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孝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大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将中华传统的孝文化精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会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特色。孝德教育,有助于养成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能够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教育起到推进作用,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养成具有启迪作用。本文基于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一些问题,结合实际问题阐释了孝德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孝德教育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进程中,由于各项配套制度尚在逐步建立完善中,部分社会及道德体制亦在逐步完善中,在此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行为失范、道德失衡的现象,青少年群体由于其思维及世界观的稚嫩首当其冲,出现了思想迷惘、道德意识淡薄、犯罪率提升等一些问题,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由于地域经济状况的制约,农村社会构成还是以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一个村以一个或几个大姓为基础,村民之间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传统的家族观念使长辈对晚辈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和影响。孩子也会因为这种传统敬畏长辈,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即使不具有这种血缘和亲戚关系,也因居住地接近,人们之间的关系比较亲近,邻家长辈对孩子的行为也会约束或告知监护人,孩子怯于这种社会关系和压力,自我约束能力会不断提高。城乡相结合部由于经济更趋于城市化,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较多,社会结构相对复杂,也没有农村稳定。社会成员、邻里之间所具有的相互影响和约束力较弱。留守儿童大多是祖父母隔代监护,由于监护人的年龄、自身文化素质、监护能力等问题,监护效果一般都弱于父母监护,而城乡结合部这些特殊经济社会原因,社会结构问题的制约使得现有监护人的监护效能较之农村更显弱化。
受到上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一些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问题。比如:(1)遇到挫折时,他们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和人交流、不合群,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自卑和焦虑、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任性和自我中心,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外出不理解,有被遗弃的感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对留守在家的孩子有负疚感,因而在对待孩子的各种需求方面尽量满足。委托监护人绝大多数也都是以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为目标,缺乏心理沟通和细致的关怀。长期以来,这种只注重简单满足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养成了娇气、懒散、任性、怕困难、怕挫折、缺乏互助互爱体验、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特点,难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学生在校寄宿期间常常表现得自由散漫,学习兴趣不高,自觉性不强,上网、逃学、赌博、打架斗殴、随意花钱,个别的小偷小摸、早恋等现象时有发生。对于这些问题不能一概以批评教育的方式简单解决。
因此,笔者认为,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应该把知识教育、孝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而孝德教育尤其应该重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划内确立孝德教育是基础教育点高地的意识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价值观,它的基本内涵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核心理念是通过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培养爱心。新时期的孝德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学校应把“孝文化”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孝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并深入开展以“孝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懂得如何尊敬长辈、体谅父母、关心他人。在对留守孩子的教育中,要使他们认识到父母在外打工工作的不容易,要让他们在内心深处体谅父母的难处,節省父母辛苦挣来的每一分钱。只有解决了这一心理认知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教育。
二、通过一系列孝德教育活动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孝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元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要爱你的妈妈”作为他创办的学校的校训,是深有含义的,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我们教育的学生,是身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人,在过度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一些学生身上冷漠自私、过分依赖、以自我为中心的状况十分突出。孝德恰恰是通过教育,抓爱心培养,培养学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家庭,进而扩大到爱他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崇高境界。
加强孝德教育,对培养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自尊、自信、言行一致等理想人格有积极作用,能使学生更加注重与父母沟通,接受父母的指导,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群体,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人人有孝心,人人内心和谐,人人热爱自己的学业,校园自然和谐。笔者认为主要应该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孝德意识,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孝德情感:(1)一封家书表真情。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这封信必须由孩子结合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表达对父母家人的思念、感激之情,信必须孩子亲自手写,不能用微信、电邮代替,由班主任收齐统一邮寄给在外务工的父母。(2)举行孝德名言故事征集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传统及名人孝德故事,学习学生身边发生的孝德故事,引起心灵共鸣。(3)开展亲情账本活动。各班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算算亲情账,感恩父母心”的团队活动。一算父母离家多久了,自己思念多久了;二算入学后,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零花钱等支出情况,都是父母的血汗钱;三算父母在外一天的生活费用;四算自己生活中存在多少浪费现象;五算父母给自己打了多少次电话等。(4)尽孝心关爱父母。开展“为父母节约一分钱、一粒米”“为回家父母洗一次脚”等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倡导节约之风,杜绝浪费、攀比现象,主张体贴父母关心父母,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让在外务工的父母不用太担心。通过这些活动大力推进学校孝德文化的推进和建设。
三、孝德教育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孝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大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将中华传统的孝文化精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会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特色。孝德教育,有助于养成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能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教育起到推进作用,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养成具有启迪作用。
在校园文化尤其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孝文化建设,比如,利用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中秋节、教师节等亲情节日广泛开展活动,开展主题班会、讲故事、绘画、做一件有孝心的事等,这些感恩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长期坚持,则能逐步把学生培养成心中有父母,尊重他人,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进而提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9):82-84
[2]李胜林,万燕霞.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教育长廊,2009(2):53-54
[3]李金刚,李丹丹.对小学生孝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德育研究,2017(2):46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孝德教育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进程中,由于各项配套制度尚在逐步建立完善中,部分社会及道德体制亦在逐步完善中,在此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行为失范、道德失衡的现象,青少年群体由于其思维及世界观的稚嫩首当其冲,出现了思想迷惘、道德意识淡薄、犯罪率提升等一些问题,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由于地域经济状况的制约,农村社会构成还是以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一个村以一个或几个大姓为基础,村民之间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传统的家族观念使长辈对晚辈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和影响。孩子也会因为这种传统敬畏长辈,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即使不具有这种血缘和亲戚关系,也因居住地接近,人们之间的关系比较亲近,邻家长辈对孩子的行为也会约束或告知监护人,孩子怯于这种社会关系和压力,自我约束能力会不断提高。城乡相结合部由于经济更趋于城市化,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较多,社会结构相对复杂,也没有农村稳定。社会成员、邻里之间所具有的相互影响和约束力较弱。留守儿童大多是祖父母隔代监护,由于监护人的年龄、自身文化素质、监护能力等问题,监护效果一般都弱于父母监护,而城乡结合部这些特殊经济社会原因,社会结构问题的制约使得现有监护人的监护效能较之农村更显弱化。
受到上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一些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问题。比如:(1)遇到挫折时,他们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和人交流、不合群,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自卑和焦虑、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任性和自我中心,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外出不理解,有被遗弃的感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对留守在家的孩子有负疚感,因而在对待孩子的各种需求方面尽量满足。委托监护人绝大多数也都是以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为目标,缺乏心理沟通和细致的关怀。长期以来,这种只注重简单满足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养成了娇气、懒散、任性、怕困难、怕挫折、缺乏互助互爱体验、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特点,难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学生在校寄宿期间常常表现得自由散漫,学习兴趣不高,自觉性不强,上网、逃学、赌博、打架斗殴、随意花钱,个别的小偷小摸、早恋等现象时有发生。对于这些问题不能一概以批评教育的方式简单解决。
因此,笔者认为,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应该把知识教育、孝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而孝德教育尤其应该重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划内确立孝德教育是基础教育点高地的意识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价值观,它的基本内涵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核心理念是通过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培养爱心。新时期的孝德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学校应把“孝文化”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孝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并深入开展以“孝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懂得如何尊敬长辈、体谅父母、关心他人。在对留守孩子的教育中,要使他们认识到父母在外打工工作的不容易,要让他们在内心深处体谅父母的难处,節省父母辛苦挣来的每一分钱。只有解决了这一心理认知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教育。
二、通过一系列孝德教育活动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孝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元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要爱你的妈妈”作为他创办的学校的校训,是深有含义的,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我们教育的学生,是身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人,在过度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一些学生身上冷漠自私、过分依赖、以自我为中心的状况十分突出。孝德恰恰是通过教育,抓爱心培养,培养学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家庭,进而扩大到爱他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崇高境界。
加强孝德教育,对培养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自尊、自信、言行一致等理想人格有积极作用,能使学生更加注重与父母沟通,接受父母的指导,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群体,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人人有孝心,人人内心和谐,人人热爱自己的学业,校园自然和谐。笔者认为主要应该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学生的孝德意识,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孝德情感:(1)一封家书表真情。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这封信必须由孩子结合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表达对父母家人的思念、感激之情,信必须孩子亲自手写,不能用微信、电邮代替,由班主任收齐统一邮寄给在外务工的父母。(2)举行孝德名言故事征集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传统及名人孝德故事,学习学生身边发生的孝德故事,引起心灵共鸣。(3)开展亲情账本活动。各班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算算亲情账,感恩父母心”的团队活动。一算父母离家多久了,自己思念多久了;二算入学后,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零花钱等支出情况,都是父母的血汗钱;三算父母在外一天的生活费用;四算自己生活中存在多少浪费现象;五算父母给自己打了多少次电话等。(4)尽孝心关爱父母。开展“为父母节约一分钱、一粒米”“为回家父母洗一次脚”等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倡导节约之风,杜绝浪费、攀比现象,主张体贴父母关心父母,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让在外务工的父母不用太担心。通过这些活动大力推进学校孝德文化的推进和建设。
三、孝德教育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孝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大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将中华传统的孝文化精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会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特色。孝德教育,有助于养成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能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教育起到推进作用,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养成具有启迪作用。
在校园文化尤其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孝文化建设,比如,利用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中秋节、教师节等亲情节日广泛开展活动,开展主题班会、讲故事、绘画、做一件有孝心的事等,这些感恩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长期坚持,则能逐步把学生培养成心中有父母,尊重他人,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进而提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9):82-84
[2]李胜林,万燕霞.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教育长廊,2009(2):53-54
[3]李金刚,李丹丹.对小学生孝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德育研究,2017(2):46