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为世俗社会所认可的思想感情状态。在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校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让人担忧,应引起高度关注。感恩意识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求,对于学生的人格健全与教育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在校生 感恩意识 培育方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感恩教育源远流长。“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当前学校开展以引导学生学会感激为目的的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求。技工院校德育应重视对学员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并引导学员培养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员真正成为知恩图报、能自觉担负责任和义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培育感恩意识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构想,因此感恩教育尤为必要。所谓“感恩”,可以理解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加强对在校生感恩意识的培育,不仅能使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对自己充满信心,而且能使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懂得感恩、以积极思维对待人和事、控制消极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从而营造融洽和谐的校园氛围,大大减轻学校管理学生的压力;感恩意识的培育可以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并内化为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成为做人的基本修养。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
(一)家长普遍溺爱。目前,从在校生的年龄结构看,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很大比重,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使得部分学生行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导致感恩层面呈现“精神真空”。
(二)社会环境影响。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加上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遭受挑战。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或多或少对孩子们产生负面影响。
(三)道德教育缺失。现在学校教育的核心主要在分数,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技能获奖率、考试通过率和就业率等,缺乏感恩教育的学习内容,教育方式单一,还停留在概念化、形式化的理论灌输层面。一些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极个别学生没有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没有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严重影响感恩教育效果。
三、加强“感恩”意识的培育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父母是接触这张白纸最早的人,也是最多的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首先,要建立合理的长幼家庭关系。其次,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自己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再次,要从小事开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家长应意识到感恩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从细节处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
(二)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第一,重视提高教师的感恩素质。毫无疑问,感恩素质已经成为新世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这一素质,教师才能有冷静而睿智的头脑,宽广博大的胸怀,仁慈宽厚的爱心,高瞻远瞩的目光;才能培养出胸襟开阔,目标远大,行动积极,关心祖国、世界和人类未来的学生。
第二,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感恩教育要切实取得实效,就必须以渗透式、启发式、实践性教育强化感恩意识,重视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精良的课件,精心挑选与感恩意识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自由欣赏、自由感叹、自由议论,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与心灵撞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三,落实感恩行动。营造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冶,心灵得到震撼。学校可以利用感恩节、主体班会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创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感恩社会等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感受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从而使他们从思想上深化感恩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更好地诠释和传递感恩情怀,铸就他们的感恩品质。
第四,注重感恩意识的培育。学校作为传播文化的特定学习场所,是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行为的重要场所。技工院校95%的学生是寄宿生,校园文化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显而易见。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社会正面的感恩教育必不可少,倡导感恩的良好社会风气。新闻媒体,例如广播、报纸、网络等,应该大力宣传高尚的社会道德风气,对于在感恩方面的先进事迹多加报道并给予赞扬,对于忘恩负义、知恩不报这类的负面新闻应给予严厉批评,从而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以消除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品德形成起着良好的熏陶作用。
(四)形成感恩培育的合力。感恩意识的培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是关键性环节。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最为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学校教育,所以,高等学校一定要肩负起自身的崇高使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特别是感恩意识的培养。家庭教育是辅助性环节,社会教育是基础性环节。社会转型对技工院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感恩教育不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做到中西文化融合。
四、结语
感恩意识培育符合当前和谐社会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能够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和谐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对在校生开展感恩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Z].2004.
[2]湛红艳.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中国成人教育[J].2008(11).
[3]独立学院贫困学生感恩教育浅析[J].2015(05).
[4]张丽萍.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初探[J].2010(09).
关键词: 在校生 感恩意识 培育方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感恩教育源远流长。“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当前学校开展以引导学生学会感激为目的的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求。技工院校德育应重视对学员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并引导学员培养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员真正成为知恩图报、能自觉担负责任和义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培育感恩意识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构想,因此感恩教育尤为必要。所谓“感恩”,可以理解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加强对在校生感恩意识的培育,不仅能使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对自己充满信心,而且能使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懂得感恩、以积极思维对待人和事、控制消极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从而营造融洽和谐的校园氛围,大大减轻学校管理学生的压力;感恩意识的培育可以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并内化为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成为做人的基本修养。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
(一)家长普遍溺爱。目前,从在校生的年龄结构看,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很大比重,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使得部分学生行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导致感恩层面呈现“精神真空”。
(二)社会环境影响。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加上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遭受挑战。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或多或少对孩子们产生负面影响。
(三)道德教育缺失。现在学校教育的核心主要在分数,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技能获奖率、考试通过率和就业率等,缺乏感恩教育的学习内容,教育方式单一,还停留在概念化、形式化的理论灌输层面。一些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极个别学生没有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没有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严重影响感恩教育效果。
三、加强“感恩”意识的培育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父母是接触这张白纸最早的人,也是最多的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首先,要建立合理的长幼家庭关系。其次,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自己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再次,要从小事开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家长应意识到感恩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育观念,从细节处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
(二)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第一,重视提高教师的感恩素质。毫无疑问,感恩素质已经成为新世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这一素质,教师才能有冷静而睿智的头脑,宽广博大的胸怀,仁慈宽厚的爱心,高瞻远瞩的目光;才能培养出胸襟开阔,目标远大,行动积极,关心祖国、世界和人类未来的学生。
第二,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感恩教育要切实取得实效,就必须以渗透式、启发式、实践性教育强化感恩意识,重视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精良的课件,精心挑选与感恩意识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自由欣赏、自由感叹、自由议论,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与心灵撞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三,落实感恩行动。营造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冶,心灵得到震撼。学校可以利用感恩节、主体班会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创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感恩社会等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感受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从而使他们从思想上深化感恩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更好地诠释和传递感恩情怀,铸就他们的感恩品质。
第四,注重感恩意识的培育。学校作为传播文化的特定学习场所,是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行为的重要场所。技工院校95%的学生是寄宿生,校园文化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显而易见。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社会正面的感恩教育必不可少,倡导感恩的良好社会风气。新闻媒体,例如广播、报纸、网络等,应该大力宣传高尚的社会道德风气,对于在感恩方面的先进事迹多加报道并给予赞扬,对于忘恩负义、知恩不报这类的负面新闻应给予严厉批评,从而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以消除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品德形成起着良好的熏陶作用。
(四)形成感恩培育的合力。感恩意识的培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是关键性环节。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最为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学校教育,所以,高等学校一定要肩负起自身的崇高使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特别是感恩意识的培养。家庭教育是辅助性环节,社会教育是基础性环节。社会转型对技工院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感恩教育不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做到中西文化融合。
四、结语
感恩意识培育符合当前和谐社会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能够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和谐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对在校生开展感恩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Z].2004.
[2]湛红艳.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中国成人教育[J].2008(11).
[3]独立学院贫困学生感恩教育浅析[J].2015(05).
[4]张丽萍.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初探[J].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