透;在课后反馈,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学完课文之后可让学生通过搜集的资料,介绍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星星的新朋友》《动物过冬》等课文也都可以在课后让同学们做补充介绍。
(二)中年级批注训练教学
首先,确立基本模式框架。
中年级,在低年级画好词好句的基础上开始正式的批 注,所以,我们首先确定了批注的基本模式框架,将批注归纳为三个层面:1、好词佳句;2、抒发感受;3、质疑提问。
就拿第一方面来说,由于它包含的内容繁杂,我们又做了如下归类:
①理解内容(重点为词语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②修辞方法(排比、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
③写法(引用、过渡句、总起句、中心句、联想、动静结合、说明方法、人物的描写方法、借物喻人)。
我们还在批注格式上进行指导。在段落中先用序号标注出好词佳句,并用符号来区分,比如用单横线标注含义深刻的句子,曲线标注带有修辞方法的句子,双横线标注运用写法的句子,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末尾,等等。
中年级同学能圈画出好词,说出原因,此外还要通过不同句子的训练,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感悟丰富的情感,学习使用修辞方法和组句成段的方法。
其次,掌握批注操作步骤。我们对学生批注的培养,抓住了以下三批:
一批,课前预习批注,让学生用铅笔标出自然小节号,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对重点段落进行课前初次批注。
二批,课上批注指导。分为两方面,一种是合作批注。将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批注记录来解决。另一种是指导批注,即在老师的指导或提示下批注。
三批,课后批注,即学生用红笔进行总结或对遗漏的部分进行批注,以巩固和补充,还可以就课文内容做简单评价。
第三,重点培养精练批注。
由于低年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生批注的过程中,画好词好句、说感受、质疑等,对中年级同学来说都不是难事。但我们发现中年级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会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做批注,而且花费时间很长,教学任务完不成。于是我们在课上提出批注要求:长句子变短句子,短句子变关键词,运用符号 关键词的批注方法,以节省时间。
比如《观潮》一课,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呢?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批注。在巡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位同学用曲线画出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还把喜欢的原因写在旁边:“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潮来时奔腾咆哮的样子比做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而潮来时的声音非常大,把它发出的声音比做山崩地裂,形象具体。”我们把这位同学的批注用实物投影打在大屏幕上,及时地表扬他批注用心,接着要求同学们把这个长句子变成短句:“把大潮的样子比做战马,把声音比做山崩地裂。”并提问: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了大潮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是比喻,写了样子和声音,于是,课上就可以用这三个词来批注。
平时我们刻意培养学生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在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批注繁杂,有的同学批注简练,就把这两种批注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评价哪个好,并说出为什么。这样,批注就变得简练精确了。同学们在课上批注时要用简练的语言,在汇报时再还原拓展成生动具体的口语。
(三)高年级预习训练教学
首先,确立预习训练重点。到了高年级我们更强调预习的综合运用,把低中年级掌握的预习方法和养成的预习习惯融会贯通,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和个人需要进行预习,使预习真正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的目的。
其次,找准预习训练抓手。只要一提到综合运用或个性化学习,老师们不免会担心学生变得没有侧重点,没有目的地胡乱预习,时间一长,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就会拉大。其实,我们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给学生提供了预习的抓手,由扶到放,逐渐过渡,最终达到预期目标。下面以六年级上册第19课《怒吼吧,黄河》为例,谈谈高年级是如何抓好预习这一阅读训练点的。
第一,预习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预习什么和怎么预习。我们改版了的校本作业本“能力拓展与同步提升”,将每一篇的第一部分设定为课前预习,从五个方面综合考虑来设计,包括充分读文、正音注音、搜集资料、尝试批注、思考质疑,每一方面都既让学生知道预习什么又让学生知道该怎样预习。
第二,预习的检查。对学生预习要达到的程度,我们并没有做具体要求,因为任何一个班里都存在学生差异,学优生自不必说,那么怎么才能让后面的孩子也迅速赶上,学会独立阅读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做好对预习的检查。这种检查不是打开校本教材看看孩子们写没写、写得怎么样,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环节。巧妙地检查预习,比如设计这样的问题:文中哪些字词的读音容易出错?请你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注上拼音,以便上课的时候提醒同学们。可以在第一课时安排两分钟的时间,进行本节课的“彩票开奖”仪式,老师把备课中发现的本课易读错、易混淆的字和拼音出示在大屏幕上,看看哪些同学找的和老师找的完全一样。有时候学生发现的字很重要,老师却没有发现,这时会给学生开出本期“特别号码”,如果全班大多数同学认为有价值,会荣获班级光荣榜上“发现星”一枚。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回家的预习就不会走过场。
第三,预习的评价。预习的评价反馈还表现在课后复习和小测验中,为了巩固预习效果,让学生知道预习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小测验中经常加入前一段预习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认真预习可以取得好成绩,反之,不认真预习成绩就会不理想。这也进一步促进了高年级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扎实性。到了六年级的下学期,我们的预习抓手会渐渐地取消,而进一步加强学生根据自我需要进行预习的特点。由扶到放,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小学部具有三个独立的校区,按不同学段划分为三个学部,容纳近三千名学生。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流的办学条件、优异的办学质量和突出的办学效益为学校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也受到了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我们的语文学科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制定年级衔接培养目标。
我们发现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最困扰老师们的就是每一年段的阅读标准和要求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老师们就很难找到本年段阅读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和途径,同时直接受到影响的将是低、中、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衔接体系的建立。因此我们首先确立了各年级的阅读标准和要求,确立了语文学科建设学生能力培养三级目标。一级目标:阅读能力培养;二级目标:预习要点、资料搜集、整体感知、重点字词、关键句子、典型段落、批注训练、表达方法、朗读感悟、读写结合、积累扩展;三级目标:将每一个二级目标根据低、中、高的不同,细化出三个年龄段的衔接目标。
以批注训练为例,我们是这样制定年级衔接目标的:低年级学生要做到从文章中找到好词好句,做摘录笔记;中年级学生不仅要做到找出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而且要说明喜欢的理由,说出读后的感受并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高年级学生要在找到好词好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和拓展,即内容的理解、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逐步形成有个性的阅读。
再以积累扩展为例,我们是这样制定经典诵读年级衔接目标的:一年级背《三字经》,二年级背《弟子规》,三年级背《中华童铭》,四年级背《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五年级背《论语》及《中学生古文名篇》,六年级背《中学生必背古诗50首》。
二、以集体备课为教研活动之平台,形成语文学科建设体系。
集体备课是六项教学常规工作中的一项,这里的“常规”正是我校校本研训的一个中心词,我们追求的就是将校本研训工作渗透到教师们的每一天的常规工作中,因此我们将研训工作的基本环节都融合到集体备课中,为集体备课赋予了校本研训的重要使命。
我校集体备课是以月为一个单位,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每周利用闲堂时间,结合学科能力训练点研读教材,并为老师们提出了四步研读法——初读、细读、研读j精读;二是进行主题备课,结合学科组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小课题研究,帮助老师给每一节课找准一个抓手,小目标形成大目标,从而形成学科建设课堂教学的体系和特色;三是结合主题集体备课,于每周周二、周四上组内教研课,通过课前预设、课堂实践、课后评课来逐步实施,形成学科建设中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四是一月一次的学科纵向备课,形成一至六年的学科建设体系,从而形成我校的《学科建设手册》。
下面介绍低、中、高年级在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的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具体做法,以构建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体系。
(一)低年级资料搜集教学
首先,确立资料搜集的年段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2、树立学生搜集资料的意识;3、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
其次,分解资料搜集的学期目标。低年级资料收集的年段目标也是低年级结束时的终极目标,因此在低年级的两年中,这一目标是要在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不同学期依据各班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确定训练的侧重点。
第三,总结资料搜集的各种途径。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搜集资料有以下几种途径:1、请教他人,包括父母或亲戚和朋友;2、使用工具书;3、使用课外书;4、利用网络,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上网查找资料;5、社会资源,包括图书馆、新闻媒体等。
第四,创设学生资料搜集的平台。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以下平台:
1、与预习相结合,老师可以采取“生字开花”的形式,让学生查找基础知识中与字词有关的资料。如:A给生字扩词,如发——发现、发明。B找出形近字,并组词,如根据“清水”的“清”找出形近字“晴”,组词“晴朗”。C找同音字,如给生字“可是”的“是”,找出“市场”的“市”、“试验”的“试”、“算式”的“式”、“事情”的“事”,等等。
2、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如:查背景,《王二小》《刘胡兰》《回自己的祖国去》等课文所写的人和事都发生在特定时期,有时代背景,应该提前查找资料;查作者,古诗《望庐山瀑布》,课前可以让学生查找李白的资料,包括生活的朝代、性格特点、代表作等;查图片,《日月潭》《可爱的西沙群岛》等写景文章,可以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是自己出游的照片,然后根据图片介绍出景色的美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后,对学生的资料搜集工作进行指导。
1、查前指导。明确告诉学生查什么,也就是查找的内容和途径。
2、学前调查。课前把学生查找的资料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学生都查找了哪些内容,还欠缺哪些内容,教师提前做好补充的准备。
3、课堂反馈。课堂反馈也是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情况进行二次指导的机会,比如说,像《日月潭》这篇文章,有些孩子查找的资料比较全面,课上带来了许多日月潭景色的图片,老师就可以让他通过图片,介绍课文的内容,老师这时可以马上表扬他,并且让他介绍一下是怎么找到这些资料的,这无形中对其他孩子就进行了二次指导。而他没找到的资料,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指导的作用。我们还按照课堂反馈的时间进行了分类:在课前反馈,如《观察人体识汉字》一课,我们可以在上课伊始。就出示一段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知道汉字的起源、大致的演变过程;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反馈,如《程门立雪》一课,课文的主人公杨时和程颐分别是在课文的第一和第三自然段出现的,因此对于他们的介绍老师应在课文的讲解中适时渗透;在课后反馈,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学完课文之后可让学生通过搜集的资料,介绍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星星的新朋友》《动物过冬》等课文也都可以在课后让同学们做补充介绍。
(二)中年级批注训练教学
首先,确立基本模式框架。
中年级,在低年级画好词好句的基础上开始正式的批 注,所以,我们首先确定了批注的基本模式框架,将批注归纳为三个层面:1、好词佳句;2、抒发感受;3、质疑提问。
就拿第一方面来说,由于它包含的内容繁杂,我们又做了如下归类:
①理解内容(重点为词语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②修辞方法(排比、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
③写法(引用、过渡句、总起句、中心句、联想、动静结合、说明方法、人物的描写方法、借物喻人)。
我们还在批注格式上进行指导。在段落中先用序号标注出好词佳句,并用符号来区分,比如用单横线标注含义深刻的句子,曲线标注带有修辞方法的句子,双横线标注运用写法的句子,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末尾,等等。
中年级同学能圈画出好词,说出原因,此外还要通过不同句子的训练,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感悟丰富的情感,学习使用修辞方法和组句成段的方法。
其次,掌握批注操作步骤。我们对学生批注的培养,抓住了以下三批:
一批,课前预习批注,让学生用铅笔标出自然小节号,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对重点段落进行课前初次批注。
二批,课上批注指导。分为两方面,一种是合作批注。将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批注记录来解决。另一种是指导批注,即在老师的指导或提示下批注。
三批,课后批注,即学生用红笔进行总结或对遗漏的部分进行批注,以巩固和补充,还可以就课文内容做简单评价。
第三,重点培养精练批注。
由于低年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生批注的过程中,画好词好句、说感受、质疑等,对中年级同学来说都不是难事。但我们发现中年级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会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做批注,而且花费时间很长,教学任务完不成。于是我们在课上提出批注要求:长句子变短句子,短句子变关键词,运用符号 关键词的批注方法,以节省时间。
比如《观潮》一课,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呢?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批注。在巡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位同学用曲线画出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还把喜欢的原因写在旁边:“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潮来时奔腾咆哮的样子比做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而潮来时的声音非常大,把它发出的声音比做山崩地裂,形象具体。”我们把这位同学的批注用实物投影打在大屏幕上,及时地表扬他批注用心,接着要求同学们把这个长句子变成短句:“把大潮的样子比做战马,把声音比做山崩地裂。”并提问: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了大潮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是比喻,写了样子和声音,于是,课上就可以用这三个词来批注。
平时我们刻意培养学生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在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批注繁杂,有的同学批注简练,就把这两种批注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评价哪个好,并说出为什么。这样,批注就变得简练精确了。同学们在课上批注时要用简练的语言,在汇报时再还原拓展成生动具体的口语。
(三)高年级预习训练教学
首先,确立预习训练重点。到了高年级我们更强调预习的综合运用,把低中年级掌握的预习方法和养成的预习习惯融会贯通,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和个人需要进行预习,使预习真正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的目的。
其次,找准预习训练抓手。只要一提到综合运用或个性化学习,老师们不免会担心学生变得没有侧重点,没有目的地胡乱预习,时间一长,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就会拉大。其实,我们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给学生提供了预习的抓手,由扶到放,逐渐过渡,最终达到预期目标。下面以六年级上册第19课《怒吼吧,黄河》为例,谈谈高年级是如何抓好预习这一阅读训练点的。
第一,预习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预习什么和怎么预习。我们改版了的校本作业本“能力拓展与同步提升”,将每一篇的第一部分设定为课前预习,从五个方面综合考虑来设计,包括充分读文、正音注音、搜集资料、尝试批注、思考质疑,每一方面都既让学生知道预习什么又让学生知道该怎样预习。
第二,预习的检查。对学生预习要达到的程度,我们并没有做具体要求,因为任何一个班里都存在学生差异,学优生自不必说,那么怎么才能让后面的孩子也迅速赶上,学会独立阅读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做好对预习的检查。这种检查不是打开校本教材看看孩子们写没写、写得怎么样,而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环节。巧妙地检查预习,比如设计这样的问题:文中哪些字词的读音容易出错?请你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注上拼音,以便上课的时候提醒同学们。可以在第一课时安排两分钟的时间,进行本节课的“彩票开奖”仪式,老师把备课中发现的本课易读错、易混淆的字和拼音出示在大屏幕上,看看哪些同学找的和老师找的完全一样。有时候学生发现的字很重要,老师却没有发现,这时会给学生开出本期“特别号码”,如果全班大多数同学认为有价值,会荣获班级光荣榜上“发现星”一枚。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回家的预习就不会走过场。
第三,预习的评价。预习的评价反馈还表现在课后复习和小测验中,为了巩固预习效果,让学生知道预习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小测验中经常加入前一段预习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认真预习可以取得好成绩,反之,不认真预习成绩就会不理想。这也进一步促进了高年级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扎实性。到了六年级的下学期,我们的预习抓手会渐渐地取消,而进一步加强学生根据自我需要进行预习的特点。由扶到放,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