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升学至上观念主导之下,班级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竞争,这不符合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规律。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建构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模式,弱化班级内部竞争机制,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应该成为班级工作改进的重点之一。
一、非竞争性班级管理涵义分析
所谓非竞争性班级管理是指班级工作中弱化制度对学生功利性的影响,尊重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模糊各种奖惩标准和竞赛规则,积极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工作模式。
非竞争性班级管理倡导一种“平均主义”思想。这里所讲的“平均”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成为老师喜欢的学生,教师必须积极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非竞争性班级管理的核心价值是:1.尊重和理解。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学校以及班级的规章制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的管理而设立的,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控制和制约,考虑学生的权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权利,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积极表现,以及成功和失败,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控制的制度化管理。2.参与和合作。非竞争性班级管理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防止不必要的功利性取向,积极寻求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搭建合作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生活中去,并能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3.育人和创新。非竞争性班级管理在保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班级管理模式创新进行有机结合是提高其工作效益的重要指标,因此,班级管理过程中必须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班级管理效益。
非竞争性班级管理的学理探源。竞争一直被认为是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竞争使得每一位成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冲动和自信。但如果学生发展实际水平对这种竞争认识还没有全面了解的前提下,硬是将学生推到竞争情境下实施教育,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竞争主要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古典组织理论,但其缺陷也暴露无遗:重视组织,忽视个人;重视服从,忽视平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个人,重视非正式组织,关注工作人员的社会性需求。以及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强调管理者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理论后,管理理论突出人性化管理的理论架构日趋完善,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价值也日益普及。在实际的班级工作中,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体,能从自身资源出发,积极为班级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但由于担心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大家认可,弱势学生出现出一种自卑情结,而有的同学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而充满自信,而这种自信趋于一种功利化,对学生身心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视角进行定位,实行非竞争性班级管理。
非竞争性班级管理不排斥合理的竞争。这里所讲的非竞争是指克服无序和功利性甚至是恶性的竞争,但不排斥合理竞争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是将这种意识控制在教育的层面。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相对有益。这里必须解决几个问题。首先,在一个班集体中,竞争具有双重性: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和兴趣,使他们愿意参与活动,自觉遵守规范。然而,如果调控不当,也许会发生恶性竞争,导致同学之间关系恶化,相互猜疑,相互攻击。其次,培养适度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动力都来源于压力,而压力的形成也是学生本能的竞争意识而产生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不仅是学生自身的认识能力还依赖于外在环境支持,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再次,没有竞争力的班集体是缺乏生命力的。班集体的竞争力来自每一个成员的积极努力,只有师生共同合作才会产生更大的竞争力。一个班集体如果缺乏那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源,则会对学生的学习士气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最后,竞争必须建立在学生可接受层面。这种可接受不仅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必须从学生的专业发展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定位,既要让学生意识到竞争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避免同学之间的功利取向。
二、非竞争性班级管理的原则
非竞争性班级管理既克服了制度化管理的教条,也避免了“放鸭式”管理的混乱。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基本策略。
规范性原则。所谓规范性是指在班级工作必须遵循的标准,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合理定位。首先,规范学生的言行。学生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对班风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不同,使得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所呈现的状态也有所不同,因此,积极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规章制度,使得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能有章可循,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人际沟通习惯;其次,规范学生的考核机制。这是实现非竞争性班级管理的关键,长期以来,学生的考核机制都是精确化,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品行都有详尽的标准,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都会有一定的功利性,因此,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制定相应的发展性班级管理制度,重建健康和谐的学生发展观。
民主性原则。所谓民主性是指班级管理中,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学生创造民主参与的管理机制,保证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自己是主人,激发起稳定、持久的自觉性,激发集体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非竞争性管理机制的建立,是班级民主建设的保证。在班级管理中,组织管理的手段和程序是公平的,管理的过程也是开放化的。每一个学生知政、议政、决策,从制度上有了根本的保证,班主任要尽力为学生创造参与管理的场景和条件,扩大和完善学生参与管理的渠道,发挥他们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克服包办思想,这样,既突出非竞争性管理的稳定性、又避免那种“无为”,学生有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发挥群体智慧,使决策更科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
主动性原则。所谓主动性原则是指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班级管理中,组织结构是开放的,组织中的不同部分的权利范围是公平的,班委会和普通同学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重叠的。肯定学生在班级的中心地位和主导性,是现代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融合,魏书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克制”。非竞争性管理的具体要求就是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仅仅把学生看成管理对象,看不到他们参与管理的潜力,就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自我成才,必须善于帮助学生明确自我管理的价值和目标,使他们懂得管理的理想境界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基石。
人文性原则。所谓人文性原则是指班级管理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方法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以尊重学生人格和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宗旨。首先,在方法选择上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由于学生个性不同,教师在教育手段上不能千篇一律。既可以从正面进行指导,也可以进行适度的批评教育,确保学生能够接受,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其次,在教育策略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求在教育策略上保证自己的言语和动作不带有任何歧视,尊重学生的隐私,对学生的观点必须进行辩证分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后,在班级管理的指导思想上关注学生的人文取向。其基本任务既要处理好学生的人际关系,更要着眼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成败,从学生的思想根源和潜力进行细致分析,探究学生的发展潜力。
三、构建非竞争性班级管理的基本策略
建立扁平化的班级组织。长期以来,科层化班级管理模式一直是班级工作的基本样式,这种由班长、班委、组长这样的结构,使得班主任与普通同学之间的交往被隔断,缺乏畅通的沟通渠道。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科层式的班级管理模式,积极探求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模式,减少学生干部的层次,使得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提高自己民主意识的机会。
营造民主、平等的共同体氛围。一个共同体并不等同于个人集合体,集合体是一个自然组织,它缺乏管理与整体运行规则,因此,必须积极建构共同体,即那些共享平等学生的理性。首先,确立科学的班级目标。作为一个集体,必须要有一定的目标来帮助学生指导共同生活,帮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坐标,这也是全体同学在班级生活中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共同认识和理解的,科学的规则可以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这对于班级建设是非常有益的;其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在班级体内,学生享有一样的权利,同时又被赋予一致的义务。学生应该在班级共同体内学会尊重别人以及对规则的正确维护与遵守;第三,班级的资源均衡分配和共有共享。班级作为一种非物质化的文化和精神共同体,其资源开发是班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不是固定的,它既可能因为各种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而大增,也可能因为组织不慎而尽失,非竞争性班级管理有利于班级资源得到公平支配。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班级生活中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非竞争性班级管理的基点。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面对新知识、新发现、新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受到冲击,教师的教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学会与学生合作,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其次,教师与学生应当相互尊重。现代教育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有独立见解的受教育主体,允许学生的思想感情、行为方式个性化表现,开诚布公地与学生交流与沟通,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实施“非竞争性班级”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评价体系。从价值上看,它不以分数作为考量依据,而是以整个班级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为取向;从内容上看,要淡化横向比较、绝对评比,更要关注个体的纵向发展和相对评价;从评价主体看,倡导多元化评价,引导并尊重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最重要的是,要将评价与改进相结合,建立评价、合作、改进、再评价的良性机制。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中和)
一、非竞争性班级管理涵义分析
所谓非竞争性班级管理是指班级工作中弱化制度对学生功利性的影响,尊重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模糊各种奖惩标准和竞赛规则,积极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工作模式。
非竞争性班级管理倡导一种“平均主义”思想。这里所讲的“平均”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成为老师喜欢的学生,教师必须积极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非竞争性班级管理的核心价值是:1.尊重和理解。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学校以及班级的规章制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的管理而设立的,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控制和制约,考虑学生的权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权利,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积极表现,以及成功和失败,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控制的制度化管理。2.参与和合作。非竞争性班级管理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防止不必要的功利性取向,积极寻求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搭建合作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生活中去,并能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3.育人和创新。非竞争性班级管理在保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班级管理模式创新进行有机结合是提高其工作效益的重要指标,因此,班级管理过程中必须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班级管理效益。
非竞争性班级管理的学理探源。竞争一直被认为是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竞争使得每一位成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冲动和自信。但如果学生发展实际水平对这种竞争认识还没有全面了解的前提下,硬是将学生推到竞争情境下实施教育,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竞争主要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古典组织理论,但其缺陷也暴露无遗:重视组织,忽视个人;重视服从,忽视平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强调个人,重视非正式组织,关注工作人员的社会性需求。以及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强调管理者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理论后,管理理论突出人性化管理的理论架构日趋完善,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价值也日益普及。在实际的班级工作中,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体,能从自身资源出发,积极为班级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但由于担心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大家认可,弱势学生出现出一种自卑情结,而有的同学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而充满自信,而这种自信趋于一种功利化,对学生身心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视角进行定位,实行非竞争性班级管理。
非竞争性班级管理不排斥合理的竞争。这里所讲的非竞争是指克服无序和功利性甚至是恶性的竞争,但不排斥合理竞争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是将这种意识控制在教育的层面。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相对有益。这里必须解决几个问题。首先,在一个班集体中,竞争具有双重性: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和兴趣,使他们愿意参与活动,自觉遵守规范。然而,如果调控不当,也许会发生恶性竞争,导致同学之间关系恶化,相互猜疑,相互攻击。其次,培养适度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动力都来源于压力,而压力的形成也是学生本能的竞争意识而产生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不仅是学生自身的认识能力还依赖于外在环境支持,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再次,没有竞争力的班集体是缺乏生命力的。班集体的竞争力来自每一个成员的积极努力,只有师生共同合作才会产生更大的竞争力。一个班集体如果缺乏那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源,则会对学生的学习士气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最后,竞争必须建立在学生可接受层面。这种可接受不仅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必须从学生的专业发展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定位,既要让学生意识到竞争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避免同学之间的功利取向。
二、非竞争性班级管理的原则
非竞争性班级管理既克服了制度化管理的教条,也避免了“放鸭式”管理的混乱。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基本策略。
规范性原则。所谓规范性是指在班级工作必须遵循的标准,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合理定位。首先,规范学生的言行。学生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对班风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不同,使得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所呈现的状态也有所不同,因此,积极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规章制度,使得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能有章可循,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人际沟通习惯;其次,规范学生的考核机制。这是实现非竞争性班级管理的关键,长期以来,学生的考核机制都是精确化,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品行都有详尽的标准,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都会有一定的功利性,因此,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制定相应的发展性班级管理制度,重建健康和谐的学生发展观。
民主性原则。所谓民主性是指班级管理中,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学生创造民主参与的管理机制,保证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自己是主人,激发起稳定、持久的自觉性,激发集体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非竞争性管理机制的建立,是班级民主建设的保证。在班级管理中,组织管理的手段和程序是公平的,管理的过程也是开放化的。每一个学生知政、议政、决策,从制度上有了根本的保证,班主任要尽力为学生创造参与管理的场景和条件,扩大和完善学生参与管理的渠道,发挥他们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克服包办思想,这样,既突出非竞争性管理的稳定性、又避免那种“无为”,学生有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发挥群体智慧,使决策更科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
主动性原则。所谓主动性原则是指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班级管理中,组织结构是开放的,组织中的不同部分的权利范围是公平的,班委会和普通同学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重叠的。肯定学生在班级的中心地位和主导性,是现代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融合,魏书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克制”。非竞争性管理的具体要求就是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仅仅把学生看成管理对象,看不到他们参与管理的潜力,就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自我成才,必须善于帮助学生明确自我管理的价值和目标,使他们懂得管理的理想境界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基石。
人文性原则。所谓人文性原则是指班级管理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方法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以尊重学生人格和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宗旨。首先,在方法选择上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由于学生个性不同,教师在教育手段上不能千篇一律。既可以从正面进行指导,也可以进行适度的批评教育,确保学生能够接受,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其次,在教育策略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求在教育策略上保证自己的言语和动作不带有任何歧视,尊重学生的隐私,对学生的观点必须进行辩证分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后,在班级管理的指导思想上关注学生的人文取向。其基本任务既要处理好学生的人际关系,更要着眼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成败,从学生的思想根源和潜力进行细致分析,探究学生的发展潜力。
三、构建非竞争性班级管理的基本策略
建立扁平化的班级组织。长期以来,科层化班级管理模式一直是班级工作的基本样式,这种由班长、班委、组长这样的结构,使得班主任与普通同学之间的交往被隔断,缺乏畅通的沟通渠道。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科层式的班级管理模式,积极探求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模式,减少学生干部的层次,使得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提高自己民主意识的机会。
营造民主、平等的共同体氛围。一个共同体并不等同于个人集合体,集合体是一个自然组织,它缺乏管理与整体运行规则,因此,必须积极建构共同体,即那些共享平等学生的理性。首先,确立科学的班级目标。作为一个集体,必须要有一定的目标来帮助学生指导共同生活,帮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坐标,这也是全体同学在班级生活中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共同认识和理解的,科学的规则可以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这对于班级建设是非常有益的;其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在班级体内,学生享有一样的权利,同时又被赋予一致的义务。学生应该在班级共同体内学会尊重别人以及对规则的正确维护与遵守;第三,班级的资源均衡分配和共有共享。班级作为一种非物质化的文化和精神共同体,其资源开发是班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不是固定的,它既可能因为各种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而大增,也可能因为组织不慎而尽失,非竞争性班级管理有利于班级资源得到公平支配。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班级生活中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非竞争性班级管理的基点。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面对新知识、新发现、新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受到冲击,教师的教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学会与学生合作,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其次,教师与学生应当相互尊重。现代教育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有独立见解的受教育主体,允许学生的思想感情、行为方式个性化表现,开诚布公地与学生交流与沟通,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实施“非竞争性班级”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评价体系。从价值上看,它不以分数作为考量依据,而是以整个班级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为取向;从内容上看,要淡化横向比较、绝对评比,更要关注个体的纵向发展和相对评价;从评价主体看,倡导多元化评价,引导并尊重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最重要的是,要将评价与改进相结合,建立评价、合作、改进、再评价的良性机制。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