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1200年,世界上最美丽的女性海伦被特洛伊的帕里斯绑架。由超过1000艘船组成的希腊船队前往营救。经过一场漫长之战,像阿基里斯这样的英雄带领希腊人最终打败了特洛伊人。至少,这是诗人荷马在大约400年后讲述的故事。然而,荷马并非只是在讲述在他之前很久发生的事件,而是在描述一个失落已久的文明。阿基里斯及其同仁是第一个伟大的希腊文明的一部分,这个好战的文明以兴旺于公元前1600年前后的迈锡尼城为中心。
到公元前1100年,即特洛伊大战之后很久,许多迈锡尼城市和定居点都已被毁或被弃。幸存者们回归相对简单的乡村生活。贸易戛然而止,文字也已迷失。直到1952年,迈锡尼文字才被考古学家初步破解。这片地区在公元前800年左右过后才缓慢复苏。希腊人此时已采纳腓尼基人的文字,伟大城邦国雅典和斯巴达已经崛起。迈锡尼文明的崩溃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原因是它催生了两个伟大的文明。这正如凤凰涅槃,因为这第二个文明期众所皆知,其光芒远远超过其前身。迈锡尼的荣耀时光只持续了几个世纪,但它的理念影响深远,例如今天在西方各国教授的数学就源自迈锡尼。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迈锡尼文明的坍塌?根据最新证据,肇因乃是气候变迁。不仅如此,迈锡尼仅仅是命运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的一连串文明之一。科学家现在认为,对气候剧烈变化的处置不当造成了一些古代社会的全盘倒塌,哪怕规模不大的气候变迁也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战争。
气候变化颠覆整个文明,这一观点已经出现超过百年,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家运用埋藏在湖底和石钟乳中的线索来查明气候究竟是怎样变化的,它才站稳脚跟。
这方面的首个科学探索对象是最早的帝国之一:阿卡德。它始于中东的肥沃月湾,在这片富饶的农业带,一个发达的地方性文明演化了许多世纪。公元前2334年,萨尔贡生于城邦国阿卡德。身为园艺家的他受命负责清理灌溉渠,并从此走上权力之路。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城邦国。在他死后,萨尔贡帝国(即阿卡德帝国)又繁荣了近百年,然后轰然倒塌。
在今天的叙利亚从事发掘期间,考古学家发现的沙尘沉积物证据显示,该地区的气候在公元前200年左右陡然变干。干旱引发饥荒,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当时的主要城市纷纷被弃。在当时的一份被叫做“阿卡德咒文”的文献中,确实描述了一场大饥荒:“自从城市建立以来第一次/大片农田颗粒无收/泛滥的河里没有鱼/果园里没有果汁也没有酒/粮食价格高得不得了/所有城市都一样/睡在屋顶上的人死在屋顶上/睡在房里的人死无葬身之地/人们饿得捶胸顿足。”
上述发现颇有影响力,但那并非确凿的证据。公元2000年,气象学家基于可回溯到公元1700年的现代气象记录发现,该地区两条最大的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与北大西洋的状况密切相连:通过改变气候系统的路径,较冷的海水会减少降雨。接着他们又发现,北大西洋刚好在阿卡德帝国衰落前变冷。
此后不久,有一点很快变得清晰起来:主要的气候改变与其他多个古文明的灭亡时间偶合。在这方面,玛雅文明是一个典型代表。公元前2000年左右,玛雅社会崛起于今天的墨西哥和中美洲。玛雅农民种植玉米、南瓜和豆子,玛雅人在美洲率先创造出书面文字。玛雅文明持续了几千年,在公元250年~800年期间达到巅峰,玛雅人建造了不少城市和巨型阶梯金字塔。接着,玛雅文明神秘消失,它的城市和金字塔被弃后逐渐被丛林淹没。但并非玛雅文明的一切都荡然无存,玛雅人和他们的文化元素一直存留到了今天。
多项研究显示,在玛雅文明衰亡前后发生了多个持续干旱期。湖泊沉积物证据表明,公元550年~750年期间玛雅地区降雨充沛,很可能促进了人口增长和公元721年前后的建筑高峰期。但在下一个百年中,不仅发生了多次严重的干旱,其中每次都持续数年,而且大旱过后年份里的雨量也偏少。丰碑建筑的建造正是在最长的干旱期中止的,具体时间是在公元830年左右。不过,一些玛雅城市继续存在了好几百年。
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文明命运的证据越来越多,但反对声仍然很大。例如,西方考古学界不少人对这个观点保持缄默。这种沉默在很大程度上有历史渊源。18、19世纪,西方人类学家声称社会环境塑造社会性格。这就是所谓的环境决定论。这种理论认为:温暖、可预期的热带气候孕育了懒惰,这是(热带)古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而寒冷的欧洲气候产生了智慧和强健的工作精神,这是欧洲不败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这种奇谈怪论常被用来为种族主义和剥削自圆其说。
今天,环境决定论已被许多科学家摒弃。例如,新的研究表明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与气候剧烈变化期有关联,这与环境决定论所说的“欧洲不败”明显相悖。气候并不能决定人们的性格,只是会限制某些可行性。当气候变糟时,粮食会减产,也可能引起蝗灾和其他虫害,而在饥饿(因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瘟疫容易流行。当无法再维持一定的人口数量和生活方式时,其结果就是社会的崩塌。气候并不是终结社会的决定因素,但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2012年初,科学家运用湖泊沉积物和石钟乳中的同位素比例,查明了玛雅地区的降雨量变化情况。在持续干旱期,年降雨量减少了40%,许多露天水源干枯。这应该重创了玛雅帝国,因为玛雅地区的地下水位很深,不可能大量依赖地下水。就这样,在经过了100年的湿润期后,玛雅帝国突然面临长达100年的干旱期。在这种情况下,玛雅人能否避免饥荒和人口下降?我们无从得知。但即便到了今天,人类抵御恶劣气候的能力依然有限。例如,沙特阿拉伯通过开采沙漠的地下蓄水层而得以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但该国目前正在阻止农场过分开采地下水源,以备不时之需。在能够得到充足的水以灌溉农田的干燥沙漠地区,土壤中盐的累积是一个严重问题,而一些古文明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说当代农场依然躲不过老天爷的淫威,更何况古代农民呢?
考古学界对迈锡尼的坍塌原因有不同看法。例如,有学者认为迈锡尼的衰落是由于神秘的“海上民族”发动的一系列入侵。然而,2010年一项针对河流沉积物的研究结果暗示,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850年期间的漫长干旱期,与所谓的“希腊黑暗期”正好匹配。2012年初,科学家在分析了多个气候记录之后得出结论:当时地中海降温,海水蒸发量降低,导致大片区域降雨减少。 更重要的是,地中海地区包括赫梯帝国和埃及新王国在内的多个其他文明也与迈锡尼一起崩溃,这个现象被称为“晚铜器时代大坍塌”。
文明崩塌的根本原因,是所有这些文明都不能应对气候改变,还是“海上民族”的入侵?这个故事可能有些复杂:被饥馑削弱的文明在入侵者面前可能更无力,而入侵者自己也许正是由于气候变迁而被迫迁徙的。或者,一个文明的崩塌可能对它的贸易伙伴有连锁效应。
更大规模上的气候改变,可能是另一个惊人巧合背后的原因。公元900年前后,在南美洲的玛雅文明衰败的同时,中国的唐朝也风雨飘摇。在鼎盛时期,唐朝子民超过5000万人。木版印刷使得文字尤其是诗歌在唐朝很发达,但地方官员篡政令唐朝陷入衰落。
因为玛雅文明和中国唐朝并非贸易伙伴,所以两者间很明显没有连锁效应。一项针对中国湖泊沉积物的研究暗示,在中美洲长时间干旱的同时,中国唐朝的旱情也持续加重,这可能是热带雨带迁移的结果。
批评者则指出,气候变化不会导致文明崩塌。例如,阿兹特克帝国时期也出现了有据可查的持续干旱和饥荒,但并未造成帝国的全盘倒塌。意识到个案研究不足以平息这场争论,2005年,中国香港大学的戴维·张开始寻找更普遍的模式。他首先关注中国历代王朝历史。从公元前2500年~20世纪初,一系列像唐朝这样的王朝控制中国,但它们最终都被内部动荡或外敌入侵所推翻。戴维·张比较了过去1200年来的气候记录和中国历代王朝战争,发现两者惊人地匹配。大多数的王朝更替和社会动荡时期都是在严寒降温期。而在较温暖时期,社会普遍更稳定。
戴维·张逐渐建立起一个更详细的图景,它表明寒冷期粮食歉收,人口减少,战争频发。在他研究的15次战争中,有12次发生在寒冷时期。他接着研究整个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在公元1400年~1900年期间的相关记录,结果发现了同样的规律:低温时期战争更频繁,人口下降更厉害。这些研究暗示气候对社会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但问题是怎样才能确凿地证明它呢?
为了得到更明确的结论,戴维·张又开始研究公元1500年~1800年的欧洲历史。17世纪中叶,欧洲陷入总体危机,这与被称为“小冰河期”的一个持续降温期巧合。“30年战争”就是在那个时期打的,欧洲人还打了其他许多场战争。戴维·张研究了人口迁徙、粮食收成、战争、饥荒、瘟疫等各方面情况,旨在辨识因果关系。例如,气候变化是否影响了农业生产,从而抬高了食品价格?这是否引起了饥荒(从人们的平均身高降低可以看出来,是否出现了瘟疫流行和人口下降)?食品价格攀升是否导致了人口迁徙和社会动乱,甚至引发战争?接下来,戴维·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因果关系的确成立。不过,这也不是确凿无疑的证据。
这方面的争论恐怕还得持续几十年。如果气候改变真的会引起古文明的崩溃,那么这一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今天的发达程度远非古文明所能比拟,因此我们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很强。然而,随着全球变暖和部分地区变冷交错、加剧,估计世界粮食生产会暂时增加。不过,当升温超过3℃以后,粮食减产将成定局。科学家预测,最早到2060年全球升温就会超过4℃。2010年俄罗斯遭遇热浪袭击,粮食减产严重,结果世界粮食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粮价飞升。2012年,旱情严重影响美国粮食生产,也产生类似效应。不像当初的玛雅人和迈锡尼人,今天的我们已经能预测未来的结果。只要我们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就应该不会发生大的悲剧。问题是: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相关链接
西罗马帝国
古罗马人建造了许多空中水道。在极盛时期,罗马帝国控制了几乎整个欧洲、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但到公元400年前后,罗马已经分裂成以罗马城为中心的西罗马帝国和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公元410年,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日耳曼族的一个支族,于公元4世纪入侵罗马帝国,并在法国和西班牙建立王国)洗劫,这是这座古城800年来首次沦陷。到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坍塌,内战和机构腐败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一种观点流传已久:气候变迁在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方面起了作用。2011年,新证据浮现出来。过去2500年来的西欧温度和降雨记录揭示,公元250年和550年的西欧气候由前一个十年的干、冷,转为后一个十年的暖、湿。如此不可预测的变化重创了农业,由此带来的粮食短缺有可能加速了帝国的灭亡。
高棉帝国
以今天的柬埔寨为中心的高棉帝国始建于公元802年。12世纪,高棉人建造了惊人的吴哥窟献给神灵。考古学家现在知道,吴哥窟并非此前人们一直认为的那样是一座孤独结构,它实际上是一座面积为1000平方千米的城市的中心。在欧洲工业革命以前,吴哥或许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元1431年,吴哥遭洗劫并且被遗弃,只有寺庙幸存。
高棉人为何会放弃自己的大都市?一些科学家认为季风模式的改变可能是因素之一。他们用树木年轮推断从公元1250年~2008年之间的年度季风模式,结果发现14世纪中期到后期的季风最弱,接着是15世纪初短暂却严重的大旱期,随后不久吴哥即被毁。也有一些年份季风强劲回归,结果洪水泛滥。和许多南亚社会一样,高棉人也依赖季风降雨浇灌庄稼。水渠和水库送水灌溉田园和供给吴哥人家。这些水渠、水库中有许多如今已被洪水带来的沙石填埋,水渠沉积物的年代被测定为正好在吴哥沦陷时期。这种破坏很可能使得水资源管理更加困难,更何况当时正值艰难而又难测的时局,真可谓雪上加霜。
“30年战争”
1618年~1648年,欧洲陷入“30年战争”。这是欧洲历史上持续最久也最具毁灭性的时期之一。17世纪,欧洲还发生了其他许多次战争、反叛和冲突。这个动荡时期现在被称为“总危机”。这场危机常被归因于社会和经济因素,但一些研究者认为实际原因是气候改变。当时的北半球降温导致生产下滑,食品价格飞涨,引发饥荒、人口大规模迁移甚至持续一个世纪之久的浩劫。
莫切兴衰
公元300年~500年,一个被称作“莫切”的民族兴盛于秘鲁沿岸。他们建造了许多城市,修建了灌溉渠道网络,生产玉米和利马豆。他们的都城中有整个美洲最大的圆顶建筑——太阳神庙。一些莫切人的身高达180厘米,在当时堪称巨人。莫切人有个“战士下跪”仪式,战俘在这个仪式上被杀死献给神灵。公元560年以后,莫切文明衰落。莫切人放弃了海岸城市,在公元600年前后搬到内陆。沙丘最终覆盖了他们的灌溉渠。莫切衰亡的根本原因有可能是气候剧变。对冰芯的研究暗示,当时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产生了大洪水,接着又是长时间的严重干旱。
到公元前1100年,即特洛伊大战之后很久,许多迈锡尼城市和定居点都已被毁或被弃。幸存者们回归相对简单的乡村生活。贸易戛然而止,文字也已迷失。直到1952年,迈锡尼文字才被考古学家初步破解。这片地区在公元前800年左右过后才缓慢复苏。希腊人此时已采纳腓尼基人的文字,伟大城邦国雅典和斯巴达已经崛起。迈锡尼文明的崩溃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原因是它催生了两个伟大的文明。这正如凤凰涅槃,因为这第二个文明期众所皆知,其光芒远远超过其前身。迈锡尼的荣耀时光只持续了几个世纪,但它的理念影响深远,例如今天在西方各国教授的数学就源自迈锡尼。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迈锡尼文明的坍塌?根据最新证据,肇因乃是气候变迁。不仅如此,迈锡尼仅仅是命运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的一连串文明之一。科学家现在认为,对气候剧烈变化的处置不当造成了一些古代社会的全盘倒塌,哪怕规模不大的气候变迁也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战争。
气候变化颠覆整个文明,这一观点已经出现超过百年,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家运用埋藏在湖底和石钟乳中的线索来查明气候究竟是怎样变化的,它才站稳脚跟。
这方面的首个科学探索对象是最早的帝国之一:阿卡德。它始于中东的肥沃月湾,在这片富饶的农业带,一个发达的地方性文明演化了许多世纪。公元前2334年,萨尔贡生于城邦国阿卡德。身为园艺家的他受命负责清理灌溉渠,并从此走上权力之路。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城邦国。在他死后,萨尔贡帝国(即阿卡德帝国)又繁荣了近百年,然后轰然倒塌。
在今天的叙利亚从事发掘期间,考古学家发现的沙尘沉积物证据显示,该地区的气候在公元前200年左右陡然变干。干旱引发饥荒,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当时的主要城市纷纷被弃。在当时的一份被叫做“阿卡德咒文”的文献中,确实描述了一场大饥荒:“自从城市建立以来第一次/大片农田颗粒无收/泛滥的河里没有鱼/果园里没有果汁也没有酒/粮食价格高得不得了/所有城市都一样/睡在屋顶上的人死在屋顶上/睡在房里的人死无葬身之地/人们饿得捶胸顿足。”
上述发现颇有影响力,但那并非确凿的证据。公元2000年,气象学家基于可回溯到公元1700年的现代气象记录发现,该地区两条最大的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与北大西洋的状况密切相连:通过改变气候系统的路径,较冷的海水会减少降雨。接着他们又发现,北大西洋刚好在阿卡德帝国衰落前变冷。
此后不久,有一点很快变得清晰起来:主要的气候改变与其他多个古文明的灭亡时间偶合。在这方面,玛雅文明是一个典型代表。公元前2000年左右,玛雅社会崛起于今天的墨西哥和中美洲。玛雅农民种植玉米、南瓜和豆子,玛雅人在美洲率先创造出书面文字。玛雅文明持续了几千年,在公元250年~800年期间达到巅峰,玛雅人建造了不少城市和巨型阶梯金字塔。接着,玛雅文明神秘消失,它的城市和金字塔被弃后逐渐被丛林淹没。但并非玛雅文明的一切都荡然无存,玛雅人和他们的文化元素一直存留到了今天。
多项研究显示,在玛雅文明衰亡前后发生了多个持续干旱期。湖泊沉积物证据表明,公元550年~750年期间玛雅地区降雨充沛,很可能促进了人口增长和公元721年前后的建筑高峰期。但在下一个百年中,不仅发生了多次严重的干旱,其中每次都持续数年,而且大旱过后年份里的雨量也偏少。丰碑建筑的建造正是在最长的干旱期中止的,具体时间是在公元830年左右。不过,一些玛雅城市继续存在了好几百年。
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文明命运的证据越来越多,但反对声仍然很大。例如,西方考古学界不少人对这个观点保持缄默。这种沉默在很大程度上有历史渊源。18、19世纪,西方人类学家声称社会环境塑造社会性格。这就是所谓的环境决定论。这种理论认为:温暖、可预期的热带气候孕育了懒惰,这是(热带)古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而寒冷的欧洲气候产生了智慧和强健的工作精神,这是欧洲不败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这种奇谈怪论常被用来为种族主义和剥削自圆其说。
今天,环境决定论已被许多科学家摒弃。例如,新的研究表明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与气候剧烈变化期有关联,这与环境决定论所说的“欧洲不败”明显相悖。气候并不能决定人们的性格,只是会限制某些可行性。当气候变糟时,粮食会减产,也可能引起蝗灾和其他虫害,而在饥饿(因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瘟疫容易流行。当无法再维持一定的人口数量和生活方式时,其结果就是社会的崩塌。气候并不是终结社会的决定因素,但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2012年初,科学家运用湖泊沉积物和石钟乳中的同位素比例,查明了玛雅地区的降雨量变化情况。在持续干旱期,年降雨量减少了40%,许多露天水源干枯。这应该重创了玛雅帝国,因为玛雅地区的地下水位很深,不可能大量依赖地下水。就这样,在经过了100年的湿润期后,玛雅帝国突然面临长达100年的干旱期。在这种情况下,玛雅人能否避免饥荒和人口下降?我们无从得知。但即便到了今天,人类抵御恶劣气候的能力依然有限。例如,沙特阿拉伯通过开采沙漠的地下蓄水层而得以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但该国目前正在阻止农场过分开采地下水源,以备不时之需。在能够得到充足的水以灌溉农田的干燥沙漠地区,土壤中盐的累积是一个严重问题,而一些古文明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说当代农场依然躲不过老天爷的淫威,更何况古代农民呢?
考古学界对迈锡尼的坍塌原因有不同看法。例如,有学者认为迈锡尼的衰落是由于神秘的“海上民族”发动的一系列入侵。然而,2010年一项针对河流沉积物的研究结果暗示,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850年期间的漫长干旱期,与所谓的“希腊黑暗期”正好匹配。2012年初,科学家在分析了多个气候记录之后得出结论:当时地中海降温,海水蒸发量降低,导致大片区域降雨减少。 更重要的是,地中海地区包括赫梯帝国和埃及新王国在内的多个其他文明也与迈锡尼一起崩溃,这个现象被称为“晚铜器时代大坍塌”。
文明崩塌的根本原因,是所有这些文明都不能应对气候改变,还是“海上民族”的入侵?这个故事可能有些复杂:被饥馑削弱的文明在入侵者面前可能更无力,而入侵者自己也许正是由于气候变迁而被迫迁徙的。或者,一个文明的崩塌可能对它的贸易伙伴有连锁效应。
更大规模上的气候改变,可能是另一个惊人巧合背后的原因。公元900年前后,在南美洲的玛雅文明衰败的同时,中国的唐朝也风雨飘摇。在鼎盛时期,唐朝子民超过5000万人。木版印刷使得文字尤其是诗歌在唐朝很发达,但地方官员篡政令唐朝陷入衰落。
因为玛雅文明和中国唐朝并非贸易伙伴,所以两者间很明显没有连锁效应。一项针对中国湖泊沉积物的研究暗示,在中美洲长时间干旱的同时,中国唐朝的旱情也持续加重,这可能是热带雨带迁移的结果。
批评者则指出,气候变化不会导致文明崩塌。例如,阿兹特克帝国时期也出现了有据可查的持续干旱和饥荒,但并未造成帝国的全盘倒塌。意识到个案研究不足以平息这场争论,2005年,中国香港大学的戴维·张开始寻找更普遍的模式。他首先关注中国历代王朝历史。从公元前2500年~20世纪初,一系列像唐朝这样的王朝控制中国,但它们最终都被内部动荡或外敌入侵所推翻。戴维·张比较了过去1200年来的气候记录和中国历代王朝战争,发现两者惊人地匹配。大多数的王朝更替和社会动荡时期都是在严寒降温期。而在较温暖时期,社会普遍更稳定。
戴维·张逐渐建立起一个更详细的图景,它表明寒冷期粮食歉收,人口减少,战争频发。在他研究的15次战争中,有12次发生在寒冷时期。他接着研究整个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在公元1400年~1900年期间的相关记录,结果发现了同样的规律:低温时期战争更频繁,人口下降更厉害。这些研究暗示气候对社会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但问题是怎样才能确凿地证明它呢?
为了得到更明确的结论,戴维·张又开始研究公元1500年~1800年的欧洲历史。17世纪中叶,欧洲陷入总体危机,这与被称为“小冰河期”的一个持续降温期巧合。“30年战争”就是在那个时期打的,欧洲人还打了其他许多场战争。戴维·张研究了人口迁徙、粮食收成、战争、饥荒、瘟疫等各方面情况,旨在辨识因果关系。例如,气候变化是否影响了农业生产,从而抬高了食品价格?这是否引起了饥荒(从人们的平均身高降低可以看出来,是否出现了瘟疫流行和人口下降)?食品价格攀升是否导致了人口迁徙和社会动乱,甚至引发战争?接下来,戴维·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因果关系的确成立。不过,这也不是确凿无疑的证据。
这方面的争论恐怕还得持续几十年。如果气候改变真的会引起古文明的崩溃,那么这一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今天的发达程度远非古文明所能比拟,因此我们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很强。然而,随着全球变暖和部分地区变冷交错、加剧,估计世界粮食生产会暂时增加。不过,当升温超过3℃以后,粮食减产将成定局。科学家预测,最早到2060年全球升温就会超过4℃。2010年俄罗斯遭遇热浪袭击,粮食减产严重,结果世界粮食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粮价飞升。2012年,旱情严重影响美国粮食生产,也产生类似效应。不像当初的玛雅人和迈锡尼人,今天的我们已经能预测未来的结果。只要我们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就应该不会发生大的悲剧。问题是: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相关链接
西罗马帝国
古罗马人建造了许多空中水道。在极盛时期,罗马帝国控制了几乎整个欧洲、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但到公元400年前后,罗马已经分裂成以罗马城为中心的西罗马帝国和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公元410年,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日耳曼族的一个支族,于公元4世纪入侵罗马帝国,并在法国和西班牙建立王国)洗劫,这是这座古城800年来首次沦陷。到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坍塌,内战和机构腐败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一种观点流传已久:气候变迁在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方面起了作用。2011年,新证据浮现出来。过去2500年来的西欧温度和降雨记录揭示,公元250年和550年的西欧气候由前一个十年的干、冷,转为后一个十年的暖、湿。如此不可预测的变化重创了农业,由此带来的粮食短缺有可能加速了帝国的灭亡。
高棉帝国
以今天的柬埔寨为中心的高棉帝国始建于公元802年。12世纪,高棉人建造了惊人的吴哥窟献给神灵。考古学家现在知道,吴哥窟并非此前人们一直认为的那样是一座孤独结构,它实际上是一座面积为1000平方千米的城市的中心。在欧洲工业革命以前,吴哥或许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元1431年,吴哥遭洗劫并且被遗弃,只有寺庙幸存。
高棉人为何会放弃自己的大都市?一些科学家认为季风模式的改变可能是因素之一。他们用树木年轮推断从公元1250年~2008年之间的年度季风模式,结果发现14世纪中期到后期的季风最弱,接着是15世纪初短暂却严重的大旱期,随后不久吴哥即被毁。也有一些年份季风强劲回归,结果洪水泛滥。和许多南亚社会一样,高棉人也依赖季风降雨浇灌庄稼。水渠和水库送水灌溉田园和供给吴哥人家。这些水渠、水库中有许多如今已被洪水带来的沙石填埋,水渠沉积物的年代被测定为正好在吴哥沦陷时期。这种破坏很可能使得水资源管理更加困难,更何况当时正值艰难而又难测的时局,真可谓雪上加霜。
“30年战争”
1618年~1648年,欧洲陷入“30年战争”。这是欧洲历史上持续最久也最具毁灭性的时期之一。17世纪,欧洲还发生了其他许多次战争、反叛和冲突。这个动荡时期现在被称为“总危机”。这场危机常被归因于社会和经济因素,但一些研究者认为实际原因是气候改变。当时的北半球降温导致生产下滑,食品价格飞涨,引发饥荒、人口大规模迁移甚至持续一个世纪之久的浩劫。
莫切兴衰
公元300年~500年,一个被称作“莫切”的民族兴盛于秘鲁沿岸。他们建造了许多城市,修建了灌溉渠道网络,生产玉米和利马豆。他们的都城中有整个美洲最大的圆顶建筑——太阳神庙。一些莫切人的身高达180厘米,在当时堪称巨人。莫切人有个“战士下跪”仪式,战俘在这个仪式上被杀死献给神灵。公元560年以后,莫切文明衰落。莫切人放弃了海岸城市,在公元600年前后搬到内陆。沙丘最终覆盖了他们的灌溉渠。莫切衰亡的根本原因有可能是气候剧变。对冰芯的研究暗示,当时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产生了大洪水,接着又是长时间的严重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