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强调语文教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传统,对于传统中的导语、表演、质疑等方式的激趣要继承,有些要根据时代变化融入多媒体激趣,构建乐学平台,鼓励、探究、合作、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等东西。
【关键词】激趣;乐学;质疑;探究;合作;批评;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058-01
一、继承发扬激趣,投学生所好
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老师都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联教育家霍姆林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课的第一锤如能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学生对某学科就会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领域中,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兴趣源泉。
1.导语激趣。
引人入胜的导语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能满足学生猎奇的心理。启发如启在要害处,当学生很想知道而又无法解答时,教师及时指点迷津,有利于使学生保持饱满的思维情趣。
2.多媒体激趣。
如果把声色音响引入课堂,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利用录音、视频、微课,录相等媒体尽量创设多见、多闻的教学环节,也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第一场雪》一文中,由于南方的孩子少见雪,很难理解课文内容的雪大、美。通过放录相再现画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那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都被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对作者喜雪、赞雪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经验证明:利用直观的电化教学,能使重点、难点声像化,有助于理解教材,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课开始,兴趣生;课进行,趣更浓;课结束,趣犹存。随着科学的进步,电子媒体的应用是传统直观教学法的进步。
3.以演激趣。
教育家说: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特点。因此,根据教材特点,让他们演一演,鼓勵他们读中找戏,戏中寻趣,趣中显示自己的才能。“演员”往往入情入境,活灵活现。“观众”更是看得津津有味,拍手称快。如《夜莺》一文,也许主人公与他们是同龄人,他们把夜莺的“诱、蒙、传、守”和德国兵的狼狈演得淋漓尽致。夜莺机智勇敢的形象像烙印般印在学生的脑中,这很有利于学生在动中发展。
二、努力营造气氛,构建乐学平台
近几年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们最常探讨的话题,也是老师们努力的方向,这优良传统还须继承与发扬。人与生俱来就有积极的自我表现欲望、渴望被人赏识的愿望。因此,随着教改的深入,倡导自主、探究、乐学的今天,更要我们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构建一个乐学平台。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使他们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课开始,我满怀感触地说:“老师的‘六一’已一去不复返,老师很想加入到你们的‘六一’中。学生感同身受,个个也不忘为自己出主意,课堂气氛特别热烈。在汇报这一环节中,同学们都踊跃发言:有的准备邀同学到家做饭一起庆祝;有的准备到敬老院做义工;有的准备上网看“六一”文艺节目;我对他们说:“你们的设想都是有意思、有意义的。现在老师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你们的童年太幸福了!”事实证明:如能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学将会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精神的相遇,智慧的碰撞。师生之间一定会融入在欢愉之中。
三、接受性和探究性学习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继续发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语文发展规律,选择语文教学策略原则,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博采众长、优化组合,让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互相促进。
1.注重质疑,巧设提问。
虽然每一节课教师必问,但忌满堂问,而要巧问。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围绕教材,引导多角度思考、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也要有启发性,因为“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更要有趣味性,学生才会乐于参与。随着教改的深入,我们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也要鼓励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因为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发,课上安排时间让学生质疑,把问题提出来,集体“会诊”,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激发探求新知的欲望,在学生各抒己见、自主探究有所感悟下,教师加以精妙的点拨。如果像以前总是老师设计好很多提纲,会使学生很少去发现问题。从而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目前教师忌多讲,但其实是要精要地讲,比如教师适时的点拨,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之门,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对于学生而言是很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2.鼓励讨论、合作。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读懂意思,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过程中,人人参与说出自己的所得,注意倾听他人的想法,找个小组代言人说出你那组每个人的所想,如何整合意见,达成共识,然后让他向全班汇报,这样让学生感受合作的力量,培养群体意识。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不要一锤定音,否定他们,应让学生思考和辩论,加深理解和体验,他们才会有所感悟,获得启迪,求得真知。
3.勇于探究,敢于批评。
今天的孩子有敏锐的思维、洞察力。有自己看问题的视角,他们的答案常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原因。教师要把发现和批判权力交给学生,注意向学生学习,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学习伙伴。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这正如教育家说: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今天不断创新,善于超越文本,他们的明天会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把。
四、工具性与人文性互相统一,相辅相成
发扬传统,抓好双基。根据新课标要求,如写字、读书、习惯等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但强调的是科学的训练,活化的训练。同时也要对学生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总多,作为教者,面对千差万别,个性迥异的学生,如能始终充满创新意识,让课上得新意迭出,学生总会有新的体验和感受的。成功的一节课往往是以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生疑、探究、合作、解疑为核心,动为主线的,应该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但传统的东西不能丢,可以为它注入新的元素。因为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对立的。那么这就需要教者继承和发扬语文教育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融入具有时代信息的东西,再推陈出新。
【关键词】激趣;乐学;质疑;探究;合作;批评;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058-01
一、继承发扬激趣,投学生所好
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老师都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联教育家霍姆林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课的第一锤如能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学生对某学科就会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领域中,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兴趣源泉。
1.导语激趣。
引人入胜的导语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能满足学生猎奇的心理。启发如启在要害处,当学生很想知道而又无法解答时,教师及时指点迷津,有利于使学生保持饱满的思维情趣。
2.多媒体激趣。
如果把声色音响引入课堂,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利用录音、视频、微课,录相等媒体尽量创设多见、多闻的教学环节,也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第一场雪》一文中,由于南方的孩子少见雪,很难理解课文内容的雪大、美。通过放录相再现画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那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都被精彩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对作者喜雪、赞雪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经验证明:利用直观的电化教学,能使重点、难点声像化,有助于理解教材,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课开始,兴趣生;课进行,趣更浓;课结束,趣犹存。随着科学的进步,电子媒体的应用是传统直观教学法的进步。
3.以演激趣。
教育家说: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特点。因此,根据教材特点,让他们演一演,鼓勵他们读中找戏,戏中寻趣,趣中显示自己的才能。“演员”往往入情入境,活灵活现。“观众”更是看得津津有味,拍手称快。如《夜莺》一文,也许主人公与他们是同龄人,他们把夜莺的“诱、蒙、传、守”和德国兵的狼狈演得淋漓尽致。夜莺机智勇敢的形象像烙印般印在学生的脑中,这很有利于学生在动中发展。
二、努力营造气氛,构建乐学平台
近几年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们最常探讨的话题,也是老师们努力的方向,这优良传统还须继承与发扬。人与生俱来就有积极的自我表现欲望、渴望被人赏识的愿望。因此,随着教改的深入,倡导自主、探究、乐学的今天,更要我们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构建一个乐学平台。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使他们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课开始,我满怀感触地说:“老师的‘六一’已一去不复返,老师很想加入到你们的‘六一’中。学生感同身受,个个也不忘为自己出主意,课堂气氛特别热烈。在汇报这一环节中,同学们都踊跃发言:有的准备邀同学到家做饭一起庆祝;有的准备到敬老院做义工;有的准备上网看“六一”文艺节目;我对他们说:“你们的设想都是有意思、有意义的。现在老师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你们的童年太幸福了!”事实证明:如能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学将会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精神的相遇,智慧的碰撞。师生之间一定会融入在欢愉之中。
三、接受性和探究性学习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继续发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语文发展规律,选择语文教学策略原则,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博采众长、优化组合,让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互相促进。
1.注重质疑,巧设提问。
虽然每一节课教师必问,但忌满堂问,而要巧问。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围绕教材,引导多角度思考、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也要有启发性,因为“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更要有趣味性,学生才会乐于参与。随着教改的深入,我们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也要鼓励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因为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发,课上安排时间让学生质疑,把问题提出来,集体“会诊”,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激发探求新知的欲望,在学生各抒己见、自主探究有所感悟下,教师加以精妙的点拨。如果像以前总是老师设计好很多提纲,会使学生很少去发现问题。从而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目前教师忌多讲,但其实是要精要地讲,比如教师适时的点拨,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之门,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对于学生而言是很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2.鼓励讨论、合作。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读懂意思,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过程中,人人参与说出自己的所得,注意倾听他人的想法,找个小组代言人说出你那组每个人的所想,如何整合意见,达成共识,然后让他向全班汇报,这样让学生感受合作的力量,培养群体意识。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不要一锤定音,否定他们,应让学生思考和辩论,加深理解和体验,他们才会有所感悟,获得启迪,求得真知。
3.勇于探究,敢于批评。
今天的孩子有敏锐的思维、洞察力。有自己看问题的视角,他们的答案常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原因。教师要把发现和批判权力交给学生,注意向学生学习,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学习伙伴。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这正如教育家说: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今天不断创新,善于超越文本,他们的明天会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把。
四、工具性与人文性互相统一,相辅相成
发扬传统,抓好双基。根据新课标要求,如写字、读书、习惯等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但强调的是科学的训练,活化的训练。同时也要对学生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总多,作为教者,面对千差万别,个性迥异的学生,如能始终充满创新意识,让课上得新意迭出,学生总会有新的体验和感受的。成功的一节课往往是以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生疑、探究、合作、解疑为核心,动为主线的,应该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但传统的东西不能丢,可以为它注入新的元素。因为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对立的。那么这就需要教者继承和发扬语文教育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融入具有时代信息的东西,再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