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化学课堂是化学知识传授中最重要的途径,在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该适时适量的引入化学实验来辅助教学,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微观世界的奇妙,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素养。【关键词】实验探究科学素养
1.问题提出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理论联系实践、分析与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直接获取对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记录实验数据并加以正确处理,巩固并加深所学知识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激发学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学课堂要有化学味,借实验形成科学化学概念,深入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并能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实验探究过程的一种重要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立足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2.1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使化学课堂进入实验室。学习有两个要素,一是氛围,二是动力。化学学科特点就是实验,化学课堂移至实验室,给学生营造科学探究的氛围,方便于课堂探究的准备。化学实验中很多场合下会也生有毒气体,有害的废弃物,在实验室中也方便处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化学课堂教学力求少一点讲解,多一点实验。针对问题情景,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学习态度。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释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案例1]实验室以MnO2和SO2为原料制备MnSO4,实验装置如下:在烧瓶中加入一定量MnO2和水,搅拌,通入SO2和N2混合气体,发生反应:MnO2+H2SO3=MnSO4+H2O,生成了MnSO4。若实验中将N2换成空气,测得反应液中Mn2+、SO2-4的浓度随反应时间t的浓度变化如下图。引导学生思考,导致溶液中Mn2+、SO2-4浓度变化产生明显差异的原因是Mn2+催化下O2 与H2SO3反应生成H2SO4。[案例2]铜和浓硫酸反应,验证产生的气体通入BaCl2溶液是否产生沉淀;实验装置如下:实验现象:①圆底烧瓶内液面上方产生白雾。②B装置内产生大量沉淀。理论上SO2通入BaCl2溶液中是不会产生沉淀的,但实验中B装置内产生大量沉淀,原因是什么?是否与圆底烧瓶内白雾有关?引导学生思考,改进实验装置,改进后的装置是在A和B之间增加净化装置,除去白雾后B中无现象。圆底烧瓶内白雾应该是硫酸蒸汽,B中产生的沉淀为BaSO42.2开设虚拟实验课,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态度。学生实验课普遍存在不能达到预期实验效果,且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同时试剂取用偏多造成浪费,因操作不当易造成仪器损耗。部分同学实验前不能做到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操作步骤不清楚,实验中敷衍了事,实验效果极差。学生实验前在化学虚拟实验室根据实验课题、借助计算机,模拟装置的选择和组装、经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操作步骤,得出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案例3]实验室制备氢化钙(1)可供选择的装置。(2)计算机模拟装置连接。(3)熟悉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添加试剂;③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收集并检验气体纯度;④加热反应管;⑤停止加热,充分冷却;⑥关闭分液漏斗活塞。(4)思考与交流:设计实验证明产物中确有氢化钙生成。(5)实验室实际操作。(6)实验收获:本次实验课题如不规范操作,会造成极大安全隐患,也得不到产物氢化钙。2.3开设实验探究课,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高中阶段,可根据学生学情,开设不同类型的实验探究课,达到提升学生实验技能和素养的要求。高一年级选择有典型性的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化学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探究。例如:以校本课题《催化剂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为高一研究性课题,成立10人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经过小组成员的商议,最终选择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双氧水这一反应为例,探究反应速率和时间的变化关系。探究过程:①取3支试管,并对试管进行编号,然后分别加入1mL5%H2O2溶液和10滴2mol/LH2SO4;②向2号试管中滴加4滴0.2 mol/LMnSO4溶液;③向3号试管中滴加4滴10%NH4F溶液;④向3支试管中均加入4滴0.01 mol/LKMnO4溶液。实验现象:3支试管褪色所需要的时间关系:t(3号)>t(1号)>t(2号)。实验分析:查电极电势:MnO-4+8H++5e-=Mn2++4H2O,φ=+1.507v;O2+2H++2e-=H2O2, φ=+0.695v此反应的电动势较大,但反应速率不快,生成的Mn2+和MnO-4发生归中反应生成Mn3+,Mn3+对上述反应有催化作用。3号试管褪色时间长,是因为加入F-和反应产生的Mn3+形成配合物,使反应进行较慢。对于高二年级,开设实验探究校本课程,应选择有典型、有代表性的实验。例如:探究惰性电极电解CuCl2溶液过程中PH的变化。理论派认为,电解过程中阴极Cu2+放电,溶液中铜离子浓度减少,水解平衡左移,溶液的PH增大;而实验派认为,电解过程中阳极Cl-放电产生Cl2,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溶液的PH降低。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借助PH传感器测定电解过程中PH曲线,曲线显示电解过程中PH是降低的。3.着眼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3.1着眼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课堂的美妙。化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化学教师也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老师,我们不但要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让学生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不但要让化学实验进入课堂,更应选取合适的实验课题和素材,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将抽象的实验过程和现象通过计算机软件绘制出来,实施监测,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的美妙。3.2着眼实验,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立足实验的化学课堂才符合化学学科特点,化学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中学,甚至一学年都不开展一次学生实验,教师只知道传授知识,学生只知道强化训练,反复做题,完全是应试教育,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必将走向失败。3.3着眼实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立足实验,通过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过程和手段,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问题提出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理论联系实践、分析与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直接获取对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记录实验数据并加以正确处理,巩固并加深所学知识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激发学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学课堂要有化学味,借实验形成科学化学概念,深入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并能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实验探究过程的一种重要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立足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2.1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使化学课堂进入实验室。学习有两个要素,一是氛围,二是动力。化学学科特点就是实验,化学课堂移至实验室,给学生营造科学探究的氛围,方便于课堂探究的准备。化学实验中很多场合下会也生有毒气体,有害的废弃物,在实验室中也方便处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化学课堂教学力求少一点讲解,多一点实验。针对问题情景,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学习态度。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释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案例1]实验室以MnO2和SO2为原料制备MnSO4,实验装置如下:在烧瓶中加入一定量MnO2和水,搅拌,通入SO2和N2混合气体,发生反应:MnO2+H2SO3=MnSO4+H2O,生成了MnSO4。若实验中将N2换成空气,测得反应液中Mn2+、SO2-4的浓度随反应时间t的浓度变化如下图。引导学生思考,导致溶液中Mn2+、SO2-4浓度变化产生明显差异的原因是Mn2+催化下O2 与H2SO3反应生成H2SO4。[案例2]铜和浓硫酸反应,验证产生的气体通入BaCl2溶液是否产生沉淀;实验装置如下:实验现象:①圆底烧瓶内液面上方产生白雾。②B装置内产生大量沉淀。理论上SO2通入BaCl2溶液中是不会产生沉淀的,但实验中B装置内产生大量沉淀,原因是什么?是否与圆底烧瓶内白雾有关?引导学生思考,改进实验装置,改进后的装置是在A和B之间增加净化装置,除去白雾后B中无现象。圆底烧瓶内白雾应该是硫酸蒸汽,B中产生的沉淀为BaSO42.2开设虚拟实验课,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态度。学生实验课普遍存在不能达到预期实验效果,且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同时试剂取用偏多造成浪费,因操作不当易造成仪器损耗。部分同学实验前不能做到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操作步骤不清楚,实验中敷衍了事,实验效果极差。学生实验前在化学虚拟实验室根据实验课题、借助计算机,模拟装置的选择和组装、经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操作步骤,得出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案例3]实验室制备氢化钙(1)可供选择的装置。(2)计算机模拟装置连接。(3)熟悉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添加试剂;③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收集并检验气体纯度;④加热反应管;⑤停止加热,充分冷却;⑥关闭分液漏斗活塞。(4)思考与交流:设计实验证明产物中确有氢化钙生成。(5)实验室实际操作。(6)实验收获:本次实验课题如不规范操作,会造成极大安全隐患,也得不到产物氢化钙。2.3开设实验探究课,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高中阶段,可根据学生学情,开设不同类型的实验探究课,达到提升学生实验技能和素养的要求。高一年级选择有典型性的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化学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探究。例如:以校本课题《催化剂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为高一研究性课题,成立10人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经过小组成员的商议,最终选择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双氧水这一反应为例,探究反应速率和时间的变化关系。探究过程:①取3支试管,并对试管进行编号,然后分别加入1mL5%H2O2溶液和10滴2mol/LH2SO4;②向2号试管中滴加4滴0.2 mol/LMnSO4溶液;③向3号试管中滴加4滴10%NH4F溶液;④向3支试管中均加入4滴0.01 mol/LKMnO4溶液。实验现象:3支试管褪色所需要的时间关系:t(3号)>t(1号)>t(2号)。实验分析:查电极电势:MnO-4+8H++5e-=Mn2++4H2O,φ=+1.507v;O2+2H++2e-=H2O2, φ=+0.695v此反应的电动势较大,但反应速率不快,生成的Mn2+和MnO-4发生归中反应生成Mn3+,Mn3+对上述反应有催化作用。3号试管褪色时间长,是因为加入F-和反应产生的Mn3+形成配合物,使反应进行较慢。对于高二年级,开设实验探究校本课程,应选择有典型、有代表性的实验。例如:探究惰性电极电解CuCl2溶液过程中PH的变化。理论派认为,电解过程中阴极Cu2+放电,溶液中铜离子浓度减少,水解平衡左移,溶液的PH增大;而实验派认为,电解过程中阳极Cl-放电产生Cl2,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溶液的PH降低。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借助PH传感器测定电解过程中PH曲线,曲线显示电解过程中PH是降低的。3.着眼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3.1着眼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课堂的美妙。化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化学教师也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老师,我们不但要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让学生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不但要让化学实验进入课堂,更应选取合适的实验课题和素材,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将抽象的实验过程和现象通过计算机软件绘制出来,实施监测,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的美妙。3.2着眼实验,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立足实验的化学课堂才符合化学学科特点,化学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中学,甚至一学年都不开展一次学生实验,教师只知道传授知识,学生只知道强化训练,反复做题,完全是应试教育,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必将走向失败。3.3着眼实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立足实验,通过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过程和手段,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