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提问,精彩课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z23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可见,教育教学应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为始,以产生新的问题为终。我们欣赏语文名师的那些精彩课堂教学,往往钦佩的是他们匠心独具的课堂提问,在课堂里激起儿童生命灵性的光彩,碰撞出个性思维的创新火花,令人回味无穷。提问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的每一步深入,都很难离开问题而单独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问”是必要的,不管是教师的“问”还是学生的“问”。
  一、课始一问,指引方向
  [案例一:人教版第三册《从现在开始》]
  师:森林里的万兽之王——狮子大王老了,他要在森林里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于是,他宣布——课件出示:狮子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谁来替狮子大王宣布一下?
  生:(读)
  师: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万兽之王的竞选活动?
  生:猫头鹰、袋鼠、小猴子参加了万兽之王的竞选。
  师:最后谁当上了万兽之王呢?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是小猴子。从最后一小节中:狮子笑眯眯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就是‘万兽之王’了!”
  师:听了狮子大王的话,你的小脑袋里有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狮子大王说不用在往下轮了?
  生:为什么猫头鹰、袋鼠没有当上万兽之王,而小猴子却当上了?
  师:你们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真棒!带着你们自己提的问题自己去读书,找一找答案!
  很多老师喜欢让学生在读题后质疑,往往刚读了两遍题目就不停地追问学生“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或“读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这样的提问往往是为问而问,学生很难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所以问了之后又把问题抛在一边置之不理,我们的教学环节也成了“走过场”。我认为不妨把这样的质疑放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能有针对性的思考,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能统领全文,指引学习的方向,让我们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课中一问,承上启下
  [案例二:苏教版第七册《江雪》]
  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独自一人在钓鱼。
  师:看到这样一位老渔翁,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天这么冷,他为什么不在家取暖,而要一个人钓鱼呢?
  生:老渔翁明知钓不到鱼,为什么还要在冰天雪地里钓鱼呢?
  师:是啊,为什么呢?老师有一些资料,读了会给大家一些帮助。
  《江雪》这首诗字面意思不难理解,然而由于作者将自己的政治抱负蕴涵在诗中,使这首诗的意境远离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学的成败就在引导从语言文字理解过渡到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让学生自己质疑,四两拨千斤,以一个问题串联起来。
  有些课文难度较深,如果在课的开始就提出高难度的问题,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可视为互相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首先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其次借助对内容的理解,掌握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在两阶段中间设计一个承上启下的问题,就能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突出教学环节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质疑和解疑能力的有效措施,让我们的课堂“更上一层楼”。
  三、课终一问,深化主旨
  [案例三:苏教版第三册《狐狸和乌鸦》]
  师:学完了《狐狸和乌鸦》,你们有什么话要对乌鸦说?
  生:乌鸦,狐狸的话不能信,闪光的语言不一定是金子。
  生:乌鸦啊乌鸦,你喜欢听好听的话,现在上当了吧。以后可不能在听好话了。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好,乌鸦听了已经牢牢记住了。可是,乌鸦为什么又上当了呢?读《狐狸和乌鸦(续)》,读完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
  生:(阅读,讨论)我觉得不管狐狸说好听的话还是骂人的话,我们都不能相信。
  师:我们生活中也许也会碰到狐狸那样的人,怎么办?
  生:对于像狐狸一样不怀好意的人,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不管他们用什么手段,我们都不能相信他们。
  师:这才是真正的提高——警惕。
  《狐狸和乌鸦》一文的主旨应是面对不怀好意的人提高警惕,不能相信他们的花言巧语,和任何欺骗手段,当学生的认识有局限的时候,我们要用问题引导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
  有人说过要关注课堂的最后五分钟的精彩。当一篇课文即将结束的时候,往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中心,当学生的理解不到为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在提问中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识之上有进一步的提升。这样的一问,往往也成为精彩的一问,让我们的课堂“余音饶梁意未尽”。
  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智者,问得准,问得巧。
其他文献
【主题要点】  世界史上册第七单元讲述的是自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取代蒸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斗争趋于白热化,终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八单元讲述的是璀璨的近代文化。近代社会充满着变革,而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长
【专题概述】  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动力之一。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虽然不断出现战争,但和平交往始终是主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密切相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 “信念·精神·传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由“战争史诗”“军民情谊”“艰难岁月”“长征记录”“丰碑永存”“长征画卷”6个部分组成,通过战斗的武器、布告、木板标语、漫画、地图、歌曲诗篇、学习课本、烈士手稿、红军家信等多种类型的文物及馆藏美术作品300多件,全方位多角度展现红军指战员长征中的战斗、生活、学习和互助的场景。  ★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创造和体验的学习中学习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数学新理念。  一、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首先,在创造中学习。《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采取多种策略来调动学生的积
【摘 要】让数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问题 生活化 学习兴趣 解决问题    看到或听到数学两字,不少人总会把它与乏味枯燥等同起来,跟丰富多彩的生活无法联系起来,更不用说是数学教学。  其实,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
【摘 要】本文从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团结互助精神教育、求真务实的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教育、艰苦朴素的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在历史教学工作中的认识、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历史教学 意志品质 团结互助 理想 艰苦朴素的传统 爱国主义    唐朝著名的散文集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可见,在韩愈的教育思想中,向学生传授道理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
试题:阿拉伯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起源和由来,对了解当代国际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下列关于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创立的  B.622年,穆罕默德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C.632年,阿拉伯建立起统一的国家  D.麦地那是伊斯兰教的圣地  该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D。  通过查阅伊斯兰教的创立史
明代后期,汤显祖在一个世代书香家庭降生。汤显祖自小便接受了良好教育,少年的他知识广博,文思敏捷,熟读《诗》、《书》、《春秋》等,精通音律,为日后的戏剧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汤显祖21岁时中举,文名渐隆,然而却在会试里屡次不中。这对希望通过积极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汤显祖来说是连串的沉重打击。屡遭挫折后,一次偶然机会汤显祖与佛道结缘,他逐渐开始用佛道虚无之说来看待现实,但这种虚幻感觉又并不能完全
【摘要】我认为一轮复习教师要有这么几个意识:第一、教材内容的处理,突出考纲意识。第二、教学形式的选择:要突出材料意识。第三、知识框架的构建:要突出整体意识。第四、结论的得出:要突出论从史出的意识。  【关键词】一轮复习 考纲意识 材料意识 整体意识 论从史出意识    随着2010年高考的结束,2011年的高考大戏也就拉开了帷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复习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成绩成为高三历
【摘要】本文从建立和谐课堂气氛和新型师生关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渲染数学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提高质量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一种基本形式。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是直接影响教师对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