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ner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是一位美丽贤惠、勤劳善良,有教养、守礼节、多才艺的女性,但是焦母还是执意赶她走。文章对刘兰芝被休弃原因作探讨。
  关键词: 《孔雀东南飞》 休弃原因 婆媳问题
  读《孔雀东南飞》,深为焦母棒打鸳鸯,刘兰芝无辜被弃而愤恨不平。但抱恨之余,不免也产生一丝困惑:像刘兰芝这样一位美丽贤惠、勤劳善良,有教养、守礼节、多才艺的女性,焦母为什么执意要赶她走呢?刘兰芝究竟哪里冒犯了焦母,失了婆婆的欢心?笔者不揣浅陋,试作解说,求教于方家。
  一
  焦母之所以能够轻易赶走刘兰芝,凭借的是封建礼教规范、家长制度赋予她的权力。
  古代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动辄遭到遗弃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许多女子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大戴礼记·本命》、《仪礼》中均记载了封建礼教制定的“七出”条款,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丈夫可以根据其中的任何一条,休妻再娶。更有一些无良子弟喜新厌旧,忘恩负义,上演了无数糟糠之妻下堂的悲剧。《邶风·谷风》、《卫风·氓》便是《诗经》中两首著名的弃妇诗,早先的贫贱夫妻,一旦家境富裕,便恩断情绝,弃如敝屣。《小雅·谷风》,过去多以为是怨恨朋友谊绝,其实也是写弃妇的怨思,“将恐将惧”、“弃予如遗”,表达的正是弃妇的恐惧和哀怨。汉代随着儒家地位的尊崇,妇女所受的压迫更日见加深,《古诗十九首》“上山菜蘼芜”中,那位被无辜遗弃后见到故夫还“长跪”不起的女子的悲惨命运,便是这种黑暗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汉代班婕妤《团扇》诗中,以秋扇作比写女子的畏弃心理:“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帝王家妃嫔尚且如此,一般妇女的命运就可想而知。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夫妻相得,情深意笃,二人的婚姻本身没有出现问题,但兰芝却不为婆婆所喜,正合“七出”首条“不顺父母去”,按照“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①的封建礼教规范,焦仲卿在哀求母亲未果的情势下,还是迫于母亲的压力,将刘兰芝逐离了焦家。多情男女得到不幸的结果,完全是封建宗法礼教和家长专制制度的罪恶。
  二
  “诗无达诂”②。由于诗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对同一首诗,常常因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观诗各随所得”③,“触景动怀,别有激发”④,“他人异解,并行不悖”⑤,每个人都声称发现了诗人真正的声音,每个人都力求给出自己合理的解读和阐释。纷繁丰富的古代文学作品,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悬案和谜团。走进古代文学的殿堂,就如同走进了一座迷宫,从某种意义说,古代文学研究就好比猜谜语。很多时候,谜底不只一个。而诠释的不确定性,正构成文学鉴赏和文学研究的一个特征。文学形象不仅是美的选择,更是读者各自不同的自我塑造;古代文学作品就是在不断地被理解和被误解的过程中得到丰富的。
  在刘兰芝被休弃的问题上,有一种声音认为刘兰芝被休弃,是因为犯了“七出”中“无子”的大过。她到焦家二三年还没有生孩子,因此婆媳间才恩断义绝,而焦母忌讳说出“焦家不能断香火”之类的话,便另找借口把兰芝赶出了焦家大门⑥。
  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一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结婚时间并不长,“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二人新婚燕尔,又长期分居两地,“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相聚之日短暂,“无子”尚不能成为刘兰芝被休弃的理由。再者,倘若真是因为兰芝没有生儿育女的原因,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时代,焦母完全可以堂而皇之地休弃刘兰芝,而不需要寻找任何借口,刘兰芝更不会因此产生任何怨恨委屈的情绪。感情必须让位于子嗣,没有子嗣,再强的女人也是弱者。从古到今,现实生活中就有着许许多多活生生的例子。
  三
  婆媳不和是千古难题。女子出嫁,离开对自己呵护备至的父母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婆家,她不仅是丈夫的妻子,还是阖家的媳妇。她在夫家接触和服侍最多的,除了丈夫,便是婆婆。能以无限耐心,吃得苦,受得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恭谨谦逊的是贤妇,不顺父母,不敬不孝,便有亏妇道,为“七出”之首条。“多年媳妇熬成婆”,一个“熬”字包含了多少苦辛和酸楚,恐怕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够清楚地知道。因婆媳不和而棒打鸳鸯,劳燕分飞,不自劉兰芝始,亦不由刘兰芝终,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有南宋大诗人陆游和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唐婉与陆游亲上作亲,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婆婆又是自己的是亲姑母,可唐婉却不得这位姑母兼婆母的欢心而被逼离异。“东风恶,欢情薄”,“错,错,错”,“莫,莫,莫”,一曲《钗头凤》,引得后世多少人扼腕长叹。
  认真研读诗歌之后,笔者认为,兰芝不为婆婆所容、造成婆媳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婆媳性格上的冲突。
  刘兰芝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子。细读全诗,无论是在焦家时的自请遣归、夫妻话别、辞别婆母,还是还家后的兄长逼婚、突然允婚、徇情而死等,刘兰芝的倔强、刚毅、果决、理智、清醒,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歌一开始,在刘兰芝自请遣归的倾诉中,我们便初步了解了刘兰芝的清醒理智和果断刚烈。面对婆婆“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有意刁难,刘兰芝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是苟且忍辱,委曲求全,改弦易辙,曲颜承欢;一是自认命苦,逆来顺受,俯首帖耳,唯命是从。但刘兰芝却采取了和上述都不同的态度:她宁愿“被驱遣”,也不愿忍受婆婆的凌虐,向婆婆的淫威屈服。我们从兰芝对丈夫“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表白中,可以看出她决不逆来顺受、苟且忍辱的刚强性格。焦仲卿这次返家,刘兰芝已经洞察到是焦母特意叫他回来赶走自己的。兰芝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被遣归已是情势必然。“公姑之遣兰芝,征色发声,非一日矣,兰芝知其势不能挽回。”⑦“君家妇难为”、“徒留无所施”,可以看出刘兰芝对事端的原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妾不堪驱使”、“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可以看出她的倔强果决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兰芝辞归,新妇严妆一节,写得极为精妙、细腻,是最精彩的华彩乐章。诗歌没有描述刘兰芝如何泪流满面,扼腕叹息,也未抒写她无辜被遣的愤懑不平,而是浓墨重彩写刘兰芝的美丽无双、精心妆饰,以及向婆婆辞别时的从容镇定、不卑不亢。虽然无端被休遣,兰芝却刻意修饰,精心打扮,“事事四五通”,她不愿蓬头垢面去见婆婆,哭哭啼啼离开婆家,她要给婆婆和丈夫留下“精妙世无双”的形象,她要让婆婆明白她比那个“窈窕艳城郭”、“可怜体无比”的秦罗敷美丽得多。向婆婆辞别时,“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表面上好像在自责,实际上柔中寓刚,与“槌床便大怒”、“母听怒不止”的婆婆形成鲜明的对照。读此节,刘兰芝美丽的形态、从容的举止、精妙无双的风度和她坚决不向婆婆俯首乞怜的倔强,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在夫妻复合重聚问题上,与焦仲卿的依依难舍、抱有幻想相比,刘兰芝对中道分离后前景的认识更为清醒、理智。夫妻凄楚话别,对焦仲卿的“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的好言抚慰,刘兰芝清醒地认识到覆水难收,“复来还”的希望是何等渺茫。她深知“于今无会因”,深情无限地为丈夫留下了箱笼和衣服,让它们代替自己陪伴着焦仲卿:“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在大道口,刘兰芝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白了对未来的忧虑:“我有亲父兄,性情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她清楚地知道娘家也不是安全的避风港,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自己被遗弃回到娘家,命运就完全掌握在母亲和兄长手里,母亲或许能够谅解女儿,顾虑女儿的心思,但“性情暴如雷”的兄长是很难容许自己长久住在娘家的。中途仳离,失去依靠,返回娘家寄人篱下,自己又怎么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呢?
  离开焦家回到娘家,世俗强大压力下的刘兰芝“进退无颜仪”,面对母亲“不迎子自归”的询问,羞惭尴尬、满腹委屈、伤心至极的刘兰芝只说了一句话:“儿实无罪过。”还未等她有时间平复那颗滴血的心,很快又陷进了一张吃人的网。县令、太守先后派人来提亲,权势重压,兄长逼迫,刘兰芝虽竭力反抗,终求生不得。对兄长的逼迫,刘兰芝一口允诺,“理实如兄言”、“处分适兄意”,既没有苦苦哀求,又没有推辞延宕,而是不动声色地拿定了主意,决心忠于爱情,一死抗争。因為她对兄长的性格了如指掌,她明白哀求没有用处;对与焦仲卿的复合,她已经彻底绝望,“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兰芝的突然允婚,表面上看很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对前途完全绝望、走投无路的决绝。唯其如此,才符合刘兰芝的性格。生需要忍耐,死亦需要勇气,美丽聪慧的刘兰芝不是一个听从摆布的弱女子,这个忠于爱情的刚烈女子清醒地意识到现在留给她的只有一条死路。于是,已萌死志的刘兰芝,在母亲的催促下默默制作嫁衣,等待机会同丈夫诀别。对仲卿的误会、责怪和挖苦,刘兰芝并没有抱怨不满,“生人作死别”,她与仲卿约定:“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在婚礼的当天晚上,夜深人静寂,已无生之留恋的刘兰芝毫不犹豫,“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用青春美丽的生命,实践了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吃人礼教、家长专制的抗争。
  焦母驱逐刘兰芝,诗歌中焦母说出来的理由是:“此妇无礼节,举止自专由。”刘兰芝对丈夫的辩解是:“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婆婆有婆婆的道理,媳妇有媳妇的委屈。但仔细玩味,不难发现焦母对刘兰芝的性格甚为不满,“吾意久怀忿”,刘兰芝虽然是那么美丽、聪颖、勤劳,无奈焦母就是不喜欢这样有个性的媳妇,婆媳之间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刘兰芝被休弃也就成为必然。“性格即命运”,德国哲学家诺伐利斯的这句名言,值得深思。
  形象大于思想,几乎是文学的一条规律。刘兰芝形象的意义在于,通过她的不屈抗争,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尤其是青年男女身上极其宝贵的品质,正是体现在刘兰芝身上的这种追求人格独立、爱情幸福,不甘心任人摆布的反抗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之后的千千万万青年男女为自己的自由、幸福而不懈奋斗。
  四
  造成兰芝婆媳矛盾的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根源却要追究到焦母及焦仲卿的身上。
  1.强烈的名利心。焦母认为兰芝、仲卿夫妻情重、儿女情长背离了自己望子成龙的愿望,严重影响了儿子在仕途上的发展。焦母曾说:“汝是大家子,仕宦在台阁。”仲卿先世曾做过高官,焦家是从上层衰落下来的豪门贵族,望子成龙的焦母一心指望儿子重振家门,对儿子抱有较高的期望。她不愿意仲卿为儿女私情分心,小夫妻的卿卿我我、儿女情长招致了焦母的反感和担忧。而焦仲卿又恰恰不求高官厚禄,满足和陶醉于温馨的小家庭,“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便清楚地表明他为能娶到刘兰芝这样温柔多情的妻子而庆幸、满足。焦母不教训儿子,反而认为儿媳拖了儿子的后腿,视儿媳妇如仇雠,把满腔怒火都发泄在刘兰芝身上。“吾意久怀忿”,说明她对刘兰芝的不满由来已久。因此,焦母才不顾儿子的苦苦哀求,非常决绝地赶走刘兰芝,她决意要扫除儿子追逐功名利禄,在仕途上飞黄腾达的最大障碍。
  2.畸形的占有欲。焦母是一位心理严重失衡的母亲,她对儿子的爱是偏执的。从诗中我们约略知道,焦母是一位寡妇,她膝下有一儿一女。“于孤寡兮常悲”⑧,“涕交横而流枕”⑨,寡妇其实是社会中最痛苦、最孤独的一群。她们含辛茹苦,操持家务,教养子女,“百事萦心逼岁阑”⑩,生活的孤寂和艰难,不可避免地使她们中间一些人的心理发生改变,人格分裂,性格扭曲,往往变得顽固、偏执、专断、苛刻。读过现代作家张爱玲《金锁记》的读者,我相信应该对其中的曹七巧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在失去丈夫、家道中落之后,唯一的儿子便成为她生活的中心和感情的寄托,是她继续活下去的希望。“半生辛苦母兼师”{11},焦母身兼严父、严师和慈母的角色,她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耗费在儿子的身上。焦母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而是以她独有的方式深爱着儿子。她对儿子的爱是自私的、偏执的,她要独占儿子,不容许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更不容许媳妇轻易从她手中把儿子夺走。刘兰芝与焦仲卿越恩爱亲密,焦母的失落感就越重,嫉妒心就越强,兰芝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婆婆的眼中钉、肉中刺。在这场争夺焦仲卿的婆媳大战中,渐渐失去优势的焦母不甘心失败,当她意识到局势将要失控时,便不惜动用封建家长的权威,以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为借口,赶走刘兰芝,重新夺回对儿子的控制权。   3.浓厚的门第观。焦、刘两家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家庭,焦家富有,刘家贫寒,焦家是从上层滑落下来的贵族,刘家则属于地位较低的平民。诗中许多诗句,如“生小出野里”、“贫贱有此女”、“谢家来贵门”、“汝是大家子”、“贵贱情何薄”等,都可作为两家贫富悬殊的佐证。焦母歧视刘兰芝“人贱”,嫌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在她的心目中,刘兰芝是乌鸦,自己的儿子是凤凰,根本不配,所以她故意对兰芝百般挑剔,肆意凌虐,处心积虑地要赶走兰芝,为儿子另攀高门。
  焦母棒打鸳鸯,她的专断蛮横、顽固偏执令人痛恨,但从另外的角度看,她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礼教吃人,正是兰芝与焦母婆媳冲突的时代意义和思想价值。焦母凭借封建家长的权威,把自己的意志变成残酷的现实,她亲手褫夺了儿子、媳妇的幸福,葬送了儿子、媳妇的生命,也失去了自己晚年最后的寄托和慰藉。焦母在仲卿自杀前“零泪应声落”的惶恐哀求,以及最后“两家求合葬”的忏悔补过,正有力说明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封建礼教和家长专制制度,不但葬送了一对恩爱夫妻的美好爱情,而且使它的忠实信徒也成了牺牲品。这也正是诗歌深刻性之所在。
  五
  成为婆媳争夺对象、处在婆媳夹缝中进退维谷的焦仲卿,为什么没有能够及时协调好母亲和妻子的关系,以致事情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最终不可收拾呢?我们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焦仲卿是一位“守节情不移”的府吏,他虽然没有强烈的利禄观念,却能恪守母亲平日的教导,一心忙于公务,根本无法顾及婆媳间的关系,加上他平时不常住在家里,偶尔回来也没能觉察到婆媳间的矛盾,因此在婆媳关系紧张的初期,他没有很好地起到调解、缓冲的作用,等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時候,已徒唤奈何,无可挽回。再则焦仲卿是一位难以依靠、摇摇晃晃的懦弱男子。虽然他温文尔雅,忠于爱情,但由于受封建文化影响较大、受封建礼教束缚较重,又长期生活在严母专断的阴影下,焦仲卿在心智上并没有彻底独立和完全成熟,在诗歌中,他胆怯懦弱,温顺驯良,唯唯诺诺,优柔寡断,他根本没有居中斡旋、调解矛盾的能力。在母亲执意要休弃刘兰芝这件事上,虽然他十分清楚“女行无偏斜”,妻子没有丝毫过错,但对于母亲要他休妻再娶的无理要求,他不敢坚决地反对,勇敢地抗争,他所做的只是“长跪告”,苦苦向母亲哀求。在被母亲拒绝并大骂一通后,他也只能“默无声”地“再拜还入户”,哽咽悲泣。他的处理办法就是劝说兰芝先回娘家住一段日子,以待母亲回心转意。他不如兰芝明智清醒的地方,就在于他对险恶的环境、渺茫的前景认识不足,对夫妻破镜重圆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注释:
  ①礼记·内记.
  ②董仲舒.春秋繁露.
  ③刘辰翁.题刘玉田题杜诗.
  ④刘将孙.唐百家诗选序.
  ⑤法国诗人瓦勒利语,转引自钱仲书《也是集》.
  ⑥孙志凌.《孔雀东南飞》中的两个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8-9期.
  ⑦清李因笃语,见《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⑧曹丕.寡妇赋.
  ⑨潘岳.寡妇赋.
  ⑩张凌仙.岁暮感怀.引自徐世昌《晚晴簃诗汇》.
  {11}宗婉.感示两儿.引自徐世昌.《晚晴簃诗汇》.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论述了高校图书馆的宣传工作对于推荐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的重要作用,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宣传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并对宣传工作积累的做法和经验加以提炼,以期和图书馆同仁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图书馆宣传工作  引言  南通航运学院图书馆的宣传工作,经过不断探索和全体馆员的共同努力,形成了较为默契的配合,工作流程环环相扣规范有效。图书馆网页读者的访问量越来越大,
摘 要: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积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积极向上的角度认识和把握积极、健康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增强学生的幸福感。文章针对遵义市城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初中心理建康教育 教育建议  积极心理学认为,帮助人们获得幸福是心理学工作者的责任。因此,积极心理学自创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
摘 要: 打破处罚常规,创新德育模式是新时期班级管理应有的工作思路和方式。可是,某些教育工作者保留传统处罚观念,一味强化处罚措施的实行,没有跳出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怪圈,没有反思自己的德育模式,更没有通过思考和总结创新德育模式,以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和水平。本文力求解决这样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常规处罚 德育模式 班级管理  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似乎存在这
摘 要: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则能使许多枯燥、抽象的历史学教学内容变得鲜活。本文就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不当的具体表现作了阐述,并对创设情境需注意的事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情境教学法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
摘 要: 贝拉·巴拉兹作为视觉文化最早的提出者,对视觉文化从概念到本质,从功能到特点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上的开创意义,又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一书入手,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巴拉兹的理论和思想精髓,从中解读与感悟电影艺术的魅力,可以为今天的电影语言研究找到新的视点和方法。  关键词: 贝拉·巴拉兹 电影美学 视觉文化  贝拉·巴拉兹(1884-1949)是匈牙利著名
摘要: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思考空间受到“问题”的限制,而“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则给学生创设了更自由的学习情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重点,并对阅读文本进行自主解读,充分展示智慧。本文以《云南冬天的树林》的课堂教学为例,主要说明应用“先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 语文课堂先学后教《云南冬天的树林》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摘 要: 本文基于可雇佣性角度,以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为研究的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编制可雇佣性技能量表。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可雇佣性的内容结构,构建包括5个维度、15个因子的可雇佣性结构模型;通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模型的合理性。研究发现,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可雇佣性能力主要由解决问题能力、人际关
摘 要: 听力策略的使用对提高听力水平有一定作用,不同水平学生采用的听力策略有所不同。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以了解不同听力水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策略使用上的差异。  关键词: 听力水平 听力策略 使用情况  长期以来,听力理解都是二语习得和二语教学理论的核心,受到大量学者和教育学家的关注。从理论上讲,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者从听到
摘 要: 萧红因其特殊的生命经历而具备一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悲凉感,内心的孤独与忧郁折射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生死场》中,萧红表现出对女性生存状况的热忱关注与同情。但是历史的局限使萧红和她笔下人女性人物都处于“失语”的状态,她们难以通过话语捍卫自己的生命权力,这是她们共同的悲剧命运内涵和根源。  关键词: 萧红 生死场 女性主义 失语  自五四以来,现代女性创作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突破了女性写
摘 要: 美洲西班牙语由于其独有的地理、文化及社会背景,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在美洲丰富而多样的土著语言影响下,西班牙语在美洲植根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区别于西班牙本土的西班牙语的特点。显然,这些独有的特点大多数来自土著语言的语言习惯。  关键词: 多元文化 多语言交叉影响 美洲西班牙语  1.引言  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之旅,为整片美洲大陆带来了新的语言——西班牙语。随着大批西班牙人扎根这片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