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此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加强朗读训练,对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记忆力,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品位和口语表达以及作文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最佳的朗读效果需要情感的投入。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呢?
一、精彩的导语,铺垫情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精心设计导语,能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一上课,就用课件呈现高高耸立的庄严肃穆的抗美援朝纪念碑的画面,并动情地诉说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千万万个为人民、为世界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在这些英灵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略作停顿后,王老师以更深情的语气启迪着学生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着他的名字!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呼唤着他的名字!”这样的新课导入引人入胜,导语句句有情,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气氛奠定了基础。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他们的心随着老师激情昂扬的话语,被笼罩在这样怀念伟大战士的情感氛围中了。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把文章中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从而在总体上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基调。学生能在这样的情境中更好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丰富的想象,感悟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童谣等,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师应挖掘文中的艺术空白,启迪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无限的想象,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并让其把这种情感迁移到课文的朗读上来。如教学《走,我们一起去植树》时,让学生联想假如你自己是参加植树的少先队员中的一员,你会在哪里植树,植树之后还会在这里做些什么,又会对小树说些什么。在这些想象体验之后,学生们一个个扬起笑脸,用活泼、欢快的语调朗读课文。想象能让诗中景、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不自觉地浮现、加工,展现为立体的图景,使学生步入诗境,寄情于朗读之中。
三、美妙的音乐,熏陶情感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通过乐曲中音符的力度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给学生一种更直接、更丰富的感受,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朗读《西湖》一文时,配上悠扬的古筝曲来渲染情境,音乐的旋律把学生带到了西湖边,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去感受西湖如优美的山水画般的景色,然后随着音乐轻声地练习朗读课文。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文中的语言美,而且感受到西湖景色美。在这种“形”与“情”的交互作用下,学生的情感自然被激起,产生了语感,那种对西湖、对美的向往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四、直观的影像、激发情感
儿童是用图画、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根据课文内容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把课文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画面,以帮助学生再现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然后进行朗读训练。如教学《2008,北京》一文时,我组织学生观看首都人民欢庆申奥成功的录像片,人们欢欣鼓舞的样子,兴奋的欢呼声,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欢乐的海洋中。激动人心的画面扣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情动而辞发”,学生怀着高兴、自豪的感情声情并茂地去朗读课文,使朗读层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大大增强了对课文感悟的效果。
五、形象的读演,体验情感
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位置,在学生初步得到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熟读课文后,教师可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朗读或演绎课文,体验角色性格特点,使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到课文的语言环境中,与课文的角色融为一体,进一步感悟课文,深层次地揣摩语言、品位语言、创设语言,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课本剧或童话时,可以先发动学生做头饰,自己喜欢哪个角色就做哪个头饰。学生做头饰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初步感知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把头饰戴起来进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六、适当的评议,抒发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对朗读进行评议,知道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在各抒己见的氛围里逐步披文入境,明白该怎么读,并进行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教师应教会学生评议的方法、评议的具体要求,即引发学生从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进行评议,在读读、评评、议议的情境中,学生专心聆听,认真思考、判断和表达,逐步提高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如《秋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轻轻涂掉。”学生要么读得很响亮,要么读得很平淡。教师表示也想来读这句话,然后配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读得有声有色,学生不由得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老师读得怎么样?”学生们分别评议。有的说老师的声音甜甜的,真好听;有的说感觉到了秋风里充满了桂花的香气;有的说仿佛看到调皮的夏天那可爱的脚印;还有说也想像老师一样来读。这些评议清新活泼,童趣盎然,让学生置身于童话般的情境中,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激情与参与意识。所以后来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模仿老师读起来。学生在评议中,加深了对课文的体会感悟,抒发了情感,同时提高了朗读水平。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语言的描绘、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再现、角色的扮演等,有机结合运用,更能发挥朗读的特殊效应,增强情感表达,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责编韦淑红)
一、精彩的导语,铺垫情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精心设计导语,能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一上课,就用课件呈现高高耸立的庄严肃穆的抗美援朝纪念碑的画面,并动情地诉说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千万万个为人民、为世界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在这些英灵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略作停顿后,王老师以更深情的语气启迪着学生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着他的名字!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呼唤着他的名字!”这样的新课导入引人入胜,导语句句有情,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气氛奠定了基础。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他们的心随着老师激情昂扬的话语,被笼罩在这样怀念伟大战士的情感氛围中了。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把文章中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从而在总体上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基调。学生能在这样的情境中更好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丰富的想象,感悟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童谣等,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师应挖掘文中的艺术空白,启迪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无限的想象,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并让其把这种情感迁移到课文的朗读上来。如教学《走,我们一起去植树》时,让学生联想假如你自己是参加植树的少先队员中的一员,你会在哪里植树,植树之后还会在这里做些什么,又会对小树说些什么。在这些想象体验之后,学生们一个个扬起笑脸,用活泼、欢快的语调朗读课文。想象能让诗中景、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不自觉地浮现、加工,展现为立体的图景,使学生步入诗境,寄情于朗读之中。
三、美妙的音乐,熏陶情感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通过乐曲中音符的力度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给学生一种更直接、更丰富的感受,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朗读《西湖》一文时,配上悠扬的古筝曲来渲染情境,音乐的旋律把学生带到了西湖边,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去感受西湖如优美的山水画般的景色,然后随着音乐轻声地练习朗读课文。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文中的语言美,而且感受到西湖景色美。在这种“形”与“情”的交互作用下,学生的情感自然被激起,产生了语感,那种对西湖、对美的向往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四、直观的影像、激发情感
儿童是用图画、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根据课文内容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把课文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画面,以帮助学生再现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然后进行朗读训练。如教学《2008,北京》一文时,我组织学生观看首都人民欢庆申奥成功的录像片,人们欢欣鼓舞的样子,兴奋的欢呼声,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欢乐的海洋中。激动人心的画面扣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情动而辞发”,学生怀着高兴、自豪的感情声情并茂地去朗读课文,使朗读层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大大增强了对课文感悟的效果。
五、形象的读演,体验情感
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位置,在学生初步得到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熟读课文后,教师可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朗读或演绎课文,体验角色性格特点,使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到课文的语言环境中,与课文的角色融为一体,进一步感悟课文,深层次地揣摩语言、品位语言、创设语言,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课本剧或童话时,可以先发动学生做头饰,自己喜欢哪个角色就做哪个头饰。学生做头饰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初步感知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把头饰戴起来进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六、适当的评议,抒发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对朗读进行评议,知道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在各抒己见的氛围里逐步披文入境,明白该怎么读,并进行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教师应教会学生评议的方法、评议的具体要求,即引发学生从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进行评议,在读读、评评、议议的情境中,学生专心聆听,认真思考、判断和表达,逐步提高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如《秋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把夏天的脚印轻轻涂掉。”学生要么读得很响亮,要么读得很平淡。教师表示也想来读这句话,然后配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读得有声有色,学生不由得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老师读得怎么样?”学生们分别评议。有的说老师的声音甜甜的,真好听;有的说感觉到了秋风里充满了桂花的香气;有的说仿佛看到调皮的夏天那可爱的脚印;还有说也想像老师一样来读。这些评议清新活泼,童趣盎然,让学生置身于童话般的情境中,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激情与参与意识。所以后来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模仿老师读起来。学生在评议中,加深了对课文的体会感悟,抒发了情感,同时提高了朗读水平。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语言的描绘、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再现、角色的扮演等,有机结合运用,更能发挥朗读的特殊效应,增强情感表达,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