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教育惩戒的合理回归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u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策划 河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河南教育编辑部
  策划执行 李 序
  
  所谓“教育惩戒”,北京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如此定义: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激发起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惩戒教育,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有教育专家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有观点认为,惩戒学生就意味着教育和教师的黔驴技穷。尤其是近些年来,当“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亮点和主旋律之后,人们对惩戒教育更是谈虎色变,视若危途。
  然而,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发生在山西和浙江等地的几起“弑师案”,不仅引发了社会对于教师这一职业乃至教育本身的深刻反思,也促使人们对惩戒教育旧话重提。日前,针对备受关注的教师受害案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表示:“教师的安全和学生的安全同样重要。”“教师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批评与表扬同样重要。”据介绍,教育部门还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帮助教师正确区分合理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
  应该说,当越来越多的教师面对不服管教的学生,纷纷发出“老师越来越难当”的感慨;当师生冲突日益加剧,校园暴力不断升级;当我们的教育遭遇“杨不管”们的现实尴尬之后,教育部的表态颇具现实意义,也再次使“教育惩戒”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热点话题。
  记者在采访与问卷中发现:90%以上的师生与家长都对实施教育惩戒的必要性表示认同。但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有关教育惩戒规范、细化的法则与操作方式,致使广大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仍感到无所适从,面临诸多的无奈与困惑。
  的确,教师是否应该有处罚权?对问题学生该不该惩戒?教师如何才能合理适度地施行惩戒?如何厘清惩戒与体罚的界限?怎样才能让“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惩戒的评判标准如何制定?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澄清与反思!
  本期,我们特别约请几位教育工作者聚焦“教育惩戒”这一话题。他们之中既有多年从事相关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并创造出新鲜实用的惩戒方式的一线教师。期望这些探讨能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有所启迪!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英国第四台《忙碌的产房》进行文本分析认为,电视场域的纪实片,是对现实的重构,表现为对现实的双重关系;真实再现只是其表现手法;而文本的符号建构,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征。电视所呈现的经过建构的现实,就是电视现实,是经由电视符号呈现于我们的视听感觉之中,其中体现了明显的主体性。  【关键词】纪实片 叙事模式 符号结构 电视场域 意识形态  在英国,有些真人秀节目如《女主人交换》,将人物
【摘要】在成龙影片中,一个最核心的意象就是对身体极限的展现。这个意象同样体现了西方现代体育精神,成为一个跨文化传播的介质,引起了西方观众的共鸣。但在其后来“好莱坞特色”影片中,成龙被“道具化”和“程序化”,成为“好莱坞”的“他者”,不被观众认可。他适时地进行了调整,于是有了《新警察故事》的回归。  【关键词】身体极限 跨文化传播成龙    对于成龙电影及其风格,大家都很熟悉。起伏跌宕的情节、惊心动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天赋决定的,也不是客观环境决定的;儿童自己对外在现实以及他与外在现实的关系的看法才决定了儿童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因此,我们要以儿童的视角看待他的处境,以他的错误判断来理解他们。    儿童的心理生活是件奇妙的事。无论我们接触到哪一点,都引人入胜,令人着迷。最为重要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
编者按:  本期起,《教学多棱镜》专栏将围绕课堂教学中的诸多环节开展专题性探究,目的是借助这一系列活动,协助广大一线教师盘点自己的日常教学流程,检视自己的教学技能,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使教研直接服务于教学。  我们呈现给您的第一个专题是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起点,导入承载着许多重要任务: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引起有意注意,奠定情感基调,呈现学习目标,实现知识衔接……这诸多任务,
编者按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明天是今天的创造。历史课特殊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且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本期三位老师的文章从不同方面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相信会对广大教师有所启迪。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原阳县实验初中 闫红霞    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是:尊重生命,体现人
主持人语:  如果没有了诗歌,世界会怎样?  太阳依旧东升西落,月亮照例阴晴圆缺;枝头的春花仍会摇曳出一片迷人的灿烂,田间的秋实也还是该熟时熟该落时落……自然界中的一切,都还将依照着原有的轨迹无止无休地运转,全不会因为诗歌的消失而改变了生命的规律。  然而,我们的内在情感却绝不会始终保持一份波澜不惊的平和淡定,因为诗歌之于心灵,正如阳光之于生命,早已成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诗歌能够帮助我
栏目主持 朱亚娟  嘉宾主持 魏智渊    主持人语:  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韩愈的《师说》一向是中国语文教材中的“保留篇目”。但是纵观五六十年乃至白话文运动以来《师说》的命运,颇耐人寻味。当《师说》切入不同时代的不同课堂时,它就不仅仅是一篇“古代”散文了,同时也必然地沾染了时代的风尘。对于《师说》这篇文章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这不再仅仅是一个古文今读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教学的问题。  究
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转珠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两句诗是说琵琶女一开始就为下面的演奏蓄足了势,作好了铺垫,这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其实,语文课的导入环节如果处理得好,也同样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课堂导入环节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不能乱导、滥导,喧宾夺主。我认为,课堂导入应遵循以下原则:  切题要紧。一堂语文课导语的设计,一定要使学生尽快将思想集中到
日前,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在郑州召开了“国培计划”总结交流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我省就“国培计划”的实施情况作了典型发言和经验介绍。为了帮助广大教师对“国培计划”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记者采访了河南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的负责同志。  记者:什么是“国培计划”?目前在我省的实施情况如何?  答:“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它是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启动的第一个教育发展重大
谈到高考的改革与制度建设问题,首先应该明确我们国家现在的高考与传统的高 ,正面临着不同的社会变革时期。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建设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这是一个导向。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而多样化的人才不可能用单一的评价标准来选拔。  所以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导向就是多元化 ,这也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那么,目前我国高考多元评价制度建设到底面临哪些困境呢。  我认为有四个困境:第一个是认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