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抒情,突出理性分析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anjing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高考作文题一揭晓,报刊网络的评论就纷至沓来。最能表现今年特点的就是参与的人士除了中学语文界,还有培训托福考试的成功人士,连香港的大学教授都卷了进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把中国高考的命题与欧美进行对比,指出西方相关的作文题着重理性,特别是逻辑思维,不要求抒情。培训托福考试的成功人士还指出,欧美作文,尤其是美国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简称SAT)作文评分,并不看重作者的观点是不是“正确”,而在于其论证是不是到位,特别看重其立论过程是否具有“批判性”。依照欧美这种标准来评价中国2012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把话说得特别尖锐的是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先生。他说:“跟香港比,内地的题目太文艺腔、太专,很多题目就算我身为中文系老师也无从下手!相比‘优与爱’‘手握一滴水’这类不知所云的选题,国外与高考水平相当且针对高中毕业生的考试作文,题目却有大不同。”除了崇尚理性思维,他把这种“不同”还概括为“告别抒情”。
  他直接批评了两个省的命题,其中之一是江苏省的命题。原题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请以‘优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虽然就总体来说,他对内地高考作文命题的评论并不全面,而且所谓“文艺腔”也不是他的首创而是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先生。就“文艺腔”而言,在我看来,似乎不能一概抹杀。这一点,在内地也颇有一些争论。因为第一,这涉及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第二,教科书中文学作品所占比例悬殊。如果这一点可以暂且按下慢表,那么许子东先生的批评,确有研究的价值。
  就许先生所点名批评的江苏命题而言,不能不说弱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自从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命题的原则就是把命题和主题作清晰的区分,命题并不是主题,主题不能由命题提供,而是要学生自己确立。能不能自主立意,已经成为考核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准则。其次,这几年来,诗化抒情的路子,已经逐渐向理性的议论过渡,理性命题占据优势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与世界高考着重理性思维正在接轨。而江苏省这个题目的缺点在于,把主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忧与爱”,这可能是出于作文励志性的考虑。把命题变成主题的强加,给人一种倒退的感觉。但是,仔细分析起来,江苏省的题目,毕竟不同于改革以前那种强迫说谎(如“感受坚强”“毁树容易种树难”)的命题,因为题目提供的两个要素,“爱”和“忧”二者存在着差异,提供了在两者之间思考的空间。对于思辨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而言,并不一定就只能抒情,也可能在“爱”与“忧”二者的差异和统一中,发挥出自己的思考来。但是,这种思考的空间是比较有限的。原因就在,第一,命题者把爱的内涵规定得太狭隘了,仅仅限于爱与忧之间。其实,爱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包含着多元的矛盾和错位,例如,爱是心心相印的,又是充满了隔膜的(像在《红楼梦》中);爱是欢乐的,又是充满了痛楚的;爱是无私的,又是自私的:爱是无条件奉献的,又是霸权统治的:爱是天长地久的,又是瞬息万变的:爱得到呼应是幸福的,爱转化为仇恨又是恐怖的,等等。世界文学为爱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内涵,江苏命题对爱理解的狭隘性在于:第一,把爱仅仅与忧联系在一起,显得很贫乏:第二,二者在逻辑上既非并列关系,又非矛盾关系,只能勉强算是一种从属关系。许子东先生说他这样的中文系的教授对之都“无从下手”,有情绪化之嫌,但是,命题要素在逻辑上不对称却是事实。
  其实,这种倾向,或者说这种缺失,江苏卷的命题还不是最突出的,更为明显的还有重庆卷、辽宁卷、北京卷、全国大纲卷。特别是北京卷:老工人长期在大山深处独自巡路,得到经过的每一列火车的鸣笛敬礼。这就把主题限定死了,从形式上看,也未提供任何内在的差异或者矛盾推动考生作理性的思考,赞美、抒情是难度最小的思路。这正是许子东先生所要“告别”的。抒情倾向更为明显的是湖南卷。一只手的图画:“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温暖”“放飞”“创造”“快乐”,题目提示的四项都是正面的、同质的,毫无理性分析与反思的空间,考生除了屈从这种单向的思路作肤浅的抒情以外,可以说别无选择。
  至于全国大纲卷,问题则不在抒情的暗示,而是题材本身就是片面的。孩子帮助妈妈挑担,感到劳累,妈妈叫她把把外衣脱了,鞋子脱了,重新挑担。一下子就觉得担子轻了。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题目提供了从难到易,从逆到顺的转化,但是,条件仅仅是“甩掉了多余的顾虑”。从艰巨到顺利,只要一个条件,那就是丢掉顾虑,这个道理不但肤浅,而且片面。由于抒情的逻辑是主观的、片面的(如月是故乡明、情人眼里出西施、敝帚自珍),因而最有利于抒情的发挥。顺应世界高考理性思维的潮流,就要告别抒情。怎么告别呢?许多人似乎没有深入思考下去。其实,就是告别片面性的抒情。
  西方高考作文强调批判性思维。批判什么呢?就是批判片面性。怎么批判呢?就是要对文章的命题进行反思。事情真的那么简单吗?繁重的劳动,力不胜任,只要丢掉顾虑,就能举重若轻吗?这是不是太天真了?反思就要从反面去提出问题。丢掉顾虑还是挑不动的可能是不是仍然存在呢?丢掉了顾虑只是主观上集中了注意。从失败到成功的转化,条件是多种多样的,集中注意力只是条件之一。我不止一次地在文章中引用过科学家波普尔的经典命题:要论证“一切天鹅是白的”,不管举多少白天鹅的正面例子都是无法证明的,相反,只要举出一只天鹅是黑的,就可以推翻“一切天鹅是白的”这个论断。这在自然科学中叫做证伪高于证明。不是举例证明,而是反例证伪才能推动思想的深化和突破。我把这个通俗化,叫做“寻找黑天鹅”。高中议论文有所谓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的说法,根据论点组织与之相符的事例就是论证。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有一定实用价值,因为在比较初级乃至复杂的议论中,论点与论据的脱离并非罕见。但是,到了高中阶段,还停留在这样的层次,文章的题旨就很难有新意,论证也就不可能深刻了。   理性思维是批判性思维,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的对象是矛盾,揭示矛盾是具体分析的前提。寻求反例,就是具体分析的切入点。对于一切不言而喻的、天经地义的命题、观念、格言,不仅要从正面寻找白天鹅,而且要从反面寻找黑天鹅。对许多中学语文老师来说,批判性思维听起来有点神秘,甚至让人望而却步。我在上海听一位重点大学附中语文组长的课,我对他说:“优点很多,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批判性思维。”他愣了一下,回答说:“在中学课堂上不能讲批判性思维。”这使我很惊讶,同时很自谴。这么简单的问题,居然重点大学附中的骨干老师都不明白,这是我们这些大学教师,尤其是师范大学教师责任未尽的铁证。
  其实,这样的道理并不深奥,在大学哲学课上,应该是耳熟能详的常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前卫的解构主义的活的灵魂。西方高考作文,考的不是知识,而是研究、创造、突破的潜能,实际上就是从统一的现象中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加以具体分析的素质。当然,要把这一点理解到位,不要说我们中学老师,就是许子东先生也不见得。遇到具体的作文题,也很难说他是进行了具体分析的。这在许子东先生批评四川题时表现得特别突出。四川题提供的是一首小诗:“手握一滴水/一滴水里有阳光的谱系图/有雪的过去和未来式/有大陆架和沙漠/有人的生命……/我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世界/但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促以丢失这一切。”许子东先生也许以为这又是他要告别的讨厌的抒情了。殊不知,这里蕴涵着多重矛盾:第一,一滴水之小和一个世界之大;第二,雪作为固体和水作为液体的转化(雪的过去和未来式);第三,水的消失(沙漠)和隐藏(大陆架);第四,无生物的水和生物界的最高形式(人的生命);第五,水的伟大和脆弱(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这么多重的矛盾提供了多元的思维空间,考生的想象可能得到多方面展开,立意和思路就可能有多元的选择。在测试考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这样的考题和欧美的考题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这里要谈一谈中西命题模式的差异。一些批评中国命题的人士心目中有一个标准的命题模式,那就是欧美的模式。其特点是直接以抽象的语言把问题、矛盾提出来。法国高中毕业会考2010年文科类的作文题是:对于真理(相)的追求是否可能没有利害关系?英国高中课程考试作文题目: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作文题目:“我们大家都以为出名带来幸福,似乎这是人们最向往的东西,我们相信不管以什么方法出名都是一种自我证明。但是,那些出了名的人士常常抱怨名气是一种可怕的负担。把出名当做成就,注定要付出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代价。”(克拉考夫斯基语)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从这里可以看出,欧美的考题是直接用理性的语言提出二元对立的问题,并不提供标准答案,考生可以选择赞成其中之一,也可以在二者之中谋求折衷。从迫使考生独立思考这一点来说,这样的命题和四川题在原则上是一致的。但是,四川的题型特点在于,首先,不是用理性抽象的话语直接提出问题,而是把多重矛盾隐含在感性形象之中。其次,不是二元对立式的,而是多元交错的。从这一点来说,四川命题,作为中国式新时期命题模式的代表,比之欧美的题目有更大的难度。这一点,就是新东方教育集团有关人士在网上答记者问时,也是坦然承认的。
  之所以有人对这样的题目感到无从下手,可能就是习惯于直接的现成的两难推理的模式。但是,中国式的命题丰富了欧美的模式,增加了思考的元素,提高了难度,同时也强化了甄别的功能。这样的命题是近几年来命题实践的一个创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命题,不但在中国,就是拿到世界上去,也足以列入优秀命题之列。平心而论,这种题目不但不应该轻率地否定,而且应该分外加以珍惜。
  综观全国各省的优秀命题,最能代表近年成就的应该是一方面弱化抒情性、强化批判理性,另一方面则又保留了一定的抒情性和审美诗性的命题。四川卷的命题并不是唯一的,与之相似的还有上海卷:“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这里的矛盾是双重的,一是微光和天才,二是轻视自己的,重视他人的。所有这一切,都是带着很强的审美价值,这就给那些文字比较华彩的考生提供了用武之地。
  当然,这几年,中国也有与欧美相近命题模式,如福建卷引用了冯骥才的话:“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但是,中国似乎不太满足于欧美式朴素的甚至是日常的语言,往往采用名人的格言。这一点,在广东卷中表现得相当突出(由于篇幅所限,另文详述)。看来,回避直接把矛盾的对立面提供给考生,诱导考生自己从感性语言中直接归纳、总结,上升为抽象的理性,从统一的、诗性的格言甚至故事中揭示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正在成为多数有出息的命题者不约而同的取向。中国式的命题,正在形成自己的民族风格,目前的态势是云蒸霞蔚、万象纷纭,正处于优胜劣汰的过程之中。而反观欧美命题,则多少年的命题模式基本上处于固定化,这是不是也有点僵化了呢?这是很值得谨慎地思索的。
其他文献
编者按: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既简易又深刻,同时赢得了普通大众和专业评论界的广泛认可。普通大众觉得,弗罗斯特那些以简单口语描写日常事物的诗歌亲切可诵,而诗评家则叹服于其诗的高超技巧和丰厚蕴藉。语文版教材选了弗罗斯特的两首诗,都是名作。一首《一条未走的路》,在九年级下册;一首是《牧场》,在高中选修教材《中外现代诗歌欣赏》中。对一首诗的解读,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为了让弗罗斯特浅白的诗歌语言背后的多重向度和
让年轻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是《论语》,但《论语》的打开方式却是个问题,即使有兴趣的学生也有读不下去的情况。  是什么原因让对《论语》产生了兴趣的学生读不下去呢?讨论起来,除了文字上的原因外,是《论语》的体式特征拉远了与学生的距离。《论语》整本书只是零乱的章句,章句之间大多没什么联系,虽有“篇”,但篇名并不反映本篇整体的内容,篇的内部也没有完整的结构可言,篇与篇之间也没有呈现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一诗意的表达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慢”事业,需要静静的陪伴,需要爱心,需要静待花开。2017年11月25日,由北京明远教育书院主办,以“面向未来的课堂教学变革”为主题的明远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召开,共议如何用教育的思想来办有思想的教育。这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名誉理事长和名誉院长顾
教学设想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之第一板块“谛听天籁”的第一篇散文。  该文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散文,语言清新淳朴,语调舒缓优美,意境恬静冲淡,是一幅情景交融的优美的江南暖冬水墨画长卷。看不出什么时代特点或政治色彩,有的是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由衷赞赏和无限热爱,读来格外令人惬意和舒坦。这样的美文,学生一看就懂,所以教学重点不在解读;这样的美文,学生一读就喜欢,所以教
对一个中国人来说,文言文这东西不花大量的时间,学不精熟。有些人自小讽诵,仍旧会被其他学者骂为不通,比如章太炎就笑话林纾不识字,叶德辉讥笑康有为典章制度还没入门。而我们知道,林纾和康有为都是现在视为国学大师的人物。当然,如果不要求精湛,不去细究每个字词的意思,一般的文言文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基本能够读懂。只是要真正学好文言文,却势必细抠每个字的意思不可。所以,高考语文考试的内容,有一定的合理性。阅读
自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三维目标”的育人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等许多新思想,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还不尽如人意。  河北省保定师范附属小学自1896年建校以来,一直继承并发展着“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的教育宗旨。进入21世纪,附小人抱着“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与发展奠基”的信念,在王淑英校长“以身示范,以课示范”带领下,积极开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名著阅读是近年来各省市中考命题的一个要点。本文以筛选的47份样本卷为例,试图通过分析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对名著阅读的不同要求,归纳名著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整体概况    梳理2008年各地中考试卷可以发现,中外文学名著试题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从考查比重上看,2008年较2007年的考查比重有了提高。名著阅读考查在基础知识考查中所占比重较小,有的省市甚至没有名著考查
人们在改善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精神生活的需求,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小学生。中小学生的行动范围相对狭窄,他们接触社会较多的途径是阅读课本和课外书籍,因而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他们的精神发展、人格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什么样的著作才称得上是经典著作?什么样的经典著作才适合作为中小学的读物?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一线语文教师,同时也备受学生家长的关
【设计理念】  《汉家寨>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诗性散文,对语言的鉴赏品味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对散文的“神”的把握则是阅读诗性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品读和探究两个步骤。品读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品味和感受文章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以及背后的感情。探究主要抓住一个核心问题,即作者为什么能从汉家寨人身上看到“坚守”精神。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感情,深入理解“坚守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沈河区大西路第四小学,1993年更名为沈阳市实验小学,2000年中学部成立后正式更名为沈阳市实验学校,成为沈阳市第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现代化改革示范学校。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的实验基地,沈阳市实验学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中,整体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创建了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和谐、扬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