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理高考复习中,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多讲、多练为主的方法,内容上是高密度、大容量,宁可多讲一串,而不漏掉一个知识点;宁可多费点儿口舌,也要让学生把考点烂熟于心。的确,这种方法或许奏效,可是教师总是疲惫不堪,以至于学生对老师所讲的话句句不敢马虎,甚至到临考前,还在一丝不苟地看那些训练过的试题答案,说到底,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心中没底。究竟怎样才能事半功倍而又能达到复习的目的呢?还得从学科特点出发,从学习的主体出发,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才能达到更为理想的复习效果。
一、突出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地图教学
众所周知,地理学科的显著特征就是要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地图的最大优点是能简明、形象地反映和表现某一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特征,是其他任何语言文字表达都不能比拟的,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概念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是否懂得识图、读图和分析图,既是学习地理的入场券,也是学好地理的一个必备的基本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若忽视了对地图的看、读、析,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任何地理事物都应有具体的空间位置,或者都可以用图或在图中表示出来,也就是文可以转换为图,利用地图教学能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能将理性知识感性化。地图的内容十分丰富,尤其是在分析某一地理现象的成因时,可以帮助学生探究、分析问题。地图除了有一定直观效果外,还能了解某些地理事物与所分析的地理事物的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弄懂了问题,还学会了分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地理知识的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强化地图的利用,也要培养学生经常翻阅、查看地图的良好学习习惯。经常填图和绘示意图,可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熟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了解其特征及其相互联系。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话对地理高考复习应有很大的借鉴价值。题海战术、熟能生巧的方法显然是与之相悖的。学生练习是学习的必要环节,但机械重复的训练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地理规律,指导解题的方法。应用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应由学生自己去做,且训练量也应适度。例如,关于陆地和海洋表层海水温度曲线的判断和应用的问题,这些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解答相关题目时须认真细致推断。其实,只要画出海洋、陆地上一月和七月的等温线模式图,即一月陆地上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上向北凸出,七月则相反,学生通过此图就能较容易完成类似题目,从而加快解题速度,提高解题正确率。
高中生都是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对于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和掌握,教师应着力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三、注重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高三地理复习应该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作为基本措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才是重点。在复习过程中不能把各章节、各知识点割裂开来,而应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高中地理既有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它所涉及的学科广泛,不仅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而且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自然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它的形成原因很复杂,在众多的原因中又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之分,人类生存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实践证明,人类活动只有遵循自然环境发展的自然规律,才会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为此,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上,一是帮助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以达到融会贯通。比如,由于地球上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地球上产生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直接影响气候带的形成,而气候带又制约着自然带的形成,气候条件对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又如,不同的地质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地质构造,不同的地质构造,就会有不同的储矿、储水和地质条件,从而影响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二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逐步形成联系的思维方式,以达到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有关某地气候成因的分析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但只要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入手,分析该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状况、地形、海陆位置、洋流等方面,再结合具体实际,就可找出主要原因。再如,众多的环境问题,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的,但从客观上看,协调人地关系,只有从人类本身做起,人类活动应遵循环境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使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对照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都应具备联系知识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虽说教无定法,但要把握学科特点,始终把学生当成学习主体,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就能取得很好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天佑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突出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地图教学
众所周知,地理学科的显著特征就是要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地图的最大优点是能简明、形象地反映和表现某一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特征,是其他任何语言文字表达都不能比拟的,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概念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是否懂得识图、读图和分析图,既是学习地理的入场券,也是学好地理的一个必备的基本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若忽视了对地图的看、读、析,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任何地理事物都应有具体的空间位置,或者都可以用图或在图中表示出来,也就是文可以转换为图,利用地图教学能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能将理性知识感性化。地图的内容十分丰富,尤其是在分析某一地理现象的成因时,可以帮助学生探究、分析问题。地图除了有一定直观效果外,还能了解某些地理事物与所分析的地理事物的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弄懂了问题,还学会了分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地理知识的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强化地图的利用,也要培养学生经常翻阅、查看地图的良好学习习惯。经常填图和绘示意图,可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熟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了解其特征及其相互联系。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话对地理高考复习应有很大的借鉴价值。题海战术、熟能生巧的方法显然是与之相悖的。学生练习是学习的必要环节,但机械重复的训练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地理规律,指导解题的方法。应用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应由学生自己去做,且训练量也应适度。例如,关于陆地和海洋表层海水温度曲线的判断和应用的问题,这些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解答相关题目时须认真细致推断。其实,只要画出海洋、陆地上一月和七月的等温线模式图,即一月陆地上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上向北凸出,七月则相反,学生通过此图就能较容易完成类似题目,从而加快解题速度,提高解题正确率。
高中生都是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对于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和掌握,教师应着力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三、注重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高三地理复习应该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作为基本措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才是重点。在复习过程中不能把各章节、各知识点割裂开来,而应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高中地理既有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它所涉及的学科广泛,不仅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而且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自然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它的形成原因很复杂,在众多的原因中又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之分,人类生存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实践证明,人类活动只有遵循自然环境发展的自然规律,才会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为此,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上,一是帮助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以达到融会贯通。比如,由于地球上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地球上产生了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直接影响气候带的形成,而气候带又制约着自然带的形成,气候条件对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又如,不同的地质作用形成了不同的地质构造,不同的地质构造,就会有不同的储矿、储水和地质条件,从而影响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二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逐步形成联系的思维方式,以达到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有关某地气候成因的分析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但只要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入手,分析该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状况、地形、海陆位置、洋流等方面,再结合具体实际,就可找出主要原因。再如,众多的环境问题,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的,但从客观上看,协调人地关系,只有从人类本身做起,人类活动应遵循环境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使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对照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都应具备联系知识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虽说教无定法,但要把握学科特点,始终把学生当成学习主体,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就能取得很好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天佑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