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和中国:谁跟在谁后面?

来源 :课堂内外(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kj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影视作品里都说,国外的课堂都是快乐如娱乐节目一般,外国学生都是激情不羁、思维奔放,这一直让我们充满了“羡慕嫉妒恨”。事实真的如此吗?
  这是一个到中国交流工作的英国老师所撰写的一篇文章,他从自身的经历对英国和中国教育进行了对比。他批评了中国目前教育中的分数至上和由此导致的师生关系扭曲,而让他吃惊的是在当下的英国校园里,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式特点”,比如考试越来越重要、分数评定成为重要的标准、师生关系尖锐对立等等。
  作者为此忧心忡忡,面对英国校园里的这种变化深感无力。在“全球化”影响日益深入的今天,这样的现象,恐怕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校园,而是我们在很多方面都要面对的现实。本文不代表本刊观点。
  询问中国教师或学生,他们会一口断称,英国校园的课堂充满生动的视听效果,家庭作业很少,学生们总是放纵不羁嗨到爆。这种印象真是拜《歌舞青春》所赐!
  而在英国公众这一边,很多人自信地断言,那些在英国院校里的中国学生太过刻苦,是一种权力教育体制下的产物,令人想起维多利亚时代的情形。两个国家就教育方面而言,有怎样的不同之处呢?
  一
  要理解的重心是,中国的教育体制根本上是以高考为指挥棒,所有十七八岁的学生都得围着它转。大学的入学名额和受其限定的工作机会上,都面临人口的巨大压力,毫不夸张地讲,高考的表现决定了学生今后的一生命运。
  2010年有近一千万高中生争夺六百五十万个入学名额,中国学生还只眼盯着少数几所“重点院校”,则更是令人震惊。大学院校录取仅仅考虑申请人的高考成绩,谋求应试成功,已成为每名中国学生的唯一关切点。
  家长、学生和教师如此看重考试结果,中国的教学方式因此受到影响,也就是自然的事。下一次考试会考些什么内容,除此之外概不考虑,教学有大纲规定好的范围,以避免学生浪费精力。这是一种由教师一手掌控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技能培训和各方面协调发展,是这种环境所缺乏的。
  一进入中国学生的教室,立刻就会体验到这种体制的冲击。学生们承担着难以置信的重压。就在过去几周,我举办了几堂心理疏导课,结果弄得我有点意外,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应试压力和对失败的恐惧。12周岁的学生已经在作文中表达他们的这种感受,一名学生记叙说她自认不够聪明,不能取得高考的好成绩,那么未来也就无法赡养她的家庭,因此她忧心忡忡。
  中国教育体制的更深一层副作用,还在于学生创造能力和批判意识不足,但是重现信息的能力一流,这是一种总体倾向。举个有意思的例子,和人打招呼。我对学生们说:“过得怎么样?”不论学生来自中国的哪个地区,涵盖的年龄从五岁至十八岁,你得到的回答都是:“还行,谢谢,你呢?”总之,请学生用其他方式回应,你就会遇到一批困惑的面孔。
  在这一种必修课程的填鸭式教学之下,中国的学生无力摆脱十分狭窄的思维训练和来自老师的指令。据此而言,我坚持认为,这和中国广泛存在的创新匮乏有关联,也能解释他们在模仿制造方面的一流水平。
  二
  相比而言,英国的情况怎么样呢?起初看上去,他们的差别当以光年计算,虽然没几个人会承认这种夸张描述,但是第一印象常会误导人。
  随着排名及教育标准办公室记录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英国学生受到前所未有的应试压力。
  大学入学名额上的竞争加剧,学历资质也确实需要进入大学才能获得,政府大幅消减教育资金投入的状况会持续下去,似乎短期之内不会改变这种局面。其后果是更多的学生将注重考试,日益将它们当作决定未来的重要因素。
  应试文化也在英国发展起来了,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们将定期参加考试。难以否认的是,考试愈来愈成为英国教育的重心。
  校方也处于应试成绩好坏的显著压力之下,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可能把这种压力过分地传导给学生。在普通中等教育证书或者A-leveI(译注:英国的一种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成绩标准执行上的软化,将引发学校的种种问题:流失最棒最赋才华的学生:面临士气低落、财务问题;来自政府教育标准办公室的压力;学校和学生正在把注意力愈来愈汇聚在考试上。
  尽管英国教育尚未完全仿效中国,但这种共性特征还是在英国体制内表现得日益突出。中国的特点出现在英国学生群体身上,恐怕要不了多久了。
  三
  除了英国教育与教师主导化的中式特点逐渐重合,其他方面的共性也需要研讨。
  两个国家都已经兴起某种“追责文化”,这是全面素质教育被应试教育牺牲掉而产生的,是相当烦人的副作用。教育上的成功标准,排他性地取决于考试结果,任何失败都很快招致责任追究。英中两个国家里的这种表现,无疑与学业成功的狭隘定义脱不了干系。
  在中国,老师们时常在应付家长的问责。子女的任何挫折,都会毫无顾忌地引起家长们向老师追责,或者是直接给老师打来大量的电话,或者向上级投诉。当然,教师因为不良的班级成绩,立即丢饭碗的情况并不多见。
  中国家长往往身居强势地位,尤其是那些享受着官员待遇的群体。通常也就是这种人在用权力染指教育系统,体现为要么向教师发出威胁,或利用校方高层的熟人关系施加影响。麻烦的是,很多教师倾向于和学生搞好关系,而不是采取训导的姿态,这种策略是为了更长远地稳住自己的饭碗。这导致中国校园的秩序和师道尊严出现了严重问题,师生之间的界限不断地被模糊了。
  自打我在中国工作起,经历了大量状况,目睹了这种势态影响下的后果。我问过一名教师,在她的班级里她是怎么处理霸凌行为的,她说,最好是支持霸凌者那一方,这么做可以让她在学生中成为更受欢迎的老师。
  在另一个班级内,我遇到课堂纪律的问题,我要求这个班级的老师到场察看情况。大多数课堂中,这名教师都把自己当作一帮“拉风小子”的同盟,我推测她是在试图和他们拉近关系。
  在英国,势态有点不同,即教师的饭碗相对还算稳当,家长没有那么蛮横的特权和影响力。然而,家长还是能够对校方和教师施压,这有时就引起追责对象由成绩太差或者捣蛋的学生变为教师了。
  在处理行为出格的学生时,这种势态经常表现最为尖锐。如果学生宣称自己无辜,事情就变成一种直接裁决——谁要为谁说的话担责——老师或是学生。有时,这还不成问题,事情很快得到解决。但和我做过交流的英国老师,越来越多地抱怨高层领导常常会搁置老师对学生风纪的投诉,而迁就那些有势力的家长。
  有证据表明,在这两个国家的体制中,的确存在着共性。随着英国政府坚持鼓励家长来经营学校,因此局势存在泛滥的危险。当然这不是暗示英国教育体系正处于危机之中,但看上去,英国学生和他们身上的那种中式特征,正慢慢地更多地体现出来,而不是相反。
  而我总想知道,这两年当中的所见所感,是否就是英国教育系统的未来图景呢?
  (译言网供本刊专稿,图片为原文配图)
其他文献
摘 要:白朴的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是一部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生活与政治遭遇为中心的历史悲剧。《梧桐雨》历来为人们推崇的就是它“俊语如珠”的语言,尤其第四折拟声词的运用,更生动贴切地营造了凄苦悲凉的艺术效果。本文以《梧桐雨》为引子,重点论述拟声词在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效果,旨在阐明拟声词的重要性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梧桐雨》;拟声词;悲剧氛围
[摘 要: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同性,又有巨大的区别,语文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语感,它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统一”得以展现,既能“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能“出乎其外”结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材料,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更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验作者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这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
摘 要 中国慈善史属于中国社会史中社会功能的重要类项。随着国内外慈善事业研究的推进,慈善史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中国慈善史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中国慈善史研究已有专业的学科概念、明确的研究对象、丰硕的研究成果、相应的研究队伍,以及广泛的社会需求,业已具备成为独立学科的条件。从社会史、慈善学与其他相邻学科的比较中,中国慈善史的学科知识体系更加明晰。其认识功能、实践功能
公园和艺市家  据说“国家公园”的概念最早是由一名美国艺术家提出的,这位艺术家在旅行途中对美国西部大开发造成的对印第安文明、野生动植物的影响深感忧虑,于是建议政府通过一些保护政策,设立一个大公园,一切保持自然的原生态,让人和自然和谐相处。1872年,美国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今天,全世界已有一百多个国家设立了1200多个风情各异、规模不等的国家公园。当初提建议的那位艺术家,也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  自踏入师范院校,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字赫然映入我的眼帘,刻在我的心上。它就像迷雾中的指明灯,为我今后的师范学习、人格的形成指明了方向。从事教育事业后,《陶行知教育文集》又如我的导师,不断地引领我在教育领域一步步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一,我们要做有爱心的老师。“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的格言。他一生爱学生、爱教育、爱祖国、爱真
摘 要:在新的教学课程下高中生物的程度和任务在不断地改变并加深,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地被重视,尤其是对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为了对高中生物教学和生物实验教学课程的新发现,写下了这篇有关发展核心素养视角的高中生物实验课程的文章,还为培养核心素养高中生物课程想出了一些方法策略,以此来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信息化及其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从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探讨
试卷讲评课是以分析学生考试情况、纠正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一年多来,我就试卷讲评课的目的和原则进行了理性思考,方法、模式与策略进行了大胆尝试。下面就从自己的一些认识、教学上的心得体会和其他老师的经验总结等谈谈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  一、试卷讲评的原则  1.坚持试卷讲评的时效性、实效性。  (1)坚持时效性。考试后,何时评
幼儿,指儿童从三岁到六或七岁这个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幼儿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期,又是开始进入幼儿园学会约束自身行为的时期,这一阶段幼儿的教育对其将来的成长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新入园幼儿在与幼儿园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并开始形成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这一过程称为小班入园初期幼儿适应过程。本文将以案例分析,探究入园初期幼儿适应方法。  一、案例描述  乐乐(化名),女,2014年出
张爱玲有个著名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理论: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诚然,人总是这样,对得到的视若无睹,得不到的才会念念不忘。每個男人心中或许都有一抹得不到、忘不了的“白月光”,比如张学良,他的白月光就是绝代佳人梁九小姐。  张学良自诩“平生无憾事,唯一好女人”,他风流一生,娶妻3房,坐拥情
关键词 唯物史观,人类历史,地域性,世界性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7-0036-04  人类历史从“狭隘地域性的存在”发展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的过程,即人类历史在不断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中越来越大程度地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最早、也是最为鲜明地突破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唯心史观和民族偏见,基于唯物主义基础“在整个世界史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