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是对学生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这样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像是被捆住了手脚,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逐渐产生怨学情绪。如果低年级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将使学生受益匪浅。在此我就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谈谈浅见。
一.关爱每一个学生
要想使孩子们喜欢数学首先要让孩子们喜欢老师。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迎接每一节数学课。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情感体验过程。低年级儿童理性的分析思辨能力差,相对地比较容易受情感的渲染。首先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面带微笑进入课堂,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用激情代替冷漠,用微笑代替批评,用风趣代替呆板说教。在学生面前不要指手画脚,尤其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待优等生要表扬和激励,对学困生要给予关怀和帮助,善于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和鼓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才会有兴趣走进数学课堂。
二.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都很喜欢听成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以此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故事:一天,小猫和妈妈一起去河边钓鱼。过了一会儿,小猫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小猫跑去捉蝴蝶,追了一会儿,没有捉到,小猫又跑回来,接着钓鱼。刚坐下来,它又发现了一只蜻蜓,于是,它又去捉蜻蜓,结果蜻蜓又飞走了,小猫只好又跑回来钓鱼。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小猫非常伤心,妈妈告诉小猫以后做事要一心一意,不然什么事也做不好。小朋友们,它一条鱼也没钓到,用什么数表示呢?谁能算一算,小猫和妈妈一共钓到了几条鱼?老师及
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学会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
三.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发学生高昂持久的兴趣。常言说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关键是让学生懂得“平均分”。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学生轻而易举地分出4种:1和7,2和6,3和5,4和4。这时,启发学生观察,得到第四种分法我们就叫做“平均分”。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的操作活动。最后教师要求把刚才8根小棒的前3组两堆分得不一样多的,怎样移动小棒就使它们“平均分”呢?让学生再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这样从分这个概念中引出“平均分”,最后再通过“移多补少”的运动变化,从“不平均”到“平均”,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四.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产生自我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觉亲切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事件中学习数学。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现身边的事情还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不但能激发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设计一次“我帮妈妈管家”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粮、油、副食、学习用品等基本生活用品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收集的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需要开支多少?你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等等。然后启发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发生在身边的问题,能极好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作者联通:251900山东省无棣县无棣镇小学)
一.关爱每一个学生
要想使孩子们喜欢数学首先要让孩子们喜欢老师。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迎接每一节数学课。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情感体验过程。低年级儿童理性的分析思辨能力差,相对地比较容易受情感的渲染。首先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面带微笑进入课堂,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用激情代替冷漠,用微笑代替批评,用风趣代替呆板说教。在学生面前不要指手画脚,尤其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待优等生要表扬和激励,对学困生要给予关怀和帮助,善于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和鼓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才会有兴趣走进数学课堂。
二.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都很喜欢听成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以此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0的加减法”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故事:一天,小猫和妈妈一起去河边钓鱼。过了一会儿,小猫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小猫跑去捉蝴蝶,追了一会儿,没有捉到,小猫又跑回来,接着钓鱼。刚坐下来,它又发现了一只蜻蜓,于是,它又去捉蜻蜓,结果蜻蜓又飞走了,小猫只好又跑回来钓鱼。小猫一条鱼也没钓到,小猫非常伤心,妈妈告诉小猫以后做事要一心一意,不然什么事也做不好。小朋友们,它一条鱼也没钓到,用什么数表示呢?谁能算一算,小猫和妈妈一共钓到了几条鱼?老师及
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学会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
三.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发学生高昂持久的兴趣。常言说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关键是让学生懂得“平均分”。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学生轻而易举地分出4种:1和7,2和6,3和5,4和4。这时,启发学生观察,得到第四种分法我们就叫做“平均分”。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的操作活动。最后教师要求把刚才8根小棒的前3组两堆分得不一样多的,怎样移动小棒就使它们“平均分”呢?让学生再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这样从分这个概念中引出“平均分”,最后再通过“移多补少”的运动变化,从“不平均”到“平均”,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四.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产生自我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觉亲切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事件中学习数学。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现身边的事情还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不但能激发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设计一次“我帮妈妈管家”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粮、油、副食、学习用品等基本生活用品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收集的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需要开支多少?你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等等。然后启发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发生在身边的问题,能极好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作者联通:251900山东省无棣县无棣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