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但是,到教学第一线去看一看,作为主体的学生在不少学校,其实还是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地转换角色,没有完全从权威的地位上走下来,以至于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于漪在一二十年前就提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沉闷的空气,大力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情况,要力求多渠道地传递信息。教作用于学,学也作用于教,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师生如果同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那么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比来自教师单方面的要多许多倍。”(《站在大写的人字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p186.)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张扬学生的主体性?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会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打破常规教学,激发学习情趣
所谓常规教学,是指耳熟能详的老得不能再老的那种模式,即讲解每篇课文几乎都要从生字词语开始,然后写作背景、朗读分段、逐段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作业布置。这种模式枯燥乏味,学生耳朵已经听起了老茧,以至于上课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打破常规,就是根据不同文体,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方式授课,让学生觉得每堂课的教学方法都有不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激活他们的主体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赞科夫曾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大教育家第斯多慧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打破常规教学,就要让学生感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比如,学习《〈长征组歌〉两首》,我要求学生预习时就去网上搜索红军长征四渡赤水、飞夺天险、奇兵制胜、艰难跋涉的故事,课上,我跳出常规,采取先小组、后班级发言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钢铁意志的感人事迹,从而完成教学重点。通过讨论,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领略毛主席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还有飞机的情况下能游刃有余地与敌周旋,率军冲出重围的雄才大略。接着我们又一起找出并分享歌词用词的精准,如“敌重兵,压黔境”的“压”字、“乌江天险重飞渡”的“重”字、“敌人弃甲丢烟枪”的“丢”字、“雪山低头迎远客”的“低”“迎”字等等,通过换词比较,学生懂得了这些词语以一当十的精妙。整堂课上,教师没有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完全是引领大家走向了“知识的彼岸”,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地张扬,学习的有效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加强自主学习,尊重个性感悟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习者都不能一味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的意义。为此,《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建构性以及内在的驱动力。其实,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式理论就早已指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产生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尊重并加强学生的这种自主性,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则是学生自主性学习形成良性循环的最好方法。我在教学中,努力实践这样的理念,强化课前预习,在教学预设上,给学生的个性感悟腾出一定的时间,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自主性意识。比如,学习《悼念玛丽·居里》一文,我要求学生去网上搜索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在常规性地布置了预习作业外,还增加了一题:你对爱因斯坦的这篇悼词有何不同的看法?学习中,有好几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篇悼词还有不尽善尽美之处。悼词谈到玛丽·居里在人格方面的魅力固然有别开生面之感,但是,作为一名在研究工作中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其悼词中没有提到她在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应该是个不足。另有学生反驳说,玛丽·居里的科学成就人所共知,不说也罢,但其品德很少有人知道,着重去谈无可厚非。学生意见相左正是他们自主学习勇于探讨的体现,不管对错,教师都应该尊重这样的学习感悟。
三、引导学生探究,激活创新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在全球都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当然得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即《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种方式。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学习方式能否培养成功,关键在引导。初中学生毕竟年龄还不大,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还有待于教师去很好地启发。启发得当,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被有效地激活。比如,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我让学生续写《下课以后的韩麦尔》,借此引导学生去探究一位如此爱国的乡村教师,在自己的国土遭受侵略以后会有怎样的实际行动。无疑,这样的题目会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了《孔乙己》,我让学生续写《那夜,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孔乙己的性格去合理地思维。学习了《范进中举》,我让学生写《胡屠户回到了家门口》,意在引导学生根据胡屠户的个性推测他拿着范进给他的银子回到家门口以后会有怎样的语言和行动。总之,这些做法都是通过引导,激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思维。
我认为,学生主体性意识能否成功张扬,作为语文教师,至少必须做到这样三点:1.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2.激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学习;3.教师自己必须有创新的教学手段。■
一、打破常规教学,激发学习情趣
所谓常规教学,是指耳熟能详的老得不能再老的那种模式,即讲解每篇课文几乎都要从生字词语开始,然后写作背景、朗读分段、逐段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作业布置。这种模式枯燥乏味,学生耳朵已经听起了老茧,以至于上课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打破常规,就是根据不同文体,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方式授课,让学生觉得每堂课的教学方法都有不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激活他们的主体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赞科夫曾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大教育家第斯多慧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打破常规教学,就要让学生感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比如,学习《〈长征组歌〉两首》,我要求学生预习时就去网上搜索红军长征四渡赤水、飞夺天险、奇兵制胜、艰难跋涉的故事,课上,我跳出常规,采取先小组、后班级发言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钢铁意志的感人事迹,从而完成教学重点。通过讨论,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领略毛主席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还有飞机的情况下能游刃有余地与敌周旋,率军冲出重围的雄才大略。接着我们又一起找出并分享歌词用词的精准,如“敌重兵,压黔境”的“压”字、“乌江天险重飞渡”的“重”字、“敌人弃甲丢烟枪”的“丢”字、“雪山低头迎远客”的“低”“迎”字等等,通过换词比较,学生懂得了这些词语以一当十的精妙。整堂课上,教师没有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完全是引领大家走向了“知识的彼岸”,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地张扬,学习的有效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加强自主学习,尊重个性感悟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习者都不能一味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的意义。为此,《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建构性以及内在的驱动力。其实,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式理论就早已指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产生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尊重并加强学生的这种自主性,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则是学生自主性学习形成良性循环的最好方法。我在教学中,努力实践这样的理念,强化课前预习,在教学预设上,给学生的个性感悟腾出一定的时间,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自主性意识。比如,学习《悼念玛丽·居里》一文,我要求学生去网上搜索玛丽·居里的有关资料,在常规性地布置了预习作业外,还增加了一题:你对爱因斯坦的这篇悼词有何不同的看法?学习中,有好几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篇悼词还有不尽善尽美之处。悼词谈到玛丽·居里在人格方面的魅力固然有别开生面之感,但是,作为一名在研究工作中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其悼词中没有提到她在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应该是个不足。另有学生反驳说,玛丽·居里的科学成就人所共知,不说也罢,但其品德很少有人知道,着重去谈无可厚非。学生意见相左正是他们自主学习勇于探讨的体现,不管对错,教师都应该尊重这样的学习感悟。
三、引导学生探究,激活创新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在全球都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当然得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即《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种方式。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学习方式能否培养成功,关键在引导。初中学生毕竟年龄还不大,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还有待于教师去很好地启发。启发得当,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被有效地激活。比如,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我让学生续写《下课以后的韩麦尔》,借此引导学生去探究一位如此爱国的乡村教师,在自己的国土遭受侵略以后会有怎样的实际行动。无疑,这样的题目会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了《孔乙己》,我让学生续写《那夜,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孔乙己的性格去合理地思维。学习了《范进中举》,我让学生写《胡屠户回到了家门口》,意在引导学生根据胡屠户的个性推测他拿着范进给他的银子回到家门口以后会有怎样的语言和行动。总之,这些做法都是通过引导,激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思维。
我认为,学生主体性意识能否成功张扬,作为语文教师,至少必须做到这样三点:1.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2.激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学习;3.教师自己必须有创新的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