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教师应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指导者。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老师由“主体”到“主导”的转变;倡导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提供自主学习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 教学活动 ; 自主多元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30-01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行为,更是学生发挥自身兴趣,展示个性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新接受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加工,构建符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角色,成为学生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语文素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它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过程。要切实打破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以民主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对话,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自觉放弃传统意识上作为知识权威的“话语霸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意义深远,比帮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获得的进步更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容易提出疑问或者带有创新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接受更为严峻的挑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去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提问学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问环节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心理处于高度积极的状态,还要提倡“反问”,即学生向老师提问题,向同学提问题。反问是学生亲自体验,生疑质疑,在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
二、实现老师由“主体”到“主导”的转变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满堂灌,扮演课堂的主宰者,已经不适应当前课堂的需要。在教师统领课堂中,教师的讲解丰富,课堂热热闹,但是一节课结束之后,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机会相对缺乏,无法达到接受信息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效果微乎其微。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实现教师的转变,由原有的主體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教师出示问题,简单疏导,给学生机会自己探究问题的本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体会获得知识的乐趣。平时课堂中,一些教师为了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在课堂探究中担心学生耽误时间,喜欢“越俎代庖”。殊不知,这种危害很大。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的如何精彩,而在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
三、倡导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会形成多种复杂的网状关系,即一对一的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
1.通过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学习。根据相关心理研究表明:学生更喜欢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头脑灵活,求知欲旺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融洽良好的师生情感,使学生在最佳的教与学的环境中获得成长。
2.为学生提供个人展现的平台。探究性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采用小组讨论交流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形式,把阅读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中进步和成长。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碰撞智慧的火花,教师则参与讨论、一起交流,并适时点拨,使讨论逐步引向深入。在合作探究中,各小组汇报讨论交流的结果,其他组的同学可自愿为其补充,提出不同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四、提供自主学习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较快,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的黄金时期,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老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学习为练习场所,促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合作的意识、创新的精神。
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规律。语文学习过程重在总结规律性的认识,比如一些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看待问题的全面性。掌握学习的科学规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结学习规律要贯穿始终,一节课、一单元、一册课本等。教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方法和技巧,去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2.注重学生的认知体验过程。认知体验过程越深刻,学习效果越显著。因此,要注重学生参与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使其体会到求知的乐趣。学生是发展的主体,由于不同的性格、家庭影响等影响,对问题的看法千差万别,要认真对待学生不同的看法,哪怕是一些幼稚的想法。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寻求答案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答。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本身更有意义。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建立在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参与的基础之上。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难设想提出来,这样要比教师提问有效得多。
富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当前新课标指引下,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的知心朋友,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锻炼自身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花红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十问[J].内蒙古教育,2004(08).
[2]李德显.重建课堂秩序[J].教育研究,2004(06).
[3]朱超华.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06).
[4]教育部.个口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侠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语文课堂 ; 教学活动 ; 自主多元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130-01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行为,更是学生发挥自身兴趣,展示个性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新接受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加工,构建符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角色,成为学生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语文素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它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过程。要切实打破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以民主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对话,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自觉放弃传统意识上作为知识权威的“话语霸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意义深远,比帮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获得的进步更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容易提出疑问或者带有创新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接受更为严峻的挑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去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提问学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问环节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心理处于高度积极的状态,还要提倡“反问”,即学生向老师提问题,向同学提问题。反问是学生亲自体验,生疑质疑,在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
二、实现老师由“主体”到“主导”的转变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满堂灌,扮演课堂的主宰者,已经不适应当前课堂的需要。在教师统领课堂中,教师的讲解丰富,课堂热热闹,但是一节课结束之后,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机会相对缺乏,无法达到接受信息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效果微乎其微。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实现教师的转变,由原有的主體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教师出示问题,简单疏导,给学生机会自己探究问题的本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体会获得知识的乐趣。平时课堂中,一些教师为了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在课堂探究中担心学生耽误时间,喜欢“越俎代庖”。殊不知,这种危害很大。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的如何精彩,而在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
三、倡导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会形成多种复杂的网状关系,即一对一的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
1.通过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学习。根据相关心理研究表明:学生更喜欢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头脑灵活,求知欲旺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融洽良好的师生情感,使学生在最佳的教与学的环境中获得成长。
2.为学生提供个人展现的平台。探究性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常用的采用小组讨论交流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形式,把阅读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中进步和成长。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碰撞智慧的火花,教师则参与讨论、一起交流,并适时点拨,使讨论逐步引向深入。在合作探究中,各小组汇报讨论交流的结果,其他组的同学可自愿为其补充,提出不同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四、提供自主学习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较快,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的黄金时期,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老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学习为练习场所,促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合作的意识、创新的精神。
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规律。语文学习过程重在总结规律性的认识,比如一些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看待问题的全面性。掌握学习的科学规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结学习规律要贯穿始终,一节课、一单元、一册课本等。教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方法和技巧,去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2.注重学生的认知体验过程。认知体验过程越深刻,学习效果越显著。因此,要注重学生参与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使其体会到求知的乐趣。学生是发展的主体,由于不同的性格、家庭影响等影响,对问题的看法千差万别,要认真对待学生不同的看法,哪怕是一些幼稚的想法。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寻求答案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答。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本身更有意义。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建立在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参与的基础之上。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疑难设想提出来,这样要比教师提问有效得多。
富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当前新课标指引下,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的知心朋友,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锻炼自身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花红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十问[J].内蒙古教育,2004(08).
[2]李德显.重建课堂秩序[J].教育研究,2004(06).
[3]朱超华.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06).
[4]教育部.个口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侠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