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课文回归自然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eh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课文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一个方式。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女生朗读常常不由自主地会出现情感过剩,甚至腔调和停顿都出奇地一致,带着刻板的“语文腔”。而相反,男生大都觉得不好意思,认为带有感情、语气的朗读太“妖”、太“娘”,有的就像机器人一样,语气平平。
  一篇课文,想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是应该读出这篇课文的情感底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机器人腔调”或者不走心的“有感情”。于是我尝试着在朗读教学中做点什么。
  第一件事情是帮助男生克服朗读时的羞涩心理,让他们能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给朗读赋予情感。在秋季的晨诵时间,学生在班里朗诵有关秋天的古诗,我借此机会,从古诗诵读出发,让学生尤其是男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还辅以肢体动作,读出诗歌的情感、气势。在朗读《秋词》的时候,大家一起先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故事,知道他是一位乐观旷达的诗人,他笔下的诗是豪放、积极向上的,所以要读出怀有雄心壮志的感觉来。然而有些男生一开始还是放不开,老师示范、同学示范,效果都不理想。
  我问一位男生:“你觉得这首诗应该读出什么感觉来?”“应该大气一点。”“那你试着读读,找找大气的感觉。”他声音洪亮,却还是一板一眼、认认真真读完了这首诗。
  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学生放不开?是不够发自内心,不够自然而然。诗歌是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那么,要有所体会地诵读诗歌,是不是应该在自然环境中寻找灵感、引发共鸣?
  趁着大好秋光,我们在主题课程里举行了一场“秋日诗会”。在校园里一处最具秋天特色的景色里,朗诵秋日的诗歌。令人惊喜的是,在自然的场景中,诵读的诗歌不再是只靠想象,身临其境的学生投入地沉浸在景色里,终于自然而磅礴地朗诵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第二件事情是用恰当的语气朗读,克制朗读时泛滥的情感。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很喜欢用抒情的语气去朗读课文,不管是什么题材的内容,都情感饱满、抑扬顿挫。所以要明白课文在说什么,用恰当的语气去朗读。在读《一封信》这篇课文中,既有露西给爸爸的信,又穿插露西和妈妈的對话,因此“是否要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问题比较突出。
  “亲爱的爸爸,”露西写道,“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这时,妈妈回来了。她拍拍露西的肩膀,问:“是在给爸爸写信吗?”
  “是的。可是我写得不好。”露西说着,把纸揉成一团。
  “那我们一起重新写吧!”说着,妈妈在她身旁坐下来。
  露西给爸爸写信的内容,带着思念的感情去朗读,有些抒情的语气是可以的。可是,接下来露西和妈妈日常生活的对话,若还是用抒情的语气读,听起来就难免矫揉造作、用力过度。究其根本,学生还是凭着“惯性”去朗读,对课文、对文字没有思考。因此,需要强调这一点:要带着对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去朗读,拒绝不走心的朗读。那怎样才是“走心”呢?首先得清楚读的是什么话,课文在说什么,人物之间的对话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和腔调,是否需要那么丰富的感情……在这一系列的反问下,学生通过模拟生活中的情景表演,明白了读对话的语气大约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自然,不需要抑扬顿挫。
  不仅是对话,有时候还要根据课文的题材,用恰当、自然的语气和感情去朗读。如《日月潭》这样的写景散文,课文中基本都是描述的语言和记录性的语言。所以,要读得有美感,但不要深情款款。
  如此一来,女生知道了朗读课文要语气恰当,情感自然。男生也松了一口气——“哈!朗读课文不是一件难为情的事情。”
  是啊,朗读本来就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回归自然的朗读,多好!(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作为教师,既需要以读者的身份理解文本,更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把文本转化为教学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与表达特色,设计学生学习的路径,通过文本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换言之,文本解读需要发现文本中的语文。笔者试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读出文本表达的特色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关于环境改造的文章。课题中的“绿洲”并不是在沙漠中自然形成的,而是阿联酋
为什么在名师的课堂上,当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时,会诞生很多无法预料的精彩?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睿智理答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何为理答?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教师如何通过睿智的理答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营造良好的充满思维张力的课堂氛围,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探问,提高思维效度  巧妙的理答能生成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但教无定法,理答也是如此,甚至某些
《爱如茉莉》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事,让人感受到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文章事小情真,感人至深,尤其是其中的细节描写,温暖质朴,细腻动人,将父母之间平凡而深厚的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学时,需引导学生在爱的细节里“穿行”,走来回,悟情感,学语言,建构真实的阅读经验。  一、 品咂揣摩,从细节中感悟真情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会以学生的阅读初感为起点,
摘 要: 园林植物相关知识是基于应用与实践的,植物类相关课程是一系列集理论、实践、应用于一体的课程。针对目前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对园林植物知识产生的实际需求与薄弱环节对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课程体系的优化途径。首先分析现有园林植物类课程的结构体系,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其次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及调研数据分析课程体系及授课方式存在的问题;最后通過调研明确课程改革及优化方向。
2018年5月3日上午,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金鹏科技团等高水平学生社团命名大会上,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校长刘燕君作为民族示范学校代表,把自己多年来的戏剧教育经验与全市教育同仁进行了无私的分享,引发了广泛的赞誉和强烈的反响。  她说:“戏剧像空气,戏剧像一座养生堂,它涵养着人生,使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遇见最好的自己。我和我的团队让感性的戏剧教育与理性的教育科研联姻,擦出
【教材解读】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的,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都是写外国人帮助中国人的故事,本课则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国际理解”的内涵,即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本课采用的是通讯报道的常用写法,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述清楚,并有适当的议论。文章先写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救
冰川逐渐融化,海平面上升,北极熊、企鹅不断失去家园,干旱、台风、雾霾等恶劣天气越来越多,暖冬之后蝗灾泛滥……造成这一切灾难的原因就是全球气候的变暖。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到20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预计上升1.9℃到4.6℃。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多种温室气体,使得全球气温不断升高
摘 要: 教学过程不仅意味着教师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教学技能的提高,还是一门情感艺术。学会教学,追求卓越,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连续且动态的过程。教师的情绪工作要求教师能够识别不同情境下不同对象的情绪需求,采取一定的情绪工作策略,促进个体专业情感的培养及个体专业化的发展。关注教师情绪工作及其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很有意义。  关键词: 教师 情绪工作 个体专业发展  一、引言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
把办公室钥匙交给行政科,我算是正式退出了这个国有中型企业的舞台,60岁正式退休,我今年55,說是“二线”,其实与退休没多大差别,岗位没有了,连办公室都交了。  说不出是失落还是解脱,在这个企业干了30多年,就这样一个人凄凉地离开,别说送行,连句安慰的话都没有,更多的应该还是悲凉。  我恍惚恍惚往家走。  路边有个小吃摊,30多年前我大学刚毕业,那时候这个小吃摊就在这里了,食堂的饭不可口,我经常到这
摘 要: 《人生海海》是麦家转型路上的一次创新实验。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英勇,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对晚清通俗文学的借鉴,也是对传统叙事结构的一次回望。作者主动放弃“宏大”的历史叙事,使作品中充满人心与命运、偶然与必然的纠缠,借由独特的叙事视角,写出了对命运裹挟下赤子英雄孤独归乡之路的悲悯。  关键词: 通俗性 章回体 英雄叙事 悲剧性  麦家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小说家,他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