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的一点体会等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y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识字教学极其重要。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思维活跃的年龄特征,作为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深切感受到有趣游戏的快乐、思维创新的快乐、互相帮助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短期内识记大量生字,扫清认读障碍,提前阅读写作,更为了孩子们“人生识字聪明始”,力争营造出一种自主、协作、创新的新型课堂教学环境,寓教于乐。
  心理学家费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
  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猜认生字”、“组合生字”、“读文找字”、“找找朋友”等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希望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方式帮助新入学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
  例如“找朋友”:在教学“妈”字时,我根据合体字的规律,把它们分别制成偏旁部首、独体字两部分的卡片,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边跑边说:“我是‘女’字旁,谁和我做朋友?”到讲台后另一个同学马上也拿着卡片,边跑边说:“我是个‘马’,小马的马,我来和你做朋友。”两个人把“女字旁、小马的马”组合成“妈”字。接着让学生说说“妈妈”的“妈”为什么带“女”字旁。有学生说:“如果是单人旁,就成了男的,男人不可能生孩子做妈妈的。因为妈妈是女的,所以带“女”字旁。”让学生明白了形声字的形旁表意义、声旁表读音的识字规律。
  采用生动形象、趣味无穷的游戏学习的方法。学生兴趣高昂,课堂气氛活跃,记忆深刻,识字效果极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刚入学的孩子,喜欢猜谜语,如果能让学生把某些识字内容编成谜语,通过猜谜来巩固所学知识,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通过对谜语的综合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根据字型特点用谜语识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坐”字时,教师边板书边说:“两个人在土上,是什么字?”而后做上动作,学生齐答:“坐字。”又如:教学“男”字时,教师说:“在田里干活要出力。”学生兴奋地答:“男,男人的男。”然后让学生再把谜语说上一、两遍,字形和字义就自然而然地掌握并理解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阅读能力形成得早,理解能力则发展得快,学生自学的能力就强。只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时,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从实质上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故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强调会念、会读、会朗诵,强调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为不要求学生对所有生字都会用手写。孩子们很快就能做到会认、会读、会组词,可顺利朗诵课文,达到背诵。
  总而言之,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何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还需要在今后不断地去探索,还需要为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更多、更好的尝试。
  
  试谈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悟性
  李璋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悟性”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中的“悟性”是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它应该是阅读主体直觉力、想象力、知解力瞬时性的三位一体,是阅读主体感性经验的升华与飞跃。须知,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悟性”的培养正是学习主体能动性形成的必要条件。那么,在新课改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悟性”呢?
  
  一、入境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要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把握其精要,首先要引导他们进入到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去,将语言符号“还原”成作者所建构起来的具象,然后让其置身于情境中。如:朱自清的《春》中对“春风图”的描写,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春风的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为此,我主要在语调和语气上加以指导:“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重音要处理得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香”、“酝酿”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宛转”、“应和”、“嘹亮”读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了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通过朗读指导,学生仿佛感觉到春风的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听到春风中传送的和悦声音,令人看到一幅美丽的“春风图”。
  
  二、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一篇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对象的情感信息激发作者的情感功能的产物。作者的愿望是真诚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法传达给作者,以唤起读者相类似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读者的道德情操。但是,“志在山水,琴表其情”,读者要把握这个“情,它要求阅读主体“入境”后加以细察、咀嚼、体味,这就是“察情”。如:读苏轼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英姿勃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盼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间如梦”的心路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悟理
  别林斯基说:“感情是对真理的理解。没有感情,就没有理性,没有感情的人,他就只有有限的知性,却没有理性。对于他来说,对生活的崇高的理解是不可能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宣扬某种思想、某种观念,即所谓“寓理于景”、“寓理于情”。
  据此,“悟理”的培养应配合其他学科,在德育上让学生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分析方法,即在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面前,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诸多侧面,并深入到它们的诸多层面上,作全方位的剖析,用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眼光辩证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让“悟性”的灵性戴上哲学的光环。如:鲁迅的《秋夜》,作者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清冷肃杀而又似乎大有深意的意境:“奇怪而高”的天空,“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接着,在欣赏“冷寂而深邃”的秋夜中,学生可以领悟到作者既孤独又悲壮、既虚幻又清醒的复杂心绪,体察到作者那强烈的爱憎感情与心声;进而,学生经过思索和联想,了解到一个对微弱的油灯沉思默想、孤独悲愤的求索者因不满当时黑暗现实而苦闷彷徨的心迹。
  
  四、发隐
  文忌一览无余。一些重要的语境因素或主旨,常匿而不露,踪消迹失,或东鳞西爪,粉面半遮,造成种种跳跃的思路,含蓄的意蕴,以有尽之言,寓无尽之意。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类隐匿因素,善解弦外之音、醉翁之意,是达到深刻理解、把握主旨的关键。这种发掘隐匿因素,以达到理解的能力,就是“发隐”。
  如:韩愈的《送董邵南序》、全文围绕着“送”落笔,但实质是“留”。文章起笔写“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以董生之才学,当“必有合”,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再加上“董生勉平哉”,仿佛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其间表露出作者对董生怀才不遇处境的同情,这是正面送行。但接着写“风俗与化移易”,古今有异,轻轻一转,再加上“董生勉科哉”。意思仿佛是说:“你的出路的确瞅对了,好好去干吧!”这其实是些反话,正所谓“心否而词唯”,暗示此行未必有遇,虽不明说而主旨已露。最后,借董生此行,“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普时屠狗乎”,希望河北隐士到朝中做官,被送者不当去河北就在不言之中了。全文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总之,若缺乏或不注重“晤性”的培养,那么,那意蕴含蓄、旨趣隐含的文字,就难以把握和理解。只有经常进行“入”、“察”、“晤”、“抉”、“发”的训练,才能在阅读中删繁就简、抓住关键、深思明辩,从而提高学生的“悟性”。
其他文献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应合理运用管理艺术,重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学会自我管理,使他们逐步形成自主管理班级的意识和行为。现将几年来的班级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一、营造班级民主和谐氛围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平等地与学生相处,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班主任要时时刻刻注意平等地与学生相处,不要摆出一副“先生”的面孔,而应使学生明白,他们虽
期刊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演等活动,还包括课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因此,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阅读课的实践与指导。    一、开设语文阅读课,学生受益非浅    人类优秀的文化和文明精神大都积淀在优秀作品之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吸收前人创造
期刊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方法也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从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意境、文章的语言三方面来进行审美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审美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审美的素质和能力。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作为美的载体,它们差不多蕴
期刊
在课堂评价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评价充满人文关怀呢?笔者有以下一些思考。    一、明确观念,充分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充分明确一
期刊
无论优秀生还是后进生,无论考试成绩好与不好,无论自己有无过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都有一定的尊严和自尊,都有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应该一律予以理解、爱护和尊重。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学校和教师工作的根本任务。教师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正确对待后进生,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十分重要,而且任务艰巨,方法虽有多种多样,但关键在于教师的态度和情感投入。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深深
期刊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果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肯定地说,教师都把提问当作他们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课堂提问,有时我所提问题的回答常常不能得到我预期的效果,此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反思过去的教学,我想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一、逆向思维一一创新    逆向思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如何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呢?  例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提问:“最严厉的‘三味书屋’有值得歌颂的吗?”大多数学生表示不值得,理由是“三味书屋”是封建教育制度的象征,不值得歌颂,应该批判。这时,我就让学生阅读从“第二次行礼时”到“博学的人”这段文字并思考:这段话是
期刊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说明良好的习惯蕴涵着巨大的潜能。  教会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一、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
期刊
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的结合,让学生在感悟语言中理解人文精神,在理解人文精神中学习语言表达艺术,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我觉得,教师应抓住作者的内心情感,去寻求阅读教学的突破口,进而解决这一问题。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作者在文章中总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种情感的引领下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也就是说,作者的内心情感领导了语言文字的组织。因此,阅读教学也应顺应这一规律,挖掘作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