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进酒
李 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仙李白的这首《将进酒》以奔放不羁之势一气呵成,千百年来为亿万人所传诵、赞叹。前贤时人的分析文章也屡见于诸多文翰。这里,笔者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来试着对它进行再次解析,希求方家指正。
《将进酒》气势沛然,诗句间浑然几不可分割,这当是诗仙李白神来之笔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再细致地阅读,那么我们仍可以从中发现有一些“关碍”值得我们注意。这些“关碍”处便是我们从这首诗歌中能感受到的李白的深层心理。本文以“提起”来指李白在儒家、纵横家思想影响下,心雄万夫,欲兼济天下的治平理想;以“放下”指诗人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在人生理想受挫时通脱放旷的情怀;并从文本分析李白在“提起”和“放下”之间的矛盾心理。
诗歌起笔雄奇高远,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入手,气势磅礴罕有匹敌。这里其实就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情绪在滋生。黄河水,天上来,奔流到海,气象开阔壮观。同时我们也不难联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的感慨。“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年华似水,青春不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时间流逝与惜时建功立业的主题历来为文人咏唱。李白在四川度过青少年时期,经过从小的积累,博览群书,文武双全,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政治抱负,渴望施展才华,一展胸襟,如诗人在《与韩荆州书》中道“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便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然而抱负只归于抱负,诗人李白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吗?虽然历史没有给李白这个尝试的机会,但我们仍然可以推想,这并不乐观。诗人汲汲以求政治功业,行纵横之术,甚至走终南捷径,最后终于以诗名闻天下,名闻朝廷,被征召为翰林学士。诗人先是喜悦溢于言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然而随后不久,诗人才意识到自己只是一文学侍从而已,被当作倡优蓄之,与自己向往的进入政权中枢的理想相差鸿泥。这其中的巨大心理反差会带给诗人怎样的苦痛,我们不难想象。
学术界多有人将屈原和李白联系比较,如他们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相似的遭际。屈、李之间其实在文化心理方面已有较大差异。受北方文化(提倡忠君爱国,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与刚烈血性、浪漫尚直的南方楚文化的影响,屈原在政治失意后,屡遭放逐,最终怀沙自尽是其心性决定之必然归宿。而处于盛唐多元文化思潮影响下的李白,身上带着儒家、道家、佛家乃至纵横家思想的痕迹,是不会重走屈原路的。他已经能够在失意时从多种思想中找到心理的支撑点,在儒家进取思想受挫时,李白开始想着从佛家、道家思想中寻求解脱。于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自然而出,这一句的消极意味很明显,自然让我们想到《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任何人失意的时候,心理第一反应都是消极的,屈原如此,“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如此,李白也如此,概莫能免。
接下来两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应该看作是本诗中的第一处“关碍”。那就是,想“放下”却又不能轻易放下,又“提起”了。消极中,诗人又自信地宣称天生我材必有我之所用,那么,尽可以豪纵不羁地散去千金,自己有能耐使其复还。“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里又畅言其豪迈,烹羊宰牛,做三百杯之豪饮,不仅自己如此,还要劝朋友一起放浪形骸。酒酣处,诗人高歌,视“钟鼓馔玉”为草芥,视长醉为规避苦痛之所。这里就有了“离经叛道”的狂放之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一语道出圣贤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自劝也劝朋友休做圣贤,还是饮酒为乐。但这里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故作狂放,正恰好道出了李白自认为是圣贤中人的心里不可排遣的孤独意识,或者也可以这样理解,李白想做到古代圣贤安邦定国的宏业,却无法实现的自我解嘲之语。这里是本诗歌中的第二处“关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后便应该是诗人的高歌被打断了,此处很有点戏剧的手法,将喝酒付账这些所谓“俗事”也拉进诗歌里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里的豪迈与前面一以贯之,毫不减色——酒钱不够?想离席而去?不!继续畅饮,将出骏马宝裘换取美酒,足显诗人豪纵气概和视金钱如粪土的开阔豁达胸襟,然而在诗歌最末,也就是第三个“关碍”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点出愁字,点出如此豪气盖人的畅饮的目的是为了借酒消愁;点出这个愁是自己、朋友都有的;点出这愁啊,是万古都存在于每人心头,特别是像自己一样的迁客骚人的愁。于是,我们可以看出,身受佛家、儒家、道家、纵横家思想影响的李白还终不能如王维那样“深林人不知,弹琴复长啸”的宁静,也终不能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李白一生也的确一直处于“提起”和“放下”即入世与出世之间,矛盾而无法彻底排解。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初等教育学院)
李 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仙李白的这首《将进酒》以奔放不羁之势一气呵成,千百年来为亿万人所传诵、赞叹。前贤时人的分析文章也屡见于诸多文翰。这里,笔者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来试着对它进行再次解析,希求方家指正。
《将进酒》气势沛然,诗句间浑然几不可分割,这当是诗仙李白神来之笔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再细致地阅读,那么我们仍可以从中发现有一些“关碍”值得我们注意。这些“关碍”处便是我们从这首诗歌中能感受到的李白的深层心理。本文以“提起”来指李白在儒家、纵横家思想影响下,心雄万夫,欲兼济天下的治平理想;以“放下”指诗人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在人生理想受挫时通脱放旷的情怀;并从文本分析李白在“提起”和“放下”之间的矛盾心理。
诗歌起笔雄奇高远,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入手,气势磅礴罕有匹敌。这里其实就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情绪在滋生。黄河水,天上来,奔流到海,气象开阔壮观。同时我们也不难联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的感慨。“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年华似水,青春不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时间流逝与惜时建功立业的主题历来为文人咏唱。李白在四川度过青少年时期,经过从小的积累,博览群书,文武双全,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政治抱负,渴望施展才华,一展胸襟,如诗人在《与韩荆州书》中道“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便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然而抱负只归于抱负,诗人李白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吗?虽然历史没有给李白这个尝试的机会,但我们仍然可以推想,这并不乐观。诗人汲汲以求政治功业,行纵横之术,甚至走终南捷径,最后终于以诗名闻天下,名闻朝廷,被征召为翰林学士。诗人先是喜悦溢于言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然而随后不久,诗人才意识到自己只是一文学侍从而已,被当作倡优蓄之,与自己向往的进入政权中枢的理想相差鸿泥。这其中的巨大心理反差会带给诗人怎样的苦痛,我们不难想象。
学术界多有人将屈原和李白联系比较,如他们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相似的遭际。屈、李之间其实在文化心理方面已有较大差异。受北方文化(提倡忠君爱国,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与刚烈血性、浪漫尚直的南方楚文化的影响,屈原在政治失意后,屡遭放逐,最终怀沙自尽是其心性决定之必然归宿。而处于盛唐多元文化思潮影响下的李白,身上带着儒家、道家、佛家乃至纵横家思想的痕迹,是不会重走屈原路的。他已经能够在失意时从多种思想中找到心理的支撑点,在儒家进取思想受挫时,李白开始想着从佛家、道家思想中寻求解脱。于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自然而出,这一句的消极意味很明显,自然让我们想到《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任何人失意的时候,心理第一反应都是消极的,屈原如此,“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如此,李白也如此,概莫能免。
接下来两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应该看作是本诗中的第一处“关碍”。那就是,想“放下”却又不能轻易放下,又“提起”了。消极中,诗人又自信地宣称天生我材必有我之所用,那么,尽可以豪纵不羁地散去千金,自己有能耐使其复还。“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里又畅言其豪迈,烹羊宰牛,做三百杯之豪饮,不仅自己如此,还要劝朋友一起放浪形骸。酒酣处,诗人高歌,视“钟鼓馔玉”为草芥,视长醉为规避苦痛之所。这里就有了“离经叛道”的狂放之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一语道出圣贤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自劝也劝朋友休做圣贤,还是饮酒为乐。但这里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故作狂放,正恰好道出了李白自认为是圣贤中人的心里不可排遣的孤独意识,或者也可以这样理解,李白想做到古代圣贤安邦定国的宏业,却无法实现的自我解嘲之语。这里是本诗歌中的第二处“关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后便应该是诗人的高歌被打断了,此处很有点戏剧的手法,将喝酒付账这些所谓“俗事”也拉进诗歌里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里的豪迈与前面一以贯之,毫不减色——酒钱不够?想离席而去?不!继续畅饮,将出骏马宝裘换取美酒,足显诗人豪纵气概和视金钱如粪土的开阔豁达胸襟,然而在诗歌最末,也就是第三个“关碍”了,“与尔同销万古愁”。点出愁字,点出如此豪气盖人的畅饮的目的是为了借酒消愁;点出这个愁是自己、朋友都有的;点出这愁啊,是万古都存在于每人心头,特别是像自己一样的迁客骚人的愁。于是,我们可以看出,身受佛家、儒家、道家、纵横家思想影响的李白还终不能如王维那样“深林人不知,弹琴复长啸”的宁静,也终不能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李白一生也的确一直处于“提起”和“放下”即入世与出世之间,矛盾而无法彻底排解。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