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课堂创新,我们脑海中便会与“自主探索”、“质疑释疑”、“拓展运用”等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词汇联系起来。然而,纵观我所听过的一些语文课,却发现有许多课堂片面追求创新,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放羊式”,忽视了最重要的“实效”。我以为,创新与有效并不矛盾,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为学生寻求更好的发展。
一、自主需有“统帅”
在课堂上,我们常喜欢让学生自主读文,提出问题,然后交流。交流时没有主次之分,没有先后之别,学生提到哪儿,教师就教到哪儿,走一步放一枪,看似轻松和谐,其实形散神无,课堂效果极差。我以为放手需有“统帅”,一堂课若由几个颇具思维含量的大问题统领课堂,让学生围绕着他们直奔主题,进行自主探究,既赢得时间,又有了效果。
在《桂花雨》一课中,上课伊始,教者直奔主题。文中作者这样说:
(小黑板出示)
“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它的香味真是迷人。”
你从哪儿感受到桂花迷人的香气?
此设计一开始便抓住文章的主干单刀直入,所提出的问题具有足够的思维含量,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文本中“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中的“浸”的含义,去感悟“香飘十里”的真正含义,从而也引出本文重点部分“摇花乐”。
二、活动需有“语文味”
为了寻求课堂上的创新,教者总是能设计种种别出心裁的活动,猜谜、游戏、表演……都被引进课堂,然而,这些所谓新颖的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思考:这还是语文课吗?它还有“语文味”吗?我们不得不怀疑这种创新手法的有效性。
我认为,语文课堂上的任何创新活动都应属于语文活动,都得紧扣文本,服务文章的主旨,练习听、说、读、写。
在《桂花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摇花的“快乐”,教者的活动设计可谓实在、紧凑而又别出心裁:
1.来,孩子们,伸出双手,抓住树干摇。看!树枝上也有,金黄金黄的,可多呢!抓住它使劲地摇啊!
在刚才摇桂花的过程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这句话。
(黑板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2.想看看摇桂花的真实情景吗?(看课件)
美吗?开心吗?
拿起笔将你刚才看到的情景和你的开心写下来,能写两句就写两句,能写三句就写三句,只要表达一下此刻的心情就可以了。
3.自己读一读所写内容。
(再指名读)
生:“啊,我的手臂上、头上都是桂花,遍地金黄,我满身香气……”
4.再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学生的激动、欢乐之情溢满脸庞。)
在这一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语文活动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朗读进步的过程,看到了精彩的课堂生成,看到了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快乐与兴奋。这就是有效的课堂、实在的课堂,同样也是创新的课堂。
三、拓展需有“圆心”
江苏省特级教师许友兰认为,让今天的教育链接明天,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让小小的课堂链接社会,链接世界,链接未来,这需要拓展学生的阅读,拓展学习的空间,但这必须以课文为圆心进行。
课堂学习与课外补充阅读相互依存、高度统一,正确的课外阅读会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对提高课堂效果大有裨益。
在如师附小听的《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便体现了这一概念:
在“丹顶鹤不管是引吭高歌,还是展翅飞翔,姿态都是那么高雅”一句中,对“高雅”一词的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者没有让学生去生硬地理解这个词,更没有说教,而是借助课外的拓展生动形象地解读了它,并且掌握运用了它。
1.看图片,说说它“引吭高歌”的样子。
生:脖子伸得很长很长,像滑梯。它在“高歌”什么呢?
生:它在高歌:“我的日子过得很美好。”
2.(图片展示“展翅飞翔”)说说样子像什么?
生:像一位美丽的仙女。
3.音乐声中连续展示“尽情嬉戏”、“悠闲散步”、“翩翩起舞”、“哺育幼鸟”等图片,并出示填空:
丹顶鹤不管是 ,还是 ,姿态都是那么高雅。
课文中对“高雅”一词的感性理解只出现了“引吭高歌” 、“展翅飞翔”,如果只是紧抓这两个词引导学生看、说、读,学生不一定能真正体验“高雅”一词的内涵,教者则以课文为圆心,就在这儿对文本进行了补充、拓宽。丹顶鹤各种各样的姿态展现于学生面前,在音乐声中,“高雅”一词的含义也就迎刃而解,从而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去了解丹顶鹤的兴趣。这种课外拓展才是用在了刀刃上,用在了点子上,才是最有效的。
总之,课堂创新需紧扣实效的“脉搏”,彰显小语学科的特点,在考虑创新的同时,更要追求实效。
(责编侯艳星)
一、自主需有“统帅”
在课堂上,我们常喜欢让学生自主读文,提出问题,然后交流。交流时没有主次之分,没有先后之别,学生提到哪儿,教师就教到哪儿,走一步放一枪,看似轻松和谐,其实形散神无,课堂效果极差。我以为放手需有“统帅”,一堂课若由几个颇具思维含量的大问题统领课堂,让学生围绕着他们直奔主题,进行自主探究,既赢得时间,又有了效果。
在《桂花雨》一课中,上课伊始,教者直奔主题。文中作者这样说:
(小黑板出示)
“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它的香味真是迷人。”
你从哪儿感受到桂花迷人的香气?
此设计一开始便抓住文章的主干单刀直入,所提出的问题具有足够的思维含量,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文本中“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中的“浸”的含义,去感悟“香飘十里”的真正含义,从而也引出本文重点部分“摇花乐”。
二、活动需有“语文味”
为了寻求课堂上的创新,教者总是能设计种种别出心裁的活动,猜谜、游戏、表演……都被引进课堂,然而,这些所谓新颖的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思考:这还是语文课吗?它还有“语文味”吗?我们不得不怀疑这种创新手法的有效性。
我认为,语文课堂上的任何创新活动都应属于语文活动,都得紧扣文本,服务文章的主旨,练习听、说、读、写。
在《桂花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摇花的“快乐”,教者的活动设计可谓实在、紧凑而又别出心裁:
1.来,孩子们,伸出双手,抓住树干摇。看!树枝上也有,金黄金黄的,可多呢!抓住它使劲地摇啊!
在刚才摇桂花的过程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这句话。
(黑板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2.想看看摇桂花的真实情景吗?(看课件)
美吗?开心吗?
拿起笔将你刚才看到的情景和你的开心写下来,能写两句就写两句,能写三句就写三句,只要表达一下此刻的心情就可以了。
3.自己读一读所写内容。
(再指名读)
生:“啊,我的手臂上、头上都是桂花,遍地金黄,我满身香气……”
4.再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学生的激动、欢乐之情溢满脸庞。)
在这一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语文活动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朗读进步的过程,看到了精彩的课堂生成,看到了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快乐与兴奋。这就是有效的课堂、实在的课堂,同样也是创新的课堂。
三、拓展需有“圆心”
江苏省特级教师许友兰认为,让今天的教育链接明天,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让小小的课堂链接社会,链接世界,链接未来,这需要拓展学生的阅读,拓展学习的空间,但这必须以课文为圆心进行。
课堂学习与课外补充阅读相互依存、高度统一,正确的课外阅读会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对提高课堂效果大有裨益。
在如师附小听的《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便体现了这一概念:
在“丹顶鹤不管是引吭高歌,还是展翅飞翔,姿态都是那么高雅”一句中,对“高雅”一词的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者没有让学生去生硬地理解这个词,更没有说教,而是借助课外的拓展生动形象地解读了它,并且掌握运用了它。
1.看图片,说说它“引吭高歌”的样子。
生:脖子伸得很长很长,像滑梯。它在“高歌”什么呢?
生:它在高歌:“我的日子过得很美好。”
2.(图片展示“展翅飞翔”)说说样子像什么?
生:像一位美丽的仙女。
3.音乐声中连续展示“尽情嬉戏”、“悠闲散步”、“翩翩起舞”、“哺育幼鸟”等图片,并出示填空:
丹顶鹤不管是 ,还是 ,姿态都是那么高雅。
课文中对“高雅”一词的感性理解只出现了“引吭高歌” 、“展翅飞翔”,如果只是紧抓这两个词引导学生看、说、读,学生不一定能真正体验“高雅”一词的内涵,教者则以课文为圆心,就在这儿对文本进行了补充、拓宽。丹顶鹤各种各样的姿态展现于学生面前,在音乐声中,“高雅”一词的含义也就迎刃而解,从而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去了解丹顶鹤的兴趣。这种课外拓展才是用在了刀刃上,用在了点子上,才是最有效的。
总之,课堂创新需紧扣实效的“脉搏”,彰显小语学科的特点,在考虑创新的同时,更要追求实效。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