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对此,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并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诠释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具体做法。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按照好奇心、求知欲、兴趣依次发展的。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具有先天性和泛化性。好奇心会指向任何的新奇事物,不会专一化。它构成了求知欲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内部基础。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欲望,是好奇心和兴趣的中介,更直接成为兴趣赖以形成产生的内部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对数学展现其好奇心时,我们就要及时捕捉,予以保护,并使之深化下去。
例如:在探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有一道拓展练习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下面一段对话——
生1: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因为长方形四个内角都是直角,和是360°。所以我认为一般四边形内角和也是360°。
师:这位同学不错,能从特殊到一般,得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的猜想,但在大胆假设的同时,我们也要小心求证。大家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
生2:我在一个四边形里面画一条线(展示她的画法,实际上是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两个就360°。
师:大家同意她的意见吗?
学生们表示同意,正当教师准备进行课堂小结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我认为她的方法是错的。我用她的方法试了试,在四边形里面画两条这样的线,就分成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一共是720°,多了360°。”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发现画两条对角线就多出了360°。为什么会多出360°呢?请大家也动手做做,在四边形里划出两条对角线,仔细思考,分成的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与原来四边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
讨论中同学们发现,多出360°是因为在对角线交点处,新增加了一个周角,周角恰好是360°。而这个周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在计算四边形内角和时,要减掉多出来的360°。
遇到上面的情况,如果老师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把他们的好问、好动、好奇看作是调皮捣蛋,甚至加以训斥,那就会把好奇心扼杀在襁褓之中。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是在活动中形成、改变和发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动是发展学生兴趣的基本途径。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课堂上的数
学实践与课外的数学实践。课堂上的数学实践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数学实践不仅让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无味,从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课一开始,我就做一个游戏,拿出自制的两架飞机。
老师:谁愿意和老师比赛放飞机?看谁的飞得又高又稳,持续的时间最长?
杨蕊:我最会玩了,我和你比。(学生输了)
杨林峰:我能赢你。我来!(学生又输了)
第三个学生仍然输了。学生奇怪了,细心聪明的孩子开始寻找原因了。
学生:老师,比赛不公平!
老师:为什么不公平?
学生(抢着说):我们的飞机两边的翅膀大小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你的飞机两边的翅膀是一样的。
老师:你怎么验证我的飞机两边的翅膀是一样的?
思佳(迅速跑上讲台,折叠飞机):沿中间对折,折后再看看两个翅膀是否一样大。
老师:像飞机这样,对折后两边的翅膀一模一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他折的中间这个痕迹叫“对称轴”。
老师在游戏中,引入新课的内容,让学生发现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可谓是匠心独具,但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如学生没能发现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了。在数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认真分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创新精神和数学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累积“成就感”,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听懂一节课,或掌握一种数学方法,或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是成功;利用发现法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己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是成功;让学生写复习小结,当他们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概括总结或设计绘制的图表与正式出版的复习资料一样,甚至更有特色,这也是成功。此外,教师的鼓励与赞赏,优良的数学学习成绩,都可算是成功。学生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他们在欣赏自己的成功时,就在进行兴趣的自我培养;他们从成功的学习开始,就开始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兴趣会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遵循和探索学生的学习兴趣规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导入,利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展示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形成主动探究,实践自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克服困难,克服惰性,在兴趣中获得自信心,体会成功的愉悦,感受努力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莫雷编.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陆书环、傅海伦编.数学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04.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按照好奇心、求知欲、兴趣依次发展的。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具有先天性和泛化性。好奇心会指向任何的新奇事物,不会专一化。它构成了求知欲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内部基础。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欲望,是好奇心和兴趣的中介,更直接成为兴趣赖以形成产生的内部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对数学展现其好奇心时,我们就要及时捕捉,予以保护,并使之深化下去。
例如:在探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后,有一道拓展练习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下面一段对话——
生1: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因为长方形四个内角都是直角,和是360°。所以我认为一般四边形内角和也是360°。
师:这位同学不错,能从特殊到一般,得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的猜想,但在大胆假设的同时,我们也要小心求证。大家能进一步说明为什么?
生2:我在一个四边形里面画一条线(展示她的画法,实际上是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两个就360°。
师:大家同意她的意见吗?
学生们表示同意,正当教师准备进行课堂小结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我认为她的方法是错的。我用她的方法试了试,在四边形里面画两条这样的线,就分成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一共是720°,多了360°。”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发现画两条对角线就多出了360°。为什么会多出360°呢?请大家也动手做做,在四边形里划出两条对角线,仔细思考,分成的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与原来四边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
讨论中同学们发现,多出360°是因为在对角线交点处,新增加了一个周角,周角恰好是360°。而这个周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在计算四边形内角和时,要减掉多出来的360°。
遇到上面的情况,如果老师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把他们的好问、好动、好奇看作是调皮捣蛋,甚至加以训斥,那就会把好奇心扼杀在襁褓之中。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是在活动中形成、改变和发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动是发展学生兴趣的基本途径。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课堂上的数
学实践与课外的数学实践。课堂上的数学实践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数学实践不仅让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枯燥无味,从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课一开始,我就做一个游戏,拿出自制的两架飞机。
老师:谁愿意和老师比赛放飞机?看谁的飞得又高又稳,持续的时间最长?
杨蕊:我最会玩了,我和你比。(学生输了)
杨林峰:我能赢你。我来!(学生又输了)
第三个学生仍然输了。学生奇怪了,细心聪明的孩子开始寻找原因了。
学生:老师,比赛不公平!
老师:为什么不公平?
学生(抢着说):我们的飞机两边的翅膀大小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你的飞机两边的翅膀是一样的。
老师:你怎么验证我的飞机两边的翅膀是一样的?
思佳(迅速跑上讲台,折叠飞机):沿中间对折,折后再看看两个翅膀是否一样大。
老师:像飞机这样,对折后两边的翅膀一模一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他折的中间这个痕迹叫“对称轴”。
老师在游戏中,引入新课的内容,让学生发现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可谓是匠心独具,但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如学生没能发现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了。在数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认真分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创新精神和数学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累积“成就感”,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听懂一节课,或掌握一种数学方法,或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是成功;利用发现法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己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是成功;让学生写复习小结,当他们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概括总结或设计绘制的图表与正式出版的复习资料一样,甚至更有特色,这也是成功。此外,教师的鼓励与赞赏,优良的数学学习成绩,都可算是成功。学生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他们在欣赏自己的成功时,就在进行兴趣的自我培养;他们从成功的学习开始,就开始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兴趣会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遵循和探索学生的学习兴趣规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导入,利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展示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形成主动探究,实践自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克服困难,克服惰性,在兴趣中获得自信心,体会成功的愉悦,感受努力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莫雷编.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陆书环、傅海伦编.数学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