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层民行检察工作面临的困境及解决的措施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s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履行着“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新时期检察工作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民行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重要工作,民行检察同样履行着“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律职能,做好民行检察工作至关重要。但是随着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体制及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民行检察工作与这一法律职能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检察机关的民行检察职能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履行。基层检察机关民行检察工作基础更薄弱,并且面临很多困难。笔者就当今民行检察工作的现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更好的开展民行检察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一、 当今基层民行检察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 立法机关立法时在民行检察方面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众所周知,检察机关是以刑事业务为主,民行检察业务长期得不到重视。在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尚未的得到准确的定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检察机关在民事审判中的地位不高是导致民行检察不能较好开展的两个重要原因。
  1.在民事诉讼中,原告和被告是法院审判的两个重要当事人。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案件实行法律监督,但也就仅仅能行使抗诉权,这种基层院自身没有抗诉权,需要提请上级检察院的支持才有可能得到实现。基层检察院对同级法院做出生效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只能请求上级检察机关向同级法院提起抗诉。基层检察院自身没有抗诉权,他只有提请抗诉权,法律这种硬性的规定,导致基层检察机院没有抗诉权,限制了基层检察机关的抗诉,降低了基层检察院提请抗诉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基层检察院提请抗诉案件数量减少,民事检察工作开展的不够顺利。
  2.基层检察院提请抗诉或者建议提请抗诉到法院启动再审程序的时间过于漫长,司法资源耗费过于大,办案周期过长,效率低下,这种情况使当事人往往放弃请求检察机关抗诉,而是寻求其它途径解决问题。“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当事人寻求法律的保障是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自己的司法诉求,如果时间过于漫长,当事人耗费精力过大,法律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司法的权威也就不能够得到较好的彰显。这不仅影响了当事人申诉的积极性,也导致他们对检察机关审判监督的质疑,导致他们遇到问题不再向检察机关进行申诉,从而民行检察部门的案源就会大大减少。
  (二) 基层检察院民行检察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能够适应新时期民行检察工作的要求
  基层检察院案多人少,并且办案以刑事为主。民行检察工作往往被忽略。另外,在人员配备上,主要的业务骨干和办案能手基本上被分到了刑事检察科等业务部门,分给民行检察部门2个人左右。除此之外,基层检察院干警缺乏对民行方面的知识学习,本身在实践中很少接触民行方面的案例,再加上民行方面的法律知识更新较快,民行部门的干警年龄、学历等方面的参差不齐导致他们不能够适应新时期检察工作的要求。在当今社会,能否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民行检察工作任务是关系到基层民行检察工作成败的关键之举。以徐州市基层检察机关为例,在十一个基层检察部门,民行检察工作人员有二十多人,分摊下来,每个基层院民行检察部门有两人左右, 90%的干警是本科学历,并且有将近一半的干警没接受过正规的法律教育和培训,年龄结构趋于老化,直接影响着民行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2007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检察机关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事诉讼法在不断的修改。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民事诉讼法律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但2007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给基层检察机关民行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一是修改后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基层检察部门对同级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进行直接抗诉的权力,这样导致基层检察部门没有直接的法律监督权,还只是一种协助作用,作为上级检察机关的协助力量,这使检察机关的法律职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挫伤了基层检察部门提请抗诉的积极性。
  二是修改后的民事诉法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请再审”。该条款的规定,直接导致了基层检察部门民事申诉案件减少。设立上级法院再审制度,申诉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权益,可以直接向上级法院申请再审,经过一个程序就可以解决,而不用先向基层检察院申诉,等上一级检察院提起抗诉后去实现自己的权益,这样就减少了诉累。在基层检察院,进行申诉的案件大多来源于申诉人的律师,修改后的民诉法做出了上诉的规定,律师往往机遇诉讼效率上的考虑,直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这样导致检察机关的案源逐渐减少。再者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检察机关的检察建议和检察意见的法律地位,这样造成了检察机关的检察建议和检察意见只能作为审判时的参考,没有强制性,对法院的审判也就没有较好的制约作用。
  
  二、 民行检察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抗诉权在立法和司法上的认识差异,直接制约着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立法者在立法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行政案件的多种监督方式,导致了检察机关不能较好的行使民事行政监督权。抗诉是人民检察院进行民事行政监督的唯一手段,检察机关对于法院的民事、行政审判活动的监督,只有法院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才可以启动抗诉程序,促使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进行再审,而检察机关对于法院民事、行政案件的审判过程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审判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违反法律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问题不能够进行直接的制止和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检察机关不能够对法院审判的有效监督,造成了法律监督的空白。再者民事诉讼法中没有规定检察建议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这样造成了检察建议没有法律效力,检察机关只能对被监督单位的违法行为提出改正意见,最终能够造成什么样的法律效果,检察机关没有决定权。
  (二) 法院对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案件的抗诉进行制约
  要启动再审程序,对于申诉的案件,经过基层检察机关的审查必须确实符合法律规定的抗诉条件。基层检察院由此才能提请上级检察院进行抗诉。基层检察院必须进行法院的审判调阅卷宗才能确定案件是否真的符合抗诉的条件。这时候法院往往以涉密为由阻挠检察机关进行调卷、阅卷,这样导致有些申诉案件检察机关不能进行及时的抗诉。再者即使检察机关进行了抗诉,很多案件还是被维持原审的判决、裁定。尽管有些案件上级法院进行了改判,在判决书中也不对检察机关的抗诉理由进行评析。在实践中,再审法院往往对检察机关抗诉的案件进行调解结案。法院是一个整体,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错误的判决、裁定有权进行监督改正,但是实践中上级院为了照顾下级法院,对一些案件强迫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除此之外,法院对检察机关抗诉的案件往往进行定期宣判,很少进行当庭宣判,在立法未明确规定审判期限的情况下,往往期限很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补救,往往造成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质疑,也怀疑检察机关抗诉的效力和效果。
  
  三、 解决民行检察工作问题的措施
  
  (一) 完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赋予基层检察机关对同级人民法院的抗诉权。
  在修改在民事诉讼法和新政诉讼法的时,通过立法或者司法解释的形式赋予基层检察机关对同级人民法院的抗诉权。民事、行政案件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通过上诉的方式启动二审程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超过上诉期限的判决、裁定可以直接向做出判决的法院的同级检察院直接进行申诉或者通过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这样可以赋予当事人更多的行使权利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减少当事人的诉累,还可以减少上级检察院的压力,集中力量办大案、要案,直接调动基层检察院抗诉的积极性,推动民行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高素质的民行检察工作队伍
  高素质的民行检察队伍是做好民行检察工作的重要保障。基层检察院要充分重视民行检察工作,打造高素质的民行检察队伍。一方面根据院里的实际情况,抽调几名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年轻的干警到民行检察部门。另一方面加强民行检察部门干警的培训,提高干警的业务能力,增强干警办理民行检察案件的战斗力,为开顺利开展民行检察工作做好人才保障。
  (三)进一步加强与法院的协调和配合,为民行检察干警调卷难、阅卷难等问题扫清障碍。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民行检察权是民行部门行使法律监督权的一种重要表现。基层检察院通过召开联席会等方式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和协调,积极解决民行检察部门调卷难、阅卷难等问题,为民行检察工作人员顺利开展工作扫清障碍。积极行使法律赋予的审判监督权,着力解决当事人申诉的问题,真正履行好“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律职能,推动民行检察工作顺利开展,提高检察权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他文献
摘 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最高检和最高法公布的《关于执行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也开始实施,并明确了新罪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这刑法条文在法律实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设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对反贪侦查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影响力;受贿;反贪侦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期刊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即人民检察院通过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这里的抗诉指的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的判决和裁定,认为确有错误,依法提请重新审判。  民事抗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大突破。然而,民事诉讼法在规定这一制度时仅用了几条非常原则的条款,其中,对抗诉的几种情形规定的较
期刊
摘 要: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通过给予被害人各种形式的物质补偿和精神抚慰,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犯罪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创伤。随着社会对于刑事被害人面临的困境的持续关注,建立一项能有效保障被害人权益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已成为立法机关、司法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被害人救助是指对受到犯罪侵害的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在未能获得犯罪分子的赔偿及其他方面的补偿时,由有关方
期刊
摘 要:审查逮捕权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我国在审查逮捕工作中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但是其中还存在缺陷,如:检察机关不能独立行驶检察权;检察机关的批捕决定没有监督机制;审查逮捕与逮捕执行监督两者不衔接;羁押期限普遍过长等等。本文就审查逮捕工作中的缺陷如何完善进行探讨。  关键词:审查逮捕;监督;羁押期限    审查逮捕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我国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做了极其严格的规定
期刊
受贿罪是否存在未遂的问题,理论界经过一番激烈的论争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受贿罪是存在未遂的。但由于受贿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较为复杂,对于该罪的既遂与未遂的划分标准,理论界与实务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其一,承诺行为标准说。此说认为,在收受贿赂的情况下应以受贿人承诺之时为既遂标志,即只要行为人作出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利益承诺并收受他人贿赂的,即为受贿既遂。其主要理由是:受贿罪
期刊
当民事诉讼越来越成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解决公民间争议的重要手段时,借助诉讼这一合法形式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虚假诉讼现象也呈现快速增多的趋势。有数据显示,仅2007年以来,浙江省台州市两级法院就发现查处虚假诉讼案件59件,涉案金额高达3900余万元 ;截止2008年5月份,浙江省已经法院审理确认属于“虚假诉讼”的案件达107件。虚假诉讼是一种妨害司法,藐视法律尊严,浪费司法资源,损害司法权威,具有严重社
期刊
当前我国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的特殊时期,党和政府提出调结构、扩内需、促转型的经济发展战略,面对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目前,全国各地检察机关从三项重点工作着手加强探索,创新工作举措,力求最大限度地服务经济发展,然而,不管检察机关采用何种形式服务经济发展大局,都应探寻经济发展规律,立足检察职能找准服务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检察机关才能真正融入经济发展大局,本文认为,检察机关应以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服务当
期刊
摘 要: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渐严重并呈现低龄化趋势。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被并列为“三大公害”。性犯罪与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且所占比例不断上升,成为继暴力、抢劫、盗窃、故意伤害之后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方面①。据权威数据表明,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有30%是性犯罪,析其原因,探讨有关未成年人性犯罪方面的法律缺陷,将能获得更好的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
期刊
摘 要: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在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为规范执法行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收到了较好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笔录不实”的情况,即同步录音录像资料与笔录内容不相符的情况,这将导致笔录证据不予认定为合法证据,从而影响侦查质量。  关键词:讯问笔录;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环境下的笔录制作  
期刊
随着反腐对争的不断深入,贪污贿赂的职务犯罪日趋智能化、复杂化、群体化、隐蔽化,其犯罪行为大都具有预谋性和很强的反侦查能力的特点,客观上使得自侦案件在初查、突破、取证等方面大大增加了难度,导致初查成案率低。从实践看,笔者认为初查工作的步骤和方法有其本身的规律可循,不同性质的案件和个案也应有个性差异。以受贿案件为例,受贿案件在接触行受贿双方前一般不可能掌握到实质性证据,在初查的开始阶段,既要摸清受贿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