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对教育总是充满无限希望,即使在好莱坞影片中,教育也是大导演们极其热衷于阐释的主题,这类影片大都呼唤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破除一成不变的教规教条。而彼得·威尔导演的《死亡诗社》可以算是教育影片中的优秀代表,它呼吁教育须抵达心灵,有其独特且深刻的价值。
当基廷老师呼唤年轻人“Seize the Day”,焕发出青春的激情时;当基廷老师拒绝用理性分解的方式去评价诗歌,而选择用心灵去认真感悟时;当基廷老师站到书桌上教学生用另一种角度看世界时;当基廷老师用走路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张扬个性时……这样浪漫的、追求本真的教育犹如一股股暖流贴近我的心灵,直淌进内心深处,让我的内心也涌动出无限的青春激情。我想,每一位对教育充满希望的观众应该也都有这样的触动吧!
理性的坐标无法精确衡量诗歌的价值,医学、法律、经济、工程学,这些也只是生存的技巧,若只在学校里接受这样的教育,那么只是职业和财富的包装,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创造深刻而有意义的生命。当基廷老师告诉这群年轻人诗歌、美、浪漫和爱才是生活的精髓时,他们眼中闪烁着迷人的青春的光芒。如此,对人生永恒的真、善、美的呼唤,渐渐燃起了那群年轻人青春的激情,他们听从自己的内心,回归本真,以寻求真正的深刻而有意义的生命存在。基廷老师要培育的正是这样心智自由的人,而非如传统一样——教育使得他们在皮肉上获得快感,却在心灵上受到禁锢,基廷老师的教育是抵达心灵的,是触动灵魂的。
然而,在基廷老师的教育下,尼尔不是选择了死亡吗?他原本可以是父母的好儿子、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优秀学生,他原本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声望高,衣食亦无忧。然而,他竟然走向了死亡!一个正值青春、充满激情的生命走向了死亡,岂能不惋惜?可是,正是因为他正值青春,他内心被基廷老师点燃的生命激情再也无法容忍被他人、被现实所禁锢,他才选择了死亡。现实和理想,在尼尔这里是不可调和的——他爱并敬畏他的父母,但内心又对儿时的理想充满渴望,是继续被现实禁锢,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尼尔在父母面前无力的爱和脆弱使他选择死亡来保全自己的理想,如诗人海子一样。倘若尼尔不选择死亡,那么等待他的应该是被父母安排好的道路,他也不能成为自己。“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痛快燃烧”,科特·柯本的这句话正印证了像尼尔这样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生命意义。而正是基廷老师抵达心灵的教育,唤醒了他内心深处高贵的诗人般的气质。
陶德·安德森是被基廷老师一点点地呼唤起来的。他原本羞怯呆板,第一堂课之后,写下了“Seize the Day”,但随即又撕去。在死亡诗社,他只愿勉强地做一个记录者,他为完成一篇诗歌而茫然无措,焦头烂额。然而,在尼尔的熏陶下,在基廷老师春风化雨般的点点滋润下,安德森抛弃了那代表着传统、刻板、禁锢的生日礼物——文具盒,被蒙住眼睛时他竟也慢慢地开始用诗意的文字袒露自己的内心。虽然最后,他眼含热泪,同其他人一样在基廷老师的定罪书上签了字,顺从于现实,但在送行基廷老师时,他却是第一个站起来,喊出“O Captain!My captain!”的人。与尼尔相比,安德森是更现实的,但于内心深处,他依然小心珍藏着被基廷老师点燃起来的青春激情。如何成就自己深刻而又有意义的生命?安德森应该不会再被完全束缚于正规学习之中而成为他哥哥的盲目效仿者,渐渐丰盈起来的心灵智慧会帮助他脱去曾经死亡的皮肉躯壳,焕发出自我生命的光彩。
当然,故事中也有像麦卡隆这样彻头彻尾被现实奴役的人。虽然他也曾参加死亡诗社,但是却是因为别人都参加他才选择了参加。在尼尔死后,他是第一个向校领导证明基廷老师有罪的人,他要的是什么?权威和利益!他从来不会叩问自己的本心真正最想要什么,贴不贴近心灵不重要,有没有激情不重要,他害怕失去权威,害怕失去依从。这样被现实、被外界彻底奴役的人即使是进入了哈佛、耶鲁,也只是碌碌无为的空壳。他所受的教育只停留在他的面部表情上、口头语言上、肢体行动上,也就是只是抵达了皮肉,包装着职业和财富,内心却是空荡荡的。内心空虚的人,很有可能如惠特曼所说,在生命终结时,猛然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因此,教育须抵达心灵。一定要使接受教育的心灵能袒露在高尚和美丽的思想中,任由其涤荡,顺从对人生永恒的真、善、美的追求,过一种自己真正想过的深刻而有意义的生活。与止步于生活技能,停留在皮肉层面,以至于生命的意义趋于虚无和渺茫的教育相比,抵达心灵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这抵达心灵的教育,与我们当前所呼唤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师生进行平等的精神对话等构成抽象与具体、相互呼应的关系,它是教育永恒寻觅的主题。然而,在现实世界里,较少有尼尔这般纯粹浪漫的理想主义者,更多的则是像安德森和麦卡隆这样现实的人。我们的教育需要多一些“基廷老师”,给予学生人生永恒的真、善、美的启迪,如春风化雨般一点点地抵达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遵从自己本心的智慧,以成就深刻而有意义的人生,以此来使这世界少一些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多一些不沉溺于现实而保持理想的健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柯彤)
当基廷老师呼唤年轻人“Seize the Day”,焕发出青春的激情时;当基廷老师拒绝用理性分解的方式去评价诗歌,而选择用心灵去认真感悟时;当基廷老师站到书桌上教学生用另一种角度看世界时;当基廷老师用走路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张扬个性时……这样浪漫的、追求本真的教育犹如一股股暖流贴近我的心灵,直淌进内心深处,让我的内心也涌动出无限的青春激情。我想,每一位对教育充满希望的观众应该也都有这样的触动吧!
理性的坐标无法精确衡量诗歌的价值,医学、法律、经济、工程学,这些也只是生存的技巧,若只在学校里接受这样的教育,那么只是职业和财富的包装,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创造深刻而有意义的生命。当基廷老师告诉这群年轻人诗歌、美、浪漫和爱才是生活的精髓时,他们眼中闪烁着迷人的青春的光芒。如此,对人生永恒的真、善、美的呼唤,渐渐燃起了那群年轻人青春的激情,他们听从自己的内心,回归本真,以寻求真正的深刻而有意义的生命存在。基廷老师要培育的正是这样心智自由的人,而非如传统一样——教育使得他们在皮肉上获得快感,却在心灵上受到禁锢,基廷老师的教育是抵达心灵的,是触动灵魂的。
然而,在基廷老师的教育下,尼尔不是选择了死亡吗?他原本可以是父母的好儿子、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优秀学生,他原本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声望高,衣食亦无忧。然而,他竟然走向了死亡!一个正值青春、充满激情的生命走向了死亡,岂能不惋惜?可是,正是因为他正值青春,他内心被基廷老师点燃的生命激情再也无法容忍被他人、被现实所禁锢,他才选择了死亡。现实和理想,在尼尔这里是不可调和的——他爱并敬畏他的父母,但内心又对儿时的理想充满渴望,是继续被现实禁锢,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尼尔在父母面前无力的爱和脆弱使他选择死亡来保全自己的理想,如诗人海子一样。倘若尼尔不选择死亡,那么等待他的应该是被父母安排好的道路,他也不能成为自己。“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痛快燃烧”,科特·柯本的这句话正印证了像尼尔这样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生命意义。而正是基廷老师抵达心灵的教育,唤醒了他内心深处高贵的诗人般的气质。
陶德·安德森是被基廷老师一点点地呼唤起来的。他原本羞怯呆板,第一堂课之后,写下了“Seize the Day”,但随即又撕去。在死亡诗社,他只愿勉强地做一个记录者,他为完成一篇诗歌而茫然无措,焦头烂额。然而,在尼尔的熏陶下,在基廷老师春风化雨般的点点滋润下,安德森抛弃了那代表着传统、刻板、禁锢的生日礼物——文具盒,被蒙住眼睛时他竟也慢慢地开始用诗意的文字袒露自己的内心。虽然最后,他眼含热泪,同其他人一样在基廷老师的定罪书上签了字,顺从于现实,但在送行基廷老师时,他却是第一个站起来,喊出“O Captain!My captain!”的人。与尼尔相比,安德森是更现实的,但于内心深处,他依然小心珍藏着被基廷老师点燃起来的青春激情。如何成就自己深刻而又有意义的生命?安德森应该不会再被完全束缚于正规学习之中而成为他哥哥的盲目效仿者,渐渐丰盈起来的心灵智慧会帮助他脱去曾经死亡的皮肉躯壳,焕发出自我生命的光彩。
当然,故事中也有像麦卡隆这样彻头彻尾被现实奴役的人。虽然他也曾参加死亡诗社,但是却是因为别人都参加他才选择了参加。在尼尔死后,他是第一个向校领导证明基廷老师有罪的人,他要的是什么?权威和利益!他从来不会叩问自己的本心真正最想要什么,贴不贴近心灵不重要,有没有激情不重要,他害怕失去权威,害怕失去依从。这样被现实、被外界彻底奴役的人即使是进入了哈佛、耶鲁,也只是碌碌无为的空壳。他所受的教育只停留在他的面部表情上、口头语言上、肢体行动上,也就是只是抵达了皮肉,包装着职业和财富,内心却是空荡荡的。内心空虚的人,很有可能如惠特曼所说,在生命终结时,猛然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因此,教育须抵达心灵。一定要使接受教育的心灵能袒露在高尚和美丽的思想中,任由其涤荡,顺从对人生永恒的真、善、美的追求,过一种自己真正想过的深刻而有意义的生活。与止步于生活技能,停留在皮肉层面,以至于生命的意义趋于虚无和渺茫的教育相比,抵达心灵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这抵达心灵的教育,与我们当前所呼唤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师生进行平等的精神对话等构成抽象与具体、相互呼应的关系,它是教育永恒寻觅的主题。然而,在现实世界里,较少有尼尔这般纯粹浪漫的理想主义者,更多的则是像安德森和麦卡隆这样现实的人。我们的教育需要多一些“基廷老师”,给予学生人生永恒的真、善、美的启迪,如春风化雨般一点点地抵达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遵从自己本心的智慧,以成就深刻而有意义的人生,以此来使这世界少一些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多一些不沉溺于现实而保持理想的健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柯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