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堂小练笔是时下教师比较喜欢使用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不少的小练笔由于“失度”而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随堂小练笔普遍存在的不和谐现象
在各路专家声讨下,当前的语文课堂上“动口不动手”的不和谐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们也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巧妙地设置些“小练笔”,改变了课堂一味热闹的景观,变得深沉了、厚重了。但是这样的改变又渐渐掉入了另一番不和谐。
如有一位教师在上《普罗米修斯》时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选择一位天神,写写他的内心活动。
众神的领袖宙斯得知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取走火种的消息后。气急败坏:_______。有一天著名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经过高加索山,看到普罗米修斯锁在悬崖上,心中愤愤不平,他想:______________。
试问,这样的读写结合点把准了吗?课堂研读的是普罗米修斯,你却选择写众神,和谐吗?宙斯是个反面人物,你让学生去体会他的内心世界,这和教学要求和谐吗?众所周知,随堂小练笔在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加深学生情感体验、促进读写迁移等方面有较大作用。但是“过犹不及”,要最大限度发挥小练笔的作用,还需要我们冷静、理智地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研究,使小练笔与课堂教学和谐共振。
二、随堂小练笔的和谐追求
笔者认为,教师要扭转当前随堂小练笔上的盲目现象,发挥小练笔对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作用,在设计小练笔时就要主动追求“和谐三度”,即和谐的温度、和谐的密度以及和谐的效度。
1、追求小练笔的和谐温度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总可以见到教师脱离课文的情感场,进行小练笔的情景。这种单纯为小练笔而练笔的做法,只会将小练笔推到一个冰冷的、让学生害怕的境地,使小练笔缺乏温度。其实,只有当小练笔被孩子当成抒发情感的工具的时候,它才有暖暖的温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常用的一个策略就是寻找、创设情感场,让学生在情感场中受到感染,进而温润出小练笔的和谐温度。对人文性浓郁的文章,小练笔设置在课堂情感的高潮喷发处,或说是作者、文本的情感与学生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之际。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在文本的语言和情感的撩拨下欲言又止,产生了情感和心理变化的热度,“趁热打铁”,如剑在手,不动也难了。这种状态就是小练笔的和谐温度,即学生情感和心理在作者情感影响下产生了变化并有述诸笔端、急于交流的欲望。
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灯光》一文讲述的是1947年的初秋,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民党军57师包围在沙土集村,围歼战马上就要开始了。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突击队的郝副营长正在交通沟里划着火柴看一本有插图的破书,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半小时后,战斗打响了。可是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中弹牺牲了。在教学的前一阶段,笔者抓住“憧憬”一词,通过朗读和联系当时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走进郝副营长的内心,使学生与郝副营长产生了共鸣,体会到郝副营长憧憬的美好。此时,我趁机让学生尝试描绘出郝副营长憧憬的美好生活画面。于是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他的孩子拿着新得发亮的书。在明亮的电灯下认真地读着……家家户户、楼上楼下亮着的灯将乡村和城市笼罩在大片大片的光明之由……”
2、追求小练笔的和谐密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引导孩子“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时刻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切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随课堂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小练笔就显得相当重要。但是每课必练是否必要呢?如果是必要,应该把握怎样的密度?这确实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习作是学生情感和心智的倾泻,是精神能量的输出,更是习作热情的考验。作为教师不能不考虑这样的现实:我们要呵护孩子的习作热情、习作兴趣,小心地开发。任何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不合乎规律的,都是不可取的。对待课堂小练笔,我们也要遵循合乎学生情感体验的规律。遵循合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规律。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绝不能“滥练滥写”,进入无序练写的状态,最终可能练没了兴趣,练枯了热情。关于课堂读写结合,汪潮教授曾经指出:任何一节语文课都要挤时间进行写的训练;写比不写好,写语言性比写思想性好,写表达方式比写语言性好。这为我们追求小练笔的和谐密度指明了方向。
3、追求小练笔的和谐效度
笔者以为,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入境”。因此,阅读教学,要努力运用课文内容,创设一个个不同层次的情感场。让学生在螺旋上升的情感场中和作者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一同经历心理的变化。只有在不同层次的说和写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在表现中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这样,小练笔才能摆脱一写了之的状态,才是有和谐效度的练笔。
《花》一文叙述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在母亲生日那天,母亲打电话说想见见“我”,“我”以要出去休假为由拒绝了,并决定委托花店送束鲜花过去表示祝贺。后来在买花给母亲扫墓的小男孩的感染下,立即驱车赶回花店取花亲自给妈妈送去为她祝贺生日。在“南湖之春”课堂教学展示会上,浙江宏达学校的沈卫东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了小练笔,并利用小练笔来推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小男孩要买花送给妈妈时,老师让学生在想象中呈现出生活的美好,体验亲情的温馨。于是,学生写下的都是在自己生活经验上的亲情体验。(老师先删去了描写小男孩买花给母亲扫墓的内容,营造一个暂时的完美情节)可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当学生知道小男孩的妈妈已经离开他的时候(即出示被删去描写小男孩买花给母亲扫墓的故事情节),内心立即产生了极大的反差,产生了现实和想象之间悲喜转换。此时,老师要求学生再读刚才自己写下的关于送花给妈妈的幸福场面。学生体验到了“子欲孝而亲不在”的千古断肠之痛。作者的情感也和孩子们一样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立即改变自己的计划,决定亲自送花给妈妈。这时老师又让学生将自己小练笔中的小男孩转换成“我”,改动个别词句,修改成“我”送花给妈妈的幸福场面。再读!一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感在水到渠成中体验内化了。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沈老师对一次小练笔的二度巧妙和谐运用,将学生的情感带入了情境,在情感场中将学生思维和语言推向新的发展境地。这样,将小练笔产生了和谐效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的。
一、当前随堂小练笔普遍存在的不和谐现象
在各路专家声讨下,当前的语文课堂上“动口不动手”的不和谐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们也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巧妙地设置些“小练笔”,改变了课堂一味热闹的景观,变得深沉了、厚重了。但是这样的改变又渐渐掉入了另一番不和谐。
如有一位教师在上《普罗米修斯》时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选择一位天神,写写他的内心活动。
众神的领袖宙斯得知普罗米修斯从天上取走火种的消息后。气急败坏:_______。有一天著名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经过高加索山,看到普罗米修斯锁在悬崖上,心中愤愤不平,他想:______________。
试问,这样的读写结合点把准了吗?课堂研读的是普罗米修斯,你却选择写众神,和谐吗?宙斯是个反面人物,你让学生去体会他的内心世界,这和教学要求和谐吗?众所周知,随堂小练笔在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加深学生情感体验、促进读写迁移等方面有较大作用。但是“过犹不及”,要最大限度发挥小练笔的作用,还需要我们冷静、理智地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研究,使小练笔与课堂教学和谐共振。
二、随堂小练笔的和谐追求
笔者认为,教师要扭转当前随堂小练笔上的盲目现象,发挥小练笔对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作用,在设计小练笔时就要主动追求“和谐三度”,即和谐的温度、和谐的密度以及和谐的效度。
1、追求小练笔的和谐温度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总可以见到教师脱离课文的情感场,进行小练笔的情景。这种单纯为小练笔而练笔的做法,只会将小练笔推到一个冰冷的、让学生害怕的境地,使小练笔缺乏温度。其实,只有当小练笔被孩子当成抒发情感的工具的时候,它才有暖暖的温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常用的一个策略就是寻找、创设情感场,让学生在情感场中受到感染,进而温润出小练笔的和谐温度。对人文性浓郁的文章,小练笔设置在课堂情感的高潮喷发处,或说是作者、文本的情感与学生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之际。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在文本的语言和情感的撩拨下欲言又止,产生了情感和心理变化的热度,“趁热打铁”,如剑在手,不动也难了。这种状态就是小练笔的和谐温度,即学生情感和心理在作者情感影响下产生了变化并有述诸笔端、急于交流的欲望。
如人教版第十二册《灯光》一文讲述的是1947年的初秋,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民党军57师包围在沙土集村,围歼战马上就要开始了。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突击队的郝副营长正在交通沟里划着火柴看一本有插图的破书,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半小时后,战斗打响了。可是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中弹牺牲了。在教学的前一阶段,笔者抓住“憧憬”一词,通过朗读和联系当时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走进郝副营长的内心,使学生与郝副营长产生了共鸣,体会到郝副营长憧憬的美好。此时,我趁机让学生尝试描绘出郝副营长憧憬的美好生活画面。于是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他的孩子拿着新得发亮的书。在明亮的电灯下认真地读着……家家户户、楼上楼下亮着的灯将乡村和城市笼罩在大片大片的光明之由……”
2、追求小练笔的和谐密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引导孩子“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时刻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切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随课堂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小练笔就显得相当重要。但是每课必练是否必要呢?如果是必要,应该把握怎样的密度?这确实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习作是学生情感和心智的倾泻,是精神能量的输出,更是习作热情的考验。作为教师不能不考虑这样的现实:我们要呵护孩子的习作热情、习作兴趣,小心地开发。任何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不合乎规律的,都是不可取的。对待课堂小练笔,我们也要遵循合乎学生情感体验的规律。遵循合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规律。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绝不能“滥练滥写”,进入无序练写的状态,最终可能练没了兴趣,练枯了热情。关于课堂读写结合,汪潮教授曾经指出:任何一节语文课都要挤时间进行写的训练;写比不写好,写语言性比写思想性好,写表达方式比写语言性好。这为我们追求小练笔的和谐密度指明了方向。
3、追求小练笔的和谐效度
笔者以为,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入境”。因此,阅读教学,要努力运用课文内容,创设一个个不同层次的情感场。让学生在螺旋上升的情感场中和作者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一同经历心理的变化。只有在不同层次的说和写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在表现中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这样,小练笔才能摆脱一写了之的状态,才是有和谐效度的练笔。
《花》一文叙述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在母亲生日那天,母亲打电话说想见见“我”,“我”以要出去休假为由拒绝了,并决定委托花店送束鲜花过去表示祝贺。后来在买花给母亲扫墓的小男孩的感染下,立即驱车赶回花店取花亲自给妈妈送去为她祝贺生日。在“南湖之春”课堂教学展示会上,浙江宏达学校的沈卫东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了小练笔,并利用小练笔来推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小男孩要买花送给妈妈时,老师让学生在想象中呈现出生活的美好,体验亲情的温馨。于是,学生写下的都是在自己生活经验上的亲情体验。(老师先删去了描写小男孩买花给母亲扫墓的内容,营造一个暂时的完美情节)可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当学生知道小男孩的妈妈已经离开他的时候(即出示被删去描写小男孩买花给母亲扫墓的故事情节),内心立即产生了极大的反差,产生了现实和想象之间悲喜转换。此时,老师要求学生再读刚才自己写下的关于送花给妈妈的幸福场面。学生体验到了“子欲孝而亲不在”的千古断肠之痛。作者的情感也和孩子们一样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立即改变自己的计划,决定亲自送花给妈妈。这时老师又让学生将自己小练笔中的小男孩转换成“我”,改动个别词句,修改成“我”送花给妈妈的幸福场面。再读!一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感在水到渠成中体验内化了。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沈老师对一次小练笔的二度巧妙和谐运用,将学生的情感带入了情境,在情感场中将学生思维和语言推向新的发展境地。这样,将小练笔产生了和谐效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