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经过课改实验,受益匪浅,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营造浓厚的课改氛围;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再次精心设计导学案;最后要把握好课堂活动的组织。有了这些,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关键词:语文课改感悟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刚开始,课堂活动多了,形式也丰富多彩了,课堂热闹了,学生讨论问题积极了,学生无精打采的现象没有了,注意力集中了。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課堂上还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虽然教师有时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只要学生动起来了,教师循循渐进引导,就是好的。下面有几点感悟,和大家一起共勉。
一、营造浓厚的课改氛围
首先,校园的每个角落,处处要有育人的氛围。如,花坛里有一句朴实真挚的话语教育着同学们爱护花草树木,墙壁上要有标语、图片时刻与同学们进行着对话。让同学们感到温暖……看着,想着,谈着这些标语,它虽不是什么名言警句,却给我们每一个人以鞭策与激励。步入学校的每个班级,都会发现,教室外留有班主任寄语,明确了班风、班训、班级目标,时刻教育着孩子们团结努力,为班级争光。教室里,有个性组名,组规。厕所里、餐厅中也处处是育人准则,条条是做人道理。真正做到了块块墙壁会说话,处处花木都育人,让课改氛围带入每一位师生的心灵。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育模式,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扎实的知识,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自学能力。通过课改,让我感受到这一教学法唤醒了每个学生的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解放了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学习力量,真正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同学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有了责任感。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像考试那样紧张地看书、练习、更正、讨论,评价,最后又像考试那样当堂完成作业。整个课堂有静有动,静中有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让学生学会了学习,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的法宝。
三、精心设计导学案
再次,导学案的精心设计至关重要,一节课,活动如何开展,教师如何点拨、引导。所以,导学案在设计教师教的同时,要突出学生学的内容,教师在教法中要融合学法指导,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才能体现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少不了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教法学法设计等,这些也就构成了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四、要把握好课堂活动的组织
组织好课堂,是一节课改课成功的关键。因此,把交流、展示、点评、检测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在这段时间的语文课堂上,我设计了“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好在哪里?为什么感动。让学生通过回答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语文学习中要真正调动学生,要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教师要注意调控。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起来。
从中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关键词:语文课改感悟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刚开始,课堂活动多了,形式也丰富多彩了,课堂热闹了,学生讨论问题积极了,学生无精打采的现象没有了,注意力集中了。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課堂上还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虽然教师有时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只要学生动起来了,教师循循渐进引导,就是好的。下面有几点感悟,和大家一起共勉。
一、营造浓厚的课改氛围
首先,校园的每个角落,处处要有育人的氛围。如,花坛里有一句朴实真挚的话语教育着同学们爱护花草树木,墙壁上要有标语、图片时刻与同学们进行着对话。让同学们感到温暖……看着,想着,谈着这些标语,它虽不是什么名言警句,却给我们每一个人以鞭策与激励。步入学校的每个班级,都会发现,教室外留有班主任寄语,明确了班风、班训、班级目标,时刻教育着孩子们团结努力,为班级争光。教室里,有个性组名,组规。厕所里、餐厅中也处处是育人准则,条条是做人道理。真正做到了块块墙壁会说话,处处花木都育人,让课改氛围带入每一位师生的心灵。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育模式,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扎实的知识,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自学能力。通过课改,让我感受到这一教学法唤醒了每个学生的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解放了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学习力量,真正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同学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有了责任感。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像考试那样紧张地看书、练习、更正、讨论,评价,最后又像考试那样当堂完成作业。整个课堂有静有动,静中有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让学生学会了学习,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的法宝。
三、精心设计导学案
再次,导学案的精心设计至关重要,一节课,活动如何开展,教师如何点拨、引导。所以,导学案在设计教师教的同时,要突出学生学的内容,教师在教法中要融合学法指导,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才能体现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环节少不了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教法学法设计等,这些也就构成了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四、要把握好课堂活动的组织
组织好课堂,是一节课改课成功的关键。因此,把交流、展示、点评、检测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在这段时间的语文课堂上,我设计了“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好在哪里?为什么感动。让学生通过回答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语文学习中要真正调动学生,要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教师要注意调控。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起来。
从中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