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现代科技教学手段为教学效率的提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分析了微课在高中地理差异性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结合“天气系统”为案例,探究了微课在高中地理差异性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差异性教学;翻转课堂
伴随着信息技术更多地融入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优质教育和个性化学习成为信息时代高中地理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使得高中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和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不断变化。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让学生能够综合利用听觉和视觉感官,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替代体验,极大地充实了高中地理教学形式,使得高中地理知识更有趣味性,更好调动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差异性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特点及原则,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创设有利环境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合理利用高中地理微课资源,让学生课前自学、课堂合作探究,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兼有文理科的特点,特别是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大部分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理解和应用上的困难,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应用微课的多媒体视频特点,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立体、全面、形象、多元化的教学氛围,将复杂的地理事物规律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降低理解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个体存在着内在潜能、先天素养以及后天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从而造成学生性格、视野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出现差异性和层次性。利用微课可以延时播放的特点,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下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自主针对性学习,采用慢放、重放等操作,对课堂的难点多次重复观看,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交流与辅导,从而应用微课的翻转课堂能较好的对学生实施差异性教学。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差异性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
1.微課类型多样,为差异性教学提高素材
微课内容短小精悍,主要围绕学科中的某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展开教学活动,使得其教学目标比较单一,教学主题相对明确,更适应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差异,合理选择相关概念解读、相关地理事物过程演示、典型例题讲解、相关知识拓展等不同类型微课,高效的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2.微课活动性强,为差异性教学提供空间
微课结合网络平台,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得学生可以不受地点与时间的限制,及时和教师沟通,解决学习中的疑难知识点。另外,微课可以改变常规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课前学生自学微课、提出疑问——课堂小组合作探究疑问——课堂教师针对性讲解疑难知识点和易错点——课堂学生总结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体系——课后学生练习巩固,这样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很好实现差异性教学。
三、微课在高中地理差异性教学中应用的策略探究
1.应用差异性教学原理,创建不同层次需求微课资源
高中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强,特别是自然地理知识中许多地理概念具有专业性,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建构能力要求比较高,例如,必修一第二单元“天气系统”学习中,学生对于锋前、锋后位置确定;锋面在形成过程中不同时间产生的过程性天气等时空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微课对抽象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转化,让学生通过观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台风”“寒潮”“中国锋面雨带移动”“东亚季风”等形象的微课视频资料,让学生形成时空结合的思维,突破学习难点,从而找到自主探究的动力。
微课程的开发中,除了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来选择其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制作学习型微课外,还应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开发与之配套的练习型微课、实验型微课、复习型微课甚至游戏型微课。
2.翻转常规地理教学课堂,创建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常规课堂上对于必修一第二单元“天气系统”的教学一般模式是教师先讲解有关天气系统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每一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与特点,然后,通过典型习题获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这样就会出现高素质学生思维能力不能突破,低素质学生掌握不到教学难点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微课,翻转课堂。
首先,把课堂常规学习的基础内容放到课前,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清单:根据教学大纲和班级具体学情,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台风”“寒潮”“中国锋面雨带移动”“东亚季风”等微课视频资料;并分层次发布学生课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带着明确学习目的去学习:①了解气团的性质;②观察对比冷锋、暖锋锋面系统中锋面的倾斜方向、冷暖气团相对运动特点的差异和锋面的符号;③观察冷锋、暖锋锋面的雨区范围;④分析视频中城市在冷锋、暖锋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三个阶段的天气现象;⑤能读懂简易天气图,说明冷锋、暖锋锋面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带来的天气变化并举例我国的典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天气。学生在选择性观看微课视频后,完成任务清单,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然后,建立合作探讨为主的课堂学习。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汇总学习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合作画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锋面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并讨论各自课前学习中的疑问,最后教师根据小组汇报,集中讲解难点,并引导学生注意易错点。 学生通过课前观看与“天气系统”相关的微课资料,并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能很好促进地理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小组合作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提取成果与课本陈述相对比,发现问题进行探究,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
3.引入SOLO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针对微课学习中存在的学习浮于表面、学习质量差的问题,引入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SOLO评价体系,设计微课翻转课堂的课前设问、课中教学和课后检测习题,以检测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达到的学科素养能力差异,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相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而言,SOLO 分类理论不但能够对知识量的评价,更能够对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做出质性评价,其具体评价内容如:①能力:SOLO分类的不同思维水平所要达到记忆量和注意度。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不同水平层次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线索,且能够在解决问题时注意到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例如,由于冷暖不同气团性质的差异导致锋面过境时,暖气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使得不同类型锋面降水的区域都在冷气团一侧。②思维操作:通过比较、总结归纳、推理和演绎等将知识、线索和答案联系在一起的能力和方式。例如,比较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形成的过程性天气的差异,归纳出锋面形成的影响因素。③应答结构: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利用材料的情况,例如,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第36(2),T時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该题学生需要利用图中材料获取北方冷高压,南下冷空气形成一个冷锋,东南方低压系统的西南-东北槽线上分别形成一个冷锋和暖锋的信息,才能准备表达出3个锋面的形成过程。
应答结构主要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察和评价,是“量”的评价,而能力、思维操作主要是检测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知识的应用和迁移,是一种“质”性评价。
参考文献:
[1]方慧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
[2]朱学伟,朱显,徐小丽.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微型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91-94.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
[4]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差异性教学;翻转课堂
伴随着信息技术更多地融入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优质教育和个性化学习成为信息时代高中地理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使得高中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和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不断变化。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让学生能够综合利用听觉和视觉感官,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替代体验,极大地充实了高中地理教学形式,使得高中地理知识更有趣味性,更好调动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差异性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特点及原则,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创设有利环境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合理利用高中地理微课资源,让学生课前自学、课堂合作探究,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兼有文理科的特点,特别是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大部分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理解和应用上的困难,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应用微课的多媒体视频特点,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立体、全面、形象、多元化的教学氛围,将复杂的地理事物规律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降低理解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个体存在着内在潜能、先天素养以及后天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从而造成学生性格、视野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出现差异性和层次性。利用微课可以延时播放的特点,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下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自主针对性学习,采用慢放、重放等操作,对课堂的难点多次重复观看,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交流与辅导,从而应用微课的翻转课堂能较好的对学生实施差异性教学。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差异性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
1.微課类型多样,为差异性教学提高素材
微课内容短小精悍,主要围绕学科中的某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展开教学活动,使得其教学目标比较单一,教学主题相对明确,更适应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差异,合理选择相关概念解读、相关地理事物过程演示、典型例题讲解、相关知识拓展等不同类型微课,高效的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2.微课活动性强,为差异性教学提供空间
微课结合网络平台,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得学生可以不受地点与时间的限制,及时和教师沟通,解决学习中的疑难知识点。另外,微课可以改变常规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课前学生自学微课、提出疑问——课堂小组合作探究疑问——课堂教师针对性讲解疑难知识点和易错点——课堂学生总结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体系——课后学生练习巩固,这样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很好实现差异性教学。
三、微课在高中地理差异性教学中应用的策略探究
1.应用差异性教学原理,创建不同层次需求微课资源
高中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强,特别是自然地理知识中许多地理概念具有专业性,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建构能力要求比较高,例如,必修一第二单元“天气系统”学习中,学生对于锋前、锋后位置确定;锋面在形成过程中不同时间产生的过程性天气等时空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微课对抽象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转化,让学生通过观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台风”“寒潮”“中国锋面雨带移动”“东亚季风”等形象的微课视频资料,让学生形成时空结合的思维,突破学习难点,从而找到自主探究的动力。
微课程的开发中,除了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来选择其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制作学习型微课外,还应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开发与之配套的练习型微课、实验型微课、复习型微课甚至游戏型微课。
2.翻转常规地理教学课堂,创建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常规课堂上对于必修一第二单元“天气系统”的教学一般模式是教师先讲解有关天气系统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每一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与特点,然后,通过典型习题获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这样就会出现高素质学生思维能力不能突破,低素质学生掌握不到教学难点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微课,翻转课堂。
首先,把课堂常规学习的基础内容放到课前,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清单:根据教学大纲和班级具体学情,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台风”“寒潮”“中国锋面雨带移动”“东亚季风”等微课视频资料;并分层次发布学生课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带着明确学习目的去学习:①了解气团的性质;②观察对比冷锋、暖锋锋面系统中锋面的倾斜方向、冷暖气团相对运动特点的差异和锋面的符号;③观察冷锋、暖锋锋面的雨区范围;④分析视频中城市在冷锋、暖锋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三个阶段的天气现象;⑤能读懂简易天气图,说明冷锋、暖锋锋面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带来的天气变化并举例我国的典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天气。学生在选择性观看微课视频后,完成任务清单,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然后,建立合作探讨为主的课堂学习。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汇总学习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合作画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锋面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并讨论各自课前学习中的疑问,最后教师根据小组汇报,集中讲解难点,并引导学生注意易错点。 学生通过课前观看与“天气系统”相关的微课资料,并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能很好促进地理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小组合作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提取成果与课本陈述相对比,发现问题进行探究,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提高。
3.引入SOLO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针对微课学习中存在的学习浮于表面、学习质量差的问题,引入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SOLO评价体系,设计微课翻转课堂的课前设问、课中教学和课后检测习题,以检测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达到的学科素养能力差异,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相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而言,SOLO 分类理论不但能够对知识量的评价,更能够对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做出质性评价,其具体评价内容如:①能力:SOLO分类的不同思维水平所要达到记忆量和注意度。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不同水平层次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线索,且能够在解决问题时注意到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例如,由于冷暖不同气团性质的差异导致锋面过境时,暖气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使得不同类型锋面降水的区域都在冷气团一侧。②思维操作:通过比较、总结归纳、推理和演绎等将知识、线索和答案联系在一起的能力和方式。例如,比较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形成的过程性天气的差异,归纳出锋面形成的影响因素。③应答结构: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利用材料的情况,例如,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第36(2),T時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该题学生需要利用图中材料获取北方冷高压,南下冷空气形成一个冷锋,东南方低压系统的西南-东北槽线上分别形成一个冷锋和暖锋的信息,才能准备表达出3个锋面的形成过程。
应答结构主要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察和评价,是“量”的评价,而能力、思维操作主要是检测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知识的应用和迁移,是一种“质”性评价。
参考文献:
[1]方慧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
[2]朱学伟,朱显,徐小丽.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微型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91-94.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
[4]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