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例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物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生物学科自身的教学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它具有突出自主性、强调多样性、重视多向性、提倡和谐性特征。本文就中学生物课堂互动教学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行探索。
  关键词:生物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学习;建构知识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可以说,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评价,特点是教师主宰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由于学生长期接受的是“灌输”型教育,依附性增强了,问题意识没有了,创新思维、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都被抹杀了。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是:教师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学习—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互动模式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把终身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融入课堂教学,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培养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创设情境
  1.创设情境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包括情感情境和学习情境。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求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其中以活动性为主。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容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设计学习情境?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学是以学情为基础,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围绕学习这个中心,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
  2.操作方法:第一步,创设情感情境。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送给学生;要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素材。第二步,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分为问题情境、任务情境、案例情境、讨论情境、表现情境、操作情境等。不论是哪一种学习情境,都要突出问题性,使学生经过思维和探究才能实现目标。第三步,提供引导性材料。就是说,要从直接经验出发,感知并打通间接经验。教材知识是间接经验,教师在呈现学习情境后必须提供引导性材料——这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引桥,是打通间接经验的媒介,有利于学生从直接经验出发去认识间接经验,通过探究把间接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直接经验。
  3.教学实例:(1)实验现象观察创设情境。教师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开设学生实验或布置学生家庭实验等,使学生在实验情境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心理。例如,在《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一节课中,老师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馒头上和橘子上培养一些青霉和曲霉,在上课的时候,为学生展示馒头、面包、酸奶、豆瓣酱甚至是发霉的橘子和馒头等,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同时设问:“有些细菌和真菌我们可以看到,而像酸奶和豆瓣酱中的细菌和真菌我们却肉眼看不到,为什么呢?”激發学生的求知心理,从而为教师与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得出结论做好铺垫,可以说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2)多媒体创境。课堂教学运用视频、动画等电化教学手段展现生理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青春期》中引导学生描述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身体上有什么变化时,可以用《家有儿女》中刘星的扮演者张一山在第一部和第四部中的剧照对比,让学生讨论这一现象,从而避免学生的害羞情绪,为接下来整节课的开展活动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二、师生互动学习
  1.师生互动学习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教学环节,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互动学习。师生互动环节师生关系由传统的单向知识传递关系,变为民主、平等、合作的多向信息交流互动关系,学生自主探究和多边互动成为教学的主要形态,教师的讲授和示范则为画龙点睛之举。
  2.操作方法: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进入学习情境,自学探究,感悟、领会、理解知识;根据训练题目自练、自测、自评,强化掌握知识;遇到疑难,主动与同学或教师交流互动。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走近学生,了解学情,与学生交往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的要引导兴趣;有的要帮助解决知识疑难;有的要指导方法;每个都要评价激励,端正学习动机。第二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带倾向性的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解决;教师参加小组互动,扮演合作者。全班合作学习:小组仍未解决的疑难,或需要强化的重、难点问题,由全班同学互动解决。由小组推举代表发言,谈认识并介绍思维过程;其他小组补充或质疑,引发争论;教师给予肯定或补充。若产生分歧,教师要呵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维,点拨矫正;对学生的创新要给予赞扬,使每个学生的闪光思维都成为全班同学共享的财富。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应灵活把握。
  3.教学实例:在师生互动的大环境下,教师的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问题既能让学生体验到初步感知的成功,又能进一步掌握新知。在这方面有三个要求:(1)重点性。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问题切入点的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课堂结构的合理性和教学的成败,所以说提问的切入点十分重要。那如何选择问题的切入点呢?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2)现实性。呈现的问题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是学生非常熟悉和亲切的。例如:在学习《动物的运动》这节课中,我出示一幅图片“骨折的运动员”,让学生讨论“运动员还能继续完成比赛吗?”学生得出结论:“这名运动员不能继续运动,因为运动需要骨、关节、肌肉共同参与。”这样让学生感到“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3)探究性。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要有想象空间,不能是简单的设问。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实验过程,探究的思路、具体做法,等等,各小组都有自己的见解,有的小组用多个瓶子逐个探究每个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有的小组在同一个瓶子不同的位置来探究种子的萌发情况。这样的设计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心理,教师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时间,教师在一旁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同时也可以让各小组的同学之间互相提问,指出他们认为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如在演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实验后,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呢?”(提示:温度、土壤的潮湿程度等)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将这些设计成研究性课题,并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并由小组汇报结果,以检验是否成功。对于不成功的方法,要求學生讨论并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学生在独立地进行现象分析、实验设计、结果预测,直到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都必须进行想象。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无疑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建构知识体系
  1.建构知识,简单地说就是把间接经验转化成直接经验的过程。学习过程是学生对信息进行心理加工的过程,只有走完一个完整的“直观—思维—实践”的认识过程,才能把间接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只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完全实现这种转化的。自主学习属于建构知识的基础阶段;建构知识是要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新得的知识进一步归纳、强化、迁移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内化成自己的素质。教师要激发学生思辨,引导学生探究和互动;还要即时评价、激励,努力实现“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2.操作方法:第一步,归纳强化知识。每位学生都对学得的知识、方法及情感体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表述出来。小组推举代表就重、难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和表述;提倡争论和质疑,对于易混淆的知识要着重进行辨析;教师给予肯定或更正,强化理解。要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应正面鼓励。第二步,迁移拓展知识。通过创设新的学习情境或巧设玄机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或体验进行引申、迁移和拓展,举一反三,举三归一,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要着重鼓励学生创新的勇气,提倡异想天开和七嘴八舌,任由学生的灵感在碰撞中闪光。这样即使一时未能创新,也会埋下创新的种子。第三步,建构知识网络。指导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并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沟通,纵横辐射,建构跨学科知识网络,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第四步,评价反馈。通过完成课堂作业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作业要分层次设计(应包括必作题、选作题等),给学生以选择权。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作业;经过努力仍有困难的,允许与同学或教师互动。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重在激励和指导。课堂上未能完全实现学习目标的学生,要在课后实行个别化教学。
  3.教学实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从而产生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因为,我鼓励学生在预习新课、学习新课,课外阅读和实验观察等环节中努力做到“三多”,即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多思考问题。如:在学习《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我不单单是组织学生展开实验,而是在对文中的实验步骤中提出自己的疑惑,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为什么要先脱去叶绿素?”“为什么要采用隔水加热?”在学习《人的性别遗传中》时引导学生提出:“双胞胎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双胞胎是同一性别的,而有的却是龙凤胎?”“一般情况下,一个卵细胞只能和一个精子结合,那为什么女性一生只产生四百多个卵细胞,而男性一生却要产生不计其数的精子?”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有能力当堂解决的,我就不“竹筒倒豆子”,以免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而是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集众家之所长,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不能当堂解决的,我则提供给他们一些相关的资料,让他们通过阅读、相互讨论,从资料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结论,倍感成功的喜悦,也自然而然地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产生疑问→努力解疑”的良性循环中。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所以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注重实践并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359,146.
  [2]谢直国.教学过程中变讲为导的问题.生物学通报,1997,(5):38.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13.
  [4]杨光岐.学会教学思想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8:12.
其他文献
1.问题的提出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都有要把功课学好的满腔热情,可在物理学习上往往事与愿违。由于一开始就学习力学这一难度较高的内容,为数不少的学生遇到了难以跨越的高台阶,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降低了他们要学好物理的热情,而且,由于力学没有掌握好又会影响到动力学部分的学习,甚至导致整个高中物理学习困难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不但需要教师对物理教学具有极高的热情,而且需要学生对物理具有极大
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多,学习任务加重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掉队,两极分化现象初现。物理是在初二才开设的一门新学科,科目又增加了一门,再加之“物理难学
摘要: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引入了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也进入了普及阶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具有非常显著的优点,但也存在局限性。多媒体只能被视为一种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式的教学。本文谈谈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误区,以及如何突破误区。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媒体教学;误区;突破误区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理念,课件时代让我们拥有了无限的空间。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引入了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断变革,只有运用多元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掘学生创新的潜能。本文从三个方面:建立新型关系,培养积极情感;转变教学方式,培养自学能力;注重方法渗透,培养有效思维,对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研究。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元教学方法;创新潜能  随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有的教学观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
《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避免采用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结合自己对《英语课程标准》和任务型教学的学习与思考,就任务型教学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任务
对化学这门学科来说,高一是一个关键年级,承前启后。但在农村高中,也是一个尴尬的年级,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选化学的学生很少,而且有的学生是担心小高考不过关而选学化学,并没有浓厚的兴趣。有学生对笔者说:“学习化学有什么用啊?从我们家乡走出的王庆根得过国际化学竞赛的金牌,但是在工作后也是改行计算机行业。”所以从高一起有些学生就将化学拒于心灵之外,认为用处不大,提不起兴趣。  其实化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科
当今,化学已经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懂得一定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化学科学素养。因此,要让学生学好化学,关键是初中教师要做好启蒙教育,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效率。  1.教师要吃透教材。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首先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不同,对知识的要求比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