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可见,教育教学应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为始,以产生新的问题为终。我们欣赏语文名师的那些精彩课堂教学,往往钦佩的是他们匠心独具的课堂提问,在课堂里激起儿童生命灵性的光彩,碰撞出个性思维的创新火花,令人回味无穷。提问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的每一步深入,都很难离开问题而单独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问”是必要的,不管是教师的“问”还是学生的“问”。
一、课始一问,指引方向
[案例一:人教版第三册《从现在开始》]
师:森林里的万兽之王——狮子大王老了,他要在森林里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于是,他宣布——课件出示:狮子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谁来替狮子大王宣布一下?
生:(读)
师: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万兽之王的竞选活动?
生:猫头鹰、袋鼠、小猴子参加了万兽之王的竞选。
师:最后谁当上了万兽之王呢?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是小猴子。从最后一小节中:狮子笑眯眯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就是‘万兽之王’了!”
师:听了狮子大王的话,你的小脑袋里有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狮子大王说不用在往下轮了?
生:为什么猫头鹰、袋鼠没有当上万兽之王,而小猴子却当上了?
师:你们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真棒!带着你们自己提的问题自己去读书,找一找答案!
很多老师喜欢让学生在读题后质疑,往往刚读了两遍题目就不停地追问学生“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或“读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这样的提问往往是为问而问,学生很难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所以问了之后又把问题抛在一边置之不理,我们的教学环节也成了“走过场”。我认为不妨把这样的质疑放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能有针对性的思考,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能统领全文,指引学习的方向,让我们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课中一问,承上启下
[案例二:苏教版第七册《江雪》]
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独自一人在钓鱼。
师:看到这样一位老渔翁,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天这么冷,他为什么不在家取暖,而要一个人钓鱼呢?
生:老渔翁明知钓不到鱼,为什么还要在冰天雪地里钓鱼呢?
师:是啊,为什么呢?老师有一些资料,读了会给大家一些帮助。
《江雪》这首诗字面意思不难理解,然而由于作者将自己的政治抱负蕴涵在诗中,使这首诗的意境远离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学的成败就在引导从语言文字理解过渡到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让学生自己质疑,四两拨千斤,以一个问题串联起来。
有些课文难度较深,如果在课的开始就提出高难度的问题,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可视为互相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首先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其次借助对内容的理解,掌握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在两阶段中间设计一个承上启下的问题,就能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突出教学环节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质疑和解疑能力的有效措施,让我们的课堂“更上一层楼”。
三、课终一问,深化主旨
[案例三:苏教版第三册《狐狸和乌鸦》]
师:学完了《狐狸和乌鸦》,你们有什么话要对乌鸦说?
生:乌鸦,狐狸的话不能信,闪光的语言不一定是金子。
生:乌鸦啊乌鸦,你喜欢听好听的话,现在上当了吧。以后可不能在听好话了。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好,乌鸦听了已经牢牢记住了。可是,乌鸦为什么又上当了呢?读《狐狸和乌鸦(续)》,读完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
生:(阅读,讨论)我觉得不管狐狸说好听的话还是骂人的话,我们都不能相信。
师:我们生活中也许也会碰到狐狸那样的人,怎么办?
生:对于像狐狸一样不怀好意的人,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不管他们用什么手段,我们都不能相信他们。
师:这才是真正的提高——警惕。
《狐狸和乌鸦》一文的主旨应是面对不怀好意的人提高警惕,不能相信他们的花言巧语,和任何欺骗手段,当学生的认识有局限的时候,我们要用问题引导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
有人说过要关注课堂的最后五分钟的精彩。当一篇课文即将结束的时候,往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中心,当学生的理解不到为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在提问中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识之上有进一步的提升。这样的一问,往往也成为精彩的一问,让我们的课堂“余音饶梁意未尽”。
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智者,问得准,问得巧。
一、课始一问,指引方向
[案例一:人教版第三册《从现在开始》]
师:森林里的万兽之王——狮子大王老了,他要在森林里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于是,他宣布——课件出示:狮子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谁来替狮子大王宣布一下?
生:(读)
师: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万兽之王的竞选活动?
生:猫头鹰、袋鼠、小猴子参加了万兽之王的竞选。
师:最后谁当上了万兽之王呢?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是小猴子。从最后一小节中:狮子笑眯眯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就是‘万兽之王’了!”
师:听了狮子大王的话,你的小脑袋里有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狮子大王说不用在往下轮了?
生:为什么猫头鹰、袋鼠没有当上万兽之王,而小猴子却当上了?
师:你们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真棒!带着你们自己提的问题自己去读书,找一找答案!
很多老师喜欢让学生在读题后质疑,往往刚读了两遍题目就不停地追问学生“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或“读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这样的提问往往是为问而问,学生很难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所以问了之后又把问题抛在一边置之不理,我们的教学环节也成了“走过场”。我认为不妨把这样的质疑放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能有针对性的思考,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能统领全文,指引学习的方向,让我们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课中一问,承上启下
[案例二:苏教版第七册《江雪》]
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独自一人在钓鱼。
师:看到这样一位老渔翁,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天这么冷,他为什么不在家取暖,而要一个人钓鱼呢?
生:老渔翁明知钓不到鱼,为什么还要在冰天雪地里钓鱼呢?
师:是啊,为什么呢?老师有一些资料,读了会给大家一些帮助。
《江雪》这首诗字面意思不难理解,然而由于作者将自己的政治抱负蕴涵在诗中,使这首诗的意境远离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学的成败就在引导从语言文字理解过渡到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让学生自己质疑,四两拨千斤,以一个问题串联起来。
有些课文难度较深,如果在课的开始就提出高难度的问题,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可视为互相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首先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其次借助对内容的理解,掌握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在两阶段中间设计一个承上启下的问题,就能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突出教学环节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质疑和解疑能力的有效措施,让我们的课堂“更上一层楼”。
三、课终一问,深化主旨
[案例三:苏教版第三册《狐狸和乌鸦》]
师:学完了《狐狸和乌鸦》,你们有什么话要对乌鸦说?
生:乌鸦,狐狸的话不能信,闪光的语言不一定是金子。
生:乌鸦啊乌鸦,你喜欢听好听的话,现在上当了吧。以后可不能在听好话了。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好,乌鸦听了已经牢牢记住了。可是,乌鸦为什么又上当了呢?读《狐狸和乌鸦(续)》,读完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
生:(阅读,讨论)我觉得不管狐狸说好听的话还是骂人的话,我们都不能相信。
师:我们生活中也许也会碰到狐狸那样的人,怎么办?
生:对于像狐狸一样不怀好意的人,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不管他们用什么手段,我们都不能相信他们。
师:这才是真正的提高——警惕。
《狐狸和乌鸦》一文的主旨应是面对不怀好意的人提高警惕,不能相信他们的花言巧语,和任何欺骗手段,当学生的认识有局限的时候,我们要用问题引导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
有人说过要关注课堂的最后五分钟的精彩。当一篇课文即将结束的时候,往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中心,当学生的理解不到为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在提问中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识之上有进一步的提升。这样的一问,往往也成为精彩的一问,让我们的课堂“余音饶梁意未尽”。
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智者,问得准,问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